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区大营镇大营村您应该不陌生,但鹅鸦池屯呢? 大营村探访④ - 河南 - 8264户外手机版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呵呵呵,走起,古老而又神奇的鹅鸦池屯探访持续中……。古村走的多了,彼此便成了知音。您信吗?
大营村南乾山北黄河山清水秀,东崤陵西函谷人杰地灵。三千年前大禹治水劈三门导流去,使这里的汪洋湖泊缩为荷花飘香的一池清水。六百年前明军在此驻防屯垦饮马池畔,使这里成为军户民户毗邻而居的大营村寨。据明隆庆三年(1569)陕州弘农卫鹅鸭池屯创修玄帝行祠碑载:该地原名鹅鸭池屯。金水河流经此地,积水成池,鹅鸭成群得名。属明初宏农卫右千户所辖军屯之一,公家鹅鸭繁育之所。传朱元璋遣陈友谅旧属到此实行军屯,立为大营,故名。
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家族信息,对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大营村。大营村村居结构复杂,军民同居,人口众多,姓氏密集。除少数本地人外,大多数为将领受封者和外地迁移而来。现约有150多个。刘、李、秦、吕、蔡、孟、赵、陈、王、张、郑、习、杜、许、阮、史、胡17姓为老户,其余为清末之后陆续迁入。其中刘姓为第一大姓,约有近3000口人。为
三门峡市姓氏文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习基地。
庆幸,还有前辈的老屋依旧挺立。好好保护,经常回家看看。
唉 很悲凉啊,想起了很多伤心往事。早就扶贫搬迁了没人住,屋子后边有邻居一棵高大的核桃树,每逢下雨大树接住的雨水全浇到房顶上,把房子搞毁了。旁边当年我爷爷的房子不受影响依然挺立如故。
这么说,老家许久许久没有居住了。人烟一旦稀疏,植物就会疯狂的生长,房屋将会被岁月蚕食,无法抗拒的生态规律。站在坍塌的老屋前,什么滋味?有何感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重教兴学之风大兴,各个时期,村里都有一名主要**分管文化教育工作,村小学、中学日臻完善,越办越好。
大营村历来尊师重教,从1958年至今先后建起育红班、幼儿园,1992年由群众集资和村投资102万元建起了大型幼儿园。1994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首批“蒲公英农村儿童文化园”。近几年又连续投资2000余万元扩建成河南省示范级幼儿园。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集资建起了村中、小学。1984年河南省教委为村投资39.3万元建校,树碑铭文“办学功绩永垂青史,培养人才千秋大业”。之后村集体又连续投资修建五层教学楼和教师办公楼,修建标准化体育场地。
大营小学碑载:
正面:陕县大营乡大营村建校纪念碑:办学功绩永垂青史,培养人才千秋大业。
河南省教育厅1984年8月立
另一面:陕县大营乡大营村广大**群众于1977年至1984年为大营学校新建校舍194间,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包括设备维修共投资三十九万三千余元。建校期间时任大队(村)党支部SJ陈启生赵录顺蔡应森大队长刘存选刘自治村民委员会主任陈玉顺带领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重视智力开发,积极振兴教育造福后代精神可嘉特立碑纪念。
教育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晴雨表。“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强国的核心之一是强人、强教育。另一个方面,文化强国更需要形成独特的民族性格和国格。文化、思想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