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第一境 观音阁 - 自驾游|摩旅 - 8264户外手机版

  自驾游|摩旅

永年县城的观音阁,早就百度出来过,就是没有时间去,今天回家路上顺便去看看了看。现在观音阁南侧的旧房子都已经拆除,把车停在新修18罗汉广场东侧,两侧商铺还没有招商。

本帖最后由 得意羊羊 于 2013-11-17 21:56 编辑

    观音阁位于邯郸永年县城,系唐尉迟敬德奉敕重修,元魏时崇尚佛屠与其所建。

    观音阁设计科学,布局紧凑,整个阁宇比例匀称,造型庄重、朴实,具有典型的北方建筑风格。阁高25米,上下四层,底层为台基,下有南北通衢门洞。台基之上为三层主楼,瓦木结构,歇山飞檐,双昂斗,琉璃瓦顶,金碧辉煌,蔚为壮观。

    观音阁台基的东西两侧各有18级石砌台阶。拾级而上,便到主楼的第一层,台角的日、月、钟、鼓四座玲珑秀丽的陪楼簇拥着中间的佛殿,形同众星捧月,可谓匠心独运,别有精致。周围是一米高的砖砌围墙,上有8个绿瓷蹲狮,殿檐下竖立着18根红色明柱,画梁雕栋,流光溢彩。沿紧靠山墙的木梯登上二楼,环楼为一米宽的曲廓,外围为琉璃栏板,檐角下悬有铃铛,微风吹来,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居高临下,凭栏寻觅,东眺龙泉古寺生辉,西望朱山石刻绝顶,南指黄梁古观再现,北见潺潺水东去。景观宜人,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主楼的第三层为梁檩交错木构虚层,阁顶呈方形平台,四角四个一米高吻兽,中间立串珠形阁刹,为全阁制高点,但人不能至焉,当是一憾。

   千百年来,观音阁香火旺盛,历久不衰。每年二月十九日庙会和七月三十的“打醮”活动,招徕四方游客纷纷而至,最为壮观的要数上元(元宵)灯节。据说,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大放华灯,夜幕降临之时,阁上阁下万盏香灯一齐点亮,阁身上下通红一片,光彩四射,远远望去,观音阁火树银花,人如潮涌,使这一千年古建筑更加彰显“燕赵第一境”的无穷魅力。

本帖最后由 得意羊羊 于 2013-11-17 21:59 编辑

    观音阁位于永年县临洺关南大街上,阁的前身是战国时期的烽火台,隋唐时期,观音阁始具规模。

    据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观音阁重修碑记》载:第建始不知何年,相传唐尉迟敬德曾奉敕重修,而断碑残碣渺然无存。或云元魏之时崇尚佛屠,为其所建欤,未可知也。清代县志图谱记为鼓楼。

    观音阁建筑历经风雨沧桑,几经修茸。它占地面积千余平方米。原高三十米,共分四层,底层为南北大街通衢门洞,匾额上横书燕赵第一境

    据传是清道光年间本地贡生王琴堂所书,上层有12个檐角,仰天跃起,形成飞檐,木拱结构,琉璃瓦盖顶,金碧辉煌,宏伟壮观,为河北少有的古建筑。据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重修观音阁碑记》载:所载自汉唐以来,临洺为县,旧有十景,佛阁灯光居其一也。碑文反映了当时每历正月十五夜,佛阁火树银花、热闹非凡、异彩分呈的情景。

    观音阁底层供奉铁铸佛像三尊,据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临洺镇观音阁金佛记》碑载:大 明高皇帝平定天下,万民乐业,至孝宗敬皇帝在位改元弘治五月朔日,蒙僧人德晓铸铁佛三尊,迄今一百三十三载

    二层供奉铜铸观音像。令人遗憾的是在1966年文革期间,铜、铁佛像被砸毁,一、二层被拆除,只存底层的门洞和一个太阳楼。 1986年,由当地群众集资,由河北省古建筑研究所对观音阁进行了复修。

    观音阁,现建筑面积为1200平方米,高21米,为3层,进深二间,面阔三间,周围环走廊,顶部覆绿色琉璃瓦顶。面北匾额上横书燕赵第一境,由当代书法家黄绮先生书写。面南匾额上横书极目南海由当地书法名人李颖书写。在阁的四角增建了月亮、钟、鼓三座角楼,加上原来遗存的太阳楼,共计四座角楼。观音阁,1995年8月,被邯郸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