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欧洲(连载,持续更新中) - 骑行天下 - 8264户外手机版
本帖最后由 骑行欧洲 于 2024-2-10 01:40 编辑

(小弟是论坛新人,住在欧洲,所以写点欧洲骑行的故事给大家看看,欢迎多提问题,多指正。)
(连载01)
我从小喜欢溜达,长大后以此为生。我的第一份工作就在西藏的高原上,荒原、星空、野营和户外穿越,始终贯穿着我的职业摄影生涯。有了伴侣,也是个被命运到处推着走的人。再后来有了孩子就背着一起走,闺女三岁的时候,我们走到了欧洲。
欧洲几乎可以满足我作为一个户外男的所有自然梦想。欧洲中部的阿尔卑斯山区是现代户外运动的发源地。如果还意犹未尽,从北欧穿越北极圈的国王之路到南欧意大利撒丁岛上狂野的Selvaggio Blu线,欧洲大陆上有太多可以徒步的好线路。
有人说带着小婴儿旅行难,我不这么认为,孩子小的时候,出门在外,一片草地,一片沙滩,就能让他埋首其中,乐而不疲的挖掘一天。何况闺女还是个婴儿就开始参与户外徒步了。我有一个专门的背架,上半截坐着她,下半截放装备。带着小朋友一天的尿布、辅食、一套娃的备用衣服,两个人的防寒服和防水外套、湿纸巾、水瓶、药品……不算娃,这些就得有十几公斤。我喜欢拍照片,除了这些东西,还得带着相机和摄影装备。
她到欧洲这年三岁多了,自己已经会走路了,不再喜欢坐在那个背架了,觉得不自由。而且一般爹妈也很难背着重得象个小炮弹样的小家伙走几个小时了。
我想,现在开始徒步,水到渠成啊。
2017年夏天,我们全家首战法国北部的霞慕尼,在西欧最高峰勃朗峰附近住了两周。霞慕尼是第一届冬奥会的举办地,四周被阿尔卑斯山环绕着,环勃朗峰的徒步线路(TMB)是一条世界史诗级徒步路线,不必有高原反应,就可以连续欣赏雪山和冰川壮阔风景,如果走完TMB觉得太轻松,可以继续霞慕尼到采尔马特的Haute Route线路。就算无意挑战史诗级路线,这里夏季有无数优美的徒步小径可以亲近冰川、瀑布和雪山,还有野山羊可看,可算是户外男的迪斯尼。
我一直有跟家人骑双人车的梦,曾经买过一辆给我太太当惊喜生日礼物。她看到那辆两米多长的双人自行车横在我家公寓墙上,骇笑,“在北京三环路上?”
我以为她怕累,“你不用蹬啊,我来!”
“你意思是我坐在后面看着?”
