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里南坡:遥望缅茨姆的时光 - 游记攻略 - 8264户外手机版

  游记攻略

没错,阿朱再一次来到了梅里雪山。


而在遥望缅茨姆的时光中,指针的流速已经与域外截然不同,每一秒都滴答出了远古的律动。山中的岁月千年一日,可是阿朱出山以后,恨不得将山中几日的时光拆成以秒为单位的碎片来一点点回味。


这已经是阿朱第三次来到梅里雪山,借用柒七的话,我们的身上都已经有了梅里雪山的印迹。而印迹的作用在于,每当魂魄陷入浑沌的时候,它便开始闪闪发光。将游离三十三重天外的魂魄重新牵引回梅里雪山的怀抱,牵引回汝心头的灵山。

此文大量“借鉴”了郭净老师《雪山之书》的原文,最好备注个出处吧
运气不错,拍到了山峰

这几棵树真美
你好,我是阿朱。愿日子绵长,你我岁月静好,相知相爱。  

时间:二零二二年十月六号下午四点三十分 | 地点:丽江忠义市场 | 内容:终极的意义



一如以往的惯例,出去旅游总要给憋在家里的亲友寄点手信。这次阿朱没有在古城里面挥洒钞票,而是选择了本地市场里邮寄一些当地特有的农产品。反正物流发达,反正亲友们也不知道价钱几何,贵贱都是心意。



而长篇大论过后,阿朱还是要提出那个终极的问题,爬山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一个反复围绕在心头的问题。它就像盘旋在西欧大陆的幽灵一样,时不时在关键时候出现,问的阿朱神魂崩碎。



爬了这么多年的户外,经历了无数的生死瞬间。很多东西都已经看的比较淡然,虽然还在坚持一些原则,但是也放下了很多执着。之前发出来的一些视频和作品,朋友都在替阿朱惋惜,说深秋的梅里雪山不应该有这么多的绵绵细雨,见不到缅茨姆的真容更是惋惜。阿朱反过来劝慰朋友,说不必因此在心底留下遗憾,更不必因为一时的云雾遮蔽了自己的双眼。爬山的意义不应该只把自己的眼睛局限于远处山尖尖那一撮白色的冰雪宫殿。就像这片长文一样。从每日营地的生活,聊到缅茨姆的神话传说,从升平镇的来历聊到了飞来寺的变迁,从和队友的合照聊到了跟村民的沟通。而其中还有很多很多的篇幅没有展开聊。缅茨姆虽然没有展露真容,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一路收货满满。心胸有多宽广,能容纳的万物就越丰富,反之亦然。



所以你问我爬山的意义在哪里,答案就藏在阿朱这娓娓道来两万多字的长文里,在长文的每一个字里,在字里的一笔一划里。而所有的一笔一划又汇聚成熠熠生辉的四个大字“梅里雪山”,这一刻 “梅里雪山” 不再是冰冷的文字,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灵。它已经被阿朱描绘成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悄无声息走在澜沧江西岸边不着痕迹的路人。一个在高山牧场放着牛打着酥油茶的牧人(Gnag-rdzi),一个牵着马队走在山脊线上的马夫。山神可以显化为神界中任意子民的形象,也可以通过神迹来表达自己的意志。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这山中的万事万物,体会宁静的神界中那亘古不变的律动。然后把感受到的点滴印迹都融汇进心内虚空,建立起神界和心内虚空的映射。如此便做到了无论身处何方,心内总有一方神山的天地。你会感受到它在虚空中凝视着你,为你欢呼为你鼓舞也会为你的悲伤而感到难过。而你也会以它为戒律,戒除那些具含贪嗔痴的行为。在往后漫长的日子里,不会因为日复一日枯燥的生活而颓废,也不会因为福祸陡降而疯癫。最终慎思笃行,臻于至善。成为洞察时光,身具智慧,心怀慈悲之人。



这就是阿朱的答案,关于爬山的答案。或许这份答案以后还会修改,但是在这一瞬间,在这离别的时刻,梅里雪山就如万古长夜里的一座不灭神殿,在世界之巅的尽头,照亮万千子民心头的酥油灯,指明前方的路。成为时光长廊里最光彩夺目的一幅壁画。


最后以一首古体诗,来结束这一篇梅里南坡:


绵绵其山    莽莽无言    风雷浩浩    神其巍巍;


芸芸草木    漫漫其盛    纷然其形    沃然和滋;


太虚寥廓    星河灿灿    日月朗朗    枢机玄玄;


人何言哉   渠何思欤    揖手止止    长平长安;


