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树堂大环是怎样炼成的 - 重庆 - 8264户外手机版

  重庆
本帖最后由 佛山老林 于 2025-4-3 20:23 编辑


       2025.3.27漆树堂大环轨迹图,轨迹左上紫色轨迹是开车左来及右去轨迹。

漆树堂大环是怎样炼成的


       套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来个漆树堂大环是怎样炼成的。
       是不是勉强?我看未必。
       因为俺2025.3.27的漆树堂大环当得起这个拔高命题法。      
       重庆漆树堂大环线人称重庆野趣徒步线路的天花板。线路穿越原始森林,探秘喀斯特石林,邂逅高山草甸与溪流瀑布!19公里左右距离,千多米拔高,难度较大,但四季皆宜——春可赏杜鹃、夏能避酷暑、秋有彩林可观、冬则银蛇起舞。为此,俺曾多次报名参加,但因为人少一直未果。3.23俺又特意报名参加户外群组织的漆树堂大环。可惜3.23的漆树堂大环之行仍然受阻。此事说来话长,却也不得不提。见拙作《仲春走山记》https://bbs.8264.com/thread-5744890-1-1.html。此帖42楼扼要介绍了当时遇阻以及开路未果的基本情况。虽经领队及大家的共同努力,3.23俺们走了一个愉快的华容险道环线,但漆树堂大环受阻之事还是如鲠在喉如芒在背,让俺心里极为难受和不忿。
       起点受阻,能否把方向调一下呢?即从金佛山景区开始反穿?NO。原因当然是舍不得银子。哈。其实也是有谣传说景区通向核桃湾那里锁了铁门,到时碰壁那就尴尬了。
       那就调整起点,把某个中点当作起点呢?可以考虑。
       俺对重庆对南川对金佛山的地理、交通等不是很熟悉,那就先慢慢查地图呗。
       经过认真阅读地图,俺发现通过放大两步路轨迹的高德矢量地图可以看到轨迹上有个地名:院士小院。再查一下资料,院士小院来头不小。既然是国家大力倡导赞助,那会不会通公路呢?百度一试,可以。哈。那就行了。看看去。

       轨迹上发现的“院士小院”地名。

       百度上可以开车抵达——不仅可以从南川、官地村抵达(从右边来,见深蓝色轨迹),还可以从文凤互通下,走白泥寺抵达(从左边来,见淡蓝色轨迹)。咱这个功课做得怎样?

        3.27八点,反正没事,那就去看看地图所说是真的么?纸上得来终觉浅嘛。此时,还没做好走大环的准备——水,只带一瓶,焖烧锅里也只装着些昨晚的蘑菇汤和剩饭。当然,杖是天天都放在车里的。鞋呢,当然是新买的那双军胶,正新鲜呢。迎着很久未见的阳光,在无人少车景美的路上开车,也是难得的享受。俺决定先从左边去院士小院那里瞧瞧,或者,探探路吧。走左边去,毕竟,3.23大巴载我们走过一小段的。

围观欣赏美景
本帖最后由 佛山老林 于 2025-3-31 08:22 编辑

       再发此图,以表感谢。首先感谢3.23的领队李白,他带领俺初识漆树堂。感谢青木青,谢谢他的轨迹。感谢3.23的诸位队友,那天的开路,让俺见识了诸位大神的开路神通以及强悍的体能。当然,必须感谢金佛山,它的美丽它的伟大,让俺3.27有机会有一次永志难忘的山行,也让俺的漆树堂大环在历经种种思想演变后终于炼成。有打油诗云:

《漆树堂山行》

春山独步意何雄,十九峰峦杖底空。

汗浸征衣有烈日,尘生盐粉无瀑虹。

回看起点疑终点,悟得途穷即路通。

漆树堂前云散处,夕阳淬我骨如铜。


THE   END


本帖最后由 佛山老林 于 2025-3-28 21:01 编辑


         对面这座山叫白草湾?湾好理解,白草?不及细究,因为急于下山。
         可以说是小跑下山。

        垭口瞬间就在背后很远,无法想象几分钟前就是从那下来的。

         谁说军胶太软?我看下这种山路很好啊,难道是我的脚已经走麻了,没有痛觉?

       欢迎的彩旗飘起来了,当然是欢迎完成大环的俺啰,时为:2025.3.27之16:48:39。

本帖最后由 佛山老林 于 2025-3-31 15:05 编辑


       一直被作为爬山高度衡量的标杆,似乎从未也不可能被超越的老王岩终于就在眼前。

        更重要的“终于”是,4:30,耗时一个半小时,到达垭口!现在,离山下院士小院一公里。

       每一个字都值得吹一吹。紫色的是俺今天爬山的轨迹,中间缺口的一段淡紫是青木青的漆树堂大环线轨迹,大概还剩一公里吧。左边的淡紫是3.23参团在山上开路的轨迹,那次也很英勇,只是山上开路谈何容易。左上淡蓝轨迹是今天上午开车到院士小院的轨迹记录。

          眉毛里都是白花花的盐结晶,惨!

