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庆的四天骑游莫索湾石西沙漠公路 - 新疆 - 8264户外手机版

那天、那棉、那已非60年代的建筑,在身后渐行渐远。

老两口骑着电动三轮车,平静祥和的看着我,这片土地的一树一田一物的诞生、变迁,已是老人从年青到退休的每一年的记忆了。
祝福老兵团的劳动人民,晚年幸福、安康!

第二天,出了149团部,农田道路两边是速生白杨、人工种植的胡杨,还有稀疏的沙枣树,这些沙枣树,应该都是50、60年代第一代军垦人栽种的,耐盐碱、耐旱、耐风沙,不怕动物啃咬,非常皮实,春天花开的时节,浓香四溢醉人,秋天专找黑屁股的沙枣吃,甜蜜蜜的,是小时的快乐。

2号,仍是不急不忙起床、洗漱、搬车下楼;早餐,好久没有在吃的油条、包子、豆浆,干净、味道很好。

团部主干道,是商业街,漂亮的公园前不远;虽喜欢野外扎营,但村镇、平原扎帐麻烦,也不清静,且预报晚上有雨,第一晚就住旅店了。

149团部,北行150多公里是玛纳斯湖盐场,这是以后要骑游的地方,可以顺便捡捡漂亮的石头啦;顺便打听了这条路的情况,多是石子路,骑车应该没问题。

19连叉路口

这是此行环线的标志地点之一:148团19连叉路口,沿路西行3km到149团团部,北行7km,就是进入石西公路的起点。

路过西营镇连队,洁白的棉花等候机采棉采摘,棉花特有的清香弥漫一路,我喜欢,那是小学、中学时代辛苦、快乐的永恒记忆。
现在多是机采的棉田,这么大的条田,采棉机只需一天,尽管采收杂质很多,但据说可节约人工采收成本三分之一。而在40多年前的学生时代,一个班40多个学生,一人一天透三遍花平均手工采摘4、50公斤,至少要一个月才能捡完;每年9月份秋季学期刚开学,就被团场统一安排到各个连队,拖拉机到学校直接拉到一望无际的棉花地开始拾花;那是的棉花株高过膝,摘花时双手齐下、五指并拢摘取大如苹果、雪白清香的棉花,没一天十个手指指甲盖两侧的皮肤,全是被坚硬棉花壳尖扎出倒刺,非常痛,好在都自带有胶布一缠可解决。最痛苦是长时间的弯腰,加上系在腰上的装棉花大布袋子越来越沉,刚去的头一周,腰非常痛;从天不亮老师叫起,中午吃在棉田,晚上天黑才能回连队,关键是每个学生都拾花定额,总量不够要扣钱的,那时捡拾一公斤棉花,一个月中,给学生1-10分钱不等,我记得最多一次拾花期是12块多,要知道普通农场职工那是的工资也就是36.18、46.12、61.56元,“10个苹果1毛钱”是年代,钱很珍贵的!扣多少?我忘了,反正我没扣过;这让多数同学都不敢懈怠、多休息(现在想想见到农村不少老人都是弯腰驼背的走路,而城里人极少见,就是青壮年期过度劳累,积劳成疾的)。第三痛苦的寒冷,学生下地拾花期就是至少一个月,有时到11月初,霜降甚至下雪了,棉田要捡拾的“见雪可以,见白 (棉花)不行!”,大朵抢拾三遍后,最后都是晚成熟的小朵,和拾花中没有捡拾干净的“羊胡子、羊尾巴”和地里的落花落果,一个棉田要过5、6遍筛子才行,最后还要把棉田里没有开放的青棉桃摘回、剥桃去棉,又硬又冰,双手冻的如鸡爪蜷缩,冻的很疼,有时看周围同学间隔较远,便跪在地里,自己尿尿取暖,现在想想非常苦,但唯一高兴的是可以放开肚子吃饱、吃撑(不是免费哦,买饭票,但不定量),回到宿舍同学们相互踩背,缓解腰酸背痛,打牌、下棋很热闹、开心;宿舍通常是连队大礼堂,几个班同住,地上铺满夏天刚收的新麦草,就是大通铺,麦草味现在想起都很香的!
年少时,挨过饿、受过苦,现在想想,非常宝贵的,让人早早知道生活与书本的差别,明白生活的本来样子,吃饱肚子要靠什么,自己的未来该怎样规划。

10月1号的11点八一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