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城古镇古村古民居分布 - 山西 - 8264户外手机版
谢谢 小本子给俺记了一帐
本帖最后由 波爵 于 2012-3-15 20:44 编辑
二是以汾河为轴线,在汾河中游地区,以晋商经济为支撑,分布在晋中地区的汾河流域,体现晋商文化的古村落。
榆次:榆次老城(城隍庙)、后沟古村、常家庄园
榆次老城占地100万平方米,古建筑群和园林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老城内有城隍庙、县衙、文庙、凤鸣书院、南北大街、市楼、思凤楼、清虚阁、大乘寺、西花园、遗址公园、褚尚书书院、桑芸故居等众多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建筑斗拱交错、重檐飞翘组成了庙、市、街、景合一特有的明清风格及宏伟景观。2003年9月29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博物馆”在榆次老城揭幕,100万平方米的老城与老城景区“馆园合一”。整个景区分为6个区域:民间文化博展区、民间传统文化演示区、民居文化区、市井商贸文化区、宗教文化区、文物古玩区。展品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地介绍了中国民间习俗和民间文化。国内各大剧组在老城内成功的拍摄了《铁梨花》《乔家大院》、《走西口》、《龙票》、《哥哥,你走西口》、《晋商》、《立秋》、《白银谷》、《幻影神针》、《李卫辞官》、《太行山上》、《双枪李向阳》、《关中男人》、《狼毒花》、《李大钊》等等的影视片
榆次是山西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是太原的南大门,素有并南重镇之称。早在战国时期,史书就有了榆次城郭的记载。现在榆次老城是隋开二年(公元582年),在汉城旧址上修筑起来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这座“周五里、高三丈、基广四丈、上广两丈、池阔与高等、深半之”的老城一直较完整地保留到20世纪40年代。 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新兴的城市化建设中,榆次老城才逐渐消失了。21世纪初,开始修复的榆次老城,西至西门瓮城,东至俞家街,南至清虚阁,北至小井巷。老城可谓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建筑宏伟、功能齐全。南北大街市场繁荣,店铺林立,是古城经济中心。城隍庙、县衙、凤鸣书院等建筑相依而立,是古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充分体现了榆次老城历史文化和城的意向,初步构成了榆次老城的城市体系。 修复后榆次老城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古建筑和园林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老城内有城隍庙、县衙、文庙、凤鸣书院、南北大街、市楼、思凤楼、清虚阁、大乘寺、东西花园、遗址花园、褚趺书院、桑芸故居等众多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千年老城在绵延不断的历史长河中,记载着无数个守土卫乡的忠臣英烈的豪杰壮举,也演绎出了许多民间传说、故事。 “榆石亭”记载了2500多年关“美丽的石头会说话的传说”。“思凤楼”讲述了1700多年前“吉祥的凤凰来集会”的故事。西门翁城和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密切相关,唐朝李世民收复榆次,宋太宗灭北汉迁州榆次,元大将木华黎攻占榆次,明朝知县李鹏抗击瓦刺,明末清初李自成攻打榆次直取京都。城隍庙中供奉的城隍爷是最受百姓敬仰的北宋宰相寇准。县衙中“剧暑悲痛度,清秋喜却回”的匾额是大清圣祖康熙亲题。300多年前,在大乘寺顾炎武、傅山和王介石等人策划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反清活动。 榆次老城中的一楼、一阁、一砖、一瓦、一口枯井、一棵老树,都折射出千年老城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