本帖最后由 佛山老林 于 2025-3-31 15:00 编辑


      松林间慢慢走,可曾想起裴迪《华子冈》"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诗人将云光、山翠拟人化,赋予其主动亲近行人的姿态,营造出松林行走时天人合一的意境。难怪此诗被《唐诗别裁》誉为 "五绝中最得禅趣者"。
       走路有些累,怎么办?哼几句打油诗转移注意或解解疲乏吧。这就是一个人爬山的好处了。不管累不累,节奏在自己。

《咏山桃》

僻坞何曾有蝶来,素容偏傍野篱开。

莫嫌粉薄无蜂顾,犹向春风挺劲怀。


       还是郑板桥《兰竹诗》写得好: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这是谁留下的诗册?时间已晚,来不及一一翻阅了。

       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立佛像。

       渐上高处,似已与群山相齐。

本帖最后由 佛山老林 于 2025-3-31 14:57 编辑


       又见高大巍峨简直不可攀登的香炉山,顶峰简直是高耸云霄。刚才在金竹坪那里自己是站在1300的位置上,现在的位置大概是700多,两者海拔不同,印象似乎天差地别,这就是远近高低皆不同。
        轨迹就在两山之间,慢慢走吧。

       放大来看,很好的牛群很好的牧场,光明、和平、宁静。

       回望山下,刚才的景区大道,刚才的各种大巴,全都不见,此处已是一个隔绝人间烟火的世外桃源。

       有机耕道通往此处,但刚才一直是走野路啊。知道了,进来走过的机耕道在“岩口”那里拐了一个弯。

       牛群的家,其实已是废墟。

       通向垭口的小路。现在看这些台阶,有些发怵。年纪大了体能有限,毕竟这么热的天,已经走了十六公里山路,加上今天的午餐没滋味,没辣子,吃起来寡淡的。当然,关键的,还是心理因素。到了金佛山景区,按习惯来说,徒步就结束了。这是多次阅看各种漆树堂大环线轨迹后产生的心理暗示。谁还会喜欢结束之后还来个3公里的400米拔高的加餐呢。

       瞥见山间李花盛开,有打油诗一首恰好符合此时心境:

《咏李花》

僻壤何曾有客游,冰姿偏占一春幽。

素蕊凝香侵古道,虬枝曳影拂清流。

苔痕暗刻沧桑字,云影轻移岁月舟。

纵使风摧霜雪袭,犹将香送岭云头。


本帖最后由 佛山老林 于 2025-3-31 14:54 编辑

       3:08开始等于再战漆树堂大环线。起点处无人看守,白担心了。不走公路,走的这段轨迹,估计是三公里,两个小时应该是绰绰有余了。争取5点到达院士小院。这里,我想问一下,哪位可曾把这漆树堂大环线的起点段作为终点段来爬的?唉呀,俺也是没办法啊,车停在院士小院呢。体力虽然已是强弩之末,也要硬上。

        劈面的这座山有如屏风,这座山叫什么,好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本来以为它是岩口,后来发现地图上的岩口还在后面、上面。喊它为岩口似乎不妥。但,山在那里,名字重要么?

本帖最后由 佛山老林 于 2025-3-28 22:59 编辑


       这算什么桥?独木桥?肯定不是。木桥呗。

        有名的补给站。老板娘很客气,为了赶时间,只好微笑作答。
      现在的金佛山,溪水似乎充沛得很。淙淙之声回荡山谷。水色青碧如翡翠,浪花飞溅似碎玉,在绿树间奔涌跳跃。飞瀑与溪流交响,奏响山林乐章。

       进了碧湖潭,怕进景区的门被锁的心终于放下,再走一段,觉得安全了,1:30开始吃午餐。

       饭后先是慢走。因为怡心亭在大修,两台三轮车载着水泥都驶进来了。

        2:30走出碧湖潭。

       2:50出景区,心彻底放下,景区门票终于省了。为表达感谢,特意买瓶无糖可乐,不贵,300毫升才6元,可以喝两三口呢。对得起景区吧。

本帖最后由 佛山老林 于 2025-3-31 14:52 编辑


       终于,下山路上,遇到两位驴友。打句招呼,他们是走小环的。俺也没下小环轨迹,不懂,继续走吧。
       快走,偶尔拍个照,主题都是金佛山。现在看金佛山,都是全景。而且,毕竟俺也站在1500的位置上,2000的金佛山似乎也不怎么巍峨。等下,慢慢地,随着俺的高度逐渐降低,最高那层是会看不到的。而且,金佛山显得慢慢巍峨起来。

        这里就少了一层了。
         似乎又少了一层了。

          必须突出重点了。

         又碰见一对驴友。他们很热情地介绍小环线。回来后俺认真学习了,谢谢啊。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