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雨崩 - 卡瓦格博初体验 - 游记攻略 - 8264户外手机版
本帖最后由 凌 于 2023-8-8 13:38 编辑
目录:
1. 前言
2. 关于梅里雪山的前世今生
2.1 “梅里雪山” or “
卡瓦格博” ?
2.2 太子十三峰
2.3 什么是“神山”?有多少座神山?
2.4 什么是"圣地”?有多少个圣地?
2.5 什么是转山朝圣?
2.6 卡瓦格博内转线路图
2.7 卡瓦格博外转线路图
2.8 转山手册-《雪山圣地卡瓦格博》
2.9 《卡瓦格博外圣地广志》
2.10 《卡瓦格博内圣地广志》
2.11 为什么要转经?转经的终极奥义!
3. 雨崩
徒步
3.1 第一天,
丽江集合
3.2 第二天,丽江到德钦
3.3 第三天,飞来寺观景台,西当,雨崩村
3.4 第四天,上雨崩到神瀑(往返)
3.5 第五天,上雨崩到冰湖(往返)
3.6 第六天,上雨崩-尼农-香格里拉
4. 后记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时隔7个多月,终于找到了梅里雪山完整的山峰标识图,感谢雪山大佬(乐和视界、老J带你看雪山、 苏黎世 ) 提供的雪山标识图!
今天是2022年12月10日,更新此游记“第2.2节 太子十三峰”相关内容,为了保持逻辑通顺,原内容没有删减,只是增补了新内容!
1. 前言
好多年以前,在一个论坛里看到过一个关于梅里雪山转山的帖子,具体的内容早已经忘了,但是有一个名字却一直记得,就是“南争垭口”!也不知是为什么,对这个名字莫名的印象深刻,不过那时候看这些基本就跟看月球登陆一样,太遥远了,遥远到根本没有意识去了解它。后来接触了户外徒步之后,才开始逐渐的对这些传说中的地方有了些认知,这次有机会徒步 雨崩 ,最强烈的一个念头,居然并不是 雨崩 ,而是要亲眼看一看 “南争垭口”,呵呵,这说起来也是挺叫人无语的,就算是了却一个念想吧。
网上关于 雨崩 的游记攻略太多了,雪山还是那座雪山,村子还是那个村子,路也还是那条路,写多了都是重复的。去之前做了好多的功课,行程、攻略、注意事项等等等等,各种忐忑、各种期待不油然的充斥在脑海里。可真正去过之后才发现,虽然并不是很容易,但是也没有别人说的那么艰难。
对于 雨崩 ,各人有各人的感受,不同的人关注的点也不一样,有人觉得名不符实,也就那样,有人觉得名不虚传,美不胜收。不管是夸大也好,过誉也罢,我们能看到的也只是自然风景,真正藏民的生活我们是走不进去的,我们就是一个过客,我们也没有他们的信仰。对我个人来说, 雨崩 其实就是我开阔视野的地方。通常来说,不管之前做过多少功课,只有我脚踏实地的到过一个地方之后,才会对它有直观的印象,如果我喜欢那里儿,我就会对它做更多的了解。就像现在,为了写这篇游记,又做了好多的功课,买了好几本书,我喜欢这个过程,不求多么的深入,只为了增广见闻,开阔视野,所以这个游记我想扩展一下思路,多增加一些徒步以外的内容, 比如 曾经困扰我的一些名词、概念,就当是个记录吧,万一以后要是忘了,看一看也许还能回忆起来。
2. 关于梅里雪山的前世今生
自从知道有 雨崩 这之个地方之后,就一直心向往之。没去之前,其实也没什么概念,哪怕是做了功课 。等真正去过之后才发现,说到底, 雨崩 它就是个村子而已,我们去 雨崩 更多是为了雪山,为了被称为“神山圣地”的梅里雪山。
2.1 “梅里雪山” or “卡瓦格博” ?
