轻量化与重装从来也不是谁取代谁的关系 - 装备天下 - 8264户外手机版

  装备天下
“轻量化的帐篷结实吗,背包能负重吗?””轻量化就是玩玩,真走长线还得重装“
经常听到有朋友说类似的话。轻量化和重装并不是谁取代谁,谁比谁优的关系,两个是和平共存的。

恶劣气候、长途无补给,即使什么都换成轻量化的,但是因为总共需要的装备多,消耗品多,备份也多,因此即使总重超出轻量化范畴,也别羞愧,觉得自己轻量化做的不好,该背重装包就背重装包,别为了轻量化,小马拉大车,用超轻包不堪重负。比如正在开发的77天横断山脉国家步道,貌似很难把总重降到UL的范畴。
但是,但是,不是因为总重减不下来,就放弃使用轻量化的装备,因为如果不在乎重量,可能总重会搞得增加2倍还不止。
15kg、12kg、10kg、7kg、5kg,这是常见的轻量化打包总重,选用对应负重能力和容量的轻量化背包,舒舒服服的玩。
18kg、20kg、25kg,这是常见的重装打包总重,选用对应负重能力和容量的重装包,保证胯部、肩部受力舒服些。
负重区间都不一样,没有任何冲突,不是谁取代谁,是和平共存的关系。
国内之所以有那么多驴友信不过轻量化,问题并不是出在装备上。而是出在线路的信息数据上。美国的长线三重冠:PCT、CDT、AT,都有公益组织维护对应的网站,上面有详细的攻略可查:包括气候、线路、营地、天数、补给等等信息一应俱全,而且还在不断实时更新。国内如果有这样的攻略网站,把线路的相关的方方面面的详细信息收集起来,比如建个www.鳌太.orgwww.狼塔.org,你不论是五一、端午、国庆啥时候去,带什么温标的睡袋,带不带羽绒服,白天夜里大概多少度,雨多不多,下不下雪,需不需要冰爪,一查就能查到,谁还过度准备装备啊,重装自然就减轻了,只需要适当的备份就可以了。那就人人都可以相对于自己不了解情况前轻量化了,也不会发生五一那些驴友遇难被困事件。
说的真好,出去主要是要信息对称,对目的地一无所知的话,只能依靠多备份物品来确保安全。
刚前几年还是重装鄙视轻装,那么快风向就变了?^_^~
其实以前都是玩重装,直到有一回走虐线把膝盖韧带撕裂了。从此才开始接触轻量化。其实吧,鄙视链哪儿都有,玩车的、玩表的,都是各种鄙视链。说到底还是心态问题。
根据自己的体力能力,还有荷包大小,各取所需而已,背重了说明不了你NB,老人家讲的“不斗吃、不斗力”才是聪明人!包轻了也别显摆,不就是显摆自己有俩钱么?这年头谁没有呀?难为别人没把钱花在这方面而已。

有这样的人吗?又能重装又可以轻量还懂装备

说得对,现在很多人都是键盘党,数据党,跟风的人太多了。
看的出,这鄙视链还不轻啊

不会装包说明没有这个实力,老老实实在家呆着就好了。就像马拉松,跑不进5小时的人就不应该去跑马拉松。如果你的包重达20公斤,你就不应该走这条线路。
这些人的优越感不知从何而来,经常看到轻量化的走不过重载的

都把彩云老师招来了,现在确实有不少人是纸上谈兵更对系统工程这种思维方式了解甚少却在高谈阔论的指导他人如何超轻。轻量化首先改变的自己的思维方式。欲速则不达。
本质上来说轻量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和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一种衡量标准。轻量化不会也不可能取代重装,抛开特殊的需要不说(军用,狩猎等等),重装和轻量是从入门户外到精通户外的两个阶段。如果再追求的极致一点,那才谈得到超轻,这个过程是需要大量的实践和思考总结的。线路上的信息,说实话,这个也只有对于有一定经验积累的人才有用,对那些什么环境该用到什么东西的新手来说,该不知道用啥的还是不知道。
btw,超轻这个词被用烂了,很多没有怎么真正自己背着东西走过长线的人,甚至只是看了点帖子的人都敢高谈阔论的指导他人如何超轻,也难怪这个词那么招人反感。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