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窥豹之我国目前户外运动产品零售市场(典型现象浅析) - 户外资料 - 8264户外手机版

  户外资料
产业链总体
产业链的主要环节包括:原料生产与进出口、产品设计与加工生产、销售与代理
产品线分类
1)服装、鞋帽类
2)器械、工具类
销售模式分类
1)直销、加盟、代理
2)柜台、店铺、超市连锁、互联网
市场总体销售倾向(销售额)
产品倾向于服装鞋帽类以及工具中的包具和帐篷
模式倾向于代理柜台、店铺和网络销售
 
三夫探路者”现象
“三夫”模式处于产业链终端,代理销售的户外运动产品线较为全面,采用连锁店铺和互联网零售模式。
“探路者”模式贯穿产业链上下,产品线较为全面,综合了柜台、店铺和互联网的直销或加盟零售模式。
各自特点
“三夫”属于纯粹的零售业,起始于店铺经营,因销售的产品属于户外运动品,因此归于户外运动品零售。“三夫”的核心竞争力为店铺,核心资源能力的提升在于店铺数量的扩张,加速提升的手段为互联网交易的设立。由于属于服务行业,启动资金需求不大,因此“三夫”现象适合户外产品零售初创经营者效仿。
“探路者”原属生产型企业,处于产业链上端,产品涉及户外运动,因此同样属于户外运动产业。“探路者”在向产业链终端延伸过程中采取了直销与加盟并举的方式加速进入流通领域,加快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
 
其他现象
品牌代理销售现象是户外运动品销售的普遍现象,大型商场中的运动品专柜或门店是常见销售方式,另外互联网销售方式能够降低运营成本,因此也很普遍。“其他现象”在我国户外运动品销售总额度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大。
该现象特点
鉴于大型商场的运营特征,代理的户外运动品在商场中设立柜台或门店所销售的产品多为高档产品,产品线集中在服装、鞋帽和工具中的包具、帐篷产品,很少经营器械配件产品,产品在注重功能化的同时趋向时尚化。
互联网销售的户外运动品总体偏向于抵挡化,同时实现了较低的运营成本,但拥有较高的交易风险和较差的产品体验度。
 
市场国际化
市场空挡
户外运动属于体育运动范畴,从整体角度,我国体育服装和器械的生产企业众多,但由于我国体育政策前期倾向于竞技体育,致使大众休闲运动产品线萎缩。在90年代初,我国体育品零售领域悄然洗牌,洗牌结果是国产运动服装和器械的店铺大规模退出零售领域,取而代之的是市场上对众多运动品服装、鞋帽代理销售的出现,代理模式战胜了直销模式成为主角,同时国际品牌战胜国内品牌成为热销。而户外运动始于民间,是体育运动的一个分支,同样需要市场专业化产品的支持,但是鉴于上述状况,成为了户外运动滞后的原因之一。
 
国际化的进入
国际化进入分为产品进入和企业进入两类。
产品进入只涉及市场销售和广告宣传,因此运作相对简单,通过代理方式把产品投放市场降低了运营成本和风险,对于潜在市场或者未知市场是一种理想的试探方式。我国市场上部分国际户外运动品牌采用的是该运作方式,从另一方面讲,这些企业在实力和信心方面尚有欠缺。
有别于单纯产品的进入,企业的进入就是供应链的进入。供应链进入又可以分部分进入和整体进入两种,如某国际企业在我国只设立加工生产基地而未进入零售领域属于第一种,如果同时进入了零售领域,那么属于第二种。
 
国际化企业进入的冲击
国际化企业进入我国产生了冲击,这种成熟对幼小的冲击产生在产业链整合度的冲击、零售模式差异的冲击。
规模经济是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它不仅仅体现在整体行业中,也体现在企业行为上。实现规模效应不能简单理解为大批量生产和销售,也要在市场反应机制上做文章,这就需要有完整产业链和先进销售理念和手段去合力执行。我国在户外运动品产业基础存在,产业链整合度的追赶相对容易,但是缺乏销售模式的先进理念,于是销售模式的改进成为重点。
 
