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陛桥也称海墁大道,为天坛内坛的主轴线,是连接祈年殿和皇穹宇的南北大道,一长360米、宽29.4米的砖 石台 基。“丹”意为红,“陛”原指宫殿前的台阶。一条笔直坦荡的大道之所以又称“丹陛桥”是因为道路下辟有一个券洞,与上面的大道正好形成立体交叉。丹陛桥南端高约1米,北端却高约3米,由南向北逐渐升高,一是象征皇帝步步高升,寓升天之意;二是表示升天不仅要步步登高,而且要经过漫长路程。由于是升天之路,桥面中心线的石板道称“神道”。神道两侧左为“御道”,右为“王道”。天帝神灵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
修缮/丹陛桥 编辑
1976年丹陛桥改建时,桥面城砖被拆除,代之以水泥方砖。2007年6月8日至9月30日天坛丹陛桥进行了恢复历史原貌的修缮。修缮工程根据旧有的照片和历史文献资料,采用城砖海墁的传统形制、材料和工艺,恢复其历史原貌。本次整个工程占地24231平方米,用砖量达14万块。

古稀门位于东城区天坛路,清乾隆四十四年,弘历时年七十,太常寺官员建议在皇乾殿西侧辟一小型角门,供皇帝祭祀行礼出入以减少步行路程,乾隆欣然采纳。但又恐子孙均走此门形成懈怠不恭,便下诏明确“今后子孙寿达七十者方可出入此门”,故称此门为“古稀门”。以后,清代各帝均无高寿,事实上出入此门者仅乾隆皇帝一人而已。在天坛祈年殿后面的皇祈殿的西侧有一小门,号称古稀门,据说是乾隆皇帝开的,合适老年人行走,并规定只有年纪超过七十岁的国王才能使用此门,倒霉的是乾隆之后的皇上没有一位达到此寿,故乾隆之后此门一直未能开启。成为古稀门一点不假,的确上锁也超过古稀,而且一二百年也没有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