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观音,艺术表现还剩三个技巧没说。。。
艺术表现有八个方面,分别是,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对比,象征,夸张,渲染。
已经说了五个了,叙述,因为需要说的话太多,也因为,叙述是主要的方式,所以占的篇幅就多。在日月湾,看着海浪,又说了描写,抒情,议论,对比。按照在
海南旅游时逛景区的顺序,今天刚好来到了南山佛教文化苑,拜谒南海观音。
说起来也是巧合,从观音菩萨的拈花指就知道了,艺术表现,已经说了五个了,还剩三个技巧没说。看,佛都知道!
在这一个段落里,就把剩下的三个技巧都说了。
艺术表现,第六的是象征。
象征是指作者以某事物代表另外的事物而原来事物的特色仍然存在,或以某事物代表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象征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屈原的离骚中,许多香草,美人,都具有象征意义。但丁《神曲》中,地狱,炼狱,天堂,都是整体象征。最熟悉的要数高尔基的《海燕》了。中国人喜欢高尔基,几乎是膜拜的大佬,对《海燕》,也是熟悉的如数家珍。这虽然是现象,现象说明了本质。
中国受苏联的影响,是巨大的,从建党,从国共合作,差不多都是苏联影响的,甚至是指导的。建国以后,苏联一直是老大哥,后来,才翻脸。

五六十年代,风靡苏联歌曲,受影响的人差不多都已经老了,别的不别的,唱《三套车》《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会的人还真不少。
有人发小视频提醒大家,大意是说,别唱《喀秋莎》了,因为这首歌,是苏联人在中国土地上和
日本人打仗时候的歌曲,苏联人唱,是赢得了战争胜利,是高兴,中国人自己的土地给丢了,歌颂别人侵占你的领土,不别扭吗?
也怪了,国内一些人,比
俄罗斯人还要怀念苏联呢,搞不明白。有一个作家龙一,写了《潜伏》短篇小说,没说多少事,让一个姓姜的看上了,生生拽出来几十集,这也不算什么,片尾曲,也是苏联的,听着很是那么回事,有股子振奋人心的感觉。剧不错,孙红雷和姚晨,演的都不错。只是,你千万别当真,这是艺术,都是姜编剧上下圆乎着编的,也是假的。
前几年,演过一个连续剧,是根据苏联作家奥斯托洛夫斯基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改编的,拍苏联时期的人物,而且是在苏联解体之后,真不知道这人是怎么想的?
俄罗斯人抛弃了苏联,有人哭有人笑,哭着笑,笑的时候又哭,这得人格多分裂才弄成这个样子?
什么样的艺术象征,才能把这些人的傻,给象征出来?我是没办法。
南海佛教文华苑,是一个很大的景区,

以前来的那次,没这么大,想必是扩建了。这里的南海观音菩萨塑像,很高很大,很慈悲,许多人虔诚地膜拜,祈求着灵验,不少人转到上面要抱抱佛脚,寓意也是好的,求个心里安慰吧。
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段,许多人用起来,也是得心应手,好像自己说的就是对,就是真理。别人就是谬误,就是错。用白杨树象征,用荷花,用冬梅。等等。尤其是中国文人喜欢用松竹梅,来表达自己的品格,有一个对子,郑板桥写的,空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这两句就不错。黄巢的就不好,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你自己哀叹菊花为什么不在春天开,这没事。你当青帝,就有点逆天了。还有一首,也是说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就有点认死理了,尤其后一句,隐含着造反杀人屠城的意味,据说,黄巢是个落第的秀才,考功名不行了就造反,这也太偏执了。张艺谋借用了黄巢的诗,拍了个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让很多女人学会了挤出来大胸脯来,王朔讥讽他就一个搞装修的,别不服搞装修的,当年在西北国棉五厂,他是个给梳棉机上卷的辅助工,不是凭着下乡插队期间搞的对象认识文化部的大官,

