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梅里雪山也叫做“太子雪山”,但是为什么叫“太子雪山”就不知道了。梅里雪山属于横断山脉群中的怒山山脉,在早以前叫做“四莽大雪山”。由 西藏 境内的唐古拉山由北向南延伸下来,怒山山脉的北部与 西藏 交界的一小段叫作梅里雪山,中段叫做太子雪山,南段叫碧罗雪山。现在所说的卡瓦格博峰其实是太子雪山的主峰,所以才有太子十三峰的说法,而真正的梅里雪山主峰叫做“说拉赞归面布峰”,海拔5229米。这个梅里雪山再往北进入 西藏 界,就是户外圈儿里著名的他念他翁山。
无论是“太子雪山”、”梅里雪山“、”四莽雪山“,这些其实都是汉语的名字,是汉族人根据藏语发音或者汉语翻译的意思叫的,而本地藏民的称呼只有一个:卡瓦格博!
所以,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梅里雪山,其实是卡瓦格博雪山。只是现在我们这些外地游客,基本都是奔着”梅里雪山“这个名字去的,我们在网上查攻略、看游记、浏览各种帖子,看到的也基本都是”梅里雪山“这个名字, 甚至我们跟当地一些藏族的导游、领队、客栈老板们交流的时候,他们也是这么说的。但其实他们藏民自己互相交流中提到那座雪山的时候,都是用的”卡瓦格博“这个名字,”梅里雪山“这个名字是他们跟我们这些外地来的汉族游客交流时才会这么说。那么到底是”梅里雪山“还是”卡瓦格博“?为什么一座山有两个名字?这事儿其实很多人都听说过,只是对这些根本不在意或者懒得深究。我也是一样,我甚至一直以为的是这个山脉叫”梅里雪山“,它的主峰叫”卡瓦格博“(估计也有很多人都跟我一样)。只是在网上做功课的时候突然发现原来这个理解是错误的,这个关于名称的问题,居然还有两个不同的版本,这让我很是困惑。目前能百度到的二个原因,第一个是说这个“梅里雪山”这个名字是当年 日本 侵华日军在他们勘测的地图上标注的,是 日本 人给搞错了,但是地图流传了下来,所以就一直就沿用了。有资料说早在1985年的时候, 日本 就有登山队计划组织攀登卡瓦格博了,他们使用的就是当年战争期间 日本 陆军绘制的军用地形图,那个地图上把“四莽大雪山”标成了“梅里雪山”。而梅里雪山真正进入大众的视野,其实就是源于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在卡瓦格博的那场著名的山难。在那之后,随着登山运动的逐渐火热,“梅里雪山”这个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使用,逐渐的替代了太子雪山以及卡瓦格博的名字。第二种说法是因为建国以后,国家在六七十年代进行过一次全国范围的大地测量,测量队在与当地人的交流中误把卡瓦格博峰所在的太子雪山记成了梅里雪山,并在测量图中标注出来了,结果这个名字就成了“官方名称”,在那之后的这座山再被引用的时候就有了标准名称,从此“太子雪山”就被大家以“梅里雪山”所传开。
这两个版本其实都有可信度,而且都跟地图标注有关,但是网上的信息真真假假的,也不能全信,于是我查了不少关于卡瓦格博的书,不仅找到了比较权威的记载,也找到了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自古以来, 德钦 (清代叫阿墩子)就是茶马古道由滇入藏的交通咽喉,外转经路上最北端的说拉垭口,就是滇藏的分界线。上世纪50年代初,解放军解放 西藏 ,当时解放军驻防滇西的14军42师就是从 德钦 方向进入 西藏 的。 昌都 战役之后,大部队深入到 西藏 内地,为保证给养供应,42师专门配备了一个辎重团,从 大理 、 丽江 运送入藏的物资。辎重团就驻扎在梅里雪山下的梅里石村,而山上就是说拉垭口。这一路的雪山有好多座,为了进藏而翻越雪山的解放军在 德钦 最先认识的山峰不是卡瓦格博,而是与 西藏 交界的梅里雪山。据 迪庆 藏学家王晓松考察,解放军由 德钦 经梅里石村上山,翻越说拉垭口进藏时,在军用地图上标注了“梅里雪山”。