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庆的四天骑游莫索湾石西沙漠公路 - 新疆 - 8264户外手机版

  新疆
本帖最后由 胡杨河 于 2022-10-1 00:10 编辑


    2016年的国庆大假,原计划与山友徒步阿勒泰大小东沟的,结果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节前忽而得知当地封山,队长几经联系折腾,30号确认无法成行。
    多年的户外运动, 对每次外地活动的最大担忧,不是天气恶劣,不是山高险峻,不是冰河奔流,不是队友不在状态,而是所在地变幻莫测的各种名目繁多、有据无据的封山、封路、禁入政策,设卡设点,禁止除牧民外的游人进入山区,而且一旦禁止,就是很难再重新开放,即使鼠疫、禁由早已消失了。理由总结下来,最多的是:森林防火、牧区防疫、非旅游区等。国民遵守政府规定是必须的,但越来越多的山封闭后,现在到了无山可进的状况,这就与国家和地方培育和发展旅游业的大政方针相悖;防控保安全与开放搞活经济的矛盾,是需要管理规章、管理水平的保障下平衡好,逐步形成国民有章可循、可查、可预判、可接受的旅游政策环境,不至于进山如进游击区,过五关斩六将,劳心劳力,外加五花八门、繁多无理的收费。防火、防疫,安全重于泰山,没错,但绝不是一封了之、一堵为快,而是要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保驾护航。
    我们不仅执着于户外健身运动,更痴迷于对山的热爱,每次活动总是寻找绿意葱葱、林木茂盛的山区,希望它们一直是干干净净,没有人类污染,走过路过只留下脚印和念想!归途我们背包外的显眼垃圾袋,经常被牧民、巡山工作者称赞;我们这样的环保行为,是发自内心的希望我们的生活环境,保持健康的美:鸟儿宛转悠扬鸣叫,溪水清幽潺潺,草原草长莺飞、蜂蝶蹁跹,鹅喉羚、北山羊不在恐惧人类,有谁不喜欢这样一个令人舒心惬意的生活环境!这不正是吻合“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吗?为什么要到处封山呢?
     思绪回到现实,四天计划:1、4号为石河子至149团来回,单趟近百公里溜溜达达各一天,环骑图解距离逾200km,实际码表约210km,四天总行程约415km,四天中仅2号全天及两夜为绵绵不绝的小到中雨,其它3天多云有时晴,老天爷眷顾,回来后5号又开始狂风大雨。
     体会:两天沙漠公路茂盛植被、清馨的空气、不多的机车,真是骑车的好地方!以后必带帐看星空。



写得真好!学童时代采摘棉花的辛苦和快乐,跃然纸上。

本帖最后由 胡杨河 于 2022-9-8 00:50 编辑

哈哈!
与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有本质的不同,其实是北疆近三四十年中,气候变化的缩影,中科院十几年前的一篇科研论文,已经给了结论:北疆已由干旱的沙漠性气候,向半湿润的大陆性气候转变了。我们生活在这里感受最真:6、70年代冬季三九天极寒的-42度,春夏的雨总是伴随沙尘暴、疾风暴雨十几分钟结束,而现在三九最冷不过-30度,春夏秋没有了沙尘暴,下雨似江南绵绵不绝大半天,甚至一两天连续有雨,这也是本次骑行沿途所见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草木随处可见、绿意葱葱的缘由吧。这种变化是全球性气候变暖的结果,还是人口增加、植树造林、农田开垦扩大,增加的局部大气湿度的原因,抑或二者皆有,等等,有待了解。
沙漠公路还要下雨,专门虐楼主的

手绘、无比例,字迹乱如麻,对照地图凑合看了,抱歉了!

