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螺崄 遇仙记 - 北京 - 8264户外手机版

  北京

帝都十大夺命路线有红螺三险,旧为房山八景之红螺三崄。房山自古称“幽燕奥室”,红螺三崄更是群山秘境,清幽深奥,如同尘封已久的宝藏,每次到访都能探寻到隐藏沉默在历史中的信息珍宝---每一次开盲盒,每一次都会有惊喜。

坡峰岭红叶因国家地理推广近年异常火爆,又红螺三崄称为十大夺命路线广为人知,驴友游客络绎不绝,大家不禁心生疑问:何为三崄?三崄到底是什么?又在哪里?多年前上网查找红螺三崄资料,拜读过博主“猫耳山”“房山孤独走”“西山老闫”前辈的相关文章,下文有所借鉴并引用。


世人第一次听闻红螺崄,是明代游记大家---后世颂为“公安派”的袁宏道(字中郎),与其兄弟三人并称“公安三袁”。袁宏道身为创作户外游记攻略的骨灰级人物,也算是最早探索“帝都十大夺命路线”的户外驴友第一人。400年前,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前后袁宏道探线成功并书有游记攻略《入红螺崄道中纪事》、《初入红螺崄》及《游红螺崄记》,以诗文并叙的形式首开红螺崄的轨迹路线---最早的路书。


入红螺崄道中纪事

“田家打枣妇盈亩,高髻垂肩竿在手。此是六郎系马桩,郎君未审停鞭否。

山风吹晓作新岚,仙梦茫茫古石龛。欲识死生情切处,棺材峰上卓茆庵。

葫芦棚下水平栈,古戍遗屯记宛然。马市时来今几载,边烽堡里宿枯禅。”


初入红螺崄

“凿天出古空,意匠穷刻露。赎取长吉魂,幻作鬼工赋。霜岩透斑鍔,石骨竦清怒。历劫至于今,雕镂不曾住,无石不巧心。转盼殊态度。一种老健中,自发嫣媚趣。险巘夹琉璃,飞仄宭仙步。一死直青山,梯足于悬树。”


游红螺崄记

“从葫芦棚而上,磴始危,天始夹……”若从葫芦棚村上山,一是走药王谷景区过自由石下三水步道进入,二是翻山从阿蒙小道进沟,但这两条翻山路比宝金山(古称幽岚山)口顺沟走还是更耗费体力,袁中郎400多年前也可能是从宝金山口(现坡峰岭)进山,虽然绕远但省力。

“从云会门而进,山始巧始纤,水始怒……”双勾阴刻“雲會門”“御马监太监孙顺、御马监太监邬朝”“明万历三年(1575)十二月吉日”。

“卷石皆跃,至铁锁湾,崄始酷……”袁中郎穿过云会门,顺三崄沟水路上至中崄,铁锁湾应指今日天梯,有铁索用于攀登。

“从湾至观音洞,仄而旋,奇始尽,山皆纯锷,劃其中为二壁,行百余步则日东西变,数十步则岭背面变,数步则石态貌变矣,壁郛立而阴,故不树,瘦而态,故不肤,亦不顽,蛟龙之所洗涤,霜雪之所磨镂,不工而刻,其趣乃极。窦中多老衲,或居至八十余不下,闻客至,则竞出,观导者曰,老未见冠履也,问为青曹,则曰是余宗主,笑而合其目,亦如余之见此山此石也,山中非采药樵薪人不至,故不着奇僻之士,游小西天上方者,日取道焉,而遗之腱前,是可叹也。”袁中郎攀上天梯后不由感叹“一死直青山,梯足于悬树”。上天梯后,深山隐居大都已是年长者,因天梯太过危险不便下山。红螺崄地貌险峻幽僻,多岩洞(房山本就多岩溶洞穴),每一处庵寺附近都有供清修的天然洞窟。



从这篇最早有关红螺崄的游记中我们可知,袁中郎从云会门经三崄沟溪水路,上达铁锁湾(天梯)至观音洞(上崄),此路线与现在红螺三崄环穿轨迹上行路线基本一致。袁文一出,世人皆知红螺崄,后世志书文章亦多引用,成为清代房山八景之一。



其兄长袁宗道曾到访距红螺崄不远的上方山并留有文章,袁中郎可从兄长口中获得相关信息。我们还知道袁中郎是徐文长的小迷弟,徐天池曾游览上方山后著有《上方山记》的诗文,所以袁中郎也应是游历上方山时得知红螺崄的神秘。通过袁中郎所著诗文,并未提及红螺崄有三崄和所涉及的范围。