他也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就没有以后的风光,也不会又娶了一个年轻的老婆,生三个孩子,罚七百多万块钱。要是今天,不但不罚钱,没准还会有奖励呢,可见人是需要时气的。
不管怎么说,人是可以象征的,你自己修身养性可以,座右铭也可以,只是,千万别把自己的象征,看成就是真的,而不允许别人象征。让自己的象征,代替别人的象征,真没有好处,要警惕身边这种偏执的人,为了他的利益,他可以戴着黄金甲来杀你。
有一首歌,公社是个常青藤,社员是那藤上的瓜,瓜儿连着藤,藤儿连着瓜。。。很象征,现在唱就尴尬了。
还有,初级阶段是个筐,有啥问题往里装。也是象征,不过,挺没劲的,艺术表现可以象征,社会现实问题,还是有什么说什么吧。
陈毅有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以青松象征寓意自己品格,实为佳句。
象征,真不是随便用的。
下面说艺术表现手段的第七个,夸张。
夸张是指作者借助艺术想象,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抓住描写对象的某些特征加以夸大,以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艺术的效果。
这里的核心是,把某些特征夸大,突出事物的本质,
夸张这种艺术表现手段许多人都懂都会,鲁迅有解释夸张的句子,

燕山雪花大如席,这就是夸张。
夸张有时候和比喻放一起,相得益彰,事半功倍。文学艺术上,可以有夸张,适当的夸张,可以调节生活气氛,让人们在轻松愉快中,把特征的事情,事件或者是人,很轻松就记住了。
人物描写就经常使用夸张。鲁迅的小说,夸张更是经常用,比如说一个女人瘦,身形也不好看,鲁迅称她是圆规,再比如,阿Q的癞痢头,一用夸张,过目不忘。巴金,形容一个男人的光下巴,用了脚后跟,就出奇。
总之,夸张是夸大特征,突出本质,提高艺术力,这方面很多很多,形容坏人的公鸭嗓,烂眼边,吊梢眉,口吃。形容好人的,国字脸,剑眉朗目,
玉树临风。
适当的夸张一下还是不错的,也别过了,过了也就假了。不能为夸张而夸张。
南海的观音菩萨塑像,就很夸张,这高这大,这宏伟,这气魄,怎么看都是夸张。但是,你以南海的视线,南海的传说,南海的广阔,南海的向往,南海的气度,再看这观音菩萨,怎么看怎么合适,怎么看怎么慈悲,怎么看怎么应该。
看着观音菩萨,谈夸张,是找对地方了。
艺术表现手法第八,渲染。
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景物和人物作多方面的形容和烘托,加强艺术的表现力,来突出人事风物的本质特点。
渲染属于铺排,属于一层层,

一排排。早期的欧洲作家都有这个毛病,或者称能力。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描写战场情景,风怎么样,云怎么样,炮弹的烟云怎么汇合的,光线怎么变化了。早晨怎么样,中午怎么样。写的细致。巴尔扎克也是这样的路子。这一点,中国人就精炼的多。同样是渲染,白居易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简短的几十个字,容量却很大,耐心寻味。
讲练句,外国人真比不上咱们。王安石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也经典。还有,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这简直是绝了。
渲染也要精道,也要新鲜,这样才有生命力,不然,铺排的都是陈旧的东西也不好看。
现在有些剧,也渲染,都是在景物设置上,不厌其烦的细,推进故事上,也是墙角旮旯,哪都伸嘴。可是,该说的却不敢说,该写的不敢写。绝非吉兆,在这种文化滋养下长大的人,天生缺功课,有的还天生缺钙。身体缺点钙,后天还能补补,思想上要是也缺了钙,补是很难补上的。八个艺术表现手段,用了三个篇幅写完了。
也向观音菩萨汇报,剩下的三个,补齐了。借观音菩萨的灵气,写
南海文化园寄怀
三亚再登观音楼,
八面来风聚心头。
但凭南海波涛水,
化开凝墨绘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