右上角,自己看了半天,是:梧桐镇、S301、新湖、111km
本帖最后由 胡杨河 于 2022-9-8 00:31 编辑

    这是2010年的莫索湾镇老商店,50年的历史应该有了。中学时期经常骑二八大杠自行车12km,来这里买书。
2010年已废弃的、曾经很有名气的老莫索湾饭店,没两年后道路改造,彻底从历史消失了。
网上某回忆录中收藏的,式样如以前的老团部机关的自流井,上中学后家中的饮用水来自团机关自流井,每周六借用邻居大油桶改制的手拉水车,无论风吹雨打都必须花半天以上的时间,排队用约25公斤一桶的水桶装满。洗衣等则用十几米深的手摇轱辘打上的盐碱水,这口井是中学之前是唯一的水源,很清洁但很苦涩,含氟偏高,用团场加工厂的肥皂,衣服、手都是黏黏的、老肥皂味。 这是过去莫索湾三岔路口的大渠水闸跌水,如今也废弃了。
网上某回忆录挖水渠的场景,应该是5、60年代某兵团农场,利用开春或秋末的农闲时节,兴修农田水利。
画面那个屋顶斜面的二层小楼是露天电影院的放映室,曾是90年代电视普及之前,各个团场除冬天外周末、逢年过节最热闹的地方。 团部大礼堂,作为文物还保留着,但已列为危房,不能进去了。这里是团场政治、经济、文化、庆典活动的中心,儿时深刻的记忆是冬季农闲时团宣传队编排的不少舞台剧、话剧,以及冬季24小时连场转的电影院。

       如果巍峨玉冠博带的天山北麓,是家乡绿洲的生命源泉,那生机勃勃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就是展示我们父母一代靠一把铁锨拓荒、一种信念坚守的精神:不屈于困苦艰难而改天换地,干旱贫瘠但依然充满生机!      说道艰辛,感触最深的是儿时记忆里苦涩盐碱水、扎嘴的包谷面馒头、泛着白沫的咸菜,冬天鼻涕冻在嘴上生痛、夏天中午拔猪草胳臂晒脱皮、秋天在打霜的棉花地里蹲着抠棉桃,永远是半上午安静课堂里肚子咕噜噜的响声;从小没有体会到父母们吃甜菜叶、喝老坝水的滋味,也没有体验在零下40多度的寒冬,硬如钢铁的谎滩上,住帐篷、地窝子,用钢钎铁锤、铁镐钢锹、柳筐担土挖大渠的经历,生于斯、长于斯的耳濡目染,在我们长大、工作、成家后,看到、想到、体会到我们的父母辈,50年代唱着《我们新疆好地方》,来到王震将军指向的这片野猪、狼狐成群的沙漠边缘,完全靠人拉肩扛、自力更生、省吃俭用(20多年几乎没有涨工资),建立起来如今树成林、田成海的绿洲。
      我们父母一代人,如石河子市军垦广场的军垦第一犁,总让我经常静立良久,心怀深深的敬意!

于2016年11月17日

(注:因新冠疫情封城在家,整理QQ空间发现自己又有一篇户外游记,难得!以后得勤快些,别想着以后清闲了再写,虽然有每次活动留存的大量随手拍照片做记忆支撑,但明日复明日,明日虽知道会忘了啥。2022年9月7日)

本帖最后由 胡杨河 于 2022-10-9 20:08 编辑


1号来时在六号跌水偶遇148团中学的退休老师,4号回来时又再此偶遇,缘分!

深秋了,新载的杨树林依然郁郁葱葱。
本帖最后由 胡杨河 于 2022-9-7 22:46 编辑


莫索湾镇,实际很小,至今仍百十户人家,不仅没有因三镇要道而繁荣,反而日趋衰落,房屋、街道、居民生活状态,依然没有多大起色,自家菜园的西红柿躲在红白伞后,如果我的驮包允许,那一大桶一定装回,尽管一路见了农家小菜就装,以至于外挂不下了,以至于过重速度快不起来,到家已快晚上11点了(在邻居家唠嗑太久,中午3点多才从148团部出来),但也没觉得多累,这就是按自己的运动节奏,想走就走,想停就停,一个人出来的优势哦!

蓝天白云、好清爽的空气,深吸一口气,舒服!
本帖最后由 胡杨河 于 2022-9-7 22:43 编辑


路边不远是已废弃多年的团面粉厂,八五粉的香喷喷馒头,麸皮洗出的面筋味道,现在再也找不到了。

记得小时家里一个亲戚在不远的水管站,寒假自己一个人从团部一路玩着,一路走着,7、8公里,在亲戚家里听着纸盆有线广播,半夜去看电影《刘三姐》,记忆依然清晰如昨。

可惜农场许多老建筑,尤其是5、60年代的,多以不见了,那是见证我们父母辈的艰难垦荒历史。这次顺道去看了小时的邻居,那时候都住在一排平房,晚饭后大人喊、小孩笑的热闹气氛,已被外面看楼房林立、里面坑洼拥挤的小区取代;不知是怀旧,还是保守,我依然觉得儿时的联排平房、窑洞,更有生活的热闹味道!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