在榆次老城的南北大街上聚集着众多的老字号商铺,这些遗留着明清古典风格且中西合璧建筑的 老商铺,至今仍人流如织,熙熙攘攘。众多的老字号不仅保留了榆次曾经辉煌的商业历史,同时更让今人看到了榆次商贸长盛不衰的繁华。 得新成(杂货店) 是聂店王家开设在榆次城内的老字号之一,创立于明代,初名“得兴成”,后更名为“得新成”。 德盛园(饭庄) 创建于清乾隆初年,榆次著名的老字号。以制作经营由傅山先生配方的“头脑”而出名。 北谦亨(烟店) 创办于清乾隆年间,山西著名的老字号,是山西烟草大亨怀仁村胡氏开设的烟店,生产的“北生”、“魁太”等品牌久负盛名。后又增设绸布生意。 中兴和(账庄) 约创办于清道光初年,东家是榆次史家庄(今北胡乔村)的史致庸,总号在张家口,上海、北京、太谷、榆次设分号,因其涉及地域广,在清代金融界影响颇大。 瑞隆裕(铁麻店) 是车辋常家于清道光年间开办的,以经营铁器和麻制品为主的老字号,曾在榆次享有盛誉。 聚兴顺(茶庄) 王村郝家商号,创办于清道光年间,经营茶糖杂货等。1922年,以集股形式改组,取名聚兴顺和记。 协和信(票号) 聂店王家第十二代传人王栋于咸丰三年(1853年)创办,后更名为协同信票号。 恒兴德(百货) 创办于清咸丰年间,是聂店王家在榆次城里的又一处生意,是以经营绸缎花布为主的百货店。 长虹蛎(金店) 创办于清咸丰年间,聂店王家制作和销售金银首饰的老字号,在太原、北京等处设有分号。 大隆号(糕点) 是一家经营糕点的老字号,创于清光绪初年,掌柜许鼎一,其制作的糕点为榆次名点之一。 吉履谦(钱庄) 大张义村宋家商号,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创设于大张义,后迁至城内,是宋家“吉”字号中最响亮的商号。 达生春(药店) 创办于清光绪年间,由榆次王都村郝家、源涡村原家、东长寿村郝家合资,主营中药零售和中成药加工,自制的山楂健脾丸、六味地黄丸、黄连上清丸等,均享有盛誉。 万利恒(钱布庄) 是交城段村马家于清光绪年间在榆次开设的钱布庄,以借贷、存放、汇兑为主,兼营彩帛布料业务。 祥记公司(煤油庄) 是由孔祥熙开办的独资公司。1916年创办于太谷,榆次设分号。垄断包销英国亚细亚煤油,壳牌汽油、机油,兼营洋碱、洋蜡、白糖、颜料等商品。 天一(服装店) 前身为天顺号、大有号,1918年更名为“天一”店,是聂店王家开在榆次城内一家有名的服装店。 会元银号 创办于1920年,由大张义宋家、东阳赵家等集资创办,总号设于太谷,榆次、太原设分号,天津、汉口设分庄。1940年,会元银号与和记钱庄合并,易名“聚元商业银号”。 吉生庆(钱庄) 前身是郭村王家开设的永生泰商号,1921年大张义宋家接办,更名为吉生庆,是宋家鼎盛时期的“铁牌子”。 义聚(煤油庄) 创办于1929年,主要股东为大张义宋家。宋氏与美国美孚油行签订包销合同,首次将美孚煤油引进山西,成为美孚山西总代理。 广云集(颜料庄) 主营颜料,兼营杂货批发业务,原号在太谷,创设年代不详,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迁入榆次。生意红火,尤其是杂货批发业务。是榆次著名的商号之一。
常家大院 常家大院位于榆次西南东阳镇车辋村,距榆次17.5公里。车辋由四个小自然村组成,四寨中心建一大寺,与四寨相距各半华里,形成一个车辐状,故名"车辋"。 从清康熙年间到光绪末年,经过二百余年的修筑,常氏在车辋整整建起了南北、东西两条大街。街两侧深宅大院,鳞次栉比,楼台亭阁,相映成辉,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共占地一百余亩,楼房40余幢,房屋1500余间,使原先四个自然村连成了一片。有谚曰:"乔家一个院,常家二条街。"常氏宅院的建设规模当时称为三晋民居建筑之首。 山西榆次常家,以财取天下之抱负,逐利四海之气概,制茗于武夷山,扎庄于恰克图,拓开万里茶路,经销蒙俄北欧,绵延二百余年,遂成富甲
榆次后沟古村位于山西榆次区东赵乡,与寿阳县交界,总面积1.33平方公里,现有村民75户,25多人。 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地貌为典型的黄土高原低山丘陵,民居多为清、民国年间建造的独立式窑洞,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主,门前的抱鼓石、门枕石、门楣及照壁保存完好。村内现存18座大小庙宇和12个民俗老院及祠堂、戏台,充分反映了传统的“神权”和“族权”。保存完好的地下排水系统展示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榆次后沟古村被誉为“黄土旱塬农耕文明的传统经典”。经专家反复考证,2003年后沟古村被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家协会确定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惟一的古村落调查范本。并于2005年9月9日正式对外开放。
后沟古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2. 8度,北纬37.6度;地质形成时代为中生界三迭系(T)、新生界第三第(N2)、新生界第四第(Q),最高海拔974米,最低海拔907米,相对高差达67米。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后沟村沟、垣、坡、滩纵横交错的独特风貌。
后沟有村谚云:“四十里龙门河正当中,二龙戏珠后沟村”,后沟古村置村何时尚无考证。从考古发现的一块唐代墓志铭推算约为公元819年;而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古村修建观音堂的碑文记载的“年代替远,不知深浅”,使后沟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后沟民居建筑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土穴窑居,其特点是依涯就势、随形生变、层窑叠院,参差别致。遥相呼应的石窑、土窑、砖窑、明券窑、土挖窑、独体窑、里外窑等,形成了后沟浑然天成的独特风景。
