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城记——三明 - 云南 - 8264户外手机版

  云南

一个小时后火车驶入三明北站,位于三明市沙县区洋坊村金古路,是中国铁路南昌局管辖的客货二等站,是昌福铁路、鹰厦铁路和南龙铁路上的中间站点,车站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站场规模5台16线,最高聚集人数为5000人,于2013年建成投入使用,是三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火车站这里是沙县区域,就是沙县小吃的那个沙县,我相信,大多数中国人知道沙县,却不知道三明,更不知道沙县是三明的一个县。

我的福建之行即将结束了,沿沙溪河走回酒店背包,打车前往沙县机场。时间太早了,离登机还有三个小时,机场的安检甚至都没有开放,又等了一个小时。沙县机场位于三明市沙县区金古园北区,距三明市中心32公里,为4C级民用机场,于2016年建成通航,机场拥有一座1.4万平方米的航站楼,一条跑道,15个停机位,7家航空公司执飞9条航线,年旅客吞吐量为33万人次。

前续航班姗姗来迟,我以为要晚点了,没想到一旦开始登机,速度之快,哗哗人就齐了,起飞也不用排队,小机场效率真是高。我吃吃睡睡看小说,三小时后,落地长水,结束福建之行,1天1城,10天10城,也结束我2024的全年之行。

老街上旅人并不多,门店打扮得都很漂亮,灯笼、鲜花、网红打卡用的标牌都在吸引眼球,有一家新开的馆子里人很多,我心念念昨天那家沙县小吃还有好多东西没吃,就只在这家新馆子里拍拍照而没有点东西。出了古街,再次来到李记沙县小吃,进去就很熟练地抬托盘点东西找个空座位开吃,今天吃的是拌面、烧麦蟹、脚棒、炸春卷和鸭血酸辣汤,没想到,这酸辣汤会这么辣,还是沙县的口味吗?

逛完两个庙,穿巷巷来到东门古街,这是一条承载着沙县厚重历史记忆的千年古街,以“两路九巷”格局为核心,占地22公顷,在11条老街巷里保留着30余处历史建筑,包括当时工农红军东方军三军团逃到沙县时,设司令部在兴国寺。现街区植入旅游、商业、休闲等功能,呈现了美食、闽学、宗教等多元文化特色,是游客来沙县必到的网红打卡地。

不远处是沙县城隍庙,也是座保存较好的老建筑,其源可追溯到东晋太元四年,几乎与沙县同时建立,现建筑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的老家伙了,虽然外观上看着斑驳,细看筋骨,还是很硬朗的。古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沿中轴线分布,有山门、中殿、倒座抱殿、大殿等殿宇,抬梁歇山顶木质结构,工艺精湛,布局合理,是沙县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代建筑。庙内无人,我蹲在长廊上看一只石雕小兽,它那气势汹汹的小模样,觉得自己是只脑斧吗?

走出博物馆,原路返回沙溪河北岸,桥下有个小小天主教堂,没开门,与教堂一路之隔有座崭新的寺庙——宝严寺,原称斋婆寺,位于三明市沙县区文庙路,始建年代不详,现寺院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藏经楼、法堂等殿宇,古寺左接茂溪,右临城隍,前为十里平流,隔岸与凝翠阁相对,是沙县佛教十万信众的首聚场所。寺门口有碑文,果然为2022年重建,碑文由此寺住持释心亮方丈所写,洋洋洒洒甚是好文,动情感恩,毫无谄媚,“愿有缘人业消智明、福慧增长、具足圆满”,看得我热泪盈眶。

阁楼的基座内工,藏着沙县博物馆,成立于1988年,2020年迁入凝翠阁,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馆设千年古县、星光璀璨、乡愁记忆三个基本陈列,馆藏文物900多件,是集文物收藏、陈列展示、民间文化研究、宣传教育为一体的县级综合性博物馆。虽然面积不大,但博物馆在能力范围内做出了最好的展示,把与沙县这1600年相关的人、事、物都讲到了,文物的实物自然是不多,但保护得很努力,没被三明市博物馆薅羊毛薅光。

史载,凝翠阁始建于宋代,后毁于大火,名相李纲谪居沙县后复建并命名,而今天眼前的这栋红色高楼,是2017年重建的。新阁依旧制,宋代风格,净高28米,明三暗五回廊楼阁,阁下有高台,台上写“凝翠西峰”四字,而凝翠阁匾额则挂在二层上方,楼阁为沙县古八景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收拾好行李存在酒店前台,轻装出门。与三明南北走向的峡谷不同,沙县是个东西走向的小山城,沙溪河穿城而过,与东溪交汇,并在下游的延平并入闽江。坐公交车到城市最东端,从这里过东门大桥,路的两边都是七峰叠翠景区,景区的最高峰,矗立着一栋高大楼阁,叫做凝翠阁,而沙县博物馆就在此阁中。

七点刚过,居然就醒了,拉开窗帘,红日刚出于东山之上,天清气朗,水波不兴,窗外一片喜洋洋。

沙县现在是三明市的一个区,位于三明市区的北部,东晋义熙年间就在这里设县,因临沙源地,古时叫沙村,设县后改沙县,距今已有1600多年了。解放后,沙县先属南平,七十年代改属三明,2021年撤销沙县,设立沙县区。著名得不能再著名的沙县小吃,是自唐宋时期由中原地区传到本地的,而今天,沙县小吃已遍布全球66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国民小吃”,让我在沙县的这两天里,品尝了大多数的经典小吃。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