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师古道 - 游记攻略 - 8264户外手机版

  游记攻略

  穿上登山鞋的刹那,心已飞向了山野,我喜欢出发,带着虔诚的奔赴,像信徒一样,开启一场向山野的朝圣之旅,每一步都是期待,每一次呼吸都是热爱——Go车师古道!

  车师古道是一条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道,横跨天山南北,连接新疆吉木萨尔县与吐鲁番市,它是古代连接天山南北的交通命脉,更是丝绸之路交通网络中至关重要的辅助通道。

1?? 军事战略要道:历史上,汉朝与匈奴为争夺对西域的控制权,在此展开了长期的“车师之争”,古道的得失直接关系到对西域的管辖。

2??经济文化动脉:作为丝路北道与中道的连接线,它不仅运输丝绸、茶叶等商品,更成为中原文化、佛教文化、西域文化相互传播和交融的关键路径。

3?? 民族迁徙走廊:古道见证了多个古代民族(如车师人、突厥人等)的迁徙与融合,是研究古代西域民族史和人口变迁的重要实物证据。

  车师古道关键历史事件:

1?? 西汉武帝至宣帝时期(约公元前138年-公元前51年):核心事件为“车师之争”,汉朝与匈奴围绕车师国及古道控制权反复争夺,最终汉朝获胜,古道成为汉朝管控西域北部、保障丝路北道安全的军事通道,首次纳入中原王朝交通体系。

2??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西域局势动荡,汉朝与匈奴、西域诸国仍在古道沿线拉锯,古道多次成为汉军突袭、粮草运输的关键路径,同时开始承担少量中原与西域的民间商品交换,经济属性初步显现。

3??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佛教沿丝路东传,古道成为佛教僧侣西行求法、东传弘法的重要路线(如部分高僧曾经此道往返天山南北),佛教造像、经卷等文化载体通过古道传播,推动了西域与中原的文化交融。

4??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唐朝统一西域后,古道迎来鼎盛期,既是官府驿道(传递公文、接送官员),也是丝路北道与中道的核心连接线,丝绸、茶叶、西域的玉石、香料等商品在此大规模流通,同时成为突厥等民族与中原交流、迁徙的主要走廊。

5??宋元以后(公元960年-近代):随着丝路整体衰落、新交通路线开辟(如更便捷的天山通道),古道的官方用途逐渐减少,仅成为沿线游牧民族、村民的民间通道,但其历史遗迹仍保留,成为研究古代西域交通与民族史的重要实物依据。

  车师古道徒步线路属于车师古道的一部分,全程约42公里,累计爬升约2000米,最高海拔琼达坂3414米。

  Day1:2025.10.01日,异样的几个人异样的国庆节,六个人一起 野线徒步车师古道(景区止重装穿越),乌鲁木齐→吉木萨尔县贡拜沟(贡拜沟水库附近)登山口。
  沟的尽头右切上大草坡,蛮漂亮的,适合晒太阳,但需要有时间,足够惬意,此刻我只是个过客,走一程路,吹一下风,看一个风景足矣!

  爬山该有的模样,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至山顶,沿此处下行,坡有点儿陡峭,小心安全通过。

  路迹不太明显,但足够辨别,接下来在密林深处行走。周围全是古老的大树,根节错综复杂。大家一定要结伴而行!

  一直沿不太明显的路迹参考轨迹,左前上行至垭口处,豁然开朗,阳光正好,补给蓄能,为更好的下一程。

  吃饭的时候,来一颗糖,谁是贯彻你先苦后甜的人?谁又是贯彻你先甜后也甜的人?徒步的路到底是苦还是甜?应该是一直甜吧?Why?只因热爱!
  吃饱喝足,继续前行,左前,一个下坡及其陡峭,互帮互助,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山那边是什么?是山,是海?是自己的一探究竟!

  是什么!

  是诗和远方,是犹若迟来的春天,一片静谧,阳光静好。



  穿越时空,从春到秋,惬意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上至最高处,右下,过河!

  大自然的馈赠,具象化的独木桥,没有更安全,只有更惊心!

  来一杯透心凉,平复一下受惊的小心脏,接下来,Go on!

  穿个雨套,过河,还是蛮不错的,水是有点儿凉,但裤子不会湿,记得穿在溯溪鞋(or沙滩鞋)里面,河床坑洼不平,碎石遍布,以防鞋套划破。

  右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正轨,上了“车师古道”!

车师古道曾是车师国的地盘,曾经是汉匈西域博弈的核心地段,“车师之争”持续良久,从西汉武帝至宣帝时期(约公元前138年-公元前51年),汉朝与匈奴为争夺车师国(及车师古道)控制权,持续近90年的系列军事、政治较量,核心是“控车师即控西域北部交通命脉”。

其关键脉络可分为3个阶段,清晰呈现双方的反复拉锯:

1??初战交锋(武帝时期,约公元前108年-公元前99年):汉朝为打通丝路北道,首次出兵攻打车师,虽短暂击败车师、迫其归附,但汉朝大军撤回后,匈奴立即反攻,车师再度倒向匈奴,古道重回匈奴掌控,首轮争夺以汉朝“得而失之”告终。

