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尊和貘尊、这两种动物如今都生活在热带,然而当时中原地区也可以见到。所以当时中原的自然环境比现在是好多了。
貘尊是我国西周时期的一种盛酒器皿。器内中空,背部开有一方形口子,上面扣盖。从造型看,貘的形体酷似羊,首部微微昂起,吻部向前伸,双目圆而有神,头顶有卷曲的双角,体态很是肥硕,四足却较短,卷尾呈半环形。貘的背上还立有一虎,此虎是尊盖的一个执手。"虎"正在缓步前行,其体形虽不大,但百兽之王的雄风丝毫没有减弱。貘的两侧肩胛及后臀部位饰有四组清晰的夔凤纹。
上世纪70年代在 陕西 省 宝鸡 市西周早期茹家庄2号墓内出土了一个青铜酒樽。当时的考古学家曾一度将其定名为"羊尊"。将近20年后的1993年,时任 上海 博物馆馆长的我国著名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先生有一次到 宝鸡 去考察,见到这一形貌独特的"羊尊"后,很感兴趣,仔细观察良久后,觉得"羊尊"之名实是不确,便更名为了"貘尊"。如此,该名便一锤定音,后来连极具权威性的考古专著《 中国 青铜器》、《 中国 青铜器全集》等书也采用了"貘尊"这一修改后的名称。
中国 人对"貘"并不熟悉,只在史书和一些传说中似曾见过这种动物的身影。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过一篇《貘屏赞》,文章描述的是一个上面描绘有貘的枕屏(古人用来放在枕边的小屏风,有挡风作用)。文中写道:"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于南方山谷中。寝其毗辟瘟,图其形辟邪。予旧病头风,每寝息,常以小屏卫其首。适遇画工,偶令写之。按山海经,此兽食铁与铜,不食他物……"诗人提到:关于"貘"的记载最早来自《山海经》,其实《山海经》里面是没有关于貘的文字的。不过关于"梦貘"的说法还真是由来已久,据说貘是一种能吞噬恶梦的神兽,具有辟邪功能。
现实当中也有貘,是产于 亚洲 马来西亚 苏门答腊 等地的哺乳动物。粗看有点像犀牛,体形比犀牛小很多,鼻端无角。我国现在已经没有了貘这种动物的踪迹了,但在考古中曾经发现过该动物的下颚骨。《说文解字·第九下·豸部》中也说"貘:似熊而黄黑色,出蜀中。从豸,莫声",且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 贵州 发现了七千年前的貘群化石,加之 贵州 一代曾经出现过非常适合貘这种擅长游泳的陆栖动物生存的温湿气候,所以基本可以肯定:我国古代的确存在过貘,貘尊也完全是古代手工艺者取材于现实而创作出来的一种酒器。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西周鱼形尊。西周鱼形尊高15厘米,长28厘米,重1.1公斤。鱼尊鱼身肥大中空,鱼口微张,下唇处有一细小穿孔。鱼鳃饱满。鱼背鳍处开方形口,口上置拱形方盖。以鱼之背鳍为方盖捉手,足见古人之匠心独具。为使鱼身有所附着,鱼腹下设有两两相背、双手捧腹作负重状的四个人形足。四个小人中有三人口大张,双目圆睁,头上蓄发;另一小人口紧闭、头无发。以表情夸张的四个小人做鱼尊底足,生动而富有情趣。鱼尊通体满饰线雕鳞纹。两鳃处各饰一组简化窃曲纹,以区别于鱼身。钮盖两侧盖面上各饰一组完整的线雕鱼纹,方盖的边缘各饰一龙纹,龙纹之龙头在钮盖前部交会。鱼尊纹饰简而不繁,准确精当。现藏 宝鸡 青铜器博物馆。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