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城记——青岩古镇 - 云南 - 8264户外手机版

今年的运气不错,报的马拉松基本上都中签了,8月的
六盘水马就是其中的一场,于是在这个周五,请了一天假,先到
贵阳去玩一天,再去水城参加比赛,也就算是一个简单点的周末游了。
贵阳这个城市真是不知道去过多少次了,特别是近几年,好像都要把市里的景点游走完了,我确一次都没有写过游记,先把这次的记录下来,我再慢慢回忆以前的,争取把筑城的山山水水写完。
这次来的目的是心念念的青岩古镇,作为明清两代贵阳的南大门和军事重镇,青岩古镇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有一位对
贵州非常熟悉,可以当人文学教授的老先生挨我讲过贵阳东西南北的四个古镇,当时都是保卫贵阳城的军用卫城,每一个都离贵阳市中心30公里,古时行军正好一天可以到达,其它三个名字我记不住,就只记下了青岩。前几次来时都想到青岩看看,不是时间不够就是位置不对,今天终于是得偿所愿了。
我在贵阳北站下了高铁,直接转乘地铁坐到了贵阳市的最南端,桐木岭省委党校站,从这里出到地面,离青岩古镇还有5公里,又花了3块钱爬上小中巴,在挤满人的车厢里摇摇晃晃地到达这座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国家5A级
旅游景区。



古镇属于花溪区,位于花溪的南部,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全城面积有3平方公里,镇内布局沿袭明清格局,有4条正街、26条小街,城楼高耸、青石铺路,亭台宫庙、古迹众多,现在沿依然保存下来的古城墙包围起来搞旅游收门票,普通门票10块,还有一种是60块的通票,买了通票除了可以在古镇内游荡外,还可以参观五个单独收费的景点。




既然都专程来了,自然是要买个通票不留遗憾的。拿着票穿过伟岸的北城门,进入到了古镇的内部,正好是暑假,人流熙熙攘攘,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谈古论今,年轻一点的孩子身着唐宋明清的汉族传统服装,在假得不能再假的桃树梨树杏树下拍照。我在人群中穿梭,去找第一个要收费的景点。




进入北城门不远就是青岩龙泉寺,寺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 ,清康熙五十七年重修,占地3500平方米,是青岩古镇中最大的寺庙,寺庙为三进四合大院,内有大殿、配殿、戏楼、厢房等数十间,建筑规模恢弘、雄伟壮观,在抗战时期,还是浙江大学西迁贵阳时的办学点所在地。而现在的寺庙空空如野,除了树上的鸟鸣声,就啥也没有了。我有点担心,第一个收费景点就这样,后面的还值不值门票前。
走出寺庙,本来晴朗的天空突然浓云密布,一阵大雨扑面而来,我连把伞都没带,只好躲进街边的小店里,好在店员客气,没把我这个一看就啥也不会买的穷鬼赶出去,还笑嘻嘻地看着不断涌入小店躲雨的游人。
高原的雨,来的快去得也快,没过多久云就走了,潮湿的石板路上再次挤满了人,我随着人群走向古镇的深处,在那里有座古宅走出了贵州省第一位状元郞赵以炯。我前面提到过的那位可以当教授的老先生也说过,贵州与云南比,啥都比不上,有一个云南没比赢,贵州出过三个状元,而云南一个都没有,很让我汗颜。




为此我专门查了一下,的确,我大云南真的没出过正牌的状元,那个来自于红河石屏的袁嘉谷老先生,只是1903年的经济特科状元,经济特科是1903才首次举行,也仅仅举行过这一次,主要测试考生的经济学知识和才能,而进士科才是清朝科举制度级别最高的考试,那一年最正牌的状元、进士科的第一名是来自山东潍坊的王寿彭。还好那年办了个经济特科,要不然云南岂不会被吊打千年。




赵以炯故在状元街的端头,是他们赵家的老宅子,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坐南向北,占地800平方米,是个两进院落组成的建筑群,有书房、居室、堂屋、双井等建筑,现设为文物陈列馆,有赵以炯生平、科举制度、青岩镇文物图片等展陈,是青岩镇近百处文物古建筑的代表之一。哪哪游人都多,状元府里也一样,特别是每个家长都要把孩子领到这里来拜拜,希望将来成为赵状元一样的人。




走出状元府,又下起了雨,雨虽不大,也催着路人快步向前。我迅速掠过四川会馆的川主庙、一家叫百无一用的最美书店,看到一家卖青岩卤猪脚的小店,一屁股坐进去,点了一大盘猪脚、一碗卷皮和一瓶啤酒,边吃边喝边听雨声,除了有点撑,一切都很美好。

时间正好,我啃完猪脚后,雨停了,继续绕着古镇的小街穿行,整个古镇并不是平的,而是建于小山包上,高低差落,巷道曲折,很是有些韵味,好在地盘不算大,只要跟着游人走,也无迷路之困。




在巷子里登上一个小坡后,转眼是山下的一片红墙青瓦,青岩的迎祥寺就在不远处。迎祥寺也称为斗姆阁,在古镇的南街上,于明天启元年由智安法师主持修建,古寺坐西朝东,占地2000平方米,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财神殿、地藏殿、南北厢房等建筑,多为穿斗式硬山顶结构,有“黔山祖庙”之称,与龙泉寺不同,这个寺庙没有被改造成为展馆,殿宇的建制整齐,是真真的寺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