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子走遍安庆》长篇地方文史资料——卒子游记 - 安徽 - 8264户外手机版

  安徽
本帖最后由 82009314 于 2018-9-18 11:05 编辑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地方文史资料——卒子游记



赵河屏风寨西山哨

——安庆军事旧址遗址


第123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太湖县赵河,有一个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的山寨,这个山寨有什么样的来历?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远望屏风寨

   屏风寨是一处遗址名,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在牛镇区赵河乡,山顶有一石洞,深约三十余米,可容百余人,因地势险要,古时山上有寨。早前几年,卒子曾来到这里拜访。全国叫屏风寨的不下多处,仅大别山曾在太平军控制的山区就有二处,一处在安庆,一处在湖北蕲春。图二:太平军(长毛)

    今天卒子介绍的太湖县屏风寨,屏风寨脚下就是赵河中学,据《太湖县志》记载:屏风寨海拔约890余米,主峰悬崖峭壁,地势险要。传说在太平天国时期,有一支太平军(当地人称“长毛”)余部,曾在这里安营扎寨,生活过多年。

据省文物局考古专家发掘此处为太平军战斗过的遗址,屏风寨遗址依山而建,因地制宜,易守难攻,遗址上的寨墙及营房用石料堆砌而成,有两门。”图三:屏风寨独此一条上山路

    据《太湖县志》(1995年版)记载:“清朝咸丰九年(1859)底至十年初,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率部与清廷总兵鲍超的‘霆字营’在太湖县小池驿激战一场,双方各伤亡千余人,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小池驿之战’。”“咸丰十年(1860)正月二十五日,多隆阿从新仓渡河,与太平军战于余贯嘴后佯败以诱,候选道蒋凝学伏兵于两翼,鲍超突围而出,太平军与之激战失利,伤亡甚重,退往桐城。太湖城为清兵占领。”太湖失败后,陈玉成部除主体撤退到桐城外,还有一小部分躲进了当时属于深山老林的赵河乡的屏风寨,大约二十多人,当地百姓称有三百余人,卒子猜测三百余人可信度不大,三十人左右是比较理智的估计。图四:屏风寨西山岗哨

    屏风寨的东面是芹河,南面是烟火寨,北面是老虎洞,只有西面一条上山的小路,而且山高路陡,易守难攻。今天卒子介绍的西山,就是这条必经小道上的哨所,正是有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太平军才在此安营扎寨,修筑工事,同时依托屏风寨上肥沃的的土地,开荒种地,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图五:屏风寨地理环境复杂

    为了抵御清军的围剿,太平军残余部队在屏风寨上利用天然屏障,用石头搭建寨门,垒筑石墙,并利用寨上的一个深达三十余米,可容百余人的石洞,坚守了多年。后来,清军纠集当地武装,对屏风寨上的太平军余部进行围剿,山上官兵凭借有利地形,用滚石垒木进行反击,虽经激烈奋战,终因寡不敌众,最后剩下六七名太平军人从南悬崖口跳崖自尽。时至今天,许多老年人说起这“人骨头沟”地名的故事,还心地动容。图六:屏风寨西山岗哨

   七十年代初,当地村民因建房需要石料,拆除了寨门及石墙,本已荒废的太平天国驻军遗址更是遭到了毁灭性的的破坏。如今,屏风寨上,当年那个巨大的石洞还在,洞内曲折蛇形,石壁陡而光滑,洞顶巨石覆盖,有“一线天”奇景。洞前那块宽阔的平地已是茂密的树林,只有平地旁边的巨石上还有当年的人工遗迹,南悬崖口以及洞顶四周的巨石上那一排排插旗用的石眼。图七:屏风寨

    安庆还有很多的山寨,一部分是建于宋末元初以“抗金”为主的,一部分是建于元末明初的“抗元”为主的,也有是在清朝中期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时修建的;这些山寨均有石垒的寨墙,有寨门保持完好的,也有寨门寨墙已不复存在但还可辨认遗址的。不过,几乎所有的山寨,碓臼、油盐凼这些保障“寨民”生活的必须设施都还可见,也能让我们想象到当年寨民之生活是何等艰辛了。图八:屏风寨

(本篇完)

2017-04-23


欣赏好友精彩分享!

