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野生菌类识别 - 吉林 - 8264户外手机版

  吉林

114、茶褐丝盖伞

子实体较小。菌盖顶部茶褐色,边缘色浅。菌盖直径可达 5cm,初期钟形或斗笠形,后伸展中部凸起,表面有纤毛和放射状线条,往往边缘开裂。菌肉污白色。菌褶朽叶色,边缘污白色,密,弯生,不等长。菌柄圆柱形,长4.5-5.5cm,粗0.4-0.5cm,幼时污白色,后呈淡褐色,上部色浅,纤维质,表面有丝光,基部膨大。孢子印锈色。孢子淡黄褐色,椭圆形至卵圆形,壁较厚,7.5-12.7μm×5.8-7μm。褶缘囊体短棒状,50-73μm×10-15μm。

夏秋季在林中地上单生或散生。

河北、山西、吉林、四川、新疆、香港、云南、内蒙古、西藏等。

中毒同裂丝盖伞,产生神经精神型症状。

115、球根白丝膜菌子实体中等大。菌盖直径6-9cm,可达12cm,初期半球形,后渐平展,顶部稍突起,光滑,淡赭色,中部深色,边缘往往有丝状菌幕残片。菌肉白色,较厚。菌褶近白色,后变褐色,较密,近直生至近弯生,不等长。菌柄近柱形。长5.5-12cm,粗0.7-1cm,污白色或带浅黄褐色,幼时具白色丝膜状菌环,内实,具纤毛,基部明显膨大呈球形或块茎状。孢子印近白色或奶油色,后变浅赭色。孢子无色,光滑,卵圆形至椭圆形,壁厚,6.4-10μm×4.6-6μm。秋季在针叶林地上单生或散生。多分布在黑龙江、甘肃、吉林等可食用。干品具香气。是树木的外生菌根菌。此菌柄基部明显膨大近球形,具丝膜,却孢子印污白变浅赭色,故Singer建立白丝膜菌属(Leucocortinarius)。在东北兴安岭针叶林区分布比较广泛。可收集利用。

116、平盖锈耳形态特征 子实体小,无菌柄。菌盖直径1-5cm,半圆形至近扇形,扁平,边缘有时波状,表面湿润,光滑或有时粗糙,白色,变至带褐色或浅土黄色,干时黄白色。菌肉薄,污白色。菌褶从基部放射状生出,密至较密,不等长,白色变至褐色。孢子印锈褐色。孢子有小刺疣,带褐色,4-5.5μm。有褶缘囊体。生态习性 夏秋季生于倒伏的朽木上,单生或群生或近伏瓦状生长。分布吉林、内蒙等地食毒不明,但未见记载。生于腐朽上,可能有使木材腐朽作用,有时会出现于栽培食用菌的段木上。

111、铜绿裸伞

菌盖:3~11cm,褐色,往往不均匀的呈现紫褐、墨绿色,并有褐色鳞片;菌肉:较厚,淡黄色;菌褶:凹生,浅黄绿色至锈色渐变;菌柄:褐色至紫褐色,1~6cm×0.3~1cm;有菌环,膜质;孢子:浅锈褐色,卵圆至椭圆形6.5-7.8μm×4.4-5.2μm