《帝京景物略》及《房山县志》载明末方逢年所著《红螺崄记略》是第二篇详细介绍红螺崄的游记攻略:“山头若乱,目不给瞬也,正复爱其历乱。山涧苦喧,耳不给聒也,正复爱其怒喧。山路苦陡,趾不给错也,正复爱其陡绝。尔乃樵夫牧儿,释厥苦辛,来助游人,矻矻惘惘,盖险思僻情,夫人而有之已。上方山之险僻,未险僻也。东去三十里,有红螺崄焉。山通体一蛮锷,而峦诸相具。循九龙峪,度八达岭,犯云雾而上,上牛羊迳,非人径也,曰桃叶口。入五里,数十人家,苑随崖起,户随涧开,远望云会门,两峰立矣。到门而坠石开,真若门然。荒荒落落,亦有僧烟,如是者下崄。下崄而上里余,凑凑出石隘中者,龙潭水也。过此径穷而梯,垂铁绠挽而下上,久之梯穷又迳,洞曰红螺,当年有红螺放光也。洞石作古色,下土穹然,当年有人饮此,霹雳骤至也,龙窟欤?如是者中崄。中崄复上半里,崄意渐弛,僧渐拓其宇,峰蹙者渐列,面面见其巧,然势仍仄逼,直上视,莫及列峰之顶。右松棚庵,一松横阴,广轮四五丈,半覆庵,半覆空。僧聚石松根,为松御风也。右百磴,观音洞,曲而容坐,深而朗朗。如是者上崄。出崄,有宇翼翼差差,花竹簇簇者,嘉遁庵,中贵山栖焉。崄旧名幽岚山,一曰宝金山,樵迳之,成化年始,僧宇之,嘉靖年始;游人传之,万历年始。”



文中所述,过云会门为下崄,龙潭水是龙王堂的溪流,作者也是顺三崄沟上行到中崄龙王堂,径穷后爬天梯,那时天梯有铁索可供攀爬。作者所著详细“久之梯穷又迳”,攀上天梯之后才见红螺洞,并不是现在广为流传的极乐寺背身的地下洞穴(双洞口),红螺洞中土壤堆积如一座小山“下土穹然”既现在红螺三崄中最大的无名溶洞,所以大溶洞才是红螺洞,过红螺洞就是出了中崄即为上崄。红螺洞再上半里“右松棚庵”以后“右百磴,观音洞”,此松棚庵应是朝阳洞北侧转弯之前的遗址群,观音洞为现在的朝阳洞。嘉遁庵是隐居的小庙,当年方大人是如何下山的呢,就是我们现在驴友多走的环穿下行路线,由高压线塔处下行回到三崄沟底,沿途经乳峰庵等隐居所。至此袁中郎和方逢年的游记攻略,我们知道现在的红螺三崄环线在明末已经成熟。本文重要性在于明确描述了红螺崄分为上中下三层,每层崄都有代表性建筑:下崄云会门,中崄龙王堂、天梯、红螺洞,上崄松棚庵及观音洞。






红螺崄就像无尽的宝藏,总也探索不完,如同房山的溶洞
去了好多次,没有像您这么考证过。那几个洞进去过,感觉不太潮湿,可以短期修行。

房山那一带的山水很有特色,历史古迹丰厚,红螺三崄只是一部分,待有更多发现
写得十分详细
房山县志中有一篇佚名的诗文:游虹螺崄

“西嶺最高峰 虹螺接星斗 暮春得休暇 乘興攜良友 去去黄山峪野人供杯酒

微醺傍溪行 溪光耀馬首 攬缰各兢兢 寸步誰敢苟 更入十里餘堎嶒列左右


僕夫前致詞 劝我徒步走 兩岸一線天 日光出户牍 迂回隨涧道不復辨前後


暗谷人語聲 响却疑龍(虎)吼 上多五色雲 下踐野生韭(地产野韭)



恍忽在武陵 欲觅避秦叟 徐步至下崄 筋骨猶無咎 仗策登疊石 身欹幾不守


暫憩丈室傍 啓關見黃耆 攜壶來相迎 茶香適我口 兩腋覺輕舉賈勇復抖擞


前行見鐵繩 仰面冠離首 縱有好奚奴 無所用其手 衆賓顧崄笑 蝥弧孰先取


獨有李廣文 瞻力逾擠偶 引繩漸攀缘 便習如夙狃 蜉蝣天地間幻驅亦何有


夙昔懷慷慨 至此安忍負 魚貫蹋其蹤 凛凛如驭朽翻身類鹰隼(有鹞子翻身崖者)  

石径仄而陡 渐次履危颠 殊亦不掣肘 俯视万里山 垒垒若培塿 遍游諸洞天

道士前为誘 觀以朝陽名 胡麻供糧糗 坐對千歲松 陋彼三春柳 桃花随水來

龍窟吐清瀏 随處堪笑歌 衣履無塵垢 翹首望帝京一气連樞紐 青青平原草

焉能辨禾莠 極目荆陽外 云夢吞八九 不因出世間 焉知高與厚 忽然悟前身

欲住难解绶 天澤見尊卑 焉能負我后 晚霭尋歸途颓照未及酉 下逢中道者

問我遇仙否 但笑不復言 靈境不輕剖”

“恍忽在武陵 欲觅避秦叟”  躲避战乱的藏身处,应证了红螺崄的幽僻险峻“避兵崖”。


“蝥弧”  春秋诸侯郑伯旗名,后借指军旗。

“魚貫蹋其蹤 凛凛如驭朽 翻身類鹰隼”天梯钻出后转身走如旋转楼梯一样的鱼脊背。  


“遍游諸洞天 道士前为誘 觀以朝陽名”   上崄朝阳洞。崄中每处庵寺都有天然溶洞。


“坐對千歲松 陋彼三春柳”    松棚庵的古松 。


“極目荆陽外 云夢吞八九”     云梦泽?或是云梦山?


