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的古街巷及其由来 - 江苏 - 8264户外手机版

  江苏
本帖最后由 笑笑爷。 于 2013-12-29 18:01 编辑

          记忆里的小码头街

    西津古渡的小码头街,从东到西一里不到,宽约三米,是一条古老而狭长的小街。除了部分地段有些变动外,绝大部分至今还是轮廓依然,旧貌未改。这条街曾经繁华一时,在记忆里,街的两侧百业齐全,鳞次栉比。著名的有朱永和香烛店,人们前往金山拜佛,大多都在这里请香;山海泉浴室是人们早晚集聚之所,镇江人有早上皮包水(喝茶),下午水包皮(洗浴)的习惯,不管贫贱富贵,只有在吃喝、沐浴标准上的不同,却没有习惯上的差别。刘三包子店素以烧卖出名,要起早去买,否则很难买到。还有一爿天福齐茶食店,以镇江特产京江齐和蛤蟆酥著称,那刚出炉的蛤蟆酥既薄又脆,甜而又酥,可惜像这样的传统食品已经多年不见了。

   镇江在历史上是一个商品中转城市,又是南来北往重要的水陆码头。小码头街北侧离去苏北的船码头不远,而从小码头街西端出口就是过去的小火车站,现在的西火车站原址在过去称大火车站。这一带南来北往的行人很多,所以很热闹,再加上江边一带木材店林立,南北物资从这里周转,日夜繁忙。在小码头街散布的手工业作坊也不少,如成衣店、盆桶店、车匠店、炒货店、染坊、磨坊、茶水炉,应有尽有。其中裱画店,浆糊刷刷就能把破破烂烂的字画恢复如新,不能不惊叹工艺师的绝技。还有如今只能从电视或电影上看到的轿子铺。

   在那时,镇江没有公交车,马路也不多,就连人力车也很少。现在的大西路在那时是西门大街,街面不宽。那是金山乡、鲇鱼套一带农民、渔民都必须从小码头街进去,既有肩挑的,也有推着独轮车的,整天行人川流不息。至今观音洞那条石上留着深陷的车辙印记,就是历史见证。特别每当过年,大西路和伯先路的交会处即如今的银山门到西津古渡接入口处,便成为雇用毛驴上金山的集中场所。因为必须路经小码头街。

   提到儿时童趣,主要是滚铜板、集洋画、滚铁环、打弹子、弯弓射箭,捉迷藏、下象棋、冬天踢键子等。小朋友常常爬到山坡上,躲到山洞里装神仙,学侠客。每当夏季梅雨季节常有暴雨出现,水由山上直泻而下,小码头街顿成泽国,水深及膝。有的小孩常穿着木拖鞋出来嬉戏,一不小心木拖鞋便顺水势冲向新河桥,流入大江无法追赶,常被父母责骂。在里巷,常有卖丝糖的、捏面人的、卖棉花糖的、玩木偶戏的和放西洋景的,还有打拳卖艺的在观音洞上方靠近博物馆宽阔的地方表演,尽管不登大雅之堂,也能招揽游人观看。

   说到那时的生活,三个铜元就能端着自备作料的碗到面店下一碗面。小码头街的零食小摊遍布街头巷尾,有油炸干、回炉干、素鸡、卖酒酿、汤圆,夏季有果子露、正广和汽水、刨冰、西瓜……也有小贩直接到里弄叫卖香干、臭干、麻油馓子、糖麻花、油炸锅巴之类的小食品,虽然档次水平较低,却能满足一般居民生活和儿童需要。那时烧大灶,有卖芦柴、麦草的直接供应上门。过去修旧的行业兴旺,补锅的、补碗的多,现在只能在一些影视作品中看到某些踪影了。

   过去小码头街东端的观音洞附近是看相、算命、卜卦的场所,常有不少人驻足。救生会是慈善机构,隔壁有卖古董、古玩的店家。小码头街的周边有荷花塘和新河桥,每年都有不少人包括儿童在内,因游泳溺水而亡,一些商家在每年农历七月半,都要集资在街坊的夜晚,举办盛大的盂兰胜会,由僧侣诵经超度亡魂。