千年古城、山水如墨

——安庆风景

第123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的大龙山森林公园,山水如墨,风景优美,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一处小景。图一:巨石林立

    安庆之所以被称安庆,是源自己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作军号名称出现,由隋代大业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的“同安郡”和北宋政和五年始置,今潜山县梅城“德庆军”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庆”寓意。图二:风景如画

    今天安庆城之驻地叫宜城渡。登云坡一带地名叫盛唐山,山下临江为盛唐湾古渡口。相传东晋诗人、堪舆风水家郭璞曾经登盛唐山观望长江,有“此地宜城”语,故安庆城别名“宜城”。图三:山水如墨

    相关历史资料均认为安庆城始建于南宋时期。档案文献资料认为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金人破光山(今河南潢川县之地),而沿边多警。知府黄干在舒州旧址(今潜山县梅城)“建城安庆以备战守”;后因战乱,安庆府于南宋端平二年(1235)移治罗刹洲、杨槎洲;及至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沿江置制大使马光祖为了阻止蒙古大军从水路进攻南宋国都临安(今杭州市)废舒州府“利用原舒州府城墙砖石改筑于宜城(盛唐湾宜城渡之阴)为新安庆府”(治址在今安庆市),并迁怀宁县治附郭。此地濒临长江,易守难攻。从此以后,安庆府治稳定不移,“安庆”才作城镇地名,并与行政区名称(府、道、专区等)相一致,沿用至今。图四:千年古城

    安庆研究历史的朋友有人认为,安庆建城早于南宋时期,建城已有一千八百年。而安庆被称为盛唐山的也并不是大南山登云坡一带,而是指安庆大龙山。安庆老城过去多山,如盛唐山、枸杞山、黄甲山等,坡多便是自然,有高井头、卫山头、拐角头等,又有朱家坡、任家坡、登云坡等,俗称“九头十三坡”。此为安庆老城街巷最大特色。喜欢安庆的朋友都知道,安庆是历史文化名城,是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图五:古宜城渡

    大龙山屹立于安庆城北,离市区十五公里,为城廓之天然画屏。古人称大龙山为何山,无法考证,有人认为古人称大龙山为盛唐山,大龙山的名称是元朝以后文人见其山自西向东绵亘起伏,山势雄伟,秀嶂叠峙,蜿蜒似龙,而得名龙山。图六:山势雄伟

    大龙山圆照寺一侧的全是起伏的山峰,风光如画。朝霞初升或雨后乍晴,远望云雾缭绕,峰峦时隐时现,被誉为“山水如墨”,大龙山就是巨石多,这些散布在山壑之间,有的形若伏虎,有的状似卧牛,甚么石猴、石狮、石盘、石仓、石树等,千姿百态,形象动人的巨石就是大龙山的象征。 图七:盛唐山下

   大龙山见证了安庆这个城市历史沧桑变幻的过程。当年汉武帝刘彻南下巡狩登临盛唐山,想必也到访过大龙山。1645年左梦庚领兵自九江顺流而下,攻占安庆,有将士登顶大龙山环顾安庆城。1853年初太平军翼王石达开攻克安庆,并在随后与湘军在此反复焦灼战斗。太平军主将叶芸所率两万将士全部壮烈牺牲,这就是著名的“安庆保卫战”,在此期间,大龙山各条山脉全是两军对垒的岗哨。图八:军事重镇

    走上大龙山一侧的小山峰,满山遍野的杜鹃花将一座重峦叠嶂的大山打扮得姹紫嫣红;满山松树、阵阵涛声,山川竞秀、郁郁葱葱。观山赏景,听着鸟鸣,真似神仙。安庆实属风水宝地。图九:风水宝地

(本篇完)

2017-04-24

锡麟基督教会126年罗汉松

——安庆古树名木

第123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迎江区锡麟街的基督教会楼边,有两棵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古树,今天卒子介绍这里的一棵三级古树罗汉松。图一:远看古罗汉松

