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 | 真容巨壮,世法所稀 - 游记攻略 - 8264户外手机版

  游记攻略
撰文、摄影/张祺林

温馨提示 正文约6200字,仔细阅读需15分钟左右
图文皆原创,侵权者必究



云冈石窟——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龙门、麦积山、莫高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石窟位于今大同城西的武周山麓,依山开凿,规模宏大,自东向西绵延一千余米,现存洞窟254个,造像59000余尊,是迄今为止世界唯一的大型皇家石窟群,被誉为“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赞曰:“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国保碑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460)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是中国石窟寺中文化最多元、艺术价值最高的所在,不仅将北朝石窟的发展推向高潮,更大大促进了佛教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后世无法逾越的巅峰。发源于此的“云冈模式”与以天梯山石窟为代表的“凉州模式”平分秋色,均对后世石窟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西陲三危山下的莫高窟到东疆大凌河畔的万佛堂,都依稀可以找到来自云冈的元素。云冈石窟旧影|图源《支那文化史迹》第一卷,常盘大定、关野贞,1939年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2016.8与其说是一座石窟,不如称之为一座佛教艺术的博物馆。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的作品,云冈石窟处处充斥着活力与创新,胡风汉韵,交相杂糅,东西文化在这里撞击与交融,石窟整体风格深受犍陀罗和笈多风格影响,若是观察细节则还会发现比比皆是的希腊和波斯元素。不仅如此,中国石窟的本土化也在云冈完成,造像逐渐由高鼻深目、威武庄严向褒衣博带、瘦骨清像转变,尤其是云冈佛像标志性的微笑,仿佛蕴藏了无穷的智慧与悲悯,令人一见难忘。“云冈微笑”|海达·莫里循 Hedda Morrison 摄笔者于2019年初到访时部分石窟在维修当中,著名的接引菩萨洞、离垢地菩萨洞和文殊菩萨洞(音乐窟)均未开放,遗憾错过。且正值假期人山人海,排队一小时,看窟十分钟,三番五次下来早已精疲力尽,精美绝伦的释迦洞等窟也只得裹挟在人流中匆匆一瞥,甚至无法停下脚步拍摄,手机效果马马虎虎。现将部分洞窟按照由中国考古学泰斗——宿白先生划分的三期顺序整理于此。宿白先生在云冈|图源网络

拍摄描述非常详细 如身临其境

参考文献:[1]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云冈石窟》第一、二卷,文物出版社,1994.09/10[2]李雪芹,《云冈石窟:刻在石头上的北魏王朝》,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09[3]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01[4]立山,《“新”云冈:首建影像库,欲立云冈学》,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中国国家地理》,2020.07


乐和视界用影像记录万物,用脚步丈量人生

3 云冈晚期(494-524)


晚期石窟开凿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后,云冈皇家工程宣告结束,开凿于西部山崖的石窟多由民间出资,规模较小但数量庞大,除第39窟内的中心塔柱(日本法隆寺五重塔的原型,研究中国早期佛塔的重要资料)外乏善可陈。


第4窟  


尚未完工,风化严重,附近崖壁有几座小窟,内雕佛龛,龛中坐佛,两侧有胁侍菩萨,门楣雕有坐佛数尊,上方雕有供养菩萨8尊。


第4窟附近佛龛第4窟附近佛龛踏入云冈,方才发现一切语言都难以形容,暗黑的石窟内仿佛塌缩了时空,闪耀着人类文明的高光,雕刻的佛像与朝圣的信徒仿佛融为一体,出神入化,或拈花微笑,或闭目倾听,或若有所悟,或喜从心生,芸芸众相,各尽风貌。


一千五百年仅仅是一劫的冰山一角,而对人类来说已是时过境迁,遥想当年的僧侣、工匠,把盛世的气象融入进恢弘的佛国,把敬畏与信仰留存在一座座洞窟之中,其心血肉之躯,却胜金石之坚。至于今日之人,唯有叹为观止,愿化为一粒黄土,为百代光阴俯首。The End

第10窟|毗卢佛洞


第10窟前室北壁拱门与明窗之间即著名的“云冈须弥山图”,讲述的二龙王、帝释天与阿修罗王战斗的故事——明窗与窟门间雕刻着一幅以山岳为主,众多人物、动物和植物等组合的画面。其中央是逶迤起伏的群山,山腰二龙缠绕,龙头外向,形成了下大上小中间细的须弥山造型;两侧各雕三头四臂和五头六臂的天神形象,手举日月、弓箭,威武雄壮。


