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冰焰蝶舞想到以前买过日本一个小厂出的双侧拉链式的quilt式无底睡袋。当然现在西方不会叫XX式睡袋了,一般能完全展开成quilt(被子)的睡袋统一叫quilt,不能完全展开的仍然叫sleeping bag(睡袋)。当然实际分类更加复杂,很多西方户外装备测评博主喜欢用”封闭性“—即国内所谓的”多部件连接处热量流失率“—来区分这一羽绒保暖装置算被子还是睡袋,当然目前创新出现的新产品基本是两者的hybrid(混合体)。话又说回来,”轻量化“在西方似乎多被认为将传统上不同装备的功能整合到单一装备上,并保留舒适性,其次考虑重量、体积(以”gearlab“等网站的标准为参考),国内可能会把重量体积的重要性移到舒适性或整合性前,但基本能达成共识。
回到睡袋上,蝶舞如果在rei或countryback上销售且脚底那个松紧带能够通过热量流失认证的话应会被叫做被子,因为就算它怎么搞底部连接件,还是有一块横跨背部的部分没有被睡袋包裹,这种模式的户外被子最受户外人熟悉的样子应该是这样的。

为让睡袋能够变成完全的被子,一般会在脚部包裹处加拉链,zpack也是这么搞的。有意思的是zpack将其标定为夏季毯和冬季的额外升温内衬,也体现出西方人如何看待此类轻量化装备:

另外一种被子则是tar ohm为代表的侧开拉链式,由于这种不依赖睡垫即可完全包裹身体(不包括头部),因此tar把它分类为睡袋:

不过站在商业角度,这些到底算被子还是睡袋,我估计应该是品牌看购买者购买的用途
主要是当被子还是睡袋。我以前买过一个日本小厂的侧拉链式睡袋,不过它是两边都有拉链,并且脚部是空的(一种目前被淘汰的设计模式),基本上来说它的思路应该是模板化到你需要睡袋内部多大空间就拼接几片睡袋,这点倒是和蝶舞差不多。只不过蝶舞的分块是纵向的,那个日本小厂用的是横向的。
然后,随着羽绒处理和填充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宣传轻量化的睡袋放弃空出背部来减轻重量,如在中间加完整拉链的feathered friends flicker:

有些轻量化睡袋则是在传统睡袋下添加quilt大多缝制使用的背部与睡垫的绑带(当然的重量会介于极端轻量化和普通之间),如tar的hyperion:

不过蝶舞比起quilt,应该更接近poncho(根据韦氏词典,指中间有缝隙的雨披式毯子或”保暖雨披“),更准确来说所有中间开洞、可以折叠穿身上的被子/毯子都叫poncho。最有名的poncho应该是长这样的,大规模应用于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大陆时期(同时期,a塔的前身印第安式金字塔帐篷得到大规模应用,所以我觉得其实这玩意可以叫印第安式雨披毯):

它的近亲是wrap(根据韦氏词典,一种包裹式毯子),它不是把毯子上下折叠穿身上,而是左右包裹。rei自营的wrap长这样:

看看它这样子,当毯子的时候不太可能覆盖全身或忽略中间的缝隙,不过它的兄弟长这样,还是可以当毯子的:

另外看到这篇帖子的我还特定跑去淘宝温习了一下蝶舞的宣传语,其中提到”大多数无底睡袋必须与睡垫一起使用....睡垫宽度远远大于人体,两边形成‘冷室’,这将使你感到寒冷“。我认为一方面,这句话确实提醒我们很多(或许是大多数)西方牌子设计产品时大多不会考虑亚洲人体系,国内很多照猫画虎的牌子也把西方人自己体型的产品尺寸原封不动地给搬过来了,尤为不好。另一方面,倒是很少看到国外轻量化牌子宣传他们的产品通过”最大程度包裹身体而不浪费一点空间“这点为宣传点,也突出国内外对”舒适性“应该在轻量化产品中处于何种位置这点的差异。最后,必须提醒一点,这宣传语还忽略了一个宽敞的”睡袋-睡垫“包裹结构的作用,即在两者连接的接缝处形成保暖封闭结构,如下图WESTERN MOUNTAINEERING NANOLITE的示意图显示的那样,睡袋更宽的部分与睡垫更宽的部分形成了双层结构,让不同体型的人得到适应:

并且,所谓”冷室“的说法缺乏根据,如果去美国专利局网站上找一找几个著名品牌关于睡袋的专利测试实验数据,就知道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特别是十几年前目前主流的交叉箱式充绒技术得到大规模应用后,不过这方面我也没怎么看,不敢多说。冰焰官方指的冷室可能是指睡袋上方颈部缝隙的失温,也是早期这些不带头部兜帽的无底睡袋厂商千方百计试图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