分布吉林,河南,湖南,广东,福建,四川,西藏

有毒

112、橘黄裸伞橘黄裸伞,丝膜菌科,裸伞属。子实体中等大。菌盖橙黄色至橘红色,中部有红色细鳞片。菌盖初期半球形后近平展,直径3-8.3cm,边缘平滑。菌肉黄色,味苦。菌褶稍密。黄色后变锈色。菌柄近柱形,长3-10cm,粗0.4-1cm,较盖色浅,具毛状鳞片,内部实心,基部稍膨大。菌环膜质生柄之靠顶部。孢子印锈色。孢子椭圆或宽椭圆形,锈色,具麻点,6-8μm×4.5-5.5μm。褶缘囊体瓶状,20-25μm×6-10μm。夏秋季在阔叶树针叶树腐木上或树皮上群生或丛生此菌中毒后产生精神异常,如同酒醉者一样,手舞足蹈,活动不稳,狂笑,或意识障碍,谵语,或产生幻觉,看到房屋变小东倒西歪,视力不清,头晕眼花等病症。1964年日本lmazaki首先报告了此种毒菌的致幻觉作用。可能含有幻觉诱发物质。该菌试验抗癌,对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为6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70%。橘黄裸伞对多种树木的倒木、立木的木材引起腐朽
113、裂丝盖伞菌肉白色。菌褶凹生近离生,淡乳白色或褐黄色,较密,不等长。菌柄圆柱形,长2.5-6cm,粗0.5-1.5cm,上部白色有小颗粒,下部污白至浅褐色并有纤毛状鳞片,常常扭曲和纵裂,实心,基部稍膨大。孢子印锈色。孢子锈色,光滑,椭圆形或近肾形,10-12.6μm×5-7.5μm。褶侧囊体瓶状,顶端有结晶,76-107μm×20-28μm。夏秋季成群或单独生长在林中或道旁树下地上吉林、河北、江苏、青海、云南、西藏、新疆、香港等。此种毒菌曾在北京、山西等地区有中毒事例。中毒后,潜伏期半小时至2小时,主要产生神经精神病状。出现大汗,流涎,瞳孔缩小,视力减弱,发冷发热,牙关紧闭或小便后尿道刺痛,四肢痉挛,有的精神错乱。甚至有的因大量出汗引起虚脱而死亡。早期催吐,或用阿托品疗效较好。此菌分布极广泛,与、榆、柳、杨等多种树木形成外生菌根

108、尖鳞伞

别 名 尖鳞黄伞 尖鳞环锈伞

形态特征 菌盖宽3-5cm,扁半球形,粘,浅土黄色,覆有浅朽叶色角锥形鳞片,中部较密。菌肉白色,较厚。菌褶稍密,直生,近白色,后呈浅茶褐色。菌柄长4.5-7cm,粗0.5-0.7cm,圆柱形,内实,色与菌盖相似,下部2/3部分覆有浅朽叶色的鳞片,菌环以上近白色,无鳞片。菌环易脱落。孢子印呈锈褐色。孢子椭圆形或近球形,光滑,4-6μm×2.5-4μm。囊状体散生,棒状,20-35μm×9-13μm。

分 布 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等全国很多省(区)有分布。

生 境 夏、秋季散生或丛生于杨、蒙古栎、桦等阔叶树腐木或木桩上。

功能与作用 可食用。

109、紫丝膜菌形态特征 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菌盖宽5-8(12)cm,扁半球形,后渐平展,光滑,粘,带紫褐色或橄榄褐色,茶色,边缘色较淡,有丝膜。菌肉紫色。菌褶弯生,稍密,初期堇紫色,很快变为土黄色至锈褐色。菌柄长5-9cm,粗1-2cm,内实,近圆柱,基部膨大呈臼形,淡堇紫色,后渐变淡。孢子印锈褐色。孢子椭圆形至近卵圆形,淡锈色,有小疣,10-12μm×6-7.5μm。生态习性 秋季于混交林中地上群生或散生。分布地区 吉林、湖南、青海、四川等。食用药用未明

110、紫绒丝膜菌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菌盖直径4-8.5(15)cm,扁半球形,呈深堇紫色,边缘稍内卷,丝膜易消失,表面不粘,密被绒毛和成簇的小鳞片,在盖之中部更密。菌肉呈深堇紫色。菌褶弯生,较稀。菌柄长9-15cm,粗0.9-2.5cm,与菌盖同色或稍淡,向下部稍膨大,基部渐细,具丝状细毛,内部松软。孢子印褐色。孢子椭圆形,有小疣,9.6-12.1μm×7-7.8μm。褶缘囊体无色,近棒状或顶端稍尖细,20-35μm×8-10μm。褶缘囊体稠密,多棒状,有时顶端呈奶头状,顶端无色,中下部常带淡褐色,50-75μm×12-20μm。分布安徽、云南、吉林、黑龙江、青海、辽宁、贵州、新疆、西藏等。秋季于混交林中地上散生或单生可食用。往往在针叶林中产量大,可收集销售。试验抗癌。对小白鼠肉瘤180抑制率为10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90%。与云杉、榛等树木形成菌根。作者在西天山云杉林带科考时发现产量大,可收集利用

