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到天堂-2014西念青唐古拉穿纳木错梦游 - 广东 - 8264户外手机版

  广东
本帖最后由 草堂观荷 于 2013-12-19 02:08 编辑

      小时候,妈妈常告诉我,地狱里:烈火烤人,寒冰刺骨,狂风劲吹,大雨倾倒,万分痛苦。天堂里:湖水静如珍珠,牛羊在草坡上安静的吃草,溪流欢快的流趟,阳光暖暖的照在我们的身上,白云在湛蓝湛蓝的天空里飘着。童年一直,对天堂非常向往。现在在城市待了这些年,感觉我们越来越滑向地狱。于是,我们需要逃离这城市,那怕是暂时也好。

       2014年的某天,我和猴子、草堂、也许还有野熊等一干驴友拉萨集中。我们穿越了西唐古拉山的一条峡谷,经历千古万险的一周地狱历练,终于在一个下午到达天堂般美丽的纳木错。回望来时路,我们感慨万千,梦是从2013年底开始的。

          准备的过程如下:
一,念青唐古拉吸引人之处。
二,念青唐古拉区域大致情况。
三,念青唐古拉的线路及地图。由猴子为主进行的研究。
四,念青唐古拉大致地貌。
五,念青唐古拉的天气情况。
六,念青唐古拉线路风险分析。
七,念青唐古拉的装备及技能要求。
八,念青唐古拉穿越时间及车辆安排。

        

欢迎,希望广大驴友能提供此区域的线路记录,气候信息,详细地形图等所有可能

的信息。暂不希望顶帖、灌水、报名。有信息或兴趣可入线路图QQ群116199066

本帖最后由 leili2000 于 2013-12-19 18:44 编辑

念青唐古拉吸引人之处--风景优美
虽然走山不看景,但长线仍然要有优美的风景,才会引起我们的兴趣。念青唐古拉也是这样。

本帖最后由 leili2000 于 2013-12-19 18:46 编辑

念青唐古拉吸引人之处--又一个地理分界线
念青唐古拉山像秦岭,天山一样,属于中国的地理分界线。西念青唐古拉是青藏高原上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与冈底斯山脉同样,不仅是内外流水系分水岭,也是高原上寒冷气候带与温暖(凉)气候带的界线。

本帖最后由 leili2000 于 2013-12-19 20:31 编辑

念青唐古拉吸引人之处--交通便宜,强度适中。
念青唐古拉位于拉萨西北80公里处,有青藏公路,铁路穿过,交通非常方便。纳木错区域属于著名景区接待交能都不错。西念青唐古拉山,南北走向,东西宽约80公里,比较适合一周穿越。

