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驴友泰山死亡的背后(事故原因分析、建议) - 户外大厅 - 8264户外手机版

  户外大厅
本帖最后由 刘二呆 于 2012-2-17 20:48 编辑

      16日齐鲁晚报整版刊登了15日前的救援情况,当时还定义为失踪,16日晚8264传来最新资讯,发现女驴友遗体,心情很沉重;自元月以来,接连在各地出现问题,各种媒体相续拷问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对驴友出台管制措施,可以说2012的户外产业以此作为开篇。

      我在户外装备版块写了《2月16日泰山山难事故自我求生策略(含必要装备)》,有兴趣的朋友来一起探讨。
      本次活动其他讯息:
      1、2月16日泰山事故中相关人员信息
      2、泰安出台通告加强进泰山管理 违者最高罚5000元


      3起事故中,泰安事故与前几年发生的驴友事故有些相同的特征:

      1、自由松散的组合,队员技能、体能、装备不一;
      2、以领队个人的影响力来发起活动和管理队员,领队能力不一。
      3、户外魅力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新驴”加入到户外活动中,如同未上过战场的新兵,他们甚至未想到户外-危险-自身的关系,他们都试图通过结伴出行的方式,把风险分摊到整个团队上,自己的风险因此会被降低。

      本次事故的原因分析:

      可能资深老驴会说,这是领队的责任,我也基本认同,首先:

      1、本次活动领队放弃队员,这是错误一,如果可以采取全队停下、 撤退,或者留下若干老驴陪同后撤、原地休息好再前进,这样的方法基本可以避免这场悲剧;
      2、如果没有事前的约定,想必让其他队员放弃活动也很难,但如果有约定,领队如果再争取团队中有影响力的队员支持他的意见,也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但显然多次事故证明做到很难。
      3、至于缺少头灯这样的细节问题,我不认为是引发这次事故的主要因素,毕竟泰山后山的线路,如果下撤,2-3小时便可回去;当然作为个人基本的求生技能掌握也是基本的。(哈哈,多来8264啊)

      建议与对策:

      如果问题诊断出来了?那么在机制上最大程度上的避免山难发生?我想的不全,毕竟我没带过队,只是普通驴友的一员,因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并抛砖引玉,请高人发表观点:

      1、省一级要有户外俱乐部和领队资质等级认证的管理部门。
           
    (1)为何是省一级而不是市一级,因为目前我了解到每个地级市多是由1-3个人气旺的户外论坛或者俱乐部组成的当地户外群体;省一级设立管理机构,既可以有一定的高度,也保证这一机构管理更有力,也不至于浪费人力;

    (2)定期开展培训和认证,并把领队认证作为户外出行的前提条件,将来再出现山难,如果发现无资质领队,可以进行民事及刑事责任追述;同时领队资质有等级,适合不同难度的户外活动需求。

      2、商业俱乐部必须加大市场化速度。
      
现在各地俱乐部在山难的背景下,做的小心翼翼,活动前签了多份队员承诺书,但这也是减少了俱乐部和领队的风险,事实上并未降低整个活动或者全体队员的风险,在利润刺激和缺乏能力(如什么队员都可以参与)的前提下,整个户外活动的风险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显然这是个市场化的问题,不是某个俱乐部想这么做就可以做到的,但其他行业经验显示,一个是国家在专业和组织上给予扶持,一个是大企业率先实施引导,所以我建议在一些户外活动有规模的大城市设立必要的管理机构,建议诸如凯乐石这样的户外品牌牵头去做俱乐部,作为行业的引导,一旦这样的模式在全国推广,各地俱乐部也会效仿。 我非常厌恶某些这种打着*洲**年历史的伪品牌,希望他们切实的为国内户外产业做些有贡献的事。

       3、必须在驴友中树立一种,通过商业俱乐部参与活动,缴纳费用,降低风险,快乐出行的模式,通过各种渠道去宣导,没办法咱中国人太多了,说不定那天,咱统计下,数量就比某些小国的人口还要多,没点章法,出事是正常的,不出事是不正常的。

      备注:

      1、我与户外经营没任何关系(不经营户外用品、不组织户外活动、不是户外企业的员工),大家千万别对我开炮,我说的不对的地方,大家指出就是,千万别对我;
      2、8264某些地方确实被某些资深会员作为借助谋利的地方(对于这一点,某些人别给我扔砖头,公道在人心,大不了咱换个马甲来骂人),基本平时看不到他们深度参与论坛的帖子,拜托大家以其资深的经验提出好的建议。


没有进一步消息前,不好对这个男驴指责过多,如果只是自愿留下的,那么最多在道义上给予谴责;但根据目前掌握的消息来看,领队放弃队员,责任是需要承担的。
楼上说的道理都很对,只是我们要充满对生命的敬畏,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
引用:
海づ蓝色孤岛  说的一点也不对,偏激。车祸天天有,避免车祸就正规学车不做马路杀手规避风险。  发表于 22 分钟前
--------------------------------------------
哈哈,你站的是有高度的,更希望系统看问题,他站在个体的角度看问题,都有各自的道理。只是我们参与讨论是是基于户外这个群体,所以我支持你的观点。

思路非常好,看无量河2011澳洲塔斯马尼亚 Overland Track 徒步的介绍中,可以发现澳洲政府正是这样做的,沿途有指示,有简易的宿营地,甚至有专门的火炉、卫生间和适合点火的营地,中国政府做事总喜欢堵,不喜欢疏导,领导们显然为了保政绩,保官位,习惯一堵了事,这种户外浪潮是能堵住的吗?!

其实要看目前已知道的信息,和分析时间节点,是可以初步有所判断的;
1、本次活动的性质,是否存在赢利收费;
2、即便在签订免责条款的前提下,活动组织者在青果脱队时是否采取了妥善的处置措施;
3、如果再有妥善的处置措施下,后面发生了什么?

了解清楚了这三个问题,基本就可对责任进行划分。

看坛子里《2011户外安全事故总结》,发现山东等GDP靠前的城市事故非常多,事故和GDP成正比,说明一些省份和城市,大量新人进入户外,但是可能看出,对应的是混乱的户外组织,不出事很难。

你说很多有证的登山人员也有死人的现象存在,这就是户外活动有风险的特征,但关键是要把风险去管控来降低,对于意外的不可控风险,是个人要承担的,对于可控的风险,要从各个层面给予控制。

按你这个逻辑,政府当前只有打压户外活动的开展,堵和罚以及媒体负面的报道,你觉得对你公平吗?!那我们怎么找到一个各方面可以接受的建议,只有对户外组织、领队、活动发起几个环节进行控制。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