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崆峒山,拜谒大佛寺 - 陕西 - 8264户外手机版

  陕西

夜宿崆峒山,带着虫鸣的风儿穿过悠长的峡谷,将丝丝寒意灌进了我的车厢,蜷缩了浓浓睡意。晚来的细雨,淅淅沥沥敲打着车顶,在这似有若无的声响里,我感觉到了几分只有崆峒山独有的那种静谧。

一觉朦胧,清晨睁眼时,撞见了雨后初霁的清朗——云絮在碧蓝的天幕上缓缓舒展,山尖挂着未散的薄雾,空气里到处都弥漫着湿润的泥土香味儿。

遇到几位刚下山的越野跑者,其中一位年轻人热情地对我说:“你们可以往前去四十里铺吃一顿羊肉泡馍,全平凉只有那儿的羊肉泡馍才是一绝!可得赶早,过了晌午,再好的馆子也得歇业了,想吃都吃不上。”


好诱人呀美食
参观完大佛寺,正值午后时节,烈日当空,酷热难耐。我驻足在大佛寺的山门前,望着远处蒸腾的暑气,竟一时不知该往何处去了。

或许该寻一处树荫歇脚,或许该钻进附近的小店喝碗凉茶,或者继续前行——在这夏日的午后,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我多么想多停留片刻啊。

午后我们继续东行,路过彬县时,忽然想起久闻其名的大佛寺。我听说这座大佛寺有几十年了,今天总算能够亲眼目睹大佛本尊。停好车后我拾级而上,山门前的石碑上刻着简介:这里是丝绸之路东传佛教的重要节点,石刻佛像的衣纹线条里深藏着西域的灵动,彩绘壁画的色调中透着中原的厚重,两种风格在此交融得恰到好处。2014年,它随“丝绸之路”一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我站在佛寺阁楼上向远处眺望,蓝天白云下,绿色的田野一望无际,大佛寺红色的石窟与周围绿色的环境相融,显得庄严而又神秘。

停车场的保安操着一口浓重的平凉口音与我聊起平凉与西安的渊源,他笑着说:“我们平凉人啊,都把西安当成第二故乡。娃娃上学、大人看病、买房子置产业,首选都是西安。”我接话道:“那是自然,自古陕甘一家亲嘛。”他连连点头,眼里的笑意更浓了:“在我们心里西安比兰州更近。”

我看看表,此时已近中午十一点,想起泡馍馆的时限,连忙驱车赶路。待我们赶到四十里铺的“和平泡馍馆”时,老板娘已经关门谢客了,她见我们进来,抱歉地摆手说道:“收摊喽,明天再来吧。”好不容易来一次,绝不能轻易放弃,我焦急的对老板娘说了许多好话,哪怕提及我们是专程从西安赶来,她也只是无奈的笑笑:“今天周末人多,所以早早就卖完了,实在对不住啊。”

郁闷的我,站在那里好久挪不开脚步。好在有人及时提醒我隔壁的“老马家泡馍馆”还开着,你们可以去那里。我们转去老马家排了近半小时队,总算尝到了传说中的平凉羊肉泡馍。汤头醇厚,羊肉酥烂,发面馍夹肉,就着汤汁,一口下去,鲜得人舌尖发麻,后味里还带着淡淡的羊油香,果然名不虚传。

我记着这份叮嘱,早饭后便与崆峒山作别,一路向东奔赴四十里铺。途经平凉博物馆时,我被那片恢宏的仿古建筑群所撼——飞檐翘角在阳光下泛着庄严的光泽,花岗岩廊柱撑起了一片肃穆,令人震撼不已。

以往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要去当地的博物馆参观学习,因为所有博物馆都是我们人类文明的立体百科全书?,在那里我们既能获取历史知识,又能接触到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核心。

我停下车来,走过开阔的广场,拾级而上,来到了平凉博物馆。巨大的博物馆内展品丰富,解说详实,引人入胜。我按照历史时光缓缓铺展的顺序:从史前巨兽的化石残骸,到旧石器时代的粗糙工具,再到新石器齐山文化的精美陶器;从周秦故地的青铜礼器,到“平定凉国”的历史印记,直至红军会师的烽火痕迹、解放区建立的峥嵘岁月,最后定格在平凉成为甘肃重要地区的当代图景。一馆之内,便是半部陇东史。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