本帖最后由 leili2000 于 2013-12-19 20:38 编辑



二,念青唐古拉区域大致情况

西念青唐古拉基本情况
念青唐古拉山脉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属断块山。西接冈底斯山脉,东南延伸与横断山脉西南部的伯舒拉岭相接,中部略为向北凸出,同时将西藏划分成藏北、藏南、臧东南三大区域。长700千米,终年白雪皑皑,云雾缭绕。西北侧为藏北大湖区,其中最大的是纳木错湖。拉萨市位于山脉东南侧。在拉萨市与纳木错之间,有三峰并峙,主峰念青唐古拉峰海拔7111米,山岭陡峻。念青唐古拉山的北侧地质构造活动频繁,地震活动频繁,纳木错东的当雄县于1951、1952年曾发生过8级和7.5级地震。近东西走向。西自东经90°左右处的冈底斯山脉尾闾起,向东北延伸,至那曲附近又随北西向的断裂带而呈弧形拐弯折向东南,接入横断山脉西北部的伯舒拉岭。全长1400公里,平均宽80公里。海拔5000~6000米,主峰念青唐古拉峰海拔7111米。山脉形成于燕山运动晚期,地质构造复杂,为一系列向东逆冲的褶皱山带,沿山带南侧均有深大断裂通过。西段为断块山,南侧当雄盆地为一断裂凹陷,故南侧地势陡峭,相对高差达2000米左右,地势雄伟;北侧山势较和缓,相对高差1000米左右。
在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分异上,西段也较简单,一般以高寒草原或草甸为基带,上接高山寒冻风化带,没有森林带;青藏、川藏两条重要公路干线穿越念青唐古拉山脉。桑雄拉与安久拉分别为山脉西段与东段的主要山口。
位置与冰雪
念青唐古拉山有三条主要山脊:西山脊、东山脊和南山脊。受地形影响该地区冰川发育受到很大的限制。北坡附近,主要以横向的山谷冰川和悬冰川为主,悬冰川冰舌末端往往高达5700米。南北两侧的峡谷中横卧着两条冰川,直泻而下,多冰陡墙和明暗裂缝,险恶万分而又奇特壮观。这地区的粒雪线(粒雪线是冰川上粒雪的下限。它是零平衡线与粒雪面和冰面接触线一致时粒雪和冰之间的界线。在海洋性冰川中它与雪线的高度基本一致,而在大陆性冰川中则高于雪线的高度。粒雪线的高度虽较雪线较为稳定,但也是逐年随降水量和夏季热量而波动,亦可分为可见粒雪线和平均粒雪线两种。前者常通过在最热月和最热日时直接测量附加冰的上限和连续积雪的下限,取其均值求得,或用其它办法计算出可见粒雪线的高度;而后者则是多年所测可见粒雪线高度的平均值。)也比其他地区为高,达5800米以上。主峰西北山麓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纳木措,意为“天湖”,海拔4716米,为世界上最高的大湖。伸入湖心的扎西半岛上有扎西寺,虔诚的喇嘛教徒们不辞辛劳采这里进香,向念青唐古拉神山和纳木错圣湖顶礼膜拜。湖区还有游艇和小憩的藏式住所供游客使用。主峰南麓是景色秀丽的羊八井谷地,这条谷地处在念青唐古拉山与冈底斯山中间的一条巨大地质断裂带上。地热资源十分丰富,这里除分布有常见的温泉、喷泉外,还有喷气孔、热水河、热水湖、热水沼泽等,是世界上少见的地热“博物馆”。这里现建有中国最大的地热电站:旅游温室和温泉浴馆,这里的浴水滑润而富有弹性,是消除疲劳和治疗疾病的理想之所。
一过羊八井,就可以看见念青唐古拉山脉了。

气候山脉由西到东平均气温为0~8℃,7月均温10~18℃,1月-10~0℃,年较差16~20℃,西部低于东部。
由于念青唐古拉峰地处大陆腹地,山脉的屏障作用阻挡了西北的寒流和印度洋的暖流,基本属于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在300至400MM之间。每年五月中旬至九月中旬是该地区雨季,这段时间集中了年降水量的80%—90%,雨季天气现象也很复杂,变化无常,一天中往往出现阵雨、冰雹、雷暴、闪电等天气现象。


本帖最后由 leili2000 于 2013-12-22 21:32 编辑

三,念青唐古拉的线路及地图。由猴子为主进行的研究。
现在考虑两条线,具体线路猴子后边有分析。
A线靠南边粉色线,
优点:线路有明显牧道,大部分路比较好走,有雪坡,风景也不错。
难点:需翻越一个充满冰雪的亚口,从图上能看到明显的裂鏠。如何通过?
B线靠北边红色线,离念青唐古拉主峰中央峰比较近。
优点:可能可以看到中央峰,而且线路上有几个湖,关键是全线无冰雪坡。
难点:河流看上去比A线大过河可能是一个问题,没能找到明显的路,也没有相关记录,线路不确定性比较大。A线的冰雪河流或裂缝。
本帖最后由 leili2000 于 2013-12-22 21:41 编辑