“下逢中道者  問我遇仙否  但笑不復言  靈境不輕剖。”   作者但笑不答,实仙正下山,自已成仙矣 !


本文探寻红螺三崄的过程,如探索秘境,若寻仙问路,凡数次亲历此程,仙就在红螺崄,且仙仍将在红螺崄。如同众多驴友的穿越,穿越了地理空间,也穿越着浓香时间。历经近五百年,时光如螺,无数代寻仙遇仙又仙逝,积淀下数不清的诗歌文字,至吾辈,如是“但笑不复言”。






17.    上崄覆钵塔。不远处深冬开出寒香……

通过红螺崄存世摩崖题刻与碑文,佐以史料,红螺崄山分为上中下三层,肇始自明代正统三年(1438)僧访住开山建净土庵位于上崄;中崄最早为明代天顺四年(1460)禅僧静春始建圆通寺;下崄最早纪年是隆庆元年(1567)--国图存“乳峰庵碑”拓片。据此推断红螺崄是按照上中下的顺序建造,因上崄风景最为险僻奇绝,中崄次之,下崄最次。且史料记载,红螺三崄之名是明末以降的叫法,之前称红螺崄。现在经演绎被冠以“红螺三险”,“崄”变成“险”,一字之差,层层面面谬误成线线点点,三层不只三点,丰满的历史讯息荡然无存。近五百年的变迁,幸有文字遗存,如是正名。

红螺下崄范围:云会门,老君庙,真武庙,下崄翠竹岩乳峰庵,灵泉洞,牛角湖以下绝壁栈道。

红螺中崄范围:大牛角湖北壁栈道,中崄云□岩月华庵,大小牛角湖,金刚山,极乐寺(圆通寺),龙王堂,中崄覆钵塔,三教堂,天梯(天桥),金刚山寺(极乐寺上院),红螺洞。

红螺上崄范围:上崄瑞光岩寂照庵,松棚庵(斗姥殿),般若庵,孤峰,背阴洞,朝阳洞(观音洞),铁佛寺,日月洞,上崄覆钵塔。

走在进入云会门的宝金山谷,遥想当年袁中郎心中的“路标”,应该比目光中的更清晰明确,且长久深远。现代驴友的环穿路线并未走出如入红螺体内层层旋转上升的眩晕感,整个红螺崄如同一个巨大的藏宝箱,一处神秘天然的巨型游乐园。

14.    上崄铁佛寺。沟壑中一片遗址,可见两通无字石碑。

周养庵记:“北行里许,至石壁下,曰铁佛寺,像高七尺,殿圮,盖屋覆之……”可见铁佛那时仍然存在。但与现在沟壑中铁佛寺遗址似不相符合。

15.    上崄无名庵寺遗址。

博主房山孤独走:“上险沟西侧的般岩菴摩崖石刻大字与落款”不知是否指此处遗址上文字?般若庵?

16.   上崄日月洞。

青石圈门雕刻颇有细节,正中门楣“日月”,两侧雕“鱼”和“袋”。内部残存石门构建,疑此日月洞为瘗窟。

13 .   上崄朝阳洞(观音洞)。

“右百磴,观音洞,曲而容坐,深而朗朗。如是者上崄。”当年的观音洞现在叫“朝阳洞”,傅藏园曾猜测朝阳洞就是观音洞,周养庵疑背阴洞为观音洞。洞口外岩壁凿有搭建木结构用孔洞,原应为楼阁式,洞内人工开凿,石面光滑,历史上曾数人题字于墙上,可惜今日只见两处近代红色墨迹却不能辨识傅周二人题壁。

傅藏园朱笔题:“壬申九月十三日,自翠竹庵躡絶蠍抵此。榛莽塞門,像設頹圯,前人碑刻磨滅不存,日淡雲迷,惆恨而去。藏園傅增湘。”

周养庵题:“此为紅螺上崄,古洞當陽。而荒廢已甚,下瞰中崄之極樂寺三教堂皆圯盡,路斷不能至,歎息而已。同游者江翼雲沅叔、越凡傅氏昆季也,周肇祥記。”

东向三崄沟崖壁有摩崖一处。

“大悲观音菩萨,明门造;南无阿弥陀佛,明才;大势至菩萨,明延造。”

朝阳洞外崖壁凿刻有摩崖龛窟及题诗。

题诗为“行年乂乂觉昏迷,屡上红螺寻旧蹊,穷直高峰三崄樂,留诗千载识吾题。康熙五十六年(1717)二月,大兴孙承德题”

朝阳洞西上便是离开了上崄,出了红螺崄的地界。

让我们再返回上崄深谷中拾遗寻宝,问道探路。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