105、黄鳞环锈伞

子实体小至中等。菌盖直径2-7cm,初期扁半球形,后期近平展,中部稍凸起,表面干燥,亮黄色、柠檬色或橙黄色,具黄色毛状鳞片,盖缘常有菌幕残片。菌肉稍厚,边缘薄,黄色。菌褶密,窄生,直生而不等长,初期黄色,后变锈色。菌柄细长,近圆柱形,长5-13cm,粗0.4-0.8cm,同盖色且有反卷丛毛状鳞片,内实至变空心,下部往往弯曲。菌环以上无鳞片。菌环生柄之上部,似棉絮状纤毛,易消失。孢子印锈色。孢子黄褐色,光滑,椭圆形,3-5.5μm×2.5-3μm。褶侧囊体多,近纺锤形或近棒形,无黄或带黄褐色。

夏末至秋季在针叶树树桩基部、腐木上成丛生长。

分布吉林、辽宁、西藏等。

可食用。也有记载有毒。食用时注意。此菌可导致针叶树倒木、枯立木、伐木桩木材腐朽,是高山针叶林区常见的木材腐朽菌。据报道试验抗癌,对小白鼠肉瘤180 的抑制率为9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100%

106、粘盖环锈鳞伞子实体中等或较小。菌盖直径3-7cm,初期扁半环形,后渐平展,中部凸起,表面粘或很粘,土黄色且中部红褐色,鳞片少,边缘色浅且无细条纹。菌肉污白色,近表皮下带黄色,中部厚而边缘薄,韧。菌褶直生至弯生,密,不等长,初期色浅近白色,后变赭色,褶缘色浅,菌柄长8-10cm,粗0.5-1.2cm, 近圆柱形而向下渐粗,基部膨大,表面具纤毛,内实。菌环污白丝膜状,易消失,生于柄上部。孢子印锈色。孢子光滑,淡黄褐色,椭圆形,6.3-7μm×3-4μm。 褶侧囊体多,披针形,带褐色,38.3-61μm×8.9-12.7μm。秋季在针阔混交林地上群生。分布吉林、青海、西藏等食用。对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为9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90%。
107、翘鳞环锈伞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大,土黄色或黄褐色,菌盖和菌柄有明显的反卷鳞片。菌盖直径2.5-10cm,半球形至扁半球形,最后稍平展,表面干燥,具有带红褐色反卷或翘起的鳞片,边缘有菌幕残物。菌肉稍厚,淡黄色。菌褶直生,密,不等长,浅黄色至红褐色及暗锈色。菌柄长4-10cm,近圆柱形,靠近基部渐细。鳞片反卷。菌环膜质,生柄之上部。孢子印褐锈色。孢子椭圆至卵圆形,光滑,近锈色,6-8μm×4.5-6μm。褶侧囊体棒状,无色或浅褐色,20-45μm×10-12μm。
  生态习性:夏秋季在针叶树、阔叶树的倒木、树桩基部成丛生长。
  分布地区:吉林、河北、甘肃、青海、新疆、四川、云南、西藏等。
  经济用途:可食用,但有记载有毒不能食。采食时注意。用时不要与酒同食。

102、砖红韧黑伞

子实体一般中等大。菌盖直径5-15cm,扁半球形,后渐平展,中部深肉桂色至暗红褐色,或近砖红色,有时具裂缝,边缘色渐淡,呈米黄色,光滑,不粘。菌肉污白色至淡黄色,较厚。