四,念青唐古拉大致地貌(资料来自8264)。

一、 U形谷和倒石堆
  
从青藏公路拐进一片松软的高山草甸,在越野车无法开进的地方,我们下了车,雇牦牛继续前进,这里尚无常年积雪,所以花岗片麻岩和片麻岩山丘都显得很浑圆。我们是沿着一条冰川融水形成的小河进山的,但这条谷地明显呈U型,而且两侧及谷地中分布有大量复杂的古冰碛,冰碛一般由20——30cm的砾石组成,巨大的漂砾有时也能见到,大小混杂呈松散规程。尽管此时谷地为一条小河所占据,但根据以上证据可以断定以前冰川曾经作用过这里从而形成这样折U型谷。
  
在U型谷地的两侧,在没有发育冰川的地方形成了许多倒三长两石堆。在些因寒冻风化作用而形成的倒石堆大小不一,但都由大小混杂、略具分选,无磨圆的砾石组成,在出露的基坡上有明显的崩塌痕迹。

二、 现代冰川的概况
  
第四纪冰川的强烈作用,使喜马拉雅运动时大面积抬升的念青唐古拉山地发育了许多高峻的角峰及U型谷,中央峰高7117米,东峰高7046米,其中东峰的形态酷似珠穆朗玛峰
  
在中央峰附近的冰川是一个集中而较大的冰川群,以中央峰为中心向东北西南延展约50公里,而渐趋尖灭,其中心为四座7000余米的高峰所构成的十余条冰川,最大的长约5 公里。
  
这里的冰川发育受地形的影响很大,具有陡峭壁的西北坡多发育悬冰川,而较为和缓的东南坡则发育着大量的横向冰川。冰川的位置一般较高,山谷冰川末端一般高5300——5400米,悬冰川末端可高达5600——5700米,粒雪线则高达5800米以上。现代冰川的侧碛、终碛都很发育,而且保存较完整,终碛堤高度一般为50——100米,冰川停顿和后退的痕迹新鲜而明显,大致呈马蹄形状的古冰碛分布很广,由这些地貌特点来看,念青唐古拉山的冰川曾一度强烈地后退,现在仍在萎缩之中。
  
冰崩、雪崩在念青唐古拉山区十分普遍。因为高山上地形陡峭,冰雪往往悬于陡崖上,当积雪厚度不断增加而温度变化时,受重力影响,巨大的冰块由崖壁上塌下来,出现新的冰崖。我们在登山过程中见到对面的山坡上发生过许多次雪崩。在陡峻和西北坡,积雪无法存留于山坡上,仅山峰上有雪的堆积,受到强劲的西北风的吹蚀而发育成十分壮观的雪桅,中央峰顶就是这种巨大的雪檐(见照片)。这样强烈的冰崩、雪崩现象在其它山系是少见的。冰崩、雪崩是现代冰川的午要补给源之一,崩落下来的冰雪即堆积在粒雪盆的后壁,经压实和再结晶而成为冰川的补给源。
三、冰面及冰川结构的观察
  
以东峰东南的冰川为例,该冰川为萎缩的冰斗——山谷冰川,长约2公里,冰川末端高约5500米,流向东南,粒雪线高5700米。冰川末端差异消融强烈,发育着高大的冰塔林,有的高达6米,其前端是一个冰水湖。冰面上冰河、冰裂缝发育,基本没有积雪,较为低洼处有部分积雪。冰面上还有一些表碛,由于这些表碛的存在使得冰川发生差异消融而形成蜂窝状的表面。冰川侧碛也很发育,侧碛堤高约10米。
  
粒雪盆的前缘有不太明显的冰崩现象,微有蓝绿色冰层暴露;其后壁为陡崖上落下的雪崩、冰崩物质,粒雪盆里还有一些因寒冻风化而崩落的基岩物质,表现为冰川表碛和内碛。
  
由于冰川的海拔高,气温较低,因而其消融量不是很大,冰面只且条小小的冰溪,但冰川前端有在碎石坡上发育的、较宽的冲蚀河道,表明此冰川以前曾一度强烈消融过。此冰川尚未见污化现象,冰川内部为纯洁而透明的冰川冰,冰的结构致密、脆性大,敲碎时可见贝壳状断口,冰中有气泡,呈扁平状,水平排列。粒雪盆的后缘6500米以上的陡崖上由于冰崩而现出水平层状的年层,由于望远镜倍数不够,只能大略估计有二十多层,由粒雪和蓝绿色的冰组成。



