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二零二二年十月五号下午三点五十分 | 地点:曲农牧场 | 内容:环保和旅游对村落的影响
阿朱知道,我们这帮驴友在新闻里出现的时候,基本会有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个是乱扔垃圾破坏环境。另外一个是困于山中耗费社会资源前来救援。今天就第一个问题展开讲一下阿朱自己的理解。
首先讲一条基本的准则。
户外环保行为准则-Leave No Trace
1.旅行前做好充分的计划与准备(Plan ahead and prepare)2.在可承载的地表上旅行与野营(Travel and camp on durablesurfaces)3.恰当的处理垃圾(Dispose of waste properly)4.将发现到属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回归原状(Leave what you find)5.降低篝火对自然的影响(Minimize use and impact from fires)6.尊重野外生物(Respect wild life)
7.尊重其他旅行者的权益(Beconsiderate of other visitors)
阿朱在实践上述准则的过程中,其实还有很多的地方做得不够,这里一一指出来。
一是忽略了梅里的气候,明知天气是越来越差的情况下, 仍然决意要出发。二是最后一天摘了一颗薄树芝带回家,当时也不知道这个是不是国家保护植物类目中的物种。三是一路扬声器播放音乐,也不管有没有惊扰到附近的生灵。第四个是每天在营地附近随地排泄且不回收擦过屁股的纸,严格来说是需要挖一个猫洞来处理排泄物的,且猫洞地点距离水源和营地至少六十米远。
以上准则虽然繁琐,但是也可以用一句话总结概括:“除了脚步什么都不留下,除了照片什么都不带走”。以上是从徒步者的角度来探讨户外环境保护遇到的问题。然而对于村民来说,山野的保护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存环境。这一点就更加宽泛和迫切了。
村民每年很重要的一项收入便是山珍的产出,主要是松茸和虫草二项占据了大头。还有一些其他的草药,但是并不如上述二项成规模。松茸和虫草的生长环境对环境的要求极其苛刻。倾倒过生活废水和其他垃圾物质后,这片草坡和山林来年便不会再有新鲜的虫草和松茸产出了,牛群羊群吃过也会腹泻生病,需要很久很久才能完成自我净化。所以在村民眼中,每一片山林和高山草甸都如同自家后花园般需要细心呵护。主人虽好客,欢迎每一位远方的客人的到来,可是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内心也有一片挥之不去的阴霾。
自从一九九六年彻底禁止长江上游天然林采伐后,依靠砍伐木头的收入支撑当地财政的德钦县便陷入了入不敷出的窘迫境地。恰好梅里雪山的名声此时已经传播海内外,加速了县政府从"木头财政"转向"旅游财政"的过程。九六年中日二次联合攀登失败后,第一个被县政府打出的招牌,就是因山难出名的明永冰川。世间的因果关系就是这么复杂,此时的灾难,却成为彼时开放的契机。
想要富,先修路。在此之前的澜沧江西岸没有什么像样的公路,只有满山横七竖八的小路,远看十分抢眼。八十年代在江上修了一座水泥桥,过桥后三分岔路。左边到西当、荣中右边到斯农、中间到明永,都挂在悬崖上。九一年山难后,县里决定开发冰川旅游,把路修进明永村里去。公路通了以后,迎来了大批大批的客人,实现了当初的规划。
但是好景不长,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公路追随探险家的脚步,探险家追随马帮的脚步。他们每“发现和探索”到哪个神秘之地,旅游开发商和游客便会追逐而去。秘密的小世界随之一处处被打开,里面的居民被欢天喜地的引上现代化的快车道,连老天爷都难以阻挡这个趋势。从明永村开始,依次是斯农村、雨崩村、西当村、永芝村、亚贡村。
从那时候开始,各村里每家每户至少要分出一个劳动力。前往村集体组建的马队充当全职的马夫。但是这种以牵马为形式的新兴的产业,正在那些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藏族地区侵蚀着以牛为代表的传统生计方式。原本在这些地区的种植业和畜牧业之间,有一个环环相扣的循环机制:牲口-农家积肥-农作物产量-饲料-牲口的良性循环。其中牛是贯穿这三种资源利用模式的中介因素。但是现在随着马替代牛的进程在不断加速,牛的减少会导致恶性循环的出现:牲口少-农家积肥少-庄稼低产-饲料减少-牲口减少。而阿朱在曲农牧场和纳西大姐聊天的对话中,也特意关注到了这一点,据纳西大姐的口述,村里的牛群规模还是要超过马队的规模的,也许永久村村民在二三十年后,还是把砝码拨回了神山这一边,延缓了旅游业的无序发展。
上述山珍的产出影响是对村民比较直观的影响,而这个以牵马为基本形式的旅游业对传统半农半牧生计方式的替代则是另一个对村民漫长又深远的影响。现代化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市场化定价。原来村民们很多事情不花钱或者花很少钱的事情,如务农、放牧、盖房子等等,如今都得用钱解决。干活要请小工,粮食饲料都要花钱去买,挣得多了花钱的地方也多了。如果筹建了民宿和酒店,还要偿还银行的贷款。
整个村里和后山的环境,都在因为游客的到来而或深或浅地改变着。且不是用一句简单的不扔垃圾就可以概括的。要深刻认识到环境的变化,需要观察者具有前后长达二三十年的审视眼光,来穿透这浮躁地人心,穿透蜻蜓点水般地扫视。
明永村有一句活佛留下来的谶语:冰川不化,明永人家不败。可是现在冰川融化速度已经惊掉了绝大多数人的下巴。佛经也有云:卡瓦格博山神降下过法旨,我的雪白的时候,你们来转经,山神会保佑你们,如果雪没有了,就不要来转,没有雪就没有佛法。而粗放式的大众旅游方式,也在侵蚀着藏文化的根基,这让人禁不住思考一个问题:是要维护藏地百姓基本的生活和信仰,还是要把自己变成演员,为了一点点金钱去满足世俗的愿望。
写到这里,阿朱不禁想到去年此时刚刚走出北坡的时候,心中满是推进现代化的口号,觉得村民需要过上和城市里的居民一样的生活,享受一样的资源和便捷。可是时至今日,阿朱的想法不再如此偏激。从更加长远的时间角度来谈论这件事情,阿朱希望将更多的选择权交还给神山脚下各个村的村民。希望他们能够认真思考,不再盲目地跟从别人的建议,被动地应对外界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