第10窟前室北壁“云冈须弥山图”明窗窗楣内雕坐佛、飞天、金翅鸟,明窗两侧各雕一供养天,明窗与两侧龛之间各雕五层方形塔柱一座,每层内雕坐佛两尊。西侧雕一圆拱龛,内为二佛并坐,龛楣内雕九佛,楣沿雕飞天,楣尾雕金翅鸟。龛外两侧各雕一弟子及力士,顶端并列伎乐龛十八个,与窟顶相连。
第10窟前室北壁第10窟后室风化严重,坐佛、思惟菩萨均为后世补塑,浓妆重彩,分外妖娆。


第10窟后室坐佛第10窟后室西侧思惟菩萨

第9窟|阿閦佛洞


由于佛教弥勒信仰的盛行,云冈石窟雕刻了大量交脚菩萨造像,并以犍陀罗风格的盝形龛式作为佛国“兜率天宫”,以表现弥勒在“兜率天”作为“补处菩萨”时的情景。9窟的交脚菩萨两侧,源自古希腊的爱奥尼柱式与人字栱交相呼应,堪称云冈石窟中中西合璧的典范。第9窟前室西北角第9窟前室北壁第9窟前室西壁前室北壁上开明窗,下凿窟门,拱门上方雕仿木结构庑殿顶,屋脊上雕金翅鸟,檐下雕一斗三升人字拱,目前已无木构实例存世。门楣中雕博山炉、飞天、璎珞及忍冬纹等。明窗窗楣内雕坐佛、飞天,两侧各雕一希腊风格的供养天与五重佛塔,每层内雕两位胡人乐舞。明窗两侧佛龛内雕二佛并坐,顶端伎乐龛与窟顶相连。第9窟前室北壁后室南壁雕刻内容十分丰富,第一层中部为拱门,门楣内雕坐佛,上雕飞天,楣尾为金翅鸟。第二层西侧屋形龛内雕“鬼子母失子”因缘故事,东侧盝形龛内雕坐佛、弟子与供养天,龛楣方格内雕化生童子与飞天。第三层中部屋形龛内雕一坐佛,两侧各雕供养天四躯,西侧盝形龛内雕一坐佛,东侧雕“二兄弟出家”因缘故事。第四层中部明窗内雕团花与飞天,西侧雕“尼乾子投火”因缘故事,东侧雕“天女供养”因缘故事。明窗上侧雕供养天八躯,两侧龛上侧各雕坐佛六尊,与窟顶相连,窟顶雕有平棊藻井、飞天和四臂神像。


第9窟后室南壁第9窟后室南壁第9窟后室细节

第7窟|西来第一佛洞第7窟与第8窟(佛籁洞)为一组双窟,是继早期昙曜五窟之后开凿的洞窟,也是云冈首个出现中国化的石窟,无论是四壁分层、分段的佛龛布局,还是窟顶的平棊藻井,都蕴含了丰富的本土元素。第7窟后室北壁造像分为上下两层,风化严重,下层龛内二佛并坐,上层龛内中央主像为交脚弥勒菩萨,两侧为倚坐佛像,均右手上举施无畏印,顶端雕有飞天和坐佛数尊。


第7窟后室北壁第7窟后室北壁窟中明窗与拱门雕刻尤为精彩,后室南壁明窗与拱门之间开一长形帷幕龛,龛楣由十五个方格组成,内雕莲花,龛内雕供养天六躯,恬静淡雅,合掌而跪,是云冈石窟中最先出现的供养人形象,被誉为“云冈六美人”。其下侧雕飞天二躯、伎乐天六躯。明窗两侧各开一盝形帷幕龛,上方并列坐佛十三尊、弟子十四躯。


窟顶雕平棊,分为六格,格内中心各雕一抹角叠砌藻井,井心雕团莲,四周飞天脚踏祥云,或振臂腾空,或手拈鲜花,于白云间轻盈舞动。


第7窟后室南壁

第6窟|释迦洞


第6窟前室东西两壁绘有十八罗汉形象,每壁九身,手执不同法器,立于云海之间,是清初重建阁楼时的作品。


第6窟前室东壁壁画第六窟是为我国中心塔柱窟中的巅峰,整体风格中印合璧,是云冈石窟中设计最严谨、雕刻最精细、内容最丰富的中心塔柱窟。据初步统计,窟内现存各类佛教造像2900余尊,装饰图案穿插其中,繁缛华丽,气势恢弘,精妙绝伦,宛若佛国。


