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复榘的老家。
探访-斯人已去,韩复榘霸州故居探访及后人现状
2014-05-23 廊坊微新闻
点击上面蓝色“廊坊微新闻”一键关注
韩复榘(1890-1938)的故里霸州市煎茶铺镇东台山村,1910年,入冯玉祥部当兵,曾任河南省政府主席。1929年,他投靠蒋介石,长期担任第三路军总指挥、山东省政府主席,授陆军二级上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党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
抗战初期,因违令撤退,韩复榘被蒋介石以“不遵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诱杀于武昌。?? 韩复榘这位民国封疆大吏,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在中国现代史上,几乎是军阀,国民党中最饱受争议的人物,他在山东对日不作战以及为何被蒋介石诱杀,成为史学界争论的焦点。据说,他在山东做主席的时候闹了许多的笑话,成为普通民众认知韩复榘没有文化粗俗草包的注解,甚至有人讥讽他是"幽默大王”。建国后,侯宝林的相声《关公战秦琼》走进中南海,也被广大听众津津乐道。把韩复榘父子讥讽地几乎扒皮抽筋,传闻韩家后人曾就此打过官司。因为韩复榘做山东主席的时候老父已经去世,另外据侯宝林的搭档说,这个百姓喜闻乐见的《关公战秦琼》相声,故事人物其实是张冠李戴的,并不是发生在韩复榘身上的。真是奇耻大辱啊,那么在外界有各种版本的诋毁韩复榘笑话,是怎么回事呢?只有韩复榘老家的人清楚一些,那是韩复榘在山东做党政一把手的时候没少得罪人,特别是文人,所以各种类似“都向左走,那么右面不就没人了”的笑话都出自不同动机的文人之手。我们姑且不论韩复榘的历史功过是非,在乱世的民国没有才能就可以当主席?常言道:大奸必有大才。可见“大奸的帽子”足可以遮挡大才的事实,听着那些捧腹的草包军阀笑话,哈哈一笑之余,谁又有兴趣质疑笑话本身的真伪呢?!
在东台山村,走近了韩公的故居,这所老楼房据说建于民国十年,是军队出工建造,四合院的格局,北面2层楼房,大门竟然开在东南角,传闻,是经过风水师指点而设计建造的。建筑主题风格中西合璧。前些年经常路过台山,故居以前已经有些破旧,可现在紧临闹市的老楼已经破落不堪了,楼顶的荡然无存,不知是被拆除还是年久失修塌落了。前些年还能看到外地人在此租住,现早已成为空宅。大门前原本广阔的场地,以及故居的东面,现被附近的杂乱民居包裹的严严实实。
韩复榘东台山旧居当年不失气派
旧居尽显当年风貌
残垣断壁尽显当年精良做工
故居包围在村落中
旧居虽然破败但不失威武
随着枪响,韩身后流传着一连串的笑话段子。关于这些令人捧腹的韩氏笑话,其后人多少有些无奈。韩子华说:“父亲是被蒋介石诱杀的,蒋介石政府中的御用文人就制造了很多谣言,编了很多关于我父亲的笑话,流传很广。当然,这些笑话全是假的,有点胡说八道的味道。”
而真正的韩复榘其实是个文人,是个儒将,其子韩子华曾撰文回忆父亲,对社会上对韩复榘的污蔑搞笑进行了反驳。
我的父亲韩复榘,字向方,1891年出生在河北霸县(旧称霸州)东山台村。社会流传关于父亲的笑话很多,比如什么“行人都靠右走,那左边留给谁?”、什么“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在自己的地盘上建一个大使馆”、什么“十几个人穿着裤衩抢一个球”、什么“没来的请举手”、什么“连中国的英语都不懂”……这些笑话不仅在民间流传,甚至某些文章著作也以讹传讹,乐此不疲。
对于这些笑话,我一向置之不理。稍有知识的人也知道,这些笑话是编造的,是假的。这些笑话无非说父亲没文化,不仅是老粗,而且是大老粗。
实际上,父亲出身书香门第,旧学颇有根底。韩氏祖籍湖北蒲圻,明朝永乐皇帝建都北京后,韩氏依江南大户北迁充实京畿之令,迁居霸州,至父亲为北迁第18代。韩氏为霸州的望族之一,世代以读书科举为主,五百年来以科举出身者层出不穷,这在族谱中有详细记载。父亲祖上因家境中落而相当贫困,即使如此,我祖父韩世泽尚是清末的秀才,祖父以教书为生。父亲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自幼聪明好学,受到祖父偏爱,特送到本村小学读书。毕业后因贫穷再无能力去外地读中学,就随祖父在私塾中读书达七、八年之久。其间熟读十三经,能诗,善属文,尤以书法见长。婚后,父亲到县衙任“帖写”,相当于现在的文书。职务虽卑,但也需相当的文化程度,决非文盲老粗可以问津。
对于父亲究竟是不是“老粗”,山东省从事多年文史研究的纪慧亭老先生断言:“韩复榘决非老粗,应属于旧知识分子范畴。”而徐北文先生1993年在《济南日报》上发表文章也说:“韩在西北军以能诗文、善书法发迹。”“笔者年幼时曾瞻望其风采,颇有老儒风范,其诗亦合平仄规律,通顺可颂。”
曾受国民政府派遣,到山东工作过一段时间的陆立之,1994年在《炎黄春秋》上著文,谈到他与韩复榘接触后的种种感受。他说第一次见到韩时,“就感觉到世人是误解了他。”又说:“凭我个人观察,根据其人待人接物的各种姿态、其谈吐表白、其心态流露,我认为韩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在当时国民党所谓‘儒将’中,还很难找到第二人。”
