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山~山海关~老龙头长城穿越 - 河北 - 8264户外手机版

  河北
本帖最后由 开都河 于 2025-7-12 17:49 编辑

   本次线路为秦皇岛山海关区“角山~山海关~老龙头”段长城穿越,这一段原先是要安排在秦皇岛长城中最后走的一段,但昨夜的一场雨不得不提前使用本次线路,因为雨后只有本次线路是最安全的。

   昨晚吃完晚饭被农家院的其他游客告知我的车右后胎扎了,大晚上的只能等明早天亮再说了。昨晚睡得太香,跟小倩申请了个单间,躺下就着,连一向要上传当天轨迹的事都没来得及做。早晨醒来已是540,抓紧收拾东西下楼,这才发现外边小雨下的正欢,据说昨夜零点开始下的,下了一夜,原定今天接续辽东镇长城“石匣口~金牛洞”的线路只能取消,启动备用线路。吃完早饭在农家院王大哥的帮助下换上了备胎,然后冒雨去往最近的驻操营镇补胎,一路上雨是丝毫不见小,厚积薄发说预计9点左右会停,但无论时间还是线路原计划都已经不适用了,备用线路隆重出场——“角山~山海关~老龙头长城穿越”。

   驻操营镇顺利补好车胎,这下踏实了,赶到角山停车场正好雨也停了。收拾停当9点正式出发,因为今天的线路是平原上行走,所以休闲组有两位队员加入穿越组,这样今天一共六位队员穿越。

时间:2025615日(星期天)

队员:开都河、四维、快乐每天(曹教授)、厚积薄发、天涯共此时、小梅。

      其实今天的线路一直以来都没在我的长城接龙计划里,一来老龙头与山海关我都去过了,二来总觉得老龙头与山海关之间、山海关与角山之间城墙可能已经消失殆尽了,但是长城接龙愈接近山海关愈觉得有必要把这段连上,否则怎么看都有点遗憾,尤其老龙头被誉为长城入海之处,走到大海边还是有相当纪念意义的。

   原来一直认为老龙头~山海关~角山之间的长城地处人烟稠密的城市,行走长城的都知道很多地方就连崇山峻岭上的城墙都拆毁差不多了,何况平原闹市中的城墙。事实证明遗存的残墙或夯土墙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我最初的想法是一点没剩,尽管从老龙头、山海关至角山之间的城墙确实毁坏严重,但大部分地方城墙或者夯土残垣还是连续的,并且从残存的墙垣可以看出,这一段长城的原貌绝对是长城城墙中的大哥大级别,那是相当的高大威猛,最大的马面甚至跟小篮球场差不多。而角山、山海关、老龙头之间城墙真正消毁殆尽的地方确实有一段,位于南翼城以北至密集铁路之间,大概数百米的范围。

   我把这次奔向大海边的长城接龙活动称为“向着大海而行”,出自刀神的歌曲《向着大海而行》。


    本次线路六只脚记录的轨迹,这也是所有的长城接龙活动中唯一一次没有爬山的长城穿越,21公里多的路程海拔拔升仅仅170多米。

本帖最后由 开都河 于 2025-7-12 22:36 编辑

   本段线路六只脚轨迹分时图示意。


    本次线路绘画板示意图。

   

    本次行程小结,自角山景区大门始,一路向南,所遇敌楼及城堡依次为:腰铺9号台(圮残)、北翼城(尚存北门及部分北墙)、北水关、山海关关城、南翼城(后访,几乎不存)、二十五号台(双台)、威海城、王受二号台、宁海城、澄海楼、入海石城、南海口关、靖卤一号台、老龙头碑。全程除铁路至站东市场段城墙全无外,其余段残墙尚存,多数呈夯土状,角山至山海关段外墙残存少许包砖。


本帖最后由 开都河 于 2025-7-12 22:30 编辑

        淑碑


        澄海楼内,宁海城及老龙头全景图。


        走马观花,宁海城内简单逛了逛,龙武营。



   宁海城北门,位于南海口长城老龙头北侧,南海口关西北,其南毗邻南海口关,北侧为铁门关,东墙和滨海长城相连。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建龙武营时由巡抚杨嗣昌修建。清《临榆县志》记载:"在南海老龙头北,周一里有奇,高二丈有奇。门二,居西、北二方。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英国侵略军驻兵于此"。其东城墙在滨海长城西侧,东北部城墙与滨海城墙相交呈30度角。宁海城为环城,环城西、北各有一门,门上镌刻"宁海城"三个字。”《秦皇岛长城