第6窟中心塔柱东、南壁中心塔柱高约15米,由基座、塔身两部分组成,直抵窟顶。塔身分上、下两坛,下层四壁各开一龛,四角各雕一千佛方柱。下层南龛为盝形帷幕与圆拱重龛,内雕坐佛、胁侍菩萨、供养菩萨、化生童子等形象,四周帷幔中遍饰飞天,令人目不暇接。塔柱上层为四面立佛,四角各有一座大象驮立的九层楼阁式千佛塔柱,四壁各雕一佛二胁待菩萨。


第6窟中心塔柱北壁第6窟中心塔柱飞天在后室南壁的窟门与明窗之间,雕有一个大型屋形龛,两侧均有五重塔柱,每层内雕一佛二胁侍菩萨。屋檐帷幕之下,端坐着释迦、文殊和维摩诘。释迦佛结跏坐在中央的须弥座上,施无畏与愿手印,静静倾听;文殊菩萨在佛右侧,半跨坐榻,双手动作似在言说;维摩诘居士,头戴尖顶帽,身着氅衣,右手举麈尾,侧身似与菩萨对话。


第6窟后室南壁第6窟后室中佛传故事是表现的主题之一,从中心塔柱下层四面到洞窟东、南、西三壁下方,以浮雕刻画出数十幅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其中东壁中龛为千佛龛,两侧均有五重佛塔,中央盝形帷幕龛内雕一佛二胁侍菩萨,南龛为盝形帷幕龛,内雕“鹿野苑说法图”。第6窟后室东壁

第5窟|大佛洞


第5窟位于云冈石窟群中部,与第6窟是一组统一设计、建造的双窟,窟外各有一座清顺治八年加盖的四层五间式木构阁楼,清代号称“云冈佛阁”、“石窟摩云”,为云中八景之一,前室东西两壁绘有“护法诸天”形象。


第5窟前室西壁壁画第5窟洞窟平面呈椭圆形,为穹隆顶式的大像窟,洞窟东西最大宽度约22米,南北最大进深约17米,创云冈同类型洞窟的规模之最。后室主尊坐佛高17.4米,是云冈的第一大佛,双手于腹间呈禅定手印,火焰背光直通窟顶。


这尊佛像从头到脚均敷泥施彩,面部与胸部贴金,螺发与长眉绀蓝,大衣两裾由双肩垂直落下,飘逸自然,裹腹裤腰中央对称,齐整美观。服装宽大合体,下垂感强,线条流畅,似以质地优良的丝绸布料做就。东西两壁的胁侍佛像高达8米,四周环绕千佛,壁上遍凿佛龛,或双佛并坐,或一佛二胁侍菩萨,帷幔环绕。第5窟后室主尊坐佛第5窟后室主尊坐佛第5窟后室第5窟后室西侧胁侍菩萨除此之外窟门两壁护法力士的上层雕有禅定状二佛,二佛结跏趺坐于枝叶繁茂的无忧树下,凸显对称、肃穆之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南壁窟门与明窗间雕列龛两排,上排为八个圆拱龛,下排为八个盝形帷幕龛,龛内均置坐佛,齐整有序、威严肃穆。


第5窟后室南壁

第3窟|灵岩寺洞


第3窟又名“灵岩寺洞”,是云冈规模最大的洞窟,洞窟形制较为特殊,是个未完成的巨大双窟,唐代再度开凿,向人们展示了石窟开凿的整个过程。洞窟内地面上沟槽纵横,深浅不一,呈现出大规模人工取石及正在开凿洞窟的施工场景。


洞窟体量宏阔,后室雕三尊大像,主尊为倚坐佛像,火焰背光直冲窟顶,其“有眼无珠”的形象是为了展现佛祖的一种沉思神态,高约10米,肉髻高耸,面相圆润,五官端正,眼大耳阔,两眉间白毫鲜明,身姿挺拔,比例协调,通肩式袈裟紧贴身躯,右手上举作无畏印,左手置于膝上作与愿印。


左右两侧胁侍菩萨高6米,肃穆端庄,发髻高耸,头发成缕,散披两肩;宝冠雕刻精细入微。这三尊造像较之云冈其它造像,都更加丰满圆润,体态丰腴,有唐代“以胖为美”的特征,明显区别于其它造像。


第3窟后室第3窟后室主尊坐佛与西侧胁侍菩萨第3窟后室主尊坐佛第3窟后室西侧胁侍菩萨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