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区大营镇大营村您应该不陌生,但鹅鸦池屯呢? 大营村探访④ - 河南 - 8264户外手机版

  河南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呵呵呵,走起,古老而又神奇的鹅鸦池屯探访持续中……。古村走的多了,彼此便成了知音。您信吗?
大营村南乾山北黄河山清水秀,东崤陵西函谷人杰地灵。三千年前大禹治水劈三门导流去,使这里的汪洋湖泊缩为荷花飘香的一池清水。六百年前明军在此驻防屯垦饮马池畔,使这里成为军户民户毗邻而居的大营村寨。据明隆庆三年(1569)陕州弘农卫鹅鸭池屯创修玄帝行祠碑载:该地原名鹅鸭池屯。金水河流经此地,积水成池,鹅鸭成群得名。属明初宏农卫右千户所辖军屯之一,公家鹅鸭繁育之所。传朱元璋遣陈友谅旧属到此实行军屯,立为大营,故名。
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家族信息,对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大营村。大营村村居结构复杂,军民同居,人口众多,姓氏密集。除少数本地人外,大多数为将领受封者和外地迁移而来。现约有150多个。刘、李、秦、吕、蔡、孟、赵、陈、王、张、郑、习、杜、许、阮、史、胡17姓为老户,其余为清末之后陆续迁入。其中刘姓为第一大姓,约有近3000口人。为三门峡市姓氏文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习基地。

五一当天走访大营从郑柏林老师家出来已是11点多,找寻郑氏家族的私塾学院&郑氏大院的过程着实费了一些功夫。按照当天遇见大院前后顺序分别为杜家大院、郑家大院、刘氏一号大院、刘氏二号大院、刘氏三号大院。
第一座杜家大院。偶遇于寻找郑家大院途中。为了不打扰到大院主人,在两位与杜家大院相邻女主人的指引下,绕过大院后方的浅沟在墙外赏拍到杜家大院的情境。别小看了这些个渐行渐远的老屋,正是黛瓦青砖间泛着的古老苍颜,方才堆砌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不信您试着用手轻轻触摸,指尖下的粉墨滴落成的一定都是带着唐诗宋词的雅韵。
本帖最后由 15839818119cm 于 2025-5-15 17:52 编辑


“推推手洗干净”翻沟爬墙弄了两手土,正在洗手时一句暖心的推推手,让我立即回首诧异:么意思?呵呵呵……原来抹抹肥皂搓搓手之意。两位姊妹尽其所能语言&手势尽情解读……哈哈哈……大营方言文化墙上似乎没有,看起来应该加上去哈。

从北至南路过大营村文体苑,从南向北折回又到这里。偶遇了杜家大院,但郑家大院依然没着落。我是非常喜欢巷子,喜欢巷子里悠长的故事,喜欢巷子里的民俗风情,喜欢巷子里曲径通幽华木深的意境。兴许,漫步巷子能够不期而遇那位“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的诗人;兴许,“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但今天的走访是有多项规划的……,正好一辆电动车从南至北朝着我的位置驶来,赶紧示意停车手势,一个戛然而止颠覆的是我对大营的认知。主动上前说明来意,自我一番介绍。郑家大院走起。事实上,郑家大院就在当前位置附近——文体苑北墙西南隅。只是应了“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在刘建森老师的精准导航下,先是一段东西巷子穿行,再是几步南北迂回,最后从相邻两家墙墙之间仅容一人通过的缝隙间绕向郑氏家族私塾学院&郑氏大院。刘建森老师说,这里是郑家大院的后院,仅是前院就有100多米长,前院临街现在住人。嗯嗯嗯,不然怎么称其为郑家大院呢。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