2??长期拉锯(昭帝至宣帝初年,约公元前87年-公元前68年):此阶段双方进入“你退我进”的胶着状态。昭帝时,汉朝派军屯田车师附近(如渠犁屯田),以屯田军牵制匈奴,一度收复车师;但匈奴为夺回古道,多次派数万骑兵围攻车师,汉朝因兵力有限,曾被迫撤回屯田军,车师两度易主,甚至出现“车师王两面称臣”的妥协局面,古道控制权反复切换。

3?? 汉朝完胜(宣帝时期,公元前68年-公元前51年):公元前68年,汉朝派郑吉率屯田军与西域诸国联军,彻底击败车师附近的匈奴势力,攻克车师王城,随后长期派驻屯田军驻守车师,建立稳固据点;公元前51年,匈奴内乱(呼韩邪单于归汉),无力再争夺西域,车师正式纳入汉朝管辖,车师古道也彻底成为汉朝管控西域的军事、交通核心通道,“车师之争”最终落幕。

“车师之争”的本质,是汉匈对“西域交通枢纽”的争夺,谁掌控车师古道,谁就能切断对方在西域的兵力、粮草运输,进而主导丝路北道的秩序,这也为后续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公元前60年)奠定了关键基础。

此刻站在古道上,指尖触到的是冷硬的岩石,耳边却仍有铁骑奔突的余音在回响。那些金戈铁马的画面,不是虚幻的想象,更像是沉睡在土地里的记忆,被风一撩拨,便骤然苏醒,在眼前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往昔。

  古道旁,一只可爱的小狗欢迎着我们的到来!

  接下来,一直沿着河道边小路,向前,向前。

  翻过这个大坡……

  观望,营地呢?

  四道桥。

  五道桥。

  经过五道桥,约400米,左一片平地,扎账休憩,营地拐弯地方,一块硕大的石头处,像小泉眼一样的水源,澄澈甘甜,透心凉,心飞扬。夜晚,佛光普照!你猜,明天,怎么样?

  2??Day2:2025.10.02日,帐篷外,白雪茫茫,像极了初冬的一个秋。昨天→今天,穿越时空的爱恋,一年四季,所以户外的路上,要用最好的准备应对最坏的可能,防患于未然,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山野的向往,山是自由的,我也是。

  9:40分,雪依然在下,向山的脚步总是如此的执着,出发!

  沿小路前行,一路慢拔高。

  河谷内,落差大的地方,飞瀑直涧,轰隆隆直响,周围已有冰挂,像在为即将而来的冬天宣誓着主权。

  过两道仅容一马一人通过、狭窄而又陡峭的隘口,行走其间,心脏仿佛被这隘口紧紧攥住,每一次呼吸都带着山岩的冷硬气息。这里是当年车师之争的咽喉,不知多少铁骑曾在此小心翼翼地穿梭,甲胄的碰撞声与战马的嘶鸣,似仍在这狭窄的空间里久久回荡,让这陡峭的隘口,更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与惊险,接下来→六道桥。

  12点,我们一行六人,陆续到六道桥。六道桥也称“天桥”,是六座桥中最高、最险的一座,坡陡光滑,桥离水面20多米,河水湍急,两旁怪石交错,地形险要,桥头石笋屹立。

  桥头,一座笋一样的山峰矗立在那里,迎接着我们的到来!此刻的雪更大了,我们在笋峰下避风赏雪,补给食物,补充体力,接下来的任务,一路拔高→琼达坂。

  来,看看我们南太行的笋峰吧?

  风里雪里,我去琼达坂等你。

  达坂前斜坡营地(临时营地),鹅毛大雪如千万片碎玉,将车师古道的山峦裹成一片苍茫,徒步的意义是什么?正从风雪的缝隙中,一点点清晰起来。它是对极限的叩问,当身体在严寒与疲惫中濒临崩溃,每一次咬牙迈出的步伐,都是在和自己的惰性、怯懦较劲。你会发现,原来自己能承受的远比想象中多,那些以为的不可能,在风雪的磨砺下,成了重塑自我的勋章。就像车师古道上的先民,在绝境中踏出通路,徒步者的每一步,都是对生命韧性的实证。

  雪里本没有路,走过一个人便有了路,我们沿着足迹前行,为先锋无极哥点赞!

  大地一片苍茫,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英雄,英雄非你莫属。此刻白毛风卷着冰碴,像无数根细针往衣领、袖口钻,脸被刮得生疼,呼吸间的白雾刚一吐出便被寒风撕碎。这是与天地的对话。当全世界只剩下风雪的呼啸和自己沉重的呼吸,世俗的喧嚣被彻底隔绝。你会看见雪片在光线下的晶莹纹理,听见风穿过达坂时独特的呜咽,感受身体与自然的对抗与交融。在这片纯白的天地里,人变得渺小,却也因此触摸到了天地的辽阔与壮美,心中那些盘踞已久的迷茫,会在与自然的对视中,悄然释怀。

  琼达坂, 人山,“仙”也!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被雪疏忽的地方,一棵小草在倔强的生长,唯有真爱可抵风雪无阻,送你一朵小红花!

  翻过达坂,注意注意右前方下行,然后左前继续。

  接下来,下至河道,沿河道右侧岸前行,然后翻一大坡,坡前积雪很深,沿山体向前更安全!

  翻过去,是一道幽深的峡谷,你看你看,迎接您的是,仙风道骨,幸哉幸哉!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