    安庆基督教会由原圣公会和内地会两大宗教派组成,发展至今已有140年历史。1869年,英籍内地会传教士密道生、卫养生到安庆,在司下坡租房传教,同年四月在城内北正街西右坊租赁民房十五间,挂牌“圣爱堂”(后改名“福音堂”),在桐城、石牌、潜山等地设立堂点。图二:罗汉松背后为基督教会办公楼

    安庆基督教的另一分支为圣公会。1894年,美国圣公会自芜湖派中国籍教士黄朗斋来安庆传教并负责筹建教堂。黄朗斋来安庆初,在城内双井街租赁何姓之屋传教。1900年,美籍教士林学汝奉派来安庆。得到当地豪绅路琪光等人捐助,在城内大二郎巷一带购买民房。次年,始建当时全国圣公会十大教堂之一哥特式建筑圣救主座堂,并设立医院,开办学校。美籍教士华礼门、李橘声和医生戴世璜被调派来安庆,分任会长、校长和院长之职。图三:古罗汉松并不粗壮

   1910年,美国圣公会将湘鄂皖赣教区划为两个教区,美籍教士韩仁敦首任皖赣教区主教,安庆圣救主堂为主教座堂,设办事处于百花亭。同时教会在安庆铁佛庵建天恩堂,后营百花亭建成仁堂(1945年底改名圣诞堂)。今天卒子介绍的位于安庆市锡麟街一座教堂,这座教堂就是安庆基督教新教的“圣诞堂”。“圣诞堂”始建于1912年春,原名“成仁堂”,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在教堂旁边的基督教会办公楼边,当时教会种植了这两棵古树,其中一棵就是今天卒子介绍的古罗汉松。图四:古罗汉松叶

    据了解,清朝末年以来,尤其是1840年以后,大量国外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传教士们顺着长江逆流而上,沿途布道。安庆地处长江北岸,皖河入江处,皖西南的中心,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使它成为了安徽省最早的省会。传教士在此大修教堂,兴办学校和医院。圣诞堂即建于那个时候。图五:古罗汉松保护牌

    “圣诞堂”建筑为砖瓦结构平房,墙壁全是由青砖垒成,石灰勾缝。东西方向共开四面朱红色木门,留有12个朱红色窗框的玻璃窗,其中正门上方刻有“聖誕堂”三字。安庆的基督教堂没有明显的外国教堂那样的钟楼、有尖顶的哥特式建筑,而安庆的圣诞堂的教堂体现出了中国的特色,是一座中式风格浓重的教堂,非常少见。图六:古罗汉松

    在基督教会办公楼门前,生长着两棵距今有120-130年的罗汉松和柏树。这棵罗汉松高约三米多,冠幅约八平方米,在经历了无数的自然灾害和战火洗礼后仍然屹立不倒,至今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旺盛生长。图七:古罗汉松成为教会的景点

    百余年来,安庆基督教会与这棵古罗汉松在艰难的环境中成长,这棵罗汉松依然青翠,成为教会的一个景观,鼓励群众无论身处顺境逆境,也要健康成长。经历了百余年风雨,依然是枝繁叶茂、苍劲挺拔。据了解,罗汉松生长缓慢,是我国南方稀有珍贵树种,也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由于这棵百年罗汉松地处闹市,已挂了古树牌,对市区比较罕见的百年罗汉松进行重点保护。图八:古罗汉松

(本篇完)

2017-04-25

柳畈柳家大老屋

——安庆古宅系列

第123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岳西县田头乡柳畈村,地处皖西南边陲,大别山腹地,境内多山,河流密布,现保存有大量的乡土古建筑,这些古老的建筑注重风水选址,大到山形水势,小到池塘竹木,体现出建筑选址的科学实用性,今天卒子介绍田头乡柳家大老屋。图一:远望柳家大老屋