本帖最后由 leili2000 于 2013-12-22 21:48 编辑


五,念青唐古拉的天气情况。

引自http://www.8264.com/viewnews-6216-page-1.html
念青唐古拉山脉是青藏高原上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以它为界西藏分为藏北与藏南西大部分,分别相当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区和藏北内流区。每年7月中旬,印度洋上来的暖湿气流越过喜马拉雅山的阻挡进入青藏高原。在半个月的时间内由南至北,青藏高原进入雨季。后明显减弱,念青唐古拉山脉因此成为年400mm降水线上的一段青藏高原上的雨季从8月底从北往南退缩,全年80%--90%的降水量是分配在7-8月之中的。随后严寒伴着干燥占据了广大高原上漫长的干季。而念青唐古拉山脉又一次阻挡了北方的寒流,形成藏北藏南明显的气温差别。念青唐古拉主峰区域由四座海拔7000m以上的山峰构成。东临青藏公路,西倚天湖--"纳木错",南望拉萨河谷,北接 塘草原。位于东经90度、北纬30度左右。从青藏公路92公里处进山,海拔由4300米逐渐上升。气侯向着复杂的高山小气渐变。物生群落、类型也在短短的十几公时的距离内起了急剧的变化。
  
爬努多村,进山的过度营地,一条冰川河从北往南从村边流过。这条源于主峰冰川的河,一路汇集各条冰川融水,夹裹着砾石泥沙,千百年切割着山地,形成极深的冰川河谷。两岸山峰陡峭,垂直高差在800m左右。整个的登山及考察活动是在河谷的北岸向阳坡上展开的。河谷为东西向,自西向东七、八公里的路程内落差达600m。山间气侯受地形 影响强烈,日变化显著,天气情况复杂,一天之内数晴数雨。降水以雨夹冰雹为主,拔海6000m以上以雪为主,间有雷暴雨及小雪。冰雹颗粒直径一般在4-5mm左右。从8月3日进山至8月23日撤营为止无降水天气只有4天。降水主要集中在午后16:00和入夜后22:00,午后降水持续1-2.5小时,夜间持续时间较长,但黎明时一般停止,云量最低在早晨9:00至中午和午后雨过至入夜。山间气温变化显著,主要因为日照的影响,背阴和向阳处气温可差7-8℃。向阳坡上气温日较关可达20℃,融冻现象明显,夜晚雪线以下温度很少低于0℃。20天内仅8月14日夜温低于0℃。由于山谷走向及西边的木错影响,白天刮西风, 风力平时2-3级,降水过程中有时可达5-6级。该地区的雨季高降水量不但与主峰阴挡的印度洋暖湿气流有关,也与纳木错湖区的蒸发有关。一般晴好天气之后随即出现大幅度降水天气,即体现了纳木错对山间小气侯的影响。降水随高度变化而呈现一定不均匀性,山谷与峰顶间雪量相对较小,在雪线附近极大。在河谷的大本营(5300米)可以见到降水时云底约与雪线取平。在C1营地边观察到云在附近形成。
考察区域内,土壤类型主要是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和高山荒漠土。前者分布在青藏公路两旁及河谷下游(海拔4300-4600米),后者分布在海拔4300米以上至5800米的雪线间的广大区域。由于冰川作用显著,土壤间砾石含量大,尤其是雪线下缘5600-5800米之间,大部分为冰碛物覆盖,只在石缝间有少量土壤。短暂的雨季和强烈的日照给念青唐古拉山带来了生机,向阳坡上的石缝土层中长出了密密的植物,连岩石上也有藻类和地衣的身影。冰川河才流出山谷,一片平缓的低地上,水流平缓,形成一小片草甸沼泽,在灌丛中草甸上到处是野鼠的巢穴。灌丛草甸上主要植物有小叶金露梅和紫花针茅;高山荒漠上主要植物是垫状点地梅等低矮的植物。阳坡与阴坡的植物分布密度有明显的差别,阴坡几乎没植 物的覆盖。而阳坡上植物种类繁多,景天科、菌科、蔷薇科、蓼科中的一些耐寒耐旱的品种在5600米以下有广泛分布。恶劣的环境要求植物独特的适应方式,向阳坡上较大面积的土地上仅有低矮、小叶的植物生存,如点地梅等。一是适应强烈的山风,二是适应干旱。而相对较大体形的植物,如小叶金露梅、红景天香青、多刺绿绒嵩等植物一般长在岩石夹缝里。岩石的阴蔽可使根部的蒸发量减少,石块也保护了它的高出地面的植株不至被风吹倒伏。独一味和心叶大黄的独特体型很有意思。它们茎极断,叶片厚大,盖住很大一块土地,完全贴地展开。大的叶片不但可以使其更多地接受日照,还可以挡住根部附近水的蒸 发,实在是一举两得。因此它们虽然体形较大,也可以不依托岩石而生。山间植物除高寒牧草外,大多根系发达,叶片肉质化,表面被蜡,有的在叶茎上还长有小刺,都体现了对寒旱的适应。这些植物要在短短的70天左右的无霜期里完成它们从萌芽到繁殖的全部生活史真是不容易。考察区域内极少有动物活动。最普遍的是小型噬齿类动物。4300至4600米海拔间的草场上它们的地道纵横,直到5800米的雪线以下仍可见到野鼠的踪影。麻雀是所见的唯一鸟类。在C1营地(600m)也经常可见。曾经在谷里捡到一支大山鸦的羽毛。但 20天的时间里,没有见过它们。中型动物,据特民说有狼也有盘羊。但除了一个盘羊头盖骨外,没有别的证据说明它们的存在。
  
