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佛问禅记 栖贤三学寺 金佛 八万四千塔 - 四川 - 8264户外手机版

  四川

总第204文

巫宝走天涯  第167文

巫宝讲故事

巫宝在学习

巫宝和伙伴

文|  Viki,转载请注明出处

冰冰巫宝走天涯(订阅号ID:bbwbzty)

我爱天空中那颗闪耀的恒星
它的名字,叫做黑夜
我和黑夜有个契约
当黑夜褪去幽暗
炽热白昼会将心脏点燃
于是我循着深邃的光
妄图寻遍天下灵药让封印消亡
我脚步烈烈,从不停歇但绝之又绝,望穿荒芜旷野跨越亿万宇宙奔赴而来的星光啊璀璨的火焰是绽放还是覆灭我听不见,谁在悲伤,谁在喜悦你看,我和世界


  前 言  


和伙伴6 基于华西强大医研系统下小婷同学自我成长之路的演化研究,好些朋友说这篇太长啦,看完一次得努力好多次,你就不能拆一下吗。

  楔  子  


大家都知道道教有几个神仙,分别叫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


他们被叫做八仙。


但实际上八仙有好几种不同组合。


最早这个所谓八仙是怎么来的呢?可以追溯到北宋,有几个人应铁拐李之邀,在石笋山聚会,就从这里开始有了“八仙”之说。


后来慢慢的有了汉八仙、唐八仙、宋元八仙等不同说法,甚至还有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这样的划分。


文前列的八位,来自明代吴元泰《东游记》中人物,叫明八仙。


还有一个八仙,叫蜀八仙。


这个蜀八仙啊,来自晋代谯秀著的《蜀纪》,指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庄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等八个人都在蜀得道成仙,合称为“蜀之八仙”。


这里面有个叫李八百的,此人姓李,名脱,蜀郡人,是传说中的道教仙人。晋朝葛洪的《神仙传·李八百》:“李八百者,蜀人也,莫知其姓名,历世见之,时人计其年八百岁,因以为号。”


关于李八百的传说很多,因为足足有八代人都见过他,所以推算这个人应该在世上活了八百岁,所以叫他李八百,他真正的名字渐渐被人忘了。


三国时有蜀人李阿、李宽因崇拜神仙“李八百”,从而创立了“李家道”,并尊李八百为祖师,在民间影响深远,延续了二百多年香火,信徒遍及多州。史载,李家道,至东晋时,“弟子转向教授,布满江表,动有千许”。


这个李八百呢,他有个自己学道悟道的地方,由于在同一座山上他前后学了三次,所以这座山叫三学山。


这样看来,这座山最早应该属于道教,后来佛教进入中国,佛道相争的战斗中这座山归了佛教。


因此隋唐时期,这山上便有了三座佛教寺庙,分别叫延祥寺、广济寺、鸿教寺,后来改名叫法海寺、普济寺、广济寺,分别对应称为(法海寺)、中(普济寺)、下(广济寺)三寺。


其实山上一共有四座寺庙,除了上中下三寺,在进山的时候,有个前庵,叫做开照寺。


四座寺院的建筑集群合在一起,都在三学山上,于是它们统一叫做三学寺。


开照寺


开照寺,是三学寺的前庵, 始建于齐、梁年间,复建于清代,迄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开照寺是四座寺庙里地势最低的,若要登临山上各寺,肯定要从寺院门前过。

别说开照寺了,整座山上的寺庙,相对成都的文殊院、大慈寺、宝光寺等这些大寺,三学寺非常冷门和小众。


而开照寺,它虽然是一座非常冷门小众的寺院,但内部却别有洞天。

整座寺院的建筑规模比较大,而且全部都按照传统宗教寺院的布局修建。

整个建筑群以:牌坊、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药师殿、地藏殿、七佛殿、千佛殿、藏经楼、大悲阁、念佛堂、法堂等建筑为代表。

观音殿,是开照寺的第二座大殿。

虽然取名为观音殿,但在大殿中悬挂的514尊罗汉雕塑像却是最吸引人目光的地方。

514尊罗汉雕塑千形百态,每座雕塑像都栩栩如生。

精彩报道,我可以偷懒不上去了
围观欣赏美景

文|  小Viki

冰冰巫宝走天涯(ID:bbwbzty)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 按 二 维 码 即 可 关 注


  本文小结  


三学山是金堂八景之中的“圣灯朝佛”。古代名人很多都来此打卡,礼先贤,参佛义,悟禅心,留词题诗。

开照寺和法海寺的游人很稀少,游览一圈清心净意。

忙碌不等于内心充实,平凡不是平庸,有知识不代表有素养,有功利心也得懂厚德载物。

唐明皇登高处

从法海寺出来,侧边的山道继续往上走,就是唐明皇登临台,可以登高望远。

三学山山道迂回婉转,通往成都东北门,山势俊秀美观,登高望远,依稀可见沱江大桥和金堂城区,难怪会被道佛两教看中。

山里的四座寺庙依山顺势而建,前后竹树掩映,泉壑交错,山林间有一些名胜古迹残存文物碑记可览。

还可俯瞰法海寺建筑群。

寺庙中厢房、禅房、殿宇、斋堂、石室、念佛堂、三圣阁、塔林、石碑等无不让人感到历史的厚重感。

沿着旁边的楼梯往上走。

走上高处,顿时心生欢喜,这里密密麻麻种满了多肉植物,一切都与院落显得相得益彰,更多了一份禅意。

看我身边前后左右好多肉肉盆栽。

走进后院,盘陀石上修建有一座由六层台阶大小八万四千座塔聚成的“释尊无量宝塔”,又名万宝塔(也叫八千四万塔)。原是唐代修建。

明代初,三学寺改名栖贤禅院(三学也叫栖贤山),明太祖朱元璋令蜀王朱椿耗时五年才恢复建成,世所罕见。

虽在明末时寺院毁于战火,但宝塔依然保存完好,堪称镇山之宝。

不过盘陀石再大也盛不下几万佛塔,所谓八万四千塔,大部分是雕刻于塔身各层的小塔。

当时日本信徒沙门东升不远千里到寺庙祭拜,写下《栖贤山道场禅寺石塔记》碑文保存至今。

虽然释尊无量宝塔曾经毁于兵燹,但部分基座、顶塔和塔前的斗拱石室、石坊等仍保存较好。于是根据《栖贤山道场禅寺石塔记》的叙述,参照现场残留,2004年6月在原址恢复重建出原塔瑰丽奇特的造型。

一百六十八塔于六层台阶层层分布,各层上面还有多个小塔,总共168塔。

佛塔气势恢宏,深奥神秘,故被称八万四千塔。

各塔错落有致、井井有条的分布其中,象征佛教“万法归真如万法归宗”。

新塑抱子观音立像,慈祥颔首,石雕袈裟随风飘起,气息生动。

观音身后是八角三圣阁。

三圣阁内供奉着西方三圣。

这里就是法海寺的重中之重了,八万四千塔所在地。

门前有个小花园,花园里种着四色牡丹花,香气浓郁,扑鼻不散。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