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京都山岳会首登博格达峰白水满子山难事件浅析 - 户外大厅 - 8264户外手机版

  户外大厅
本帖最后由 行云流水ss 于 2024-12-17 00:07 编辑

1981年京都山岳会首登博格达峰白水满子山难事件浅析

       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位于我国新疆,是天山东部的最高峰。博格达峰海拔虽然不高,但是攀登难度较大,因此直至1981年6月9日才由日本“京都山岳会”首次成功登顶。

       登顶博格达峰的队员们展示中日两国国旗

       然而,登顶次日(1981年6月10日),29岁的日本登山后勤队员白水满子,却在C1下撤至BC途中不慎坠入博格达峰十多米深的暗冰裂缝中,因救援失败不幸遇难。

       白水满子,拍摄于新疆天池,最后方是她长眠的博格达峰

       成功登顶后C1营地的众人手舞足蹈,左1为白水满子
       近年来,博格达大环线成为热门徒步线路,山友途径登山大本营时都会看到白水满子的衣冠冢,听到山难传闻。但是,不知什么原因,几十年来关于博格达峰首登和白水山难事件的详细资料,始终未见流传,也为博格达峰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昨天偶尔看到朋友转发的一篇在知乎上发表的白水满子山难事件记述,方才了解一些具体信息。但是,由于没有充分事实证据和交叉验证,不确定这篇文章相关内容的真实性。因此,希望各位了解情况的朋友提供更多关于这次首登和山难的相关资料,以澄清事实。
       知乎文章链接:你看过的电影里最绝望的死法是什么?

       https://www.zhihu.com/people/zha ... %BB%80%E4%B9%88&;pathBefore=%2Fpeople%2Fzhao-xue-hao-95

       京都山岳会登山营地示意图,最右下方的帐篷标记是海拔3600米的BC营地,向左依次是C1、C2营地
       如果上文所述内容是真实的,我认为这次山难就是一起责任事故,有一些应当吸取的经验教训值得重视。
       首先,时间选择不当。京都山岳会首次攀登博格达峰,在时间选择上,没有结合前期调研做更加妥当的行程规划,或者因为自信不以为然,他们在6月初攀登博峰,这时冬季积雪没有化开,增加了攀登难度,冰川上的很多暗裂缝也看不到。这次首登之后几十年间,后来的博峰攀登者多数选择8月中旬最适合的季节,也没再听说过冰裂缝坠亡事件。

       登山队员从BC营地向C1营地搬运行李

       其次,队长麻痹大意。与白水满子一同下山的三人中,有经验丰富的登山队长中井岩和后勤队员大西敏夫,但是因为白水从BC至C1搬运行李往返过3次,队长同意了登山新人白水
为了省事不穿冰爪、不用手杖、不结组的请求。下山时白水走在三人队伍最前面,形成了白水—大西中井的前后队形,队员间隔2米左右,没有结组。然而当日下山时路况有变化,绕过冰川上的一条小溪后,才能回到已经探明的往返线路。从2张现场照片看,冰川上暗裂缝的痕迹己经很明显,中井作为登山队长没有及时发现潜在危险并阻止队首的白水冒然通过,最终,白水坠入暗冰裂缝。由此可见,是中井队长的一连串失查失误失职导致这起“意外”山难事故的发生。