菌褶初暗黄色、烟色、紫灰色、青褐色到栗褐色, 较密,宽,直生至近延生,不等长。

菌柄长5-13cm,粗0.5-1.2cm,圆柱形,深肉桂色至暗红褐色,上部色较浅,具纤毛状鳞片,质地较坚硬。

孢子印暗褐色。孢子褐色,卵圆形到椭圆形,光滑,6.5-8μm×4.5-5.5μm。

囊体淡黄色,棒状至纺锤形,顶端有乳头状突起,稀疏,31.6-47.4μm×7.9-9.5μm,褶缘囊体淡黄色,棒状,顶端有时有乳头突起,丛生,18.9-23.7μm×3.5-6.5μm。

秋季于混交林及桦树木桩上丛生

分布吉林、山西、台湾、陕西、青海、云南、新疆、西藏、湖南、江西等

可食。但菌柄较坚韧,食后不易消化。也有的资料认为有毒。日本作为食菌而人工栽培。该种与有毒的簇生黄韧伞相近似。唯后者菌盖初期呈柠檬黄到硫黄色,菌褶初期显著的黄绿色。淡食后主要引起胃肠炎型症状,严重者会引起死亡,经小白鼠试验有毒。故采食时应注意。此种有抗癌作用,对小白鼠肉瘤180抑制率为6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70%。

103、金毛鳞伞菌盖宽5~10厘米,扁半球形,后平展,不粘,密生平伏的鳞片,干后深肉桂色,边缘平滑。菌肉白色,后变黄色。菌褶弯生,稍密,初近白色,后变锈色。菌柄圆柱形,长6~10厘米,粗1~5厘米,近似白色,肉实,基部稍彭大,膜质,锈色,孢子印锈色。秋季生于树下、路旁及草原地上。单生至群生。产地分布吉林、黑龙江、辽宁、 陕西等地可食,食味一般,但质较细嫩。比利时Gent大学曾于1968年用木屑栽培成功。子实体生长温度12摄氏度,相对温度75%,光照度200勒。
104、白鳞环锈伞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菌盖直径5-10.5(12)cm,扁半球形至扁平,稍粘,淡肉色至肉桂色,覆有白色鳞片,边缘稍内卷。菌肉白色,厚。菌褶弯生至直生,稍密至稠密,初期白色,后呈肉桂色,最后呈深咖啡色。菌柄长3.5-9(12)cm,基部膨大处粗1.5-3.5cm,向上渐细,向下延伸成假根状,往往弯曲,内实,覆有白色毛状鳞片。菌环生柄上部,白色,松软,易脱落,常在柄上留有痕迹或菌盖边缘有残存膜片。孢子印肉桂褐色。孢子椭圆形或近卵形,平滑,锈黄色,7.5-10μm×4.5-5.5(6)μm,有油滴。褶缘囊体无色或稍带黄褐色,近圆柱形或棒形,25-37(40)μm×7-8μm。夏秋季生杨树或其它阔叶树干上,单生至近丛生。分布河北、黑龙江、吉林、新疆、西藏等可食用。味道一般,干后气香。此菌最适宜生长在杨树倒腐木上,并导致树木心材腐朽。据报道试验抗癌

99、粪锈伞:

粪锈伞的子实体一般较小。菌盖近钟形,半膜质,表面粘,光滑,中部淡黄色或柠檬黄色,有皱纹,向边缘渐变为米黄色,直径2-4.5cm,边缘有细长条棱,可接近顶部。菌肉很薄。菌褶近弯生,密或稍稀,窄,深肉桂色,褶沿色淡。

菌柄细长,柱形,长5-10cm,粗0.2-0.3cm,质脆,有透明感,光滑或上部有白色细粉粒,污黄白色,空心,基部稍许膨大。

春至秋季在牲畜粪上或肥沃地上单生或群生。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四川、云南、江苏、湖南、青海、甘肃、陕西、西藏、福建、广东、新疆等地。