叶落归复   极泉潺潺    灵虚有物    时至生生;


天日容平   地日敦阜    广生赞化    吾心澹澹;

在文章的最开头描述营地生活的章节里,阿朱已经描述过与卓玛妈妈、纳希大姐、老李叔叔、江楚小弟几位村民沟通的过程,而后在旅途中阿朱又与小李、定突、格太、退役的兵哥哥、赶马大哥有过或深或浅的沟通。而其他未有沟通过的马帮队伍中的其他村民,或者阿朱在八里达村里见到的其他村民。也有一些比较细致观察。观察的内容主要有谈吐、着装、饮食、接待游客的分工等。下面且听阿朱一一道来。


前往念措营地的路上,阿朱被几个同行小姐姐的装扮迷惑到分辨不出她们到底是本地村民还是同阿朱一样是进山的游客。她们也是带着金丝边框的椭圆眼睛,穿着崭新的运动鞋,身上的衣服也都是街上常见的名牌服饰,且干净利落。小姐姐们皮肤白皙谈吐文雅。看到这里读者一定以为这就是和阿朱一样的游客。但是她们不用登山杖,竹节也不用,身上背负着一个硕大的、塞满物资的背篓。这般冲突却又不是很违和的装束出现在远比阿朱小很多的幼龄人身上,阿朱竟一时分辨不出来她们的身份。直到中途休息的时候,看到她们很自然的和老李叔叔,巴丁大哥们在一起用藏语聊起了家常,阿朱才知道,原来这就是现在藏族小孩子的样子。如果回到城市,和汉地的小孩子站在一起,真的分辨不出来。大家的穿着,审美都已经很大程度趋于一致。小姐姐们脸上挂着内敛害羞的表情,极力的回避着阿朱的目光,甚至乎会别过头去。仿佛阿朱是一头吃人的老虎。


这是阿朱对年纪远小于阿朱的藏族娃娃们的观察,他们永远是现代化和本民族的传统表现冲突最激烈的年龄层,但是冲突更多表现是外在服饰和生活习惯上,由于性格尚未定格,内在的冲突尚未萌芽。村民也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会把儿女尽可能送到好的学校多读几年书。在现代教育和家庭传统文化的双重熏陶下,阿朱衷心希望小姐姐们可以不负韶华,活出自己。


然后是小李、格太、江楚小弟为代表的青年藏族。作为开始逐步一部分承担家庭职责的青年藏族男子。阿朱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更多是内在的冲突,性格和三观在与现实冲突的过程中就如锻造台上通红的剑胎。在无数次捶打淬炼后,成长为一柄锋利的神兵。尽管各自所处的环境略有差异,比如有在山上放牧赶马的、经营旅馆做小本生意的、在县城甚至更远的地方谋生的、或者进入体制内、或者服兵役的。但是矛盾和冲突的土壤是一致的。阿朱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感受到了性格里桀骜不驯与热情好客的那一部分,也小心翼翼地触碰到他们回避与迷惘的部分。阿朱问小李,是不是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了。小李用比较落寞的语气回复阿朱,说这里和其他无数个山沟沟的村落一样,都是一堆留守人在坚持,青壮年都出去闯荡了。言语中表达了一些他潜意识中的矛盾。而阿朱也很知趣的没有继续下一个问题:”小李你怎么留在此地而不出去试试机会?“   他既然已经出现在阿朱面前,这就已经是答案了,实在没有必要盘根问到底。而江楚小弟表达出来对外面世界的好奇的时候,折射出来内心的矛盾点更多的是家中的羁绊和向往外界之间的冲突。阿朱希望他们能够坚定自己的选择,快速度过青年的迷茫期。撑起家庭的重担,更好的物质条件才能给家人带来安定的生活。


