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的九华山穿越莲花峰-梅花峰 - 安徽 - 8264户外手机版

1. 莲花峰
莲花峰,为九华山99座
山峰之9座主峰之一,海拔1084余米,坐落长江南岸,九华山北端,其西为庙前镇华阳村,其东为蓉城镇平山村。《青阳县志》和《九华山志》载:“莲花峰在翠盖峰东,乱峰层叠如莲花,上中下三处皆有庵,惟上莲花尤胜。石瓣嵌空,如菡茗初舒,色青紫欲浮。”莲花峰不仅峰奇、石怪、岩秀、谷幽,而且古迹名胜众多,向以莲花云海而著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被誉为“现代版的愚公”方大彪带领子女凿洞居住,垒石建房,用极其笨拙的工具开辟了近两百亩
高山茶园,更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从青阳城南眺,如鬓黛高绾,耸入云层,有时身着素纱,窈窕多姿,似九天仙子,迷离动人;有时云飞雾渡,完全隐匿在云雾之中。忽尔,云雾上绽出蓝天一角,云摇山移,鹤舞蛇行,动态难测。登临山腰,仰视峰顶。青峰西倾,六座岐峰如同六片荷瓣,如菡萏初放,形象逼真。尤其云烟上浮,瞬息万变,万顷白云转眼汇聚成海,波涛荡漾,村庄潜形,低山笼烟,谷壑填平,蔚为壮观,出现在银涛之上的恰似舒莲朵朵。待到旭日东升,云絮尽染,微风吹拂,摇摇晃晃,犹如九天仙子手持彩炼,凌空起舞。这就是九华十景之一的“莲峰云海”奇观。

散布在莲花峰山麓的,有许多胜景奇观,如仙桃石、仰佛石、石门、金蛙晒肚、金龟望月、玉兔拜月、海豚出水、双象石、沉机石、春阳台、拱笏门、天门、天泉、观音洞、魔王洞、栖仙洞、绀毛洞等。天泉,座落在泉渚峰,此峰由三座并列的奇峰组成,南、北紧紧相联,如同三股钢钗,恕指青天,陡峭无路。从青阳城望去,形似一座天塔,紧偎于莲花主峰东侧,实际位于莲花峰北,偏东十五度,距离约一华里处。北峰与峭壁浑成一体,仰望头晕目眩,惊心动魄,气壮山河。数十丈高处,有一巨洞,上下长方形,内中乱石挤挤,水从众石缝中渗出,千万颗明珠,串串漫天飘洒,落在沉机石旁,摔得粉碎。飞溅的水沫,织成了雨幕,再落下来。碧流汩汩,清湛如酒,故又有“神仙吊酒处”之称。天门在天泉和莲花主峰之间,峰顶巨石垒叠,高约七、八丈,中有二石峭立,巨石突覆其上东西洞穿,形状如门,门上还有天窗,奇异非常。

莲花峰古迹也很多。这里的广福寺,原为宋超回书堂。宋超回即南唐宰相宋齐丘,书堂原名“应天院”,宋齐丘死后,更名徵贤寺,宋太平兴国五年(一六八○),改名广福寺并赐额,早废。石雪奄在下莲花峰,亦称莲花庵。宋诗僧希坦诗云:“有石有云重叠处,深藏茅屋两三间”。建于何时未考,今存遗址基脚。中莲花庵在天门下首,明正德初年重修,清代已废,大殿石柱仍竖立原址,油盐池尚存,可见当年之盛状。庵旁有观音洞,洞内有在天然石雕刻观音石佛一尊,存有清朝雍正七年(一七二九)《莲花峰碑记》一块。最近又出土明天启七年(一六二七)罗阳伸草书石刻诗一碑一块,书艺非凡。(罗阳伸本县杜村人,进士出身。户部主事)。安福院,亦称上莲花庵,是唐代高僧道济*师修行的地方,早废,遗址墙脚尚存。上莲花峰有座古寨,当地群众称为“牛皮寨”,寨门今仍保存完好。绀毛洞内建有慧安禅师宝塔一座,六尺见方,高约一丈,条石全封结构,保存完好。