其实这个标注并没有错,这也是“梅里雪山”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外来人的视野当中。但是只标注了“梅里雪山”,而与之相连的“卡瓦格博”却没标出来。直到1957年, 云南 省交通厅修筑从 德钦 到 西藏 盐井的公路,下属的测绘大队在制作大比例尺地图时,以军用地图为依据,将 德钦 境内 澜沧 江西 岸的怒山山脉均标为“梅里雪山”,甚至把海拔6740米的主峰也标为“梅里雪山”,而把旁边较矮的缅茨姆峰标作“太子雪山”。当年中日两国联合攀登卡瓦格博的时候,登山队使用的地形图,就是 云南 有关部门提供的,这个地图延用了1957年的标识,把卡瓦格博一直叫做”梅里雪山“。当时的联合登山队的官方名称就是”中日友好梅里雪山学术登山队“,这个”梅里雪山“指的并非是说拉垭口处的梅里雪山,而是指海拔6740米的主峰卡瓦格博。由于持续10多年的”梅里雪山“登山活动影响巨大,外界传媒已多认同了这种错误的说法。1999年12月搜狐网举办的“梅里雪山千年登顶行动”仍然沿用了这个名称。这么多年过去了,到了现在,绝大多数的旅游书籍、期刊、文章,甚至官方地图都沿用了这个错误的称谓。
关于卡瓦格博和梅里雪山的差别,现如今在 云南 藏区的藏族人其实基本都知道,并不会因为汉族人的称呼而影响对一座雪山名称的认定。如果有意忽略二者的差别,甚至力图用”梅里“取代”卡瓦格博“,背后一定有实际利益的驱动。在1989年中日登山队第一次到 达卡 瓦格博脚下的明永村的时候,村民那时候都不知道他们说的梅里雪山在哪儿。但是在1991年的山难事件之后,”梅里“这个名字与这座雪山深深地绑在了一起,已经被当作一块吸引旅游者的金字招牌了,要想换掉它就更不容易了。
卡瓦格博是”圣地“,梅里雪山是”景区“,两种名称,反映了不同人群对这座山的了解和认知。随着“梅里雪山”知名度的扩大,无形中剥离了卡瓦格博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和宗教上的属性,一座”文化“山,被悄然改变成了一座”自然”山。旅游开发,必然有资本的进入,而资本为保证自己的利益,通常都会利用法律来做一些不符合本地人利益的事情。( 比如 去年去 广西 龙脊梯田,开发商把上山的路都给封住了,不仅不让游客上,就连本地人也不让走,这引起了很大的矛盾,据客栈老板说村里跟开发商可是干了好几架,闹了好几次,最后开发商不得已,允许本地人走,但是仍然不允许游客走。)当地民众千百年来积累的文化和生活的权利,便有可能失去法律的保障。一座没有神性的雪山,其文化上的意义和价值必然会打折扣。你看现在去 雨崩 的,大多数人都只是感叹于雪山的巍峨,风景的美丽,藏民的虔诚,还有物价的昂贵,又有多少人关注雪山本身在当地人心中的意义?“卡瓦格博”已经流传了上千年,而把此山命名为“梅里”却只有七十多年,至于“梅里雪山”一词被公众认知,才仅仅30多年而已。要以30多年的认知,去代替延续千百年的传统,总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可是现如今的社会就是这样充满浮躁,地方政府更是以GDP为纲,总是用所谓新时代的、快餐式的,甚至是一次性消费的知识,到处去取代那些所谓“旧的”、“过时的”,但却是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和价值体系。一切与民族有关的、与信仰有关的、与传统有关的,无论是人或物,都在迅速转化成娱乐和旅游的资源,转化成流行文化用了就抛弃的潮流元素,转化成所谓的“文化产业”,貌似现代,貌似完美,貌似传承,貌似信仰,但其实已经没有了文化价值的支撑,啥也不是。 比如 现在全国搞旅游开发的那些个古镇,千篇一律,除了门口的牌坊和名字不一样,还有啥不一样的?满街都是 义乌 小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