以卓玛妈妈和纳西大姐为代表的中年藏族,她们的性格顺和且饱含耐心。年龄的缘故使得她们能够给阿朱提供更多丰富的资料和情绪价值。阿朱在他们心中已经感受不到太多具有冲突地方,更多是天人合一带来的安定。她们的重心已经是维系整个家庭的运转和后代的抚育,在成日的劳作中,一点点地夯实自己的信仰之路。阿朱在纳西大姐的微笑的眼眸里读到了人生的智慧。或许过往种种有起伏跌宕,有悲欢离合。但是一路走来,纳西大姐应该是感受到了冥冥之中的山神的庇佑和指引,神魂安宁而慈悲。在一问一答的沟通中,纳西大姐告诉阿朱。虽然村里的生活不如外面丰富多彩,但是人们有信仰,有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习俗。不仅仅几十年前是这样子,甚至几百年前也是这样子。在这种有序且规律的环境里度过一生,已经是莫大的福报了。六道之中的天人道也莫过于此。回想起阿朱希望下一世投胎为神山子民的心愿。两个心内世界顿时就有了一丝空明却凝固的联系。卓玛妈妈相较于纳西大姐,则更像是快要修成正果的菩萨,一颗菩提心散发着神性的光芒笼罩着阿朱和柒七。阿朱透过篝火凝望坐在对面的卓玛妈妈的眼眸,一眼望去就像无边际的大海一样远阔和宁静。两位长辈能够如鱼游水般自由穿梭于现实和精神两个世界,在神界和山下的两种生活都过得如此有条不紊,的确有太多阿朱值得学习的地方。祝福两位金身圆满,扎西德勒。


再往上,就没有什么有效的沟通了,全靠比划和手势。和老李叔叔以及拖顶大哥家中父母的交谈便属于这一类型。阿朱仅能够通过一些基本的眼神和动作体会老人的意思,但是却没有办法窥视到老李叔叔内心的想法。隔阂犹如澜沧江难以逾越。可能藏族老人家们都已经将自己近乎全部的精力都投射进了精神世界,尘世间的种种如过眼云烟,皮囊的衰老和枯萎虽然不可阻挡,但是并不重要。这一世积累的福报足够老人们度过中阴之旅,顺顺利利回到卡瓦格博的身边。


以上就是阿朱对旅途中的部分村民的观察了,精力有限。并未能做更进一步的沟通与了解。言辞之中也不知道有无不当和冒犯之处,只能在此一一作揖。

时间:二零二二年十月四号上午十点五十分 | 地点:永那垭口 | 内容:与村民的沟通


这一章经,阿朱想讲讲一讲村民们,毕竟他们才是藏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是民族历史的参与者、表达者和诠释者。很多年前在格聂的老冷古寺,阿朱听到了一名当地的负责人意味深长地讲到说汉藏都是有悠久历史和伟大传承的民族,不过近代屈辱百年,汉地百姓更多了拥抱了现代化来追逐世界的巅峰,遗忘了很多本民族的传承。而藏地这边的文化宗教传承虽然保留的比较不错,但是年轻人已经心向远方,以后的路要怎么走,也是同样迷惘。此时的阿朱初登藏地,并不是很能理解这段话所蕴含的深意。时至今日,回看梅里,回看我们的村民们,才略微从他们的日常和对话的内容中,管中窥豹的看到一些远古的智慧。(巴丁大哥、小李和阿朱)(赶马大哥和阿朱)(定突大哥)

时间:二零二二年十月五号下午三点五十分 | 地点:曲农牧场 | 内容:环保和旅游对村落的影响


阿朱知道,我们这帮驴友在新闻里出现的时候,基本会有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个是乱扔垃圾破坏环境。另外一个是困于山中耗费社会资源前来救援。今天就第一个问题展开讲一下阿朱自己的理解。


首先讲一条基本的准则。
户外环保行为准则-Leave No Trace
1.旅行前做好充分的计划与准备(Plan ahead and prepare)2.在可承载的地表上旅行与野营(Travel and camp on durablesurfaces)3.恰当的处理垃圾(Dispose of waste properly)4.将发现到属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回归原状(Leave what you find)5.降低篝火对自然的影响(Minimize use and impact from fires)6.尊重野外生物(Respect wild life)

7.尊重其他旅行者的权益(Beconsiderate of other visitors)


阿朱在实践上述准则的过程中,其实还有很多的地方做得不够,这里一一指出来。


一是忽略了梅里的气候,明知天气是越来越差的情况下, 仍然决意要出发。二是最后一天摘了一颗薄树芝带回家,当时也不知道这个是不是国家保护植物类目中的物种。三是一路扬声器播放音乐,也不管有没有惊扰到附近的生灵。第四个是每天在营地附近随地排泄且不回收擦过屁股的纸,严格来说是需要挖一个猫洞来处理排泄物的,且猫洞地点距离水源和营地至少六十米远。


以上准则虽然繁琐,但是也可以用一句话总结概括:“除了脚步什么都不留下,除了照片什么都不带走”。以上是从徒步者的角度来探讨户外环境保护遇到的问题。然而对于村民来说,山野的保护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存环境。这一点就更加宽泛和迫切了。