后沟古村神庙系统相当完善,方圆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村落共建庙13座,神塑18尊,观音庙、真武庙、关帝庙、文昌阁、魁星楼、河神庙、山神庙等神庙依风水而建,按方位而立,将佛教、道教、儒教囊括为一统,这一现象在国内尚为罕见。
后沟古村完整的排水系统、等级分明的窑居建筑格局、威严的张家祠堂、精致的古戏台、自给自足的生产作坊、防患未然的仓储制度等充分显示出族权势力的统治地位。尤其是排水系统的科学性与实用性独创中华之最。
本帖最后由 波爵 于 2012-3-21 21:50 编辑
古太原县城 晋祠古镇
古太原县城
现存的古太原县城(今晋源街道办事处所在地),经晋阳文化民间研究会多年考证,是坐落在晋阳古城遗址上的一座明代早期县城。它传承了2500多年晋阳古城文脉,是晋阳古城的延续。它沿用了晋阳古城“城池凤翔余”的建筑格局,俗称“凤凰城”。它依托龙山,展示着古晋阳龙凤呈祥之灵气,处处体现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和合交融,保持了我国汉唐文化与传统的地域民俗文化,是一座依山傍水、设施完备的城池。
明清太原县城,设四门,四周城堵(马面)51堵,敌台32座,城高三丈,壕深一丈,两岸植柳。城垣周长3732米(城垣数为考证实测参考数),南面城墙从东至西1152米,整体向外弧形。西面城墙从南至北676米,由南向北直线倾斜。北面城墙从西向东1150米,由西向东南直线倾斜。东面城墙从北向南756米,由北向南直线倾斜。东西宽,南北窄,呈长方形。北门内城门洞向北,瓮城外门洞扭转折向东,表示凤首向东顾盼,取“丹凤朝阳”之意,瓮城内道路南北各水井一眼,象征凤之双目。东西内门洞各向正东、正西,外门洞皆转向南,如凤之双翼。南门为凤尾,尖端直指南方。四条大街交汇于十字中心,传说十字街中心凸起象征凤的腹部。城整体如俯冲落地的凤凰占据高台。凤凰城因其独特的造型,不规则的城垣,曲线形成的街型,高低错落的建筑,故有活城之说。
太原县四门城楼上供奉关帝、文昌、财神、药王四神灵。北门额书“古原屏翰”、“奉宣”、“德化”,喻意此地为北方屏障,依据于晋阳古城奉上级召宣之门,以德化民,是汉文帝刘恒治国纲领的缩写。东门“东风聚秀”、“观澜”,形容汾水秀丽,在城头高处观赏滚滚而流的汾水景象。西门“西兑金汤”、“望翠”看西山矿藏汇聚丰富,眼望在青山翠绿之中。南门“桐荫晋阳”、“进贤”,晋阳为桐封叔虞之地,后代子孙都有享受王族权益,凤凰城之读书人多,人才辈出。
太原县城内外共有大小寺庙、楼阁、祠堂50余处,如:刘王祠、尹公祠、关王祠、崇圣祠、节孝祠、洪侯祠、梁公祠、赵襄子祠等,这些祠堂的存在与形成都是对古晋阳历史文化传承有力的佐证。四条大街共有12座牌坊,十字街、丁字道有五道将军庙22处,宝华阁、鼓楼、观音阁等建筑,雄伟壮观,古朴庄重。直到19世纪40年代,县城内作坊店铺多达160余家,南关、西关车马旅店40余座,可见繁华景象非同一般。
古太原县城较完整地保留着明初复建时的框架格局,它的修复将重现古晋阳在历史上的地位,把古太原县城的修复作为晋阳文化推向市场,打造特色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它的发展与未来将是众目期待的
晋祠古镇
晋祠镇地处太原市近郊,距市中心25公里,西靠天龙山、悬翁山、龙山东视汾河,北连晋阳古城。晋祠镇行政隶属太原市晋源区。全镇总面积72.8平方公里,总人口3.3万多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0余人,辖一个居委会,28个行政村。
晋祠镇具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山西政治、经济、文化的发祥地
之一。历代名人辈出,是海内外"王氏"、"张氏"发源地,有中华张氏祖庙--昌宁公祠,有世界王氏寻根谒祖胜地--子乔祠。
晋祠作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久负盛名的国家级旅游胜地晋祠;有纳五个多世纪石刻精华的天龙山胜迹;有被称为"国宝"的元代道教石窟群龙山石窟。此外还有位于王郭景区内被称为九九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虞弘墓,有极具挖掘与开发价值的柳下跖插旗石、藏兵洞、跑马坪、明秀寺、娄睿墓、仙居寺、白云庙、黑龙洞、花塔寺、豫让桥、杨二酉读书阁、大寺荷花等。天龙山森林公园、悬瓮山、龙山植被完好、山峦叠翠、松柏葱郁,有各种野生动物197种,植物213种。
晋祠号称"荷花世界稻花乡",有"北国鱼米乡"之称。晋祠大米、大寺红莲、王郭名韭久负盛名,是太原最大的鲜蛋供应基地,鸡存栏稳定在40万只以上。平川有肥沃的耕地,山区有丰富的资源,地表水与地下水储量丰富,是北方城市中少有的富水区。2002年10月获得"山西省环境优美乡镇称号