怀疑有毒,不可食。

100、毛柄库恩菌形态特征:子实体一般较小。菌盖直径2.5-6cm,扁半球形,凸形,后渐扁平,光滑,湿时呈半透明状,肉桂色,干后呈深蛋壳色,边缘在湿润状态有条纹明显。菌肉白色或带褐色。菌褶直生或稍下延,稍密,薄,宽,初期近白色,后呈锈褐色。菌柄长3-7(10)cm,粗0.5-0.8cm,上下等粗,色与菌盖相似,上部色较浅,下部色较深,内部松软后变中空,菌环以下部分有鳞片。菌环生柄之上部,膜质,与柄同色,易脱落。孢子淡锈色,椭圆形或卵形,平滑,6-8μm×4-5μm,有时有一两个油滴。褶缘囊体无色,棒形或圆柱形,有时顶端稍细,20-35μm×6-8μm。生态习性:夏秋季于阔叶树木桩或倒木上丛生。分布地区:吉林、青海、河北、甘肃、新疆、西藏、云南等。经济用途:可食用并能人工栽培,也曾有记载含毒,又是树木的木腐菌。已试验人工栽培。
101、丛生韧黑伞菌盖:3-5cm,表面硫磺色或玉米黄色,中部锈褐色至红褐色;菌褶:密,直生至弯生,不等长,青褐色。菌环:呈蛛网状;菌柄:黄色而下部褐黄色,长可达12cm,粗可达1cm;孢子:孢子印紫褐色,孢子淡紫褐色,光滑,椭圆形至卵圆形,6-9μm×4-5μm。分布黑龙江,吉林,河北,江西,青海,山西,四川,广东,台湾有毒

96、毛头鬼伞:

子实体较大。菌盖呈圆柱形,当开伞后40分钟内边缘菌褶溶化成墨汁状液体,同时菌柄变得细长。菌盖直径3~5cm,高9~11cm,表面褐色至浅褐色,随著菌盖长大而断裂成较大型鳞片。菌肉白色。菌柄白色,圆柱形,较细长,且向下渐粗,长7~25cm,粗1~2cm,光滑。

分布于吉林。黑龙江、全国,多见于草地、树林地面

该蘑菇一般可食用。但含有石碳酸等胃肠道刺激物,还含有腺嘌呤,胆碱,精胺酪胺色胺等多种生物碱以及甾醇脂等。食后可能引起中毒,与酒类如啤酒同吃容易引起中毒。毛头鬼伞可人工栽培,不过因为成熟快,容易出现菌褶液化,必须掌握采摘时间。还可以用菌丝体进行深层发酵培养。

97、纯黄白鬼伞:中文别名:黄环柄菇形态特征:子实体较小,柠檬黄色。菌盖直径2-5cm,初期呈钟形或斗笠形,后期稍平展,表面有一层柠檬黄色粉末,边缘具细长条棱。菌肉黄白色,薄,质脆。菌褶淡黄至白黄色,离生,不等长,稍密,边缘粗糙。菌柄细长,向下渐粗,长4-8cm,宽0.2-0.5cm,表面被一层柠檬黄色粉末,内部空心,质脆。菌环膜质,薄,生柄之上部,易脱落。孢子印白色。孢子光滑,近卵圆形,无色,9-10μm×5-8.5μm。褶缘囊体薄壁,近纺锤形,30-50μm×10.5-13μm。生态习性:夏秋季在林地、道旁、田野等地上散生或群生。分布吉林、辽宁、海南等省有毒的菌类。不能使用。此菌表面具有鲜亮的柠檬黄色色彩,便于识别,外形特征是:子实体较小,柠檬黄色。菌肉黄白色,薄,质脆。菌柄细长,向下渐粗,孢子印白色。孢子光滑,近卵圆形,无色
98、晶粒鬼伞:形态特征:子实体小。菌盖直径2-4cm或稍大,初期卵圆形,钟形,半球形,斗笠形,污黄色至黄褐色,表面有白色颗粒状晶体,中部红褐色,边缘有显著的条纹或棱纹,后期可平展而反卷,有时瓣裂。菌肉白色,薄。菌褶初期黄白色,后变黑色而与菌盖同时自溶为墨汁状,离生、密、窄,不等长。菌柄白色,具丝光,较韧,中空,圆柱形,长2-11cm,粗0.3-0.5cm。孢子印黑色。 孢子黑褐色,卵圆形至椭圆形,光滑,7-10μm×5-5.5μm。褶侧和褶缘囊体无色,透明,短圆柱形,有时呈卵圆形,61-115(200)μm×40-49(60)μm。春夏秋三季于阔叶林中树根部地上丛生分布河北、山西、黑龙江、四川、吉林、辽宁、江苏、河南、湖南、香港、陕西、甘肃、新疆、青海、西藏等初期幼嫩时可食。最好不与酒同吃,以免发生中毒。该菌试验抗癌,对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为7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80%。 据记载,此菌还可产生腺嘌呤adenine,胆碱choline和色胺tryptamine等生物碱