村民每年很重要的一项收入便是山珍的产出,主要是松茸和虫草二项占据了大头。还有一些其他的草药,但是并不如上述二项成规模。松茸和虫草的生长环境对环境的要求极其苛刻。倾倒过生活废水和其他垃圾物质后,这片草坡和山林来年便不会再有新鲜的虫草和松茸产出了,牛群羊群吃过也会腹泻生病,需要很久很久才能完成自我净化。所以在村民眼中,每一片山林和高山草甸都如同自家后花园般需要细心呵护。主人虽好客,欢迎每一位远方的客人的到来,可是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内心也有一片挥之不去的阴霾。


自从一九九六年彻底禁止长江上游天然林采伐后,依靠砍伐木头的收入支撑当地财政的德钦县便陷入了入不敷出的窘迫境地。恰好梅里雪山的名声此时已经传播海内外,加速了县政府从"木头财政"转向"旅游财政"的过程。九六年中日二次联合攀登失败后,第一个被县政府打出的招牌,就是因山难出名的明永冰川。世间的因果关系就是这么复杂,此时的灾难,却成为彼时开放的契机。


想要富,先修路。在此之前的澜沧江西岸没有什么像样的公路,只有满山横七竖八的小路,远看十分抢眼。八十年代在江上修了一座水泥桥,过桥后三分岔路。左边到西当、荣中右边到斯农、中间到明永,都挂在悬崖上。九一年山难后,县里决定开发冰川旅游,把路修进明永村里去。公路通了以后,迎来了大批大批的客人,实现了当初的规划。


但是好景不长,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公路追随探险家的脚步,探险家追随马帮的脚步。他们每“发现和探索”到哪个神秘之地,旅游开发商和游客便会追逐而去。秘密的小世界随之一处处被打开,里面的居民被欢天喜地的引上现代化的快车道,连老天爷都难以阻挡这个趋势。从明永村开始,依次是斯农村、雨崩村、西当村、永芝村、亚贡村。


从那时候开始,各村里每家每户至少要分出一个劳动力。前往村集体组建的马队充当全职的马夫。但是这种以牵马为形式的新兴的产业,正在那些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藏族地区侵蚀着以牛为代表的传统生计方式。原本在这些地区的种植业和畜牧业之间,有一个环环相扣的循环机制:牲口-农家积肥-农作物产量-饲料-牲口的良性循环。其中牛是贯穿这三种资源利用模式的中介因素。但是现在随着马替代牛的进程在不断加速,牛的减少会导致恶性循环的出现:牲口少-农家积肥少-庄稼低产-饲料减少-牲口减少。而阿朱在曲农牧场和纳西大姐聊天的对话中,也特意关注到了这一点,据纳西大姐的口述,村里的牛群规模还是要超过马队的规模的,也许永久村村民在二三十年后,还是把砝码拨回了神山这一边,延缓了旅游业的无序发展。


上述山珍的产出影响是对村民比较直观的影响,而这个以牵马为基本形式的旅游业对传统半农半牧生计方式的替代则是另一个对村民漫长又深远的影响。现代化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市场化定价。原来村民们很多事情不花钱或者花很少钱的事情,如务农、放牧、盖房子等等,如今都得用钱解决。干活要请小工,粮食饲料都要花钱去买,挣得多了花钱的地方也多了。如果筹建了民宿和酒店,还要偿还银行的贷款。


整个村里和后山的环境,都在因为游客的到来而或深或浅地改变着。且不是用一句简单的不扔垃圾就可以概括的。要深刻认识到环境的变化,需要观察者具有前后长达二三十年的审视眼光,来穿透这浮躁地人心,穿透蜻蜓点水般地扫视。


明永村有一句活佛留下来的谶语:冰川不化,明永人家不败。可是现在冰川融化速度已经惊掉了绝大多数人的下巴。佛经也有云:卡瓦格博山神降下过法旨,我的雪白的时候,你们来转经,山神会保佑你们,如果雪没有了,就不要来转,没有雪就没有佛法。而粗放式的大众旅游方式,也在侵蚀着藏文化的根基,这让人禁不住思考一个问题:是要维护藏地百姓基本的生活和信仰,还是要把自己变成演员,为了一点点金钱去满足世俗的愿望。


写到这里,阿朱不禁想到去年此时刚刚走出北坡的时候,心中满是推进现代化的口号,觉得村民需要过上和城市里的居民一样的生活,享受一样的资源和便捷。可是时至今日,阿朱的想法不再如此偏激。从更加长远的时间角度来谈论这件事情,阿朱希望将更多的选择权交还给神山脚下各个村的村民。希望他们能够认真思考,不再盲目地跟从别人的建议,被动地应对外界的挑战。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