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34《巍巍昆仑》
晨起收拾妥当,寻早餐店却空无一人,唤几声也无人应,只好以八宝粥加零食对付。仪表盘显示车外零下二度,溪水凝冰,山崖覆霜——那霜与雪形貌不同,更薄,更脆,像天地轻轻呵出的一口气。
出发时未见加油站,表显续航七百五十公里,今日预计行四百八十,料应足够。谁知驶出后,续航掉得比实际里程快得多,心下渐忧。至大红柳滩总该够的,却不敢开空调,能省则省罢。乔巴立在副驾不肯卧下,频频望向后座——我懂了,它是嫌座位凉,想窝在我衣服上。临时寻处停车,将它的小毯铺在副驾,它方安稳蜷睡。
途中见两辆改装电助力小房车,推下国道在野地过夜,主人正备晨炊。这时节在野外宿夜,需极大勇气与合宜装备,否则寒意难熬。
219国道在一处九十度转弯,奔向喀喇昆仑与昆仑山脉之间的阿克赛钦盆地。喀喇昆仑与昆仑常被混淆,实为并立青藏高原西北的“兄弟山系”,各自独立。
喀喇昆仑是青藏高原与巴控、印控克什米尔的天然分界。“喀喇昆仑”在突厥语中意为“黑色磐石”,恰绘其嶙峋陡峭、岩体裸露之貌。它是世界海拔最高、冰川最发达的山脉之一。其最高峰乔戈里峰(K2)海拔八千六百十一米,为世界第二高峰,却以攀登难度与死亡率之高被称为“野蛮暴峰”,险峻远胜珠穆朗玛。
而我们常言的“万山之祖”、“中华龙脉”是昆仑山脉。它不只是一条地理山脉,更是深植华夏骨髓的文化符号与精神图腾。其最高点为公格尔山(七千六百四十九米),但慕士塔格峰(七千五百零九米)更广为人知,誉“冰山之父”。地理的昆仑是骨架,神话的昆仑才是其魂。在中国上古神话中,昆仑是宇宙中心,连接天、地、人三界的天柱。它是大部分上古神话的起源与舞台;是凡人求长生、得道成仙的终极所在;在道教文化中,它是至高神山,是“道”的化身。其雄浑、神秘与崇高,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根基、气魄与不朽想象。
行在这段路上,左侧是陡峭、深切、岩裸露的喀喇昆仑,右侧是浑圆、宏大、雄伟的昆仑。在这世界屋脊的壮景中驰骋,丝毫不觉乏味。
至219国道3344公里网红打卡点,已有几车停驻拍照。我也自拍数张。停车场连小白共三辆苏A牌照。忆江孜遇一北京哥们,他说旅途中见各地车牌,苏A尤多,印象颇深。或许南京对西藏自驾宣传得力,或许南京文化氛围影响了这般出行精神,又或许,只是偶然。虽我算不得真正南京人。
不久见两只藏羚羊跃过路面。此前也曾见过,误以为鹿,今回过神——这是著名的藏羚羊啊。
过红土达坂(五千三百八十米)与松西达坂(五千二百四十八米)未下车,只窗内拍下指示牌。十一年前至珠峰大本营(五千二百米)时,觉那海拔已抵天际,此番自驾渐惯五千以上垭口,甚至这几日虽在五千米以上行车或拍照,也不再吸氧。虽不敢说全无感应,总算适应了。
经龙木措时,仍为高原湖泊的颜色心折。湖边修有219国道海拔最高的休闲平台——停车场、卫生间、步道、亭子、太阳能路灯俱备。在这高海拔、景绝美、人烟稀处见如此设施,令人赞叹,盼沿途能多些这般用心。
后见一人推车携三犬,又一位壮士。
二十分钟后抵界山达坂(五千三百四十七米),此为新藏分界。下山又见“藏西秘境天上阿里欢迎再来”的送别语,或许如今界线是在此处?
