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 | 真容巨壮,世法所稀 - 游记攻略 - 8264户外手机版

  游记攻略
撰文、摄影/张祺林

温馨提示 正文约6200字,仔细阅读需15分钟左右
图文皆原创,侵权者必究



云冈石窟——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龙门、麦积山、莫高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石窟位于今大同城西的武周山麓,依山开凿,规模宏大,自东向西绵延一千余米,现存洞窟254个,造像59000余尊,是迄今为止世界唯一的大型皇家石窟群,被誉为“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赞曰:“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国保碑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460)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是中国石窟寺中文化最多元、艺术价值最高的所在,不仅将北朝石窟的发展推向高潮,更大大促进了佛教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后世无法逾越的巅峰。发源于此的“云冈模式”与以天梯山石窟为代表的“凉州模式”平分秋色,均对后世石窟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西陲三危山下的莫高窟到东疆大凌河畔的万佛堂,都依稀可以找到来自云冈的元素。云冈石窟旧影|图源《支那文化史迹》第一卷,常盘大定、关野贞,1939年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2016.8与其说是一座石窟,不如称之为一座佛教艺术的博物馆。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的作品,云冈石窟处处充斥着活力与创新,胡风汉韵,交相杂糅,东西文化在这里撞击与交融,石窟整体风格深受犍陀罗和笈多风格影响,若是观察细节则还会发现比比皆是的希腊和波斯元素。不仅如此,中国石窟的本土化也在云冈完成,造像逐渐由高鼻深目、威武庄严向褒衣博带、瘦骨清像转变,尤其是云冈佛像标志性的微笑,仿佛蕴藏了无穷的智慧与悲悯,令人一见难忘。“云冈微笑”|海达·莫里循 Hedda Morrison 摄笔者于2019年初到访时部分石窟在维修当中,著名的接引菩萨洞、离垢地菩萨洞和文殊菩萨洞(音乐窟)均未开放,遗憾错过。且正值假期人山人海,排队一小时,看窟十分钟,三番五次下来早已精疲力尽,精美绝伦的释迦洞等窟也只得裹挟在人流中匆匆一瞥,甚至无法停下脚步拍摄,手机效果马马虎虎。现将部分洞窟按照由中国考古学泰斗——宿白先生划分的三期顺序整理于此。宿白先生在云冈|图源网络

1 云冈早期(460-465)


北魏虽然是一个信奉佛教的政权,但在太武帝时曾发生过一次席卷全国的灭佛运动,所到之处寺院、佛像、经书均化为焦土。凉州高僧昙曜坚守其道,誓不还俗,文成帝继位后被召入平城,尊为帝师,并提出了开凿石窟的建议,文成帝认为此举可以一雪灭佛之过,便给予大力支持。自此,一座令世人所仰望的圣殿在黄土高原北缘拔地而起,云冈这个名字注定无法在历史的尘烟中为时间所泯灭,而昙曜也成为了云冈石窟最初开凿的推动、组织、经营者,他所主持建造的第16至第20窟被后人尊称为“昙曜五窟”,而这五座洞窟中的五尊大佛正是北魏五位皇帝的化身。


作为云冈石窟最早开凿的一组洞窟,昙曜五窟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气息,反映了云冈早期造像的艺术特点,被《魏书· 释老志》誉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将鲜卑族剽悍粗犷、豪放豁达的民族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昙曜五窟”之第20窟

五座洞窟均为穹顶大像窟,规模宏大,前壁上开明窗,下辟窟门,光线可从明窗射入照耀在佛像身上,营造出极其神圣、庄严的气氛,僧侣可在观佛的同时坐禅悟道。窟内造像以三世佛为主,佛像高大雄伟,气度非凡,服饰雕刻颇有“曹衣出水”之感,而这种线型正是受到了犍陀罗、笈多风格中“湿水衣褶”的影响,因此也有说法称“曹衣出水”出的是恒河水。
“昙曜五窟”之第19窟“曹衣出水”
第16窟|立佛洞


第16窟位于昙曜五窟东端,主像为释迦立佛,高13.5米,波纹状发髻,高鼻深目,面容清秀,身材修长,右手举胸施无畏印,左手下垂施法印,身披袈裟,褒衣博带,衣领下垂于胸前,为北魏太和年间推行汉化的服制。