迪卡侬”带来的销售模式的思考——体育品也可以超市化?
专业超市的特征:货架开放化,展示、储存一体化,价格标识色彩化,设立卖场车间、折扣区。以上的特征让该模式更有体验感、互动感,运营成本更低,库存敏感度更低。从整体经营模式角度讲,“迪卡侬”相当于“三夫”+“探路者”。从“迪卡侬”历史发展看,它属于由产业链终端向上端整合的企业。我国的“探路者”则是从产业链上端向下整合的企业。在销售能力方面,“三夫”强于“探路者”;在整合度方面,“探路者”强于“三夫”;但两者都不完整,与“迪卡侬”比有差距,但“探路者”差距较小。
 
“迪卡侬”“探路者”“三夫”的核心能力比较
“迪卡侬”采购、生产、销售一体化,产品设计和店铺资源是核心竞争力。
“探路者”在进入零售领域的过程中,产品设计是核心竞争力。
“三夫”尚处于零售领域,店铺资源是核心竞争力。
我对杭州的具体情况不是很了解,哪天去看看。价格混乱无非两种原因:渠道混乱;恶性竞争打折。

第一种原因正说明了我国户外运动市场处于初级阶段,品牌供应商与经销商之间没有严格规范。另外,品牌仿制盗版和初创品牌进入较多,也造成这种现象。

第二种原因往往是资金雄厚的企业对萌芽企业发起的清扫活动,这种方式比较原始初级,在法制不够健全的地区比较盛行。

顺便提一句,如果你说的“以致三夫都不敢介入”是真实的话,说明三夫的渠道实力有待商榷。


杭州户外店的打折情况可能是国内最混乱的,以致三夫都不敢介入!
文化是有屈从性的,还句话讲就是,强市文化必然被弱势所接受,受到追从。

商业模式也是一种文化,它的发展也是从强到弱,从高到低。我国的商业发展与国际流行趋势相较,孰强孰弱无须争论,剩下的就是趋从或追捧,自然要加上我国的特色,但总体是然。

我国商业竞争与西方相比难说谁更激烈,毕竟人口问题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如果回顾一下我国从现代商业资本启蒙之始到现在(文革期间不算),也可以发现,我们是跟随者,国外的模式或者商家向来是进入者,我们从未输出过什么。既然国外能够进来,说明国内尚有缝隙,而且缝隙很大。
确实,可能是接触的不多,印象中接触过的就是北京的一家,在学院路上,好像最近还关门了,所以可能有些先入为主了.记得前几年也有媒体报道过仓储式超市,但是眼见的却是沃尔马,家乐福越来越多.
个人觉得,任何行业的发展都有客观规律在其中,彼此之间会有影响和借鉴,正是因为有矛盾,所以才能推动事务不断变化.迪卡农以后能否占据中国户外市场的半壁江山,我想也还要随着这个行业的发展而发展.置于未来如何变化,还要看整个户外行业的发展势头了.但是我一向认为,中国的竞争较之欧美会激烈的多,所以这种覆盖整个行业的企业经营方式,我并不认为在未来的中国竞争环境中是很容易实现的.不过毕竟时间还早,所以结果尚未可知.
对中国户外的企业来说,迪卡农的这种模式是否适合自身发展首先还是需要考虑行业状况以及自身状况和主要竞争对手状况.
很抱歉,本人对“竞争性打折”一词的表述不准确,本人的意思是恶意打折。而普遍出现的折扣现象是正常的,对消费者对商家都有好处。我们平时所说的“超市”就是仓储折扣销售形式。至于减少恶意竞争的打折现象,本人随后的帖子会与你探讨。最近较忙
太值得学习了,户外多元化,发展要创新 啊
那如何减少竞争性打折呢?
你的这句-“不看好这种销售模式”的话倒是提醒了我,因为我丛你这里感觉到了一种情绪,确切说是一种习惯。我想到商业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业环境、消费习惯。比如说,我国大众消费刚刚从百货商场零售模式环境里走出,对原自于欧美的outlets仓储折扣店模式接受度不是很高。对于这种零售模式能在各种商品的零售上都有所体现,我国大众接受度和心理准备不足,所以导致产生了你这样的心理状态。相信你的这种心里状态不是个别现象,所以也造成了类似"迪卡侬“在我国的初期推广产生了一些小障碍。
说他会失败,还是有些过分,这话我收回,实在抱歉.但是不看好这种销售模式,类比零售行业的发展历史就知道了,可以参考西尔斯和沃尔马的发展历程.
户外只是形成行业的时间比较短,所以还在经历他们经历过的这个时期.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