本帖最后由 笑笑爷。 于 2013-12-29 20:59 编辑

          闲话镇江街巷名称

   镇江是座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三千多年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早在西周初期,镇江城内街巷已初显雏形,星移斗转,城市街巷规模逐渐扩大,盛时达400多条街巷,许多街巷名称融人文景观为一体,既反映了古城镇江特有的城市山林风貌,又体现出镇江的沧桑巨变。

   镇江城襟山带江,丘陵起伏,历存“三山五岭八大寺”之说,从南朝宋、唐、宋、元、明、清历代逐渐形成。三山即月华山(千秋桥东)、日精山(三五九医院内)、寿邱山(江苏大学梦溪校区内);五岭即骆驼岭(中街内)、梅花岭(南门大街磨盐巷内)、乌风岭(东门坡)、胭脂岭(胭脂巷内)、凤凰岭(城隍庙后);八大寺即罗汉寺(中山桥旁京口饭店内)、普照寺和龙华寺(均在寿邱山上)、水陆寺(水陆寺巷内)、弥陀寺(弥陀寺巷内)、灵建寺(三五九医院东)、青苔寺(四牌楼万古一人巷内)、惠安寺(药师庵巷内)。

   古时,镇江城还有“一泉路、二道巷、三官塘、四牌楼、五条街、六摆渡、七里甸、八角亭、九如巷、十(石)浮桥”这样的民间传说。随着都市的变迁,有些街巷名已不复存在了。

本帖最后由 笑笑爷。 于 2013-12-29 21:00 编辑

   镇江北临长江,古运河穿城而过,是贯通南北漕运的重地,素有“银码头”之称的西津古渡街、丹阳码头、溧阳码头、新河街、运河路、上河边、下河头皆因临水而得名。嘉定《镇江志》曾有上河下河巷记载。西津古渡街原是临江一条栈道,沟通了拓建于六朝渡江水道古西津渡,古街铺就了长青条石,深邃的车辙印记了古街的沧桑历史。古街上建有元代的石塔,清代重建的待渡亭、观音洞、救生会。数道砖砌劵拱门上嵌有白石横额,刻有“同登觉路”、“层迹耸翠”、“飞阁流丹”等字句。待渡亭内遗有清代画家周镐的《西津古渡图》石刻。由古渡向西为晚清形成的街道店铺,街道两旁建有清一色砖木结构飞檐雕花窗栏的二层楼面商铺。

本帖最后由 笑笑爷。 于 2013-12-29 21:01 编辑

   宋代镇江城内有大市、小市、马市、米市、菜市五市。鱼巷、醋巷、粮米巷、柴炭巷、砖瓦巷则是过去鱼、醋、粮食、柴炭、砖瓦砂石建材集散交易场所。剪子巷、、簸箕巷、棒棰营、篾篮巷、打索街、果子巷、磨刀巷都同当地居民多数以生产剪刀,制作簸箕、棒棰、蔑篮以及编织绳索,经营果品,磨刀剪为业而得名。

   镇江历来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有回族、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藏族、侗族、壮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他们的信仰习俗也逐渐形成了一些街巷名。如山巷附近清真寺所在地,即为清真寺街。回民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常以“爸爸”为巷名,“爸爸”是回民对长者的尊称。镇江城外有爸爸巷,城里则有大爸爸巷和小爸爸巷,两巷相距不远。另外,水陆寺巷、弥陀寺巷、太平寺巷、会莲庵巷、药师庵巷皆因寺庵得名;寿邱街、笪家山、润州山路、宝盖路、骆驼岭、凤凰岭均以山、岭起名;丁卯桥路、解放桥巷、鸿鹤桥路、网巾桥由桥得名;宗泽路、林隐路、一泉路、塔山路、铁城路、双井路、珍珠路、古楼岗、梦溪园巷则以风景名胜人文景观命名;张家巷、王家巷、严家巷、刁家巷、马家巷、丁家巷皆随名人姓氏称之。相传清顺治进士、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早年曾在南门虎踞桥畔的一巷内居住,张家巷因此得名。