由于是牧区,当地群众以牧羊和牦牛为主。马匹和牦牛是常内陆的运输牲畜。牦牛对于牧民有着重要意义。牛奶、肉食、
帐篷、燃料都出于耗牛。途中发现青藏公路边沿气候、环境条件优于河谷地带,但牧草稀疏反不及河谷地带优良。这是因为过度放牧而造成的草场退化。牧民们的放牧区域也由于草场退化逐渐向山里退缩,以至牦牛放养至雪线砾石堆以下。贫脊的土地背负过重的负 担,使本来脆弱的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过度放牧一草场退化--牲畜单位肉奶产量下降 - 增加牲畜头数-过度放牧的恶性循环,给草原牧业笼上阴影。高海拔的高山荒漠土上放牧并不能维持较多的牲畜。



山雨欲来。


本帖最后由 leili2000 于 2013-12-22 21:50 编辑

六,念青唐古拉线路风险分析。

本帖最后由 猴_子 于 2013-12-21 15:15 编辑

三,念青唐古拉的线路及地图

路线是随便描的,可能没人走过,也可能是当地牧民放牛的普通山道。要是有知情的朋友,还请多多赐教啊!

总体情况
线路起点在饶奶果(日阿奶果),终点在纳木错附近的布朗村,东面是念青唐古拉山中央峰。起点附近的标志性参照物:G109及青藏线。

路线的高程-——距离图:

全长 41.1 KM,起点高度4750 M ,最高垭口约 5800 M 。
整个路线可在GOOGLE EARTH上做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进山口开始沿河谷缓升,至高山湖泊群后翻越大垭口,之后沿河谷缓降到纳木错。因此能不能走通,关键在三点(仅从地形上考虑,不考虑天气):
1.垭口的陡峭程度
2.河谷中冰河的水量
3.河谷两岸是否有落石,落冰。

下面一一分析。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