有资料提到说1908年 法国 人马杰尔.戴 维斯 在《 云南 》一书中首次使用了“梅里雪山”的称呼,但是这本书的我在网上没找到,图片也没找到,我甚至还让淘宝里专门代找电子书的卖家找也没找到。也许这本外国的书在国内根本没有译本,所以这个信息无法辨别真伪。梅里雪山在行政上属于 云南 迪庆 州 德钦 县( 雨崩 村属于 德钦 县下属的云岭乡),在地理上属于横断山脉,横断山脉是一个有些特殊的山脉,并不是单一的,是由七条基本并排的山脉组成的山脉群,称为“横断七脉”,这七条山脉之间有六条大江,称为“横断六江”。
横断山脉
横断山脉
梅里雪山所在的山脉叫做怒山山脉,是七脉之一,绵延长达近百公里,山峰终年积雪,一座连着一座,气势非凡,主峰是海拔6740米的卡瓦格博。
对雪山群或者横断山脉没有概念的小伙伴可以看看下面这张图,下图是上帝视角下的梅里雪山,中间最突出的那个山峰,就是卡瓦格博峰。而这只是横断山脉的一个小小的局部,可想而知,整个横断山脉得有多少山。
梅里雪山
下图就是著名的梅里 日照 金山:
梅里雪山
梅里雪山
这样安排住上雨崩其实非不好,神瀑看好回来返回上雨崩就很累了。
4. 后记
传说中的 雨崩 终于体验了一次,对于梅里雪山,对于卡瓦格博,终于有了最直观的印象。去之前做了不少的功课,但是去了之后才知道功课做的远远不够,等亲身经历了才发现其实错过了太多的东西,要说这也算是给下一次去留下了引子,就当是自我安慰吧。 比如 仁钦多吉老先生的卡瓦格博博物馆,下次如果再去 雨崩 ,一定要去参观,还有《雪山之眼》的作者扎西尼玛老师也要去拜访一下,我对他们的神山大调查非常感兴趣,虽然加了微信,但是也不能太多的打扰,还是面对面的交流更好。
这篇游记,我是反着写的,有关徒步的内容其实早就写完了,只是我觉得那些东西前人已经写的很多了,再写也是重复没啥意思,所以没写的多详细,更多的是用照片来记录一下过程。但是徒步以外的内容,断断续续的写了将近半年,在查找一些名词或者数据的时候总是不由自主地延伸出去,于是不知不觉的就看了不少与梅里雪山,与卡瓦格博,与藏地文化有关的书籍,尤其是为了寻求那本《雪山之眼》,可是费了不少的力气,幸好最终得偿所愿。这也是我第一次如此认真的去了解藏区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自我感觉收获很多,这是一个让人着迷的过程,老话讲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古人诚不欺我!
现在网上无数的游记、帖子都把藏区描述成了人间净土,把藏民描述成了最纯净的人,就是因为他们有虔诚的信仰。对于这点,我保留我的观点, 西藏 在解放以前,那可是吃人的奴隶社会。我记得当年上中学的时候历史课上就讲过这个,印象最深的就是历史课本上有个插图,是两张从农奴身上剥下来的人皮,这是人间净土该发生的事吗?
我忘了是 北京 卫视还是央视有一个关于 西藏 历史的记录片(当时是在网上看的视频,没记住是哪个台),就详细讲述了 西藏 在解放前农奴们的悲惨生活,以及当年解放军为解放 西藏 所遭遇的困难和做出的艰苦努力。在政教合一的体制下,对普通民众来说是信仰,但是上层奴隶主来说,难道不是用来统治的工具吗?对于 西藏 的历史,不需要有多么深入,哪怕只是粗浅的了解,就会发现许多不一样的东西。
梅里雪山处于川滇藏交界的区域,这片区域通常都被称为“多康藏区”或者“康巴藏区”,因为“康”在藏语里是“边缘、边界”的意思,所以这里其实是藏区的边缘地带,跟 西藏 内陆相比,这里的民族众多,情况其实更复杂,金庸在《笑傲江湖》里就曾经说过,人就是江湖,只要有人就有江湖,有江湖就一定有纷争。2019年我站在 色达 五明佛学院的山顶上,看着漫山遍野密密麻麻的红房子,当时就在想,按理说这样一个充满信仰的地方一定是神圣的,可是这么多数以万计的人聚集在一起,就算是为了学习佛法,我也无法相信这里是 和平 的,杀人放火不敢说,但为了利益而产生的冲突争斗一定会有。这还是修行者,对于普通藏民来说,人与人之间,或者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冲突那就更多了。事实上就我这段时间看到的这些有关卡瓦格博、梅里雪山的书籍当中也的确有许多这方面的内容,哪怕是来卡瓦格博转山的信徒当中也一样有拿刀子拦路抢劫的,所以我觉得不能人云亦云,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当然绝大多数的藏民都是纯朴的,反而是我们这些外地来的汉族人把他们给想得复杂了。
有关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其实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内容,只是一篇小小的游记放不下那么多,我只是把我自认为的一个初级知识贴该有的内容写了进来,就当是抛砖引玉了,有兴趣朋友可以去做更多更深入的了解,或者一起讨论。不要依赖百度,那只能算是个入口,更多的还是得看书。
很庆幸生活在这个时代,感谢前辈学者们通过艰苦的努力,做出了那么多卓越的研究成果,当我们需要了解某些事物、学习更多知识的时候,总是有那么多的书籍资料供我们选择,让我们这些后来人直接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真是一件幸福的事,而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传承下去。
雨崩 行程结束之后,队伍在 香格里拉 解散,小伙伴们各自归去,而我则奔向了另一个向往很多年的徒步线路:虎跳峡高路!下一篇游记就是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