   随着时代变迁,镇江城内不少街巷渐渐消亡。最近几年,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在消亡一些街道的同时,又大量开辟更新了一些街道,这些街巷不仅延续了历史文脉,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和变迁。

大西路昔日字号

“字号”,据《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即“商店的名称”,俗称“招牌”。清代朱彭寿《安乐康平室随笔》卷六之中提到市肆号,大多喜欢用吉祥的字眼,朱彭寿把这些“字眼”戏作一诗:“顺裕兴隆瑞永昌,元亨万利复丰祥,泰和茂盛同乾德,文吉公仁协鼎光;聚益中通全信义,增恒大美庆安康,新春正合生成广,润发洪源厚福长。”

大西路是镇江著名的商业老街,亦称“西门大街”,民国年间,街巷一带,各种店铺鳞次栉比,可谓三百六十行,应有尽有。多数经商者“贾而好儒”,对店铺取名往往采朱彭寿先生诗词中的吉祥“字眼”组合而成,以显示儒雅风韵,生财之道。

“顺裕兴隆瑞永昌”:诸如顺泰昶玻璃店,裕康祥绸缎店,裕隆茶叶店,天兴楼茶馆,隆生祥纸店,瑞和烟店,永润昌家具店,鸿昌照相馆。

“元亨万利复丰祥”:诸如元生东南杂货店,亨得利钟表眼镜店,万和兴油麻店,万祥五金店,复裕祥糖香海味店,祥丰酒行。

“泰和茂盛同乾德”:诸如泰康绸缎店,同泰和烛店,同兴茂袜店,宝盛银楼,同裕钱庄,乾源祥皮货店,德兴恒皮货店,德安池浴室。

“文吉公仁协鼎光”:诸如文华银楼,文成堂书店,吉兴裕锡箔店,公济中药店,仁和香店,存仁堂中药店,协和祥米行,鼎大祥绸布店,戴文光笔墨店,大光明理发店。

“聚益中通全信义”:诸如聚源糖香海味店,中和裕糖香海味店,全泰盛信局,信昌糖香海味店,义兴祥米店,义兴升油漆店。

“增恒大美庆安康”:诸如增泰来颜料店,恒顺酱园,大成书局,大元棉花席子店,美丽西餐馆,庆章鞋店,德安衣店,福康泉浴室。

新春正合生成广”:诸如新泰恒纸店,三新池浴室,谢馥春香粉店,宴春酒楼,富春茶园,道生钱庄,广成隆糖栈,广新茶叶店。

“润发洪源厚富长”:诸如润州旅社,洪盛昌糖香海味店,源昌祥布店,天源楼茶馆,厚生参茸店,富禄全茶食店。

五十三坡  

佛教典籍《华严经》有一个劝人为善的故事。说是善财童子因为受到文殊菩萨的教化而幡然悟性,于是决定走遍全国寻访圣贤,以求得进一步的升华。善财童子一路南下,跋山涉水饥餐露宿,先后求教于53位高知者。最后在观世音菩萨的点化下大彻大悟,成为观音的左胁侍。如今在全国各大寺庙都可以看到站在观世音身边参拜高知者的善财童子的塑像。据说善财童子参拜的第一位高知者就是镇江焦山定慧寺方丈海云法师。现在焦山上还建有海云堂,以纪念这位大智大德的高僧。五十三坡的地名便是从这一故事中得到的启发。我们每上一级台阶,仿佛就是参拜了一位圣贤,走完了53级台阶,也就意味着完成了对53位高人的求教。像善财童子一样,陶冶了情操,净化了思想。五十三坡计有53级台阶,取名五十三坡,反映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官塘桥

官塘桥地处著名的南郊风景区边缘。北宋时期就开始有官民定居,并设有兵马驿站。因驿道屡遭山洪破坏,冲积成一沟塘,影响交通,官府出资在沟塘上修建了一座木桥,取名官塘桥,官塘桥镇也因桥得名。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