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贡嘎雪山 - 山伍成群 - 8264户外手机版

  山伍成群
贡嘎雪山是横断山脉的主峰,海拔7556米。坐落在我国四川省西部的康定、泸定、石棉、和九龙等县之间的高原上。主峰周围有20余座6000米左右的高峰,贡嘎雪山鹤立鸡群,俯视群峰,素有“署山之王”的称号。<br />在中国登山史上,贡嘎雪山是一座很有纪念意义的山峰。<br />1957年6月13日,中华全国总工会登山队登上了贡嘎雪山。在这个我国登山运动员第一次独立组队进行的攀登活动和首次独立征服7500没以上的山峰。这一成功,不仅创造了我国登山运动的新记录,而且超过了当时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最好成绩。从攀登贡嘎雪山的胜利为标志,中国现代登山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br />与57年 那时相比,登山运动发展成熟多了。攀登活动兴盛,越来越多的山峰资源被开发出来,为了个这次攀登活动收集跟多的信息。2006年9月,三奥雪山协作队对贡嘎进行了侦察活动。<br />
贡嘎雪山侦察日记<br />根据川西北山区的地理位置及气象情况判断,每年的4月—6月为雨季,也是雪崩的高危期,三奥雪山协作队于05年5月期间已经考察过贡嘎山东北山脊攀登路线概况;此次选择在旱季对贡嘎山西北山脊路线进行考察。<br /><br /><br />图片提供:贡嘎寺
2006年9月3日   六巴乡<br />2006年9月3日清晨7点,三奥雪山协作队的12名队员将收拾好的装备搬进车中,驶离这个刚刚睡醒的城市,前往六巴乡,开始了这次贡嘎山西北线路的考察活动。<br /><br /><br />出发12个小时后抵达六巴乡,现已改名为贡嘎山乡(海拔3520)。贡嘎山乡位于一条山谷中,不过十几户人家,建筑随山势蜿蜒,房子却修的很气派。在接待我们的王秋家吃过晚饭已是满天星星;由于第二天的行程路段上正在修桥,我们的车无法继续再走,于是决定租用这里的农用小四轮。一切安排就绪,大家到三楼的房间去睡觉了;窗外的露台上正晾着刚刚收割回来的豌豆,清清爽爽,好一个丰收的季节<br /><br />王秋家门口的队员<br /><br /><br /><br />去往玉龙西的路上<br /><br /><br />
200年9月4日   到达玉龙西<br />2006年9月4日,早饭后队员将装备搬到农用小四轮的车兜上,阿基做驾驶员,三基木做副驾,其他队员坐在装备上,开始继续向山谷里走。小四轮在山路上颠簸4个小时后到达上木居村,去往贡嘎寺的两条路在这里分岔了。一条向东南方向翻越子梅垭口,抵达子梅村,再攀至贡嘎寺;另外一条继续向西北方向到玉龙西村,翻越垭口,再穿过莫西沟,到达贡嘎寺。经过商量,我们决定开车到玉龙西村,从这条路线进山,当天下午到玉龙西村后(玉龙西海拔3900),住进多吉家,并将驮运装备进山的马匹确定好,大家舒舒服服的睡了个好觉 <br /><br />多吉可爱的女儿<br /><br /><br /><br />玉龙西的女子<br />
2006年9月5日    贡嘎寺<br />2006年9月5日,早晨起床时下着小雨,早饭后雨停了,天空布满了阴云,东方露出了一线天空;队伍按照原计划出发了。多吉牵着驮装备的马在前面带路,我们跟在后边前进;从玉龙西到垭口的这段根本没有路,我们在草丛之中行走,漏水很快打湿了下半身。到达垭口时天气比早晨晴朗了很多,但是看不到远处的贡嘎(垭口海拔4690),垭口上风很大,我们没有多做停留,翻过垭口一路下坡,下到谷底出现了马道,莫西沟的马道非常泥泞;约3个小时队伍穿过莫西沟,马道开始蜿蜒向上,远远看到贡嘎寺的白塔时路开始平缓起来,路的两边都是杜鹃树,开花的季节一定非常漂亮;可是天却下起了雨,大家迅速往贡嘎寺跑去,这来势凶猛的雨还是把队员都淋湿了。队伍在行走9个小时后到达贡嘎寺(贡嘎寺海拔3750),当天住在贡嘎寺。 <br /><br />前往垭口<br /><br /><br /><br />穿越莫西沟<br />
<br />贡嘎寺二楼,新修的木板还没来的及经历磨砺,粗糙的怀念着生命。外面雨势正浓,敲打着石板的台阶,叮咚做响。<br />
2006年9月6日     4167米营地<br />2006年9月6日,一夜的小雨,扰的人难以入睡,迷迷糊糊中听到有人走动的声音,拉开帐篷一看,阳光正掠过贡嘎山顶,整个贡嘎山清晰又透着朦胧的美。一下子就清醒了过来,爬起来拿着相机往贡嘎寺后的山坡上跑;拍完照片回来时队员已经开始吃早餐。<br />早餐后队伍迅速整理完毕,在贡嘎寺喇嘛的祝福中出发了。<br />沿马道爬上贡嘎寺的山坡,沿山脊一路向北,在起伏的山脉中行走,贡嘎一直在视线中,时常隐入云中,忽而又显露出来;又或几缕云丝带般缠绕在半山腰;下午2点钟,我们的队伍到达传统大本营。考虑到时间还早,而且我们这是对西北路线的第一次考察;根据地图及来时路上的观察,前方还有适合扎营的地方,我们又向前走了两个小时,在一片开阔的草地上扎了营(营地海拔4167)。<br /><br />出发前贡嘎寺门前<br /><br /><br /><br />前往大本营的路上远眺贡嘎<br />