93、尖鳞环柄菇:

菌盖:3-12cm,黄褐色或土褐色带粉红色,鳞片角锥状、刺状,色较深,中部多,易脱落,菌肉:白色后带乳黄色;菌褶:不等长。菌柄:近圆柱形,3-12cm×0.8-1.5cm,菌环:膜质,上面白色,下面带褐色,易碎破消失。孢子: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光滑,椭圆形,7.3-8.1(9.3)μm×2.3-3μm。

分布黑龙江、吉林、安徽,福建,广东,台湾

医用食用未明

94、粗鳞大环柄菇:型态特征: 子实体中等至大型。菌盖直径7-10(18)cm,初期球形,后变为钟形至扁半球形,最后平展,初期表皮锈褐色,伸展后表皮开裂成大鳞片,向边缘逐渐变为白色,中部多为易脱落的锈褐色鳞片,干时有的上翘而反卷。菌肉白色,暴露在空气中可变为红色。菌褶白色,或略带淡红色,稍密,宽,离生,不等长。菌柄污白色,光滑,伤后变淡红色,长7-15(25)cm,粗0.8-2cm,基部膨大。菌环白色至淡褐色,生柄的上部,厚,双层,后期与柄分离,能上下移动。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透明,光滑,椭圆形至卵圆形,9-12.5(14)μm×6-8.5(9)μm。褶缘囊体淡黄色,近棒状,丛生,17.2-35μm×14.1-15.7μm。生态习性: 夏秋季生林中地上,单生或散生。分布地区: 河北、吉林、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湖南、四川、云南、海南等地区。经济价值: 可食用。个体大,味较好。可利用菌丝体进行深层发酵培养。与松、落叶松、栎等形成外生菌根。

95、墨汁鬼伞:子实体小或中等大。菌盖初期卵形至钟形,当开伞时一般开始液化流墨汁状汁液,未开伞前顶部钝圆,有灰褐色鳞片,边沿灰白色具有条沟棱,似花瓣状,直径4cm,或更大些。菌肉初期白色,后变灰白色。菌褶很密,相互拥挤,离生,不等长,开始灰白色至灰粉色,最后成汁液。菌柄污白,长5-15cm,粗1-2.2cm,向下渐粗,菌环以下又渐变细,表面光滑,内部空心。孢子印黑色。孢子黑褐色,椭圆形至宽椭圆形,光滑,7-10μm×5-6μm。褶侧囊体圆柱形,多而细长。分布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江苏湖南福建台湾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新疆西藏地区墨汁鬼伞可食用,但也有人食后中毒。尤其与酒或啤酒同食均可引起中毒。主要表现为精神不安,心跳加快、耳鸣、发冷、肢麻木、脸色苍白等。最初常出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其毒素被认为是胍啶(quanidine),也有认为起作用的是四乙基硫代尿咪(disulfiram)样毒素。有记载含有鬼伞素(coprine)引起反应。据记载此种还有腐胺(putrescine)。此菌可药用,助消化、祛痰、解毒、消肿。子实体煮熟后烘干,研成细末和醋成糊状敷用,治无名肿毒和其他疮疽。试验抗,对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癌的抑制率高达100%。墨汁鬼伞有时出现在培栽草菇的堆物上,争夺营养,甚至抑制草菇菌丝生长。

