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七大古都安阳 - 安徽 - 8264户外手机版

  安徽
武丁是商朝的第23个国王。据说,武丁年少之时,父王小乙为了其能成为一个称职的国王,就把他派到外地观省民风、增长见识和锻炼才能。于是,武丁来到黄河两岸,观察当地人民的生活,接触大量的平 民和 奴隶。有时,武丁还和这些人一起参加农业劳动。这些生活体验,使他了解到生活的艰辛和劳动的不易。

武丁即位后,有个叫傅说的贤人,是个奴隶,他在参加修建工程时,被掌管该项工程的百工发现,向武丁举荐。武丁亲自去面见这位贤人,发现他果然谈吐不凡,是一个经世济民的奇才。武丁为了任用傅说为相,三年不管事,自称梦见圣人,并画出傅说的相貌,令百官去寻找。殷人信鬼,武丁以此方法举傅说做宰相,贵族们便不敢反对。事实证明,武丁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自从傅说被提拔为相后,一心一意辅佐武丁,帮助武丁大力振兴政治、经济、文化,缓和了奴隶的对抗,商因此复兴起来。武丁死后,被称为高宗。 由于武丁善于选拔人才,善于任用人才,所以在他的身边,就聚集了众多的名臣,除了傅说以外,还有甘盘、祖己等人。有一次,武丁祭祀成汤之时,一只野鸡飞到了鼎身上啼叫。在王都的郊外,有一片茂盛的森林,是飞鸟经常栖息的地方。所以,一只野鸡飞到太庙中来鸣叫,这本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武丁却认为这是一种不祥之兆,害怕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祖己趁机劝谏武丁:“请大王不要担惊,不要害怕。现在,只要你修好政事,励精图治,勤俭节约,一切不祥之兆自会烟消云散。”当时,武丁用来祭祀的祭品过于丰盛,而祖己担心他流于奢侈,便劝谏如此一番话。武丁是一个虚心纳谏的君王,非常乐意地接受了祖己的劝谏。聪明的大臣往往借自然的异变来劝谏君王,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野鸡鸣叫和共生树的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武丁时期,对周围侵扰商朝的各诸侯国、方国,包括羌方、土方、人方、鬼方、虎方、荆楚等展开了一系列的征讨。此举在带来了国家稳定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比较安定的生活空间,保障了华夏文明的延续。当然,从另一方面看,战争同样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比如 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等等。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武丁的大规模战争,为商朝几百年的基业过早唱起了日暮时分的苍凉之曲。武丁中兴既是商朝兴盛的顶点,也是由兴盛走向衰败的开始。

殷墟

纣王的介绍。我觉得纣王的暴君形象是被周朝人夸大了。而周武王、周公掠夺商朝珍宝,杀戮反对者,奴役商朝遗民的行为却被美化。纣王不失为一个有严重缺陷的英雄和有为君主。武王伐纣时,牧野之战战前周武王誓师的演说《尚书 牧誓》中列举的三大罪状,说纣王不祭祀神灵,不重用宗族兄弟,听信妇人之言。在今天看来都是优点。说明纣王不迷信,不任人唯亲,关心体贴老婆。

殷墟

商代畜牧业场景。

殷墟

殷墟

海贝,当时的货币。

殷墟

殷墟遗址出土的陶器

殷墟

大殿的柱子也是模仿考古发掘发现的商代柱子纹饰。

殷墟

甲骨窖穴展厅。这里保护着一个考古发掘出来的甲骨埋葬坑。

殷墟

这个埋葬坑出土的甲骨一共有17096片包括带字龟甲17088片,带字牛肩胛骨8片。

殷墟

殷墟

这就是那个甲骨文埋葬坑

殷墟

殷墟

殷代占卜用的材料主要是龟腹甲(少量为龟背甲)和牛胛骨,卜用甲骨均需经过整治。整治时先将龟腹、背甲锯开,去掉腹甲外沿,背甲则从中剖开,锯去首尾两端,呈鞋底形。削锯后去掉鳞片,将正反两面打磨平整。肩胛骨则要先切去一部分骨臼,再切去突出的臼角并削平骨脊,最后将正反面打磨光滑。占卜前在甲骨背面(少数牛胛的正面)施以钻凿,凿窠为长槽状或枣核状,每个凿窠内侧钻一圆钻窠。占卜时,用燃炽的木枝烧炙凿钻处,在甲骨的正面即出现"卜"字形裂纹。钻处裂纹称兆枝,凿处裂纹称兆干。占卜即视此卜纹判断吉凶。占卜后,将所卜问事项刻记在甲骨之上。 完整的卜辞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等。叙辞又称前辞,记述占卜的干支日期、贞人名﹔命辞又称问辞,记述所卜问的事项﹔占辞记述商王视兆后对卜问事项所做的吉凶判断或推测﹔验辞记述卜后事情是否应验。 商王极为迷信,遇事必卜问而后行之,因而殷墟甲骨刻辞记述了大量王朝国事和王室活动,如:殷王对天神地只先公先王先妣的繁缛的祭祀、对内对外征战、对所属领地的聚敛和各地的贡纳以及田猎巡行、劝农耕作、天象气候、生老病死等。