第16窟释迦佛像

第17窟|弥勒三圣洞


第17窟是云冈早期洞窟中唯一的交脚菩萨大像窟,主像为弥勒佛,高15.5米,头戴宝冠,发缕垂肩,胸配龙形项链及珠宝璎珞,上身斜披络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肠长裙,具有浓郁的异域气息。可惜佛像面部及双臂损毁严重,巨大的身光仅存东侧部分。


第17窟交脚弥勒

第18窟|立三佛洞


第18窟主像立佛高15.5米,身躯雄壮,右臂下垂,左臂弯曲,手握法衣举于胸前,身披千佛袈裟,气宇轩昂,面颊丰圆,鼻梁高挺,浑厚质朴。两侧各雕五弟子像,东西壁的胁侍佛像与主尊共同构成三世佛组合。


大乘佛教中,佛衣与背光上的坐佛都是佛陀的法身,这些在佛光中幻化出的形象都是佛陀分身于十方世界化度众生的使者。


第18窟立佛

第19窟|宝生佛洞


第19窟由中央主窟和两侧附洞三个洞窟组成,主像高16.8米,结跏趺坐,耳轮齐肩,肩着袈裟,轻薄贴体,火焰纹背光风化严重,右手举胸施无畏印,左手掌心向上握法衣于膝上,以表达佛法的无畏与传承。右侧下部并列二圆拱龛,西侧龛内雕二佛并坐,东侧龛内雕一佛二菩萨。


第19窟坐佛

第20窟|白佛爷洞


第20窟位于五窟西端,由于洞窟外壁坍塌使佛像显露在外,故又被称为露天大佛,伟岸挺拔,气魄浑厚,融东西方雕塑艺术于一体,是云冈石窟中佛像的代表作。


主像为释迦佛像,结跏趺坐,高13.7米,面部丰满,眉眼细长,大耳垂肩,两肩宽厚,上身微向前倾,双手于腹间呈禅定手印。佛像高鼻深目,衣褶线条流畅,左臂饰有燕尾纹路,具有鲜明的犍陀罗风格。大佛身后雕刻火焰纹头光及背光,内雕坐佛和飞天,背光内外的供养菩萨头戴花冠,飞天手捧莲蕾,身段微屈,形象古朴,是云冈石窟早期飞天的代表。


东壁莲台之上雕一立佛,高约9米,磨光肉髻,圆脸大耳,左手下垂,右手举于胸前施无畏印。西壁立佛已毁,仅存莲台和部分头光。


第20窟露天大佛第20窟释迦佛像第20窟东壁立佛第19、20窟之间坐佛

2 云冈中期(465-494)第1窟|石鼓洞


第1、2窟是云冈石窟最东端的洞窟,为一组双窟,洞窟上开明窗,下开窟门,平面为方形,平顶,中心塔柱直达窟顶,四壁开龛造像。


据考证,第1、2窟辽代以前窟前曾建护国寺,为云冈十寺之一,明清号曰“石鼓寒泉”,属云中八景之一。


第1、2窟内塔柱|图源《支那文化史迹》第一卷,常盘大定、关野贞,1939年第1窟俗称“石鼓洞”,洞窟平面呈长方形,中心塔柱为仿木结构,通高5.75米,分上下两层。下层四面各开圆拱龛,龛内雕坐佛,上雕屋顶,屋面雕瓦垄、檐椽,檐下雕兽头拱和四臂天人。上层雕宝盖,四面均开三间盝形帷幕龛,南北雕一佛二胁侍菩萨,东西雕交脚弥勒菩萨。塔顶塔顶雕须弥山与窟顶相连,山体蛟龙盘绕。窟顶雕刻直径1.4米的三朵浮雕团莲,四周飞天环绕,轻巧活泼,为洞窟增添了强烈的艺术动感之美,可惜浸渍不清。第1窟中心塔柱和窟顶西壁风化严重,中层并列四龛:南起第一龛为盝形帷幕龛,内雕坐佛,第二龛为圆拱龛,内为坐佛,第三龛为盝形帷幕龛,内为交脚菩萨,第四龛为圆拱龛,内为坐佛。四龛之间各雕五重塔柱,上部雕千佛列龛、三角纹帷幕和伎乐列龛。第1窟西壁

第2窟|寒泉洞


第2窟俗称“寒泉洞”,因其北壁常年有细泉流出而得名。洞窟四壁风化严重,壁面依次雕刻禅定坐佛、大型列龛、长卷式浮雕故事,最下层为供养人列像。北壁主像为交脚佛,东壁下层雕刻太子“箭射铁鼓”佛传故事。


第2窟东壁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