       图片里的人物是摄影师大野荣二,可以看到白水满子掉落的冰裂缝洞口的实际大小

       事后全体救援队员在冰裂缝前进行哀悼

       最后,预防准备不足,事发之后坐以待毙。白水满子11:20掉入冰裂缝后,由于三人没有带绳子和登山救援工具,冰川上的两人束手无策,没能及时实施救援。并且,三人带的唯一对讲机在白水满子这个新手身上,而不是作为总指挥的队长携带或人手一部,导致没有通讯工具及时呼叫队友支援,只能由大西敏夫徒步返回C1营地找3位摄影师前来救援,错失了救援时机。白水掉落冰缝1小时20分钟后,
C1三位摄影师闻讯赶来,却因没有登山设备只能一起围观,救援再次耽搁。白水掉落冰缝1小时50分钟后,C2的登山副队长宫川清明和一名摄影师才携带绳索等登山装备赶到事故现场实施救援,这时白水已经因为失温无法用手脚固定放下去的绳索,导致利用绳索救援失败。坠落4小时40分钟后,白水满子在冰缝中完全失去声音。因为裂缝狭窄无法下降,5次救援尝试均失败,坠落7个多小时后,全队最终放弃救援。作为后勤保障团队,自己的安全都保障不了,怎么给冲顶队员提供服务?如果事故发生在登顶日之前,攀登还能继续吗?在雪山和冰川上行进,难道可以不做一丁点预防不测的准备吗?
       网友对上述知乎文章的跟帖评论
       白水满子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姑娘,坠落4小时后,她在冰裂缝中留给世界最后的话语,是弥留之际对前去救援的登山副队长宫川清明说的两句话:
       “宫川先——生——我将死于此地!”
       “宫川先——生——您还有太太和孩子!太危险了!已经足够了!”

       ……
       画面不由自主浮现眼前,此情此景,令人心痛。

       惋惜之余,对这起山难有几点反思:
       如果,京都山岳会选择8月上中旬前往博格达峰攀登,冰川上的积雪已经充分融化,暗裂缝完全暴露,就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发生掉入冰裂缝的事故。
       如果,三人小队中的登山队长不要让白水满子这个登山新手在队伍前面开路,而自己走在最安全的队尾,就可以避免这起山难事件的发生。
       如果,登山队长坚持让白水满子在冰川上使用冰爪、手杖,在通过未知雪面时先做试探,或许,就能避免白水坠入暗裂缝。
       如果,三人小队结组行进,或许,白水满子就不会掉入暗冰裂缝,即便掉入冰裂缝也不会跌落的那么深,能够及时用连结的绳索将其解救上来。
       如果,后勤保障团队中的队长或队员携带了绳子和其它登山与救援器具,或许,白水满子落入冰缝时,队友就能立即使用绳索,及时将其解救上来。
       如果,登山队长携带了对讲机,事件发生时立即呼叫周边队友及时赶来支援,或许,白水满子就不会因为长时间身处冰裂缝中手脚冻僵无法将绳索固定在身上,而失去救援机会。
       如果,登山团队能够在登山开始之前,对白水满子这样的登山新手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和风险提示,并且在整个登山过程中进行严格监督落实,或许,就不会出现所谓的意外事件。
       如果,登山队长的敬畏之心能够增强一些,在登山全过程中始终保持严谨细致的作风,尽职尽责做好总队长肩负的职责,就不会出现或者大幅减少山难事故的概率。
       如果,白水满子的风险与安全意识再强一些,始终保持对大山的敬畏,或许,她就不会提出不结组、不带冰爪、登山杖的请求,不会走在队伍最前面,不会冒然踏上未知的冰雪,不会亲身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可惜没有如果,但也可以说,这次山难是一连串可以预见并且应当预防的失误造成的,基本不存在意外。作为登山总指挥和事故直接参与者,登山队长中井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登山探险团队的总指挥,怎么可以这样玩忽职守,不负责任?
       这次冲顶队员很勇猛,一鼓作气,顺利完成博格达峰的首次登顶,说明这支登山队伍的战斗力很强。但是,安全回家才是登山的终点,完成登山任务的同时能够保障团队的安全,才是一次成功的登山活动。队长的职责不只是指挥队员完成登顶目标,更重要的职责是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带领团队安全回家。每个人都是自身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于登山应当时刻保持敬畏之心。事故通常发生在登山下撤过程中,身体疲劳和意志松懈是山难的重要原因,在真正完成活动之前不能放松戒备。
       一点浅见,抛砖引玉,只为学习交流,引以为戒。


是别人申请来这里登山国内同意就可以了,谁闲的扯淡去特意引进他们。

当年我们自己国内也没有这个技术只能引起国外的
我们很喜欢引进日本登山队来登山啊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