此番西藏行,不匆不缓,顺其自然。见许多动人风景,也错过一些景点。喜见西藏历史脉络——吐蕃、象雄、普兰、古格诸朝向我微露一角,这是仅凭文字无从触及的。也爱上许多地方:洛扎、普兰、札达……皆我所喜。我想定会再来,是十年后么?若可,愿更从容地重访今日足迹,寻得新思新悟。
记不清219在何处完全投入昆仑怀抱,或许是大红柳滩之前。从距离论,大红柳滩该是狮泉河过来最佳宿点,但多年住宿条件未至应有水平。赶不及三十里营房的旅人只能在此将就一夜。从多玛乡至大红柳滩三百五十四公里,中途无宿处;从狮泉河来是五百八十公里,若跳过大红柳滩宿三十里营房,还须再行一百二十二公里。此间大半路程皆在四千八百米以上海拔。
在一处修有观景台与亭子处停车,放乔巴下来,喂它一罐罐头。它饱足后便趴观景台上晒太阳。旁有竹简形式展示毛***《念奴娇·昆仑》,底座刻“巍巍昆仑,中华龙脉”。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横贯新疆、西藏,延至青海,全长约二千五百公里,均海拔五千五百至六千米,是亚洲最庞大山系之一。其山势恢弘,在中国古人地理观中,它是中原所见西方最巨最神秘之山,被视为天下山脉根源,许多重要山脉(如天山、祁连山、秦岭等)皆看作其支脉,故誉“万山之祖”。它亦是神话仙境所托,承载古人对永生、力量与未知世界的想象。此处地图尚无标识,见旁有石上手写“伟人山停车场”,倒也应景。
至康西瓦烈士陵园时,心情激荡。这里安葬着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西段作战牺牲的烈士,及此后因公殉职的边防军人。此地处昆仑腹地,高寒缺氧,属“生命禁区”。长眠于此的烈士们,背倚巍巍昆仑,面向曾战斗过的边防线,以永恒沉默与整齐军阵,继续“守卫”祖国西大门。
1959年后,印度zf不断以军事行动蚕食中国领土。尽管中国一再建议和谈解决边界问题,并提议双方武装部队从实际控制线各后撤二十公里,均遭印度拒绝。1962年10月12日,印度下令要“清除”守卫中国领土的中国军队,并于18日在边界东、西两段全面进攻。中国边防部队在忍无可忍下,于10月20日奋起自卫反击。
对印自卫反击战主要在东段(西藏方向)和西段(新疆方向)展开,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2年10月20日至28日)
· 东段克节朗战役:自卫反击首战。中国边防部队主要投入藏字419部队(约八千余人),运用穿插迂回战术,于10月20日7时30分进攻,当天基本全歼印军第7旅,俘其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至10月25日,收复藏南重镇达旺。
· 西段作战:新疆军区部队在北起神仙湾、南至扎西岗的六百公里地域内反击,全部清除印军设立的四十三个据点。
第二阶段(1962年11月16日至21日)
· 东段西山口-邦迪拉战役:印军沿公路部署成“一字长蛇阵”。中国军队采取打头、切尾、斩腰战法,藏字419部队成为全线歼敌最多的师级部队。此役击毙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
· 东段瓦弄反击战:中国陆军第54军130师等部队对印军第11旅发起反击,采用多路突破、穿插迂回战术,至11月20日结束,歼印军一千二百余人。
· 西段作战:中国西线部队继续清除残存印军据点,巩固战果。
1962年11月21日,中国zf发表声明,宣布于11月22日零时起全线主动停火,并自12月1日起,从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主动后撤二十公里,同时归还缴获物资,释放全部被俘印军人员。
这场自卫反击战,中国在军事上取得压倒性胜利,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开创胜利军队主动停火、后撤、归还物资、释放俘虏的先例,展现了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诚意。
我走过“1962”大字,走过纪念碑,走过英雄安息的陵园,行至忠魂亭,默然敬礼。牺牲的烈士如此年轻,却以无声的忠诚,永远激励我们捍卫祖国每一寸土地。
下来时见些烟头杂物被风吹滚,一一拾起,装入垃圾袋带走。
先烈精神永存!
先烈陵园永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