  岳西地处皖西南边陲,大别山腹地,境内多山,河流纵横。因历史上交通不便,相对封闭,大多古建筑保持着原生态风貌。岳西县普查登记古建筑283处,其中,古祠50处,古民居157处,这些珍贵的乡土古建筑点缀在岳西的山山水水之间,每一处建筑都包含有风水学的印迹,这些地方大多数卒子已经到访,今后将陆续向大家介绍。图二:柳家大老屋砖雕

  风水理论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建筑文化乃至传统的社会生活影响深远。风水理论中虽然不乏封建迷信内容,但却直白反映了老百姓在自然面前一种美好的祈盼和追求。岳西村庄星罗棋布,最低点或出口处在风水学上被称为水口,是村落兴衰与安危的精神主宰,现代建筑理论家诺伯格斯卡尔兹曾说:“我们将景观比之为住宅,而山岳是墙壁;……而山区的最低点则为门。” 由此可见出水口作为门户的重要,一村之水从此蜿蜒而去,一村之人从此出入,水口是村落内外的连接点,村民到此便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图三:柳家大老屋

    岳西水口较多,受传统“障空补缺”理论的影响,强调“逢口必镇”,在水口处栽树、修桥、建庙,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保佑一方平安”之意。今天卒子介绍的柳畈村,就有一处口水,顺口水而上就是柳家大老屋。图四:柳家大老屋多数为土坯墙

  岳西县店前镇徐良村水口有一座乾隆二十四年的石板桥,旁有古树、小庙,庙联曰“龙蟠水口镇山河,马踞桥头扶社稷”,民众的美好心愿一目了然。岳西水口最有名的当属包家乡的锁口山,为包家河第一道关口,民间传语“锁口山,山锁口,锁住鲤鱼朝北斗”,其实就是“砥柱河流,观阑水口” 之意,将水口紧锁,一方居民才会风调雨顺、财聚人旺。卒子将在后期向大家介绍。图五:柳家大老屋二进

  岳西乡土古建筑所在之地,多为某一姓氏的发祥地,像岳西的“储、刘、王”三大姓,都有老宅,其人丁兴旺,家族显耀,往往会将功劳归于老屋的风水,认为老屋是块宝地,是老屋的宅基好。岳西百姓一直世代遵循“背山来龙”要发旺的观念,脚下秀水相环绕,面朝青山有名堂,“宁可青龙高万丈,不可白虎回头望”的说法,这些虽然不排除有迷信的成分,却也显现建筑往往赋予一定寓意、一脉相承。图六:柳家大老屋特色砖雕

  岳西县田头乡柳畈村水口,有一座土地庙,其上有一副对联:“青山环一庙,绿水绕三桥”,小庙健在,三桥尚存,附近不远就是柳家大老屋,这里自然与人文在此相得益彰,和谐共生。图七:柳家大老屋

  柳家大老屋属岳西乡土古建筑的精品,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青砖黛瓦马头墙,建筑本体和四周环境有机融合,不可分割,建筑成为自然环境的点缀,自然环境成为建筑的天然底色,柔和流畅而又生机勃勃。老屋规整对称,封建家族权威气势得以彰显。图八:柳家大老屋清中晚期的大方砖

  岳西百姓大多是外来移民,许多姓氏族谱中都有记载,岳西先民多为乱世避难,从江西瓦屑坝辗转迁徙来到岳西,当然要寻一处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岳西山川俊秀,“枕山、环水、面屏、向阳”既是最佳选择,也成为可能,这既是受风水宝地家兴人旺的思想所支配,也是满足人居住生存的需要。这些移民相信风水理论,因山势的藏纳,土壤的坚厚,林木的茂密,可以遮挡寒流,免受四面狂风侵袭,山上良好的植被,可以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还能满足柴薪之用。图九:柳家大老屋清朝中晚期的砖雕

    岳西古建筑的风水选址,使境内许多的自然村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形成了以农耕为主、林业、副业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局面,过着自给自足的农村生活。图十:柳家大老屋的小巷

  岳西的古建筑因受到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和历史机缘的影响,表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被专家称之为“皖西南特色古建筑”,其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博大精深,在此,卒子一直去关注、去挖掘、去研究包括岳西在内的全安庆地区的古建筑。图十一:柳家大老屋的木窗