<br /><br /><br />贡嘎时而显现,时而隐匿,行进中总是忍不住停下来注视<br /><br /><br /><br />4167米营地<br /><br />
2006年9月7日    破碎的冰川<br />2006年9月7日,天空铺着薄薄的云,太阳也不时的露出一点头来。队长安排恩波、阿依莎两人看守大本营;三基木、仁青、丹珍、洪波4人运送技术装备至冰舌边缘;苏拉带领三郎、阿基、杨初、杨珍、格西六名队员攀登。早上8点运送物资的队员和攀登队员一起出发,一开始便要爬上大本营对面的碎石坡,由于带的技术装备非常多,为了减轻重量,队员在大本营出发时就换上了高山靴,这给碎石坡行走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这段碎石坡上行走了两个小时,到达山脚。从这里开始就要向冰舌边缘前进了,山体风化的非常严重,行走时不小心踩错一块石头就会引来一片石头的崩塌,大家都走的小心翼翼。两边时不时传来小型石崩的声音,而脚下的石头也经常滑落一大片。3个小时的艰苦行走终于到了冰舌边缘,大家在这里稍做休息、开始吃午餐;运送物资的队员在这里就要下撤了,午餐时相互说着祝福的话。<br />攀登队员穿戴好装备准备上冰川了,下撤的队员也要返回BC了,这时队长发现冰舌边缘有石头滑落,飞快的砸向山脚,赶紧叫两边的队伍都停了下来。这时又有碎石崩塌,甚至来不及看清楚究竟从哪里出现的,它们已经轰隆隆的滚了下去,而且越来越快,越带越多!那些被‘扫荡’过的地方,正是下撤的路线!经过观察发现由于一早上的阳光照射,冰舌边缘已经开始大面积的融化,而夹杂在冰舌中的碎石失去了依附正在脱落,这才出现了前面惊心的一幕!一个巨大的难题摆在了队长面前—运送物资的队员就这样的下去的话太危险了,落石崩落的正好是下撤的路线;攀登队伍只带了两顶高山帐,让他们一起上去的话今天晚上的住宿将成为一个更大的难题。经过全队的商量,一致决定全体一起攀登,不能因为这点困难就影响此次探路的计划。而后面的路却更加的艰辛。<br />贡嘎的冰川不同与其他山峰的冰川,这里似乎是一个有魔力的地方。刚刚走上冰川时大家还在高兴,前面的路已经看的清楚,而走到近了,才发现根本没有办法通过—冰裂缝纵横纠错,扭织在一起象要把冰川撕裂了;却又凹凸不平,巨大的落差常常使队伍不得不返回起点重新选择路线;裂缝的密集和尖利的形状使队伍根本无法实施结组保护。天色已经越来越晚了,雾也更加的浓重了,在冰川山耗费了大量时间与体力的队员们却没有办法找到一处可以搭起帐篷的地方。焦虑的情绪在蔓延,这时有人在冰川上发现一段几近破碎的绳子,绳子的另一端还挂着冰锥,看绳子的破损程度及冰锥的形状判断大约是60—70年代的东西;这一发现使大家都兴奋了起来,紧接着在周围又发现了更接近我们现在使用的冰锥和绳子;队长赶紧拿出相机拍照,这时又有队员从不远处挑起一条破碎不堪的睡袋,这一次,队伍不再喧闹,而是沉寂,沉寂的有些令人惧怕;队长明白,大家都在想,是谁?把睡袋或者连自己都留在了这里?必须立刻寻找营地!!队长带领队伍向冰川左侧冰川与岩石结合的地方前进,终于在冰岩混合的地方找到一处角度稍缓的地方,大家开始用碎石头铺垫,好把两顶帐篷放上去。帐篷是放上去了,但是完全没有多一点点的地方打保护,最后只好用冰锥、冰镐将防风绳固定在冰岩中。天空飘起了雪,落到眼前了,这才看出来,抬头想找点什么,一片昏暗,什么都看不到。<br />5个人一顶帐篷,只能坐着遮挡外面的风雪。的确太累了,坐着也要昏昏入睡。帐外传来轰隆隆的雷声,似乎这些声音都来自地下,从帐篷中穿过,扫的昏沉都清醒了;闪电紧跟着就来了,帐篷又被照的如同白昼,5个人的面孔在瞬间闪现又消失,单薄的帐篷什么都抵挡不了;忽然惊天动地的一阵声响,如同古时战场上的冲锋,声音来自天上?地下?象要席卷所有---是雪崩了,崩塌的决绝而凶猛。我们的帐篷在雪崩槽的边缘,槎肩而过的危险使队伍再也无法继续入睡,越是黑暗听觉就更加灵敏,沙沙的雪敲帐篷。。。轰轰的石头崩塌。。。<br />天色亮起来时,充满了希望<br /><br />走向冰川的碎石坡<br /><br /><br /><br />破碎的岩石路<br />
<br />攀登中发现的---前攀登者遗留下的东西<br /><br /><br /><br /><br /><br /><br /><br />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