我以为她是在捍卫女权主义,“那也可以你一个人在后面蹬,我不动。”
她用一种不可思议的眼神看了一会儿我,说“放到地下室去”
现在我终于有机会拖着一个小伙伴骑行了。2020年初,疫情到了欧洲,坐公共交通工具让人担心,一夜之间,各家储藏室里落灰的自行车又回到了街道上。那个暑假只要带着口罩已经可以在加泰罗尼亚自治区内旅行。学会骑车后不久,我和闺女筹划进行她的第一次自行车长途旅行。从巴塞罗那一路沿着地中海的海岸线向北骑几天,这一带被称为布拉瓦海岸(Costa Brava),大体平坦,没有大坡要爬,如果闺女半途烦了,我们也可以改座火车回到巴塞罗那。
我从亚马逊上买了一辆co-pilot的粉色亲子拖车,它像一个没有前轮的儿童自行车,单速,车的前部通过一个长杆连接在我的自行车座杆上,拆装方便、还能略做折叠,上地铁也方便,她可以在后面蹬,或者假装蹬。很多闺女同学的父母在孩子几个月的时候就开始用拖车带着他们做长途旅行。用气罐炉头做饭的时候,娃就穿着尿布在防潮垫上爬来爬去的。等到娃3、4岁的时候,就开始用带脚踏板的亲子拖车了。
因为是夏天出行,我和闺女行李少,一人两套短裤短袖,泳裤泳镜,牙膏牙刷防晒霜驱蚊水,一人一本书,再加上充电器。上亚马逊买了一套最便宜的框架包和前把包。闺女自己的车把上有个放水壶的袋子,她把平时睡觉抱着的小眼睛兔子玩具塞里头,齐活儿!西班牙的夏天鲜有降雨,我们俩连防水外套都免了。
临出发前一天上街采购,居然发现我的山地车后胎裂开了,不是被扎了个洞那种漏气,是外胎裂开了一个大口子,连轮胎里侧的加固线都断了,顺道把内胎也扎了。看来是轮胎太旧+我玩刹车漂移太多了。疫情之下,26英寸的轮胎是紧俏货,居然还不好买,跑了好几家才找到。一说怕影响出去玩,闺女心急如焚,之前她围观我修车的时候总是怕脏手,现在蹲在我旁边,帮忙递扳子拿榔头,问:这个怎么办,能修好吗?
后来我到了欧洲,趁同事过来,我让他们帮我把那辆老捷安特山地车从北京带过来。同事把车锁锁在那辆山地车的大梁上,钥匙插锁上,装纸箱,跟他飞到了欧洲。开箱一看,车在,锁也在车梁上挂着,可是钥匙没了!大家全傻眼了,那是个台湾出的号称能防液压钳的车锁,自己怎么撬啊。
可能看起来不像小偷,附近车店老板拿着电砂轮帮我磨开了车锁。不好意思让人白干活,就给闺女在那里买了一个孩子用的后车座,可以装在山地车后轮上面。回家,在门厅里把工具摊出来,准备象我爸一样,给自己的孩子装一个车座。居然没有什么尖叫的反应,闺女窝在远处沙发里看书,瞟了一眼,说:酷。
装好后座,我带着她上街转转。
三、四岁是个尴尬的年纪,小一点的孩子,骑行的方式是把她放在前梁上的座位里,最好有个更安全的桶状座包围着他,再系上安全带。她可以一直兴致勃勃地看四周,聊天也方便。但孩子大一些之后,如果她继续待在前梁上,会占据我身前大部分的空间,造成操控性的下降。所有必须改用后置的儿童座椅。它的缺点是,你上下车会有点不方便,而且一定要小心,就算没带娃,摔车的时候你也很难从车上跳下来。
她一路无语。我想到要说点什么和骑车相关的,“你想不想尽快学骑车呀,当年我学车的时候,你爷爷教了我一个秘诀,骑车时不要盯眼前,要往远看。”
“爸爸,我只能看到你的大背包!”
回来的路上,可能是我平时背的包太大,挡住了她的视线,她睡着了,大脑袋耷拉在一边,我没法再骑,只好推她回家。
闺女有一个小轮的公主自行车,粉色的,后轮上带着两只辅助小轮,保证她不会摔倒。骑了几个月后,我鼓励她,把后面的辅助轮去掉,试着用两个轮子骑。只两秒钟,车歪倒在地上,她不肯再试一次。好吧,先这样吧。
一年多之后,她6岁的夏天,我们座火车去郊区Cava的海滩郊游,我带着我的公路车,她带着她的公主车。那里有一条漂亮的石砖路,大概比一辆轿车略宽,一侧是荒草地,被木桩和绳子围住,里面是很多鸟类的繁衍地,远处是沙滩和海。路的另一侧是大片的低矮的松林,每一颗的树干因为抵抗强烈的海风而变得奇形怪状。多数人在这里徒步,也有不少牵着狗、骑着车的,或者踩着滑板车的人在这条路上享受海风和自然。
黄昏的时候我又问,你想不想试试用两个轮子骑车?