    岳西县柳畈出了一位名人,名叫柳升(?-1427年),字子渐,怀宁人,出生于安庆市岳西县田头乡柳畈(原柳畈乡)。早期因承袭父职成为一名武将,永乐年间,跟随明成祖朱棣五次征战,立下不少战功。官至征虏副将军、安远侯。柳升多有战功,有勇有谋,但不幸的是,他在宣德元年(1426年)与王通等征讨交趾黎利(今属越南)时,由于不熟地形等多种缘故,在进军途中中伏而死。英宗朱祁镇追赠其为融国公,谥襄愍。柳升曾统领神机营,组建了中国历史上首支正规编制的“炮兵”,开启了中国热兵器时代。死后安葬在现在的怀宁县清河乡清河。因为当年的一句承诺,世代居住这里的李姓族人担起了看护柳升墓的重任,这一守就是580多年。图十二:柳升画像

(本篇完)

2017-04-26

如意桥古道及圆形方孔石

——安庆古道与石刻

第123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寺前镇佛图寺村,是安庆市太湖县一个风景美丽的乡镇。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二处石刻、一条古道和一处古人人工大圆方孔石的残件。图一:天生塔与如意桥古道

    寺前镇位于太湖县城北十五公里处,一侧位于花亭湖水库之滨,东边靠太湖县的原罗溪乡(现罗溪村),北连潜山县的五庙乡,西接太湖县的原黄冈乡和赵和乡(现均并入汤泉乡),南濒与花亭湖水库。这里是大别山腹地,与外界过去受交通和通讯的限制,相对比较闭塞。

图二:如意桥石刻

    今天卒子介绍的这条如意桥古道,其实在历史上是没有这个称呼的,是因为这条古道石壁上写有“如意桥”三个字,所以为便于称呼故称“如意桥古道”。之所以被称为古道,据了解,唐朝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六祖禅师慧能云游到此,酷爱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便在此建庙,庙曰“廨元寺”,该寺门前有条大河,亦被人称为“寺前河” ,后一千三百余年来,一直沿用“寺前河”。“寺前”二字由此而来。

图三:如意桥古道与如意桥石刻

   寺前镇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域内花亭湖水中有山,山里有水,山水交融,相映成辉,美不胜收;山中多古木苍松,茂林修竹,飞瀑流泉,奇花芳草。“骆驼峰”、“天柱塔”、“香炉石”等奇峰怪石鬼斧神工,叹为观止。佛图古寺有著名的“寺中八景”,闻名遐迩,令人流连忘返。寺前镇又是著名的佛教名乡,佛教文化源远流长,以佛图寺、廨完寺、秋潭寺、朝阳庵、西云庵等为代表的古寺名刹十余座,历代以来,香客络绎不绝,盛极一时。这条古道或许也是那个时代上山进香朝拜的古道。图四:天生塔下大圆方孔石残件

    如意桥是在天柱塔下石壁上的一处石刻,纵向三个“如意桥”字,每字约十五公分见方,据卒子猜测,因古时这条路险峻,绝壁之间有人用木或石架桥,之后便了有“如意桥”的名称,也有可能是一种祝愿“如意桥”意义。在天生塔下,卒子见到已经开裂成二半的大圆方孔石,卒子猜想是不是山下原寺庙里的器物,具体作用不详。这样大的石料从山下抬到如意桥上,具体何意也不了解。图五:圆形方孔石残件

    这条如意桥古道,通长约近一公里,上坡全部使用了麻石铺设,平地使用麻石坚向铺设,始建于何时不详,可能在明、清两朝多次大修,如意桥并不是一座真的桥,而成了一处景点。图六:天生塔下圆形方孔石残件

    有古人在如意桥石刻不远光壁上写有诗句,其意大概也是赞美佛图寺的意思,很容易让人理解。远的不说,据今一百多年前的咸丰时期,太平军曾据此和深山里的二个山寨,相距为犄角之势,抵御前来围剿的湘军。太平军使用了扎硬 寨、用奇兵的思路,化险境为平坦,依靠山势的险峻和军民的智慧在此生存很久。图七:天生塔下石刻