本帖最后由 波爵 于 2012-4-8 20:58 编辑
平遥古城
遥古城位于山西中部,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
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2009年,平遥古城荣膺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再获殊荣。
遥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
南大街为平遥古城的中轴线,北起东、西大街衔接处,南到大东门(迎熏门),以古市楼贯穿南北,街道两旁,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铺林立,是最为繁盛的传统商业街,清朝时期南大街控制着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机构。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
西大街,西起下西门(凤仪门)、东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东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著名的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就诞生于古城西大街,被誉为“大清金融第一街”。
日升昌票号创建于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遗址占地2324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百年沧桑,业绩辉煌,执全国金融之牛耳,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其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商埠重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日升昌票号创立后,先后有介休、太谷、祁县相竞效仿。
东大街,东起下东门(亲翰门)、西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西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
北大街,北起北门(拱极门)、南通西大街中部。
平遥古城景观(二)(18张)
八小街和七十二条蚰蜒巷,名称各有由来,有的得名于附近的建筑或醒目标志,例如衙门街、书院街、校场巷、贺兰桥巷、旗杆街、三眼井街、照壁南街、小察院巷等;有的得名于祠庙,例如文庙街、城隍庙街、罗汉庙街、火神庙街、关帝庙街、真武庙街、五道庙街等;有的得名于当地的大户,例如赵举人街、雷家院街、宋梦槐巷、阎家巷、冀家巷、郭家巷、范家街、邵家巷、马家巷等;古城东北角有一座相对封闭的城中之城,类似于古代城市中的坊,附近的四条街道也就被命名为东壁景堡、中壁景堡、西壁景堡和堡外街;还有一些街巷则已经无法探究名称来历了,例如仁义街、甜水巷、豆芽街 、葫芦肚巷等。
平遥古城民居,为砖墙瓦顶的木结构四合院为主,布局严谨,左右对称,尊卑有序。大家族则修建二进、三进院落甚至更大的院群,院落之间多用装饰华丽的垂花门分隔。民居院内大多装饰精美,进门通常建有砖雕照壁,檐下梁枋有木雕雀替,柱础、门柱、石鼓多用石雕装饰。
民间有句俗语:“平遥古城十大怪”,其中一条是“房子半边盖。”平遥民居之所以大多为单坡内落水,流传最广的说法称之为“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处干旱,且风沙较大,将房屋建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而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而院内紧凑的布局则显示对外排斥,对内凝聚的民族性格。
平遥古城夜景(10张)
城隍庙位于城东南的的城隍庙街,由城隍庙、财神庙、灶君庙三组建筑群构成。城隍神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城隍庙的宣传词“皇帝有难上天坛,县官有难到此来”不知出自于何处,但在历史上尤其是明代,城隍受封的官职确实高于县令,明太祖诏令各地必需要建城隍庙,与县衙署对称设置,“阴阳各司其职”,这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的明确反映。
清虚观位于东大街东段,创建于唐,鼎盛于元,现存主体建筑是明代遗物,为山西省重点文保单位。
平遥国际摄影节( Pingyao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Festival ,简称 PIP )始创于 2001 年。2001年,在国家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首次创办的“平遥国际摄影节”,完全按照国际规范操作,国内与国际接轨、传统与现代互动,使平遥古城独特的风貌、古朴的民风以及形式多样的摄影活动交相逃映,在海内外产生了出乎预料的轰动效应。