90、帽盖光柄菇: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菌盖直径5-18cm,初期扁半球形,后期近平展,表面污白至近乳白色,中部带褐色或灰褐色或有鳞片,边缘白色平滑。菌肉白色,较厚,松软,不变色。菌褶初期污白至粉色,后呈粉肉色,宽,密,离生,不等长,边缘伤处色稍变深。菌柄一般粗壮,长6-15cm,粗1-3cm,近光滑,污白色,或下部色稍深或有条纹,内部松软而白色。孢子印粉红肉色。孢子光滑,浅褐黄色,近球形,宽椭圆形或方椭圆形,5.4-8.4μm×4.3-5.4μm。褶侧囊体近瓶状,无色,壁厚,顶部有角,40-76μm×7.6-10.2(12.7)μm。

生态习性:夏末至秋季生林地、林缘腐物多的地上或腐朽木上。常群生、近丛生,稀单生。

分布东北三省

经济用途:可食用。此种在长白山区腐朽木桩上或木屑堆积地多见。

91、白林地蘑菇:又名林生伞菌,子实体中等至稍大。菌盖宽6.5-11cm,初扁半球形,后平展,白色或淡黄色,有时中部浅褐色,覆有平伏的丝状纤毛,边缘时常开裂。菌肉白色,稍厚。菌褶初白色,渐变粉红色、褐色、黑褐色,密,离生,不等长。菌柄长7-15cm,粗0.6-1.5cm,污白色,松软到中空,近圆柱形,基部稍膨大,伤变黄色,尤其基部更明显。菌环单层,白色,膜质,生菌柄上部,上部平滑,下面棉绒状,大,易脱落。孢子印深褐色。孢子褐色,椭圆形到卵形,光滑,多数有一个油滴,5-8×3-4.5μm。褶缘囊体近洋梨形。分布河北、山西、黑龙江、吉林、辽宁、台湾、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地区。夏秋季于林中地上单生到散生。可食用。菌肉厚,味道较好,但也有怀疑的记载,食用时注意。
92皱盖囊皮伞:形态特征:子实体小型。菌盖直径2-5cm,扁半球形至近平展,黄褐色至橙黄色,中部色深,密被颗粒状鳞片和放射皱纹,边缘有菌幕残片。菌肉白色或带黄色。菌褶白色带淡黄色,密,近直生,不等长。菌柄长2-6cm,粗0.2-0.6cm,圆柱形,菌环以上白色或带黄色,近光滑,菌环以下同菌盖色,具小疣,内部松软,基部稍膨大。菌环生柄之上部,膜质,易脱落。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或带淡黄色,椭圆至卵圆形,光滑,6.2-8.3μm×3.5-4.1μm。生态习性:夏秋季针叶林中地上单生或散生,有时丛生。分布地区:吉林、辽宁、云南、河南、山西、甘肃、西藏、黑龙江等地区。经济用途:可食用。但不推荐食用

89、狮黄光柄菇:

形态特征:子实体较小。菌盖直径3-7cm,初期近钟形或扁半球形,后期扁平,中部稍凸起,表面湿润,鲜黄或橙黄色,顶部色深或有皱突起,边缘有细条纹及光泽。菌肉薄、脆,白色带黄。菌褶密,稍宽,离生,不等长,初期白色,后粉红色或肉色。菌柄长3-8cm,粗0.4-1cm,向下渐粗,基部稍膨大,黄白色,有纵条纹或深色纤毛状鳞片,内部松软至变空心。孢子印肉色。孢子光滑,带浅黄色,近球形,5.5-7μm×4.5-6μm。褶侧囊体近纺锤状,45-70μm×12-20μm。

生态习性:夏至秋季生阔叶树倒腐木或锯末上,往往大量群生或丛生。

分布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四川、云南、西藏、香港等。

经济用途:在日本记载可食用。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