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丽佳娜 于 2014-12-8 16:02 编辑

圣泉寺
有人说,没有到过悬空寺,就不算到过
山西。位于山西浑源县恒山一侧的悬空寺,是闻名天下的世界遗产,几乎是无人不知晓。但又有几个人知道,从那里向东不足100公里,在与浑源县相邻的广灵县境内,还有另一个悬空寺凭崖高挂,虽然名曰“圣泉寺”,但人们更喜欢将它称作“小悬空寺”(或第二悬空寺),其高度比大悬空寺还要高上几十米。
小悬空寺也建在北岳恒山山脉天王岭悬崖之腰,上载峻岭,下临深谷。之所以叫做圣泉寺,是因为谷中有清澈的泉水,用之不竭而称为圣泉,该寺也以此而命名。
据碑文记载,圣泉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明清时代曾进行过重修。整个建筑以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木榫石卯,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别具匠心,集奇、险、惊、特、巧于一体。以我的眼光来衡量,这个小悬空寺的建筑规模并不比那个闻名遐迩的浑源悬空寺小,估计其“小”,或只是因它的名气太小,才前缀了个小字罢了。
据说小悬空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烧毁了,只留下了一个山洞。后来是这座寺庙的住持连生在原来的旧址上重建的小悬空寺。连生是一位年纪并不大的僧人,是那一带有名的神医。由于他神奇的医术,治好了当地不少人的疾患,于是大家都很信奉他,有很多善男信女都捐出自己的财物来帮助修建小悬空寺。
凡是到过浑源县大悬空寺的人,都会被它巧夺天工的建筑和凌空于峭壁之上的奇险而惊叹。专家们认为这是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建筑,以后再也不可能完成这样的建筑了。想不到在距这座悬空寺百里之遥的另一处悬崖峭壁上,居然还有另一座奇险绝伦的悬空寺,着实令人叫绝。
“地下文物看
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是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其言的确是不假,山西就是一座地上古迹的博物馆。一直以来,我都为山西究竟还有多少珍贵的文物古迹未闻未见而赞叹不已,山西作为中华文明最古老的发祥地之一,悠久历史加上古老而神奇的建筑精粹,应该是山西最为闪光的“金子招牌”吧。
水神堂
水神堂位于广灵县城南一里,,距离
大同市有100多公里,原名洋水神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清代乾隆年间增建文昌阁,改名水神堂。这里,碧水清澈见底,甘甜的天然矿泉水冲泄而出,水草袅袅、游鱼悠悠,妙趣横生。中间山势如壶,故有小方壶之称。水神堂门额悬有清朝乾隆年间广灵知县朱休度题刻的“小方壶”三字竖匾,以此景与
山东蓬莱岛的“大方壶”相提并论。山坡上有许多嶙峋怪石,
多为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岩浆堆积物,岩石呈褐红色、暗红色以及黑色。
山上建有亭殿阁塔,山下草木丛生。“
九江圣母祠”和“观音庵”是水神堂的建筑主体,配有东西观赏厅和龙虎廊,院内建有四丈多高的七级砖塔。东北角有一阁,登梯而上便是一个六角楼亭。从正南门入,殿宇轩昂,画栋雕梁。塔上铃声
清远,松间鸟鸣上下。左右厢房造形别致,两侧拱门更觉深幽。若从后门而入,则屋宇随山势而形异,幽径绕殿堂而回环,使人宛登仙境,似入蓬莱。
水神堂现貌为清代规模,建筑群总体平面呈八角形,每边长约十三、四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建筑布局设计奇特,采用南北中轴线,中间主体之外,门、廊、厅、室八面环筑,结构紧凑,浑然一体。大小高低不等的建筑物40多间,错落有序,井井有条,毫无窄憋杂乱之感。典型的外观八合院,在建筑史上是罕有的。现经1985年以来的大规模翻修,主要建筑物新覆琉璃瓦,重施彩绘泥塑,使这颗壶流河畔的明珠,更加风姿绰然,光彩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