本帖最后由 波爵 于 2012-4-8 21:07 编辑
太谷县城(无边寺、安禅寺)、曹家大院
太谷县位于中国山西省晋中盆地中部。太谷县辖3个镇、6个乡:明星镇、
胡村镇、
范村镇、
侯城乡、
北洸乡、
水秀乡、
阳邑乡、
小白乡、
任村乡。汉族为主,有回、满、维吾尔族、藏族、俄罗斯、哈尼、锡伯、鄂伦春、壮、蒙古、朝鲜等13个少数民族。面积1033.6平方千米。西汉置阳邑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更名为太谷。唐武德三年(620)太谷、祁县合并置太州,六年废州复县。1958年11月祁县并入。1961年祁县析出复设。自然资源主要有林木、野生动物等。
土特产主要有
龟龄集、定坤丹、太谷饼、太谷果。名胜古迹主要有
白燕遗址、三多堂(曹家大院)、
无边寺、
净信寺、鼓楼、孔宅。
本帖最后由 波爵 于 2012-4-8 21:09 编辑
祁县:祁县县城(渠家大院)、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 理由: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A级旅游区,以晋商大院重点组成部分成为中国世界遗产申报项目
乔家大院地处美丽而富饶的山西晋中盆地,位于祁县城东北12公里处的乔家堡村,距省会太原50公里,与祁县著名的中华周易宫、延寿寺、九沟风景区、渠家大院、明清街巷、长裕川等景点形成一日游格局。
乔家大院是祁县乔家“在中堂”的宅院,“在中堂”是闻名海内外的商业资本家乔家第三代乔致庸的堂名。
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又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及民国初年多次增修,时间虽跨越了两个世纪,却保持了建筑风格的浑然天成。乔家大院占地8724.8平方米,由6幢大院19个小院共313间房屋组成。从高处俯瞰,整体为双喜字型布局,城堡式建筑。四周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水靡砖墙内,院与院相衔,屋与屋相接,鳞次栉比的悬山顶、歇山顶、硬山顶、卷棚顶及平面顶上,都有通道与堞墙相连。全院以一条平直甬道将6幢大院分隔两旁,院中有院,院内有园。四合院、穿心院、偏心院、角道院、套院,其门窗、橡檐、阶石、栏杆等,无不造型精巧,匠心独具。院内砖雕,俯仰可观,脊雕、壁雕、屏雕、栏雕……以人物典故、花卉鸟兽、琴棋书画为题材,各具风采。
本帖最后由 波爵 于 2012-4-8 21:11 编辑
渠家大院 理由: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晋商文化博物馆,晋商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灵石)、曹家大院(太谷)组成“晋商大院”成为中国申报世界遗产项目预备。
渠氏家族是明清以来闻名全国的晋中巨商之一,在祁县城内有十几个大院,千余间房屋,占地三万多平方米,人称“渠半城”。渠家十七世有著名的三大财主:田喜财主(渠源潮)、旺财主(渠源浈)、金财主(渠源淦)。渠源潮(嫡孙渠晋山字仁甫)的住宅位于祁县城内东大街33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它占地5317平方米,建筑面积3271平方米。为全国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内分八个大院、19个小院、 240间房屋。明楼院、统楼院、栏杆院、戏台院巧妙结合,错落有致。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形式各异、匠心独运。大院外观为城堡式,墙高十余米,高大的拱式大门洞,上有玲珑精致的眺阁。院内建筑布局合理,主侧院主次分明,院落青石奠基,水磨青砖砌墙。院与院间隔有牌楼、过厅,明楼、统楼遥相呼应。石雕栏杆石雕门,工艺精湛;砖雕篆文砖雕景,高雅美观。该院堪称民宅建筑艺术的佳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颗民居瑰宝,是“渠半城”的一处典范建筑。在大院中开辟的晋商文化博物馆,意在弘扬晋商精神,树立“商可富民兴晋”的观念,激发人们振兴山西经济的雄心。陈列展分晋商总览、著名商号、巨商大贾、爱国义举、商界盛事、渠氏家族、晋剧渊源七大系列,28个展室,采取原状陈列和系列展出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实物、图片、模型、雕塑等手法,配以灯光、电声等现代手段,揭示晋商文化的内涵,艺术地再现了晋商的辉煌。渠家大院的原建筑已基本修复,展览内容将陆续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