殷墟

贞人是商代专门主管占卜的官员。商代的宗教文化方面的官员主要还有主管祭祀的巫,他们是商王朝重要的辅佐重臣。还有管理文书档案,为商王担任文秘,发布各种册命的官员作册。

殷墟

商代已经有了学校教育,有了供贵族子弟接受系统教育的大学和小学,有了对社会开展孝悌教育的学校庠与序,有了附属于宗庙,专门开展礼乐教育的学校瞽宗。学校的教师主要是老人。而盲人在当时被称为瞽,他们中有一些是开展礼乐教育的学校瞽宗的教师,商代学校教育的内容有文字及书写、算术、礼、舞蹈、歌乐、骑马、驾车、射箭、近战格斗等。当时的学校已经有了"学士之板“也就是后世的学籍,可见当时的学校已经有了管理制度。而且贵族子弟上学不可以无故缺席,甲骨文里有贵族父亲因为儿子患病而向学校”告假“的记载。

殷墟

殷墟

殷墟

殷墟

殷墟

殷墟

甲骨文埋葬坑中有一具人骨架,他可能是看守甲骨的奴隶。

殷墟

这是商代的宗庙祭祀坑。商代统治者十分迷信,每次祭祀活动都要杀死活人祭祀,贵族死后要以奴隶殉葬。商代的人殉,主要是从奴隶中抽取。这些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

殷墟

人殉有两个时候是需要的,一是祭祀时,二是殉葬时。
说起来,商人的生活里最喜欢搞的活动基本上是:祭祀、打仗、经商、喝酒庆祝,而后三者,都需要由最重要最重要的祭祀来决定。
在商代,负责占卜,也就是烧龟甲或骨头的巫师被称为“贞人”,贞人每天最大的事儿就是为王室占卜大到开战,小到屁事等行为到底该做不该做,结果好不好。如果结果好,要祭祀天帝和祖先表示感谢,如果结果不好,要祭祀天帝和祖先来抚慰。
一般来说,因为商王朝已经形成对天帝和商王祖先的膜拜,往往会举办定期的和不定期的祭祀活动,只要一旦决定要举办祭祀活动,就没有不杀人的了。在那个时代,男奴被称为“臣”,女奴为“妾”,除了为贵族们辛勤服务,更是要做好随时捐生的准备。 比如 ,商王想要祭祀自己已经挂掉的爷爷,会杀少则几十,多到几百的奴隶;祭祀已经挂掉的奶奶的话,还要加上女奴,而且这种祭祀没固定频率,商王都是特别喜欢祭祀的。
而如果要造一座宫殿,更是需要繁复地进行杀人祭祀。造宫殿分为四个程序,所以就要杀四批。在最初的奠基时,会杀狗、马和小孩(不少还是婴儿),把他们埋进地里;之后要打础石和立柱子,这时候也要杀几个到几十个奴隶埋进去;接着开始立大门,大门的前后左右都需要埋进动物和人的尸体,据说是用作保护之意;然后宫殿落成,贵族会随心意杀几十个到几百个奴隶用作牺牲来庆祝这一喜事……现在的人,往往听到同一小区里凶死过人都觉得惴惴不安,商代王族直接睡在死人堆上,心理素质甭提多棒……其实他们还没完全脱离野蛮社会。

殷墟

殷墟

至于如果遇到天旱不下雨,那么就需要烧死女奴。这些可怜的女奴被称为烄妾,为什么要烧死女人,我想大概起源于旱魃的传说,说旱魃是天帝女,因为要助黄帝而下凡结果回不去天上,而如果要祈雨的话就必须找到旱魃附身的女子用火烧死,好像这个做法后来在某些落后地区还有流传,但那些人烧的是他们怀疑为旱魃的女尸。
很多时候,商人还会杀死大量的少年甚至儿童来祭祀,为什么会这样做我不是很清楚,有可能这些孩子都是战俘,为了斩草除根吧。实际上,那些败给商王朝的其他方国的首领也难逃一死。他们往往会被商王处死来祭祀自己的祖先。在春秋战国时,宋襄公也这么傻逼地干过一次,处死了鄫国君来祭祀河神,结果一下子名声臭了满天下,他真该叹息他身不逢时。
其实,周文王的爹季历也是被商王抓去杀死的。所不同的是,季历非但没有干过造反的事,反而一直忠心耿耿替商王打仗,无奈功高震主,而且越到后期越无法管束大量逃奴现象和惶惶人心的商王,丝毫没想过改革一下人殉制度,只是通过更多的杀戮来巩固政权,这种单位确实让人没法干下去。因此周文王被抓起来的时候,想尽千方百计逃出生天然后干脆反了。

殷墟

殷墟

陪葬的马车。

殷墟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