2.五老峰
据史料记载,自唐朝以来,就有不少儒家的文人学士来九华山。他们或怡情山水,吟诗作画,乐而忘归;或隐居山庄,著书立说,讲学布道;或出人烟霞,参学访道,融会三教。其中不乏名贤和隐士。如唐代进士、著名诗人费冠卿,长期隐居于九华山少微峰下,因其节孝之行卓著,厚风俗而敦名教,穆宗欲封他为右拾遗,然费冠卿志向清高,辞不应诏,备受时人崇敬,后世许多学者前往九华山“费拾遗书堂”及其在拾宝岩下的墓地凭吊。唐代进土、翰林学士杜荀鹤,长期隐居九华山五老峰下,自号“九华山人”。

唐进士王季文、张乔、殷文圭等人最后均归隐九华山。北宋著名隐土刘放,学识渊博,誉满朝野,长期在九华山双峰下观音岩东隐居,许多名士慕名前来拜访,其中有王安石、苏辙、章皓等人。其所居的山冲被人们称为“刘冲”,当年拜访者及后来的凭吊者多刻诗文于其宅旁的岩壁上,现仍存“刘冲石刻群”景区。宋进士章贲,因不愿与秦桧同流合污,弃官归隐九华。陈岩在宋亡人元之后,隐居九华山不仕,筑“九华书院”、“溪山第一楼”,啸歌其中。他遍游九华,至一处则以一诗记之,其诗潇洒出尘,绝去畦径,有高人逸士之风。其著作《九华诗集》共辑诗210首,为《四库全书总目》收录。元儒士杨少愚,池州青阳人,自幼博览经史,终生隐居九华山不仕,著有《孝经衍义》、《秋浦集》等。明代儒者施达,精研理学,其著作《周礼通义》、《孝经注》、《序卦图阐集》、《儒行注》和《天柱志》等流行于世。他曾在九华山天柱峰下的“天柱书堂”弹琴著书、开馆讲学长达17年,遐迩闻名,登门求教者络绎不绝。其生前于舍旁洗心墩岩石缝隙中手植的一株银杏,至今仍挺拔耸秀。明代理学大家王守仁(号阳明),曾因*等原因隐居九华,常与其弟子在九华山寻幽访胜,著书讲学。他的“致良知”等学说,在社会上影响颇大。他吟咏九华山的诗赋有五十余首,清周赞辑为《王阳明先生九华诗册》,录入清版《九华山志》中。王守仁逝世后,其弟子及青阳县令祝增在化城寺西建“阳明书院”以纪念其高风亮节。清儒士陈明两,世居九华南麓,自其高祖以来,世积德善之行,笃行孝道。平素厚待邻里,周恤孤贫,**之美,至老不倦。后人为之建陈明两公孝义祠。另在卧云庵东北处土岩,相传有处士隐居数十年,人不知其名,今仍存留有石床及手植松桧,等等。

3. 笔架山
笔架峰又称笔架山,位于柯村东,属九华山向支脉南接狮子、沙弥、大古、天柱、花台诸峰,北衔中莲花、下莲花诸峰。主峰海拔1091米,山顶支雾雾绕,绰约多姿。因其五峰并耸,形似笔架,故名。在文人的审美眼光中不禁为她霰神毕肖而惊叹,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游九华山时为笔架峰的气势叫绝,曾吟出上联:“笔架横空,曾问何人搁笔?”,千百年来,至今下联无尽的悬念!

在地质科学工作者的眼光中,她是大自然艺术师的精工杰作。笔架峰同九华山系的其它山峰一样,主体由花岗岩组成,要距今5亿年前至距今7000万年,经过几次造山运动,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突兀峥嵘、挺拔峻峭的峰峦奇观。在峰顶留有距今4亿多年前的志留纪高家边页岩(S)和奥陶纪灰岩(O)的岩层,在陡峭的岩壁上还可以看到距今2300多万年的第三纪末期冰川活动残迹--冰渍层。因此它成为地质考察旅游的一个景地。如今在柯村狮形山地段树立的99来地藏菩萨露天大铜像,就是以雄峙的笔架 峰,作为天然的背景,大铜像建在这块风水宝地上,确为莲花佛国添了一处辉煌的人文景观。现在让我们去该地观赏它的优美生态环境和山川形胜,领略大铜像基地的风水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