好。
我给她系紧了头盔,头盔外面一个白色的小发卡别着她柔软的头发,远处是夕阳下的金色的大海,海风很轻柔。她似乎并不紧张,我倒是有点,怕她再摔一次就更不愿意骑了。第一次的努力并不顺利,她蹬踏的力量太猛,身子不由自主的歪向一边,她来没来得及反应,车子已经倒在地上,我两只手早早托在她的腋下,把她悠在半空中晃了几晃,她咯咯的笑,再来。
我改用一只手轻轻推着她的后背,给她一点动力,随着一点速度的增加,她两条小胖腿收在了踏板上,开始往前蹬,有一刹那间,她似乎又要往一侧歪倒,我的手上感到了压力,但她迅速地转动了车把,又往前骑去。我跟着她跑了七八步,慢下了脚步,她并没有停下来,也没有摔倒,柔和的海风托着她小小的身体,就像一直无形的手,她七扭八拐沿着海边的小径骑了起来,一边是摇曳的小野花,一边是沉静的松树,她的细发在风中飘荡。
当天半夜,她兴奋的睡不着觉,我去哄她,她问:我们明天还能骑车吗?
“当然可以。我们以后可以经常一起骑车,还能一起骑去更远的地方。”
“明天就出发?”
“哈哈,让我想想,你现在还太小,还骑不了太远。”
“我可以的,爸爸。”
传不上去这段,老说有XX瓷,删了一堆,还是不行,搞不清楚有啥,转成照片贴这儿了。

下面是配图;
1,北京的老捷安特,抛锚在唐蕃古道上;
2,老捷安特驮着的相机

本帖最后由 骑行欧洲 于 2024-2-11 12:24 编辑
在我看来,这世上没有困难的事,只有未经训练的人,我决心从生活中开始带娃娃多走路。 我们住的巴塞罗那是个中等大小的城市,城市在山地和大海间延伸。旧城区从海边向山上延伸,慢慢陡峭,升到海拔600多米的Tibidabo山顶。
古城里多是上了年纪的小格红砖和鹅卵石路。在我看来,走路就是带着闺女日常漫游巴塞罗那最好的方式,时间紧搭地铁和公共汽车也行,但我们户外男觉得非必要的乘坐出租车是件不体面的事儿,只要一看地图,半小时之内的路程,还有什么比穿着防水鞋走在青石板路上更锻炼的事情,拉起闺女的小胖手,走着。
她妈默默而隐忍地跟着我走,带着磨出来的水泡。但闺女腿短又胖,脚后跟上有三层胖纹,走一会就停下了,“要抱!”。要抱,原则上我是不反对的,因为小朋友大到一定程度,你想抱着,人家还不稀罕呢。
结果是,我只能经常抱着这个胖嘟嘟。
不久,我又策划了另一种出门的可能:儿童滑板车。闺女掌握的很快,常在平坦的广场上惊起鸽群,一头羽毛。很快,闺女、滑板车和我就练到了人车合一的境界,下地铁时我手一拎,闺女就稳稳地粘在滑板车上,进入凌空飞翔状态,脚不沾地地飞下七八节台阶,路人瞠目。
我进而想未来让小朋友骑着滑板车跟我徒步,如果遇到滑板车滑不了的地方呢,我就把它折上放在背包上,背着走。这事儿2014年我干过一次,那次是骑折叠自行车在西藏转神山冈仁波齐,我背了一个特殊的双肩背包,在不能通车的地段,我就背着自行车走。
但在郊外试了一次后,我发现带儿童滑板车走徒步路线不现实,因为大量土路,还要翻山,都是小轮子走不了的,很多时候我得一手拎着滑板车,一手继续抱着胖嘟嘟。
四岁,闺女上学了,学校在山上,公交车和地铁都不直达,有两个坡,一个长,一个陡,我觉得这次机会终于来了:锻炼徒步正是时机。
“要抱!”这个声音比任何时候都坚决。

发自8264手机版 m.826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