1986年,与父亲密切交往的梁漱溟先生接受采访时说:“我印象中的他(指韩)对儒家哲学颇为赞赏,且读过许多孔孟理学之作,并非完全是一介武夫。”“对于民间流传的关于韩复榘的种种笑话,不只是我,如韩的老友张钫(原国民党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闻承烈(冯玉祥军队的兵站总监)等,都认为许多不合事实”。
写了滦州起义的纪念碑文
父亲曾参加过滦州起义,1937年,国民政府批准在北京西郊建立“辛亥滦州革命先烈纪念陵园”。冯玉祥让他写了滦州起义的纪念碑文--《辛亥滦州革命先烈衣冠冢铭并序》。这篇碑文是他亲自写的,冯玉祥知道父亲能写文章,所以就命令他写。其实,看看下面的珍贵照片就能看出真实的韩复榘。
右边穿长衫者为韩复榘,儒者打扮
韩复榘手迹
后排左一位韩复榘在保定同仁学校训练学员足球比赛
韩复榘与何应钦
韩复榘看新兵训练
韩复榘手迹
韩复榘与蒋介石
韩复榘标准照和戎装照
韩复榘后人
长子 韩嗣燮,生于1921年,自幼聪明,读书用功,上初中时就能用文言文写日记,不仅驾御文字的功力很强,而且颇有思想内涵。一位很有学问的亲戚看了他的日 记,说不象是个孩子写的。全省初中会考,他名列第二,想考全省最好的中学——省立一中上高中,遭到父亲的拒绝,理由是怕人家说闲话。韩嗣 燮性格从小就有些古怪。他给自己规定了一个近乎苛刻的作息时间表,并严格执行。弟兄们一起正玩得高兴,他一看用功的时间到了,立即停止游戏,二话不说,扭 头就走,在别人看来有点不近人情。父亲去世后,他一年不看电影,也不去任何娱乐场所,面对任何诱惑皆无动于衷。其实家里谁也没有要求他这样做。韩嗣燮在青春发育期出现精神障碍,逐渐发展为精神分裂症。他的病情有一个很漫长的发展过程,起初还能正常生活,结婚生子,还在中国大学念书。即使病情加重后,不犯病时也很安静,只是拒绝与人交往,或埋头写大楷,奋笔疾书,不知疲倦。韩嗣燮的晚年基本是在精神病院度过的,1960年代,病逝于北京精神病院。
次子: 韩嗣烺(韩子华),1923年生于北京,先后在济南、香港、上海读中学,194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49年5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扶眉、 兰州、宁夏等战役。1951年1月,随部队转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在军政治部从事宣传工作,其间荣获三等功。1955年初,韩子华由部队转业到兰州市的甘肃省电业局,从事教育工作,历任职工学校教导主任、电力学校教研室主任。改革开放后,韩子华当选兰州市城关区人大代表,半年后当选兰州市人大代表,再过一年被推举为甘肃省政协委员。1984年,调到“民革”甘肃省委员会担任秘书长。不久,当选“民革”中央委员。1988年,韩子华离休后回到北京,与家人团聚。现在经常参加全国政协及“民革”中央组织的活动。
三子 韩嗣煇,1925年生于北京。1949年3月,毕业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前黄埔军校)第二十二期。解放后,先后在天津、兰州、西安等地从事教育工作。改革开放后,应聘到西安黄埔同学会工作。1992年1月24日,病逝于西安,享年67岁。
四子 韩嗣煌,1933年出生于济南。1953年,考取清华大学机械系。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北京水电学院和华北水电学院担任机械组组长、机械设计研究室副主任;1979年至1981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公派奥地利格拉兹大学研修;回国后在华北水电学院(现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研究生部任机械设计研究室副主任、研究生导师。1985年调到“民革”北京市委,担任副秘书长,后升任秘书长。先后当选北京市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1949 年,韩嗣煌16岁师从“意拳”(“大成拳”)创始人、国术大师王芗斋先生学艺,为其关门弟子,并长期受业于师兄姚宗勋先生。他对意拳学理造诣颇深,首次将 意拳提高到科学理论高度,运用现代力学原理解释传统武术。他晚年奔走于京、港两地之间,应霍英东之子霍震寰之邀,曾先后三次赴香港讲学传艺。他在意拳方面 著述颇丰,有《阑珊集》《意拳》等著作。2000年3月3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67岁。
女儿 韩嗣虑,生于1930年。1951年考取北京建筑专科学校(1953年并入清华大学),1954年毕业分配到北京设备安装公司技术科任技术员,后晋升工程师,退休前为高级工程师。2000年10月3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70岁。
来自Android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