        出了宁海城也就出了老龙头长城景区,本次活动即告圆满结束。打车返回角山,从角山一路走来用了七个多小时,出租车返回仅仅二十多分钟。


本帖最后由 开都河 于 2025-7-12 22:17 编辑

        俯身探头看大海,感觉跨海也能绕过老龙头。


        远处是海神庙。


        天开海岳碑,此碑何人何时所立目前尚有争议。


        澄海楼全景


        修复老龙头碑记。


本帖最后由 开都河 于 2025-7-12 22:11 编辑

        重点来了,靖卤一号台,万里长城第一台,长城上无以计数的敌楼若论排序,此台当之无愧坐头把交椅。


   靖卤台的楼门边还有一块匾,说是戚继光改名靖卤台,那么原名叫什么,不应该叫靖虏台吗,虏一直是对北方外族的称呼,南宋岳飞著名的满江红词里就说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为何改成靖卤台呢。


   老龙头碑,凡游老龙头景区几无不在此打卡者,此碑可谓是见证国内游客素质的地方之一,十二年前我第一次在此碑照相时就目睹了游客们为抢夺照相位置及插队等行为而吵架骂杖,此次十多年前的场景依然再现,要不说老龙头景区当年被摘牌五A级景区不是没有道理的,至少在引导游客文明有序拍照这块景区没有太多的作为,当然了这好像又是游客自己的事。



        如果不算辽东镇长城的话,此处做为万里长城的传统起点应该没有疑议吧。


本帖最后由 开都河 于 2025-7-12 22:03 编辑

    南海口关,位于南海口长城线上,其南为广阔大海,东北毗邻山海关船厂,西南侧为海神庙,北侧为澄海楼,距靖虏一号台(即1号台)约80米,为明初徐达所建。秦皇岛长城》。一般都把山海关称为万里长城第一关,但如果从地理位置细说南海口关可能才是第一个小关口,只不过它太小了无法撼动山海关的战略地位,而且目前在用,因为刚才我们紧跟的环卫老哥转眼就不见了,我们望着高大的城墙徒叹奈何。


        只能墙下寻边,墙头及铁丝网上依然有黄油。


       细节不提也罢,懂得都懂,整理好装束,走向澄海楼。



        澄海楼,又名知圣楼,为明万历年间兵部主事王致中所建,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通判陈天植重修,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临榆知县张楷又重修。清康熙、乾隆皇帝曾多次登临澄海楼饮酒赋诗。可惜此楼及石刻,均于一九00年被八国联军炮火所毁。


本帖最后由 开都河 于 2025-7-12 21:57 编辑

    老龙头,为蓟镇长城起点,入海似巨龙之首,故此而得名。据《临榆县志》载,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在老龙头增筑南海口入海石城七丈,都督戚继光、行参将吴惟忠修。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重修


    入海石城,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为都督戚继光、行参将吴惟忠修建。清《临榆县志》载:“万历七年增筑南海口关入海石,城七丈,……有石为垒,截入海中,高可三丈许,长曰数倍,曰老龙头”。入海石城为蓟镇长城的最东端,长城在这里入海。坍塌年代不详。遗址长约30米,宽10米,落大潮时可清楚地看到裸露在外的墙基尽端。秦皇岛长城

   入海石城于1987年后复建。


        入海石城解说文字。



        历史上的入海石城原址古今对照图。


本帖最后由 开都河 于 2025-7-12 21:50 编辑

        老龙头越来越近。


        长城接龙,向着大海而行,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心愿。但是大海之前还有些许段落尚未走完,我的目标就是走完冀东及北京长城,接龙尚未成功,驴友仍需努力。




        老龙头四周的大海里也用栅栏圈了起来。


本帖最后由 开都河 于 2025-7-12 21:45 编辑

        隔着栅栏看澄海楼,现在是近在咫尺却又鞭长莫及。


    两道栅栏之间的墙体是一片“真空地带”,宽大、整洁,在此露营野餐环境非常不错,不过若被景区发现肯定驱离。


        城墙下迂回奔向老龙头。


        先上威海城环一圈,因为两头走不通,环一圈其实是往返两圈。


        威海城旁边的这个券门洞就是铁门关。


本帖最后由 开都河 于 2025-7-12 21:39 编辑

        看见了大海,心情很是兴奋。


        老龙头终于出现在视野,心情愈加的兴奋。


        城墙上有一个通往城下的券洞,已封闭。


        宽大的马道,远远大于一般长城的宽度。


        二次受阻,这个栅栏更高,也涂抹了黄油。里边的游客问我们咋出去的,我说我是想进进不去,小伙伴不建议强过,于是返回。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