   登上佛图寺的登如意桥古道,从一路的石刻到远眺风景,天气明朗可看到一弯长虹、无限秀丽。前往佛图寺和这里几座古寺的进香者,络绎不绝。如意桥究竟是一座桥还是一处地名,已经不再重要。它体现出寺前镇的文化底蕴,历史悠久。图八:圆形方孔石残件

    安庆像寺前古镇为数不多,有着上千年的古镇应因地制宜,采取科学的发展观念,以旅游开发为核心,整合湖泊、田园资源,打造佛教禅宗文化和历史文化观光、休闲度假、餐饮购物、游憩娱乐、生活居住等功能于一体,展现安庆历史文化和旅居小镇、长三角古镇旅游目的地、宜居宜游度假胜地。图三:如意桥石刻

(本篇完)

2017-04-27

国军176师528团部驻地旧址

——安庆近代军事系列

第123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桐城市孔城镇孔城老街四甲,有一幢清末民国初期的张恒丰布庄颜料店,这个老店近代有着什么辉煌的历史?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国军相关资料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军占领南京后,计划攻克武汉,控制中原,进而推向华南,侵华战争进入白热化。日军调动其主力,改由安徽省安庆、潜山县、太湖县一线向武汉进犯。图二:团部旧址大门

  桐城为大别山东部,是江淮分水岭。地势极为险要,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吴、楚相争;三国孙吴曹魏政权更迭;宋末元初的农民义军抗争;明清时期的张献忠、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张宗禹等农民义军都曾在此与官府抗拒几年十几年不等。日军认为,只有控制桐城和潜山、太湖一线,方可确保夺取武汉而无后顾之忧。图三:团部旧址门前屋内

  日军调集淮河南岸及芜湖两地华东派遣军,从芜湖、合肥水陆两路向安庆进发。驻守的国民党杨森部因赴上海抗战多次遭受重创,退守安庆一带时,原本装备齐全的20军、21军仅剩下20军的133师。为防水陆两路夹击,陷身重围,不战而退向潜山所在的天柱山地带,其中一部驻守桐城孔城镇。图四:团部旧址拼图

  国军176师,为桂系国军在石牌镇重创日军致敌伤亡一千多人后转移潜山东部源潭铺山区。川军杨森部调访岳西,第26集团军徐源泉部所辖40军、48军、199师由霍山陆续赶来接替防务。41师丁治磐部驻守城西王家牌楼,48师徐继武师驻守城西北白水湾。他们在公路沿线侧击敌军。图五:团部旧址

  桂系第48军的176师在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先后驻防宝山、嘉定、常熟、合肥、涡阳、蒙城等地。为阻击日寇侵犯武汉,又赴鄂东,移师蕲春,转战英山、霍山一带。其间该师一直在前线浴血奋战,嘉定的谭家头之战、常熟之塘和谢家桥两场战役,战况惨烈。团长谢鼎新、代团长蔡朝煜均于巷战中殉职。图六:鼎丰复三个大字

  176师在莫敌师长带领下由湖北调往安徽,布防江北天柱山一带的桐城、怀宁、潜山、宿松、太湖、望江六县,莫敌兼任军事指挥长,指挥部设在潜山(梅城)圣公会。莫敌,号天纵,广西桂林人。与众多爱国军人一样,时刻不忘国耻,不断袭击日寇。图七:部分农具展示

  176师“越时六年,转战数省,大小百战,歼敌数千”,自损“中级军官6员,下级军官89员,士兵3618名”。为表彰176师阵亡将士,光大其为国捐躯精神,所在战区的安徽桐城、怀宁、太湖、宿松、望江、潜山、霍山、无为、庐江及湖北英山、黄梅、广济、蕲春等十三县民众士绅自动捐资修建公墓。图八:蓝色对联经过七十多年仍然没有退色

   176师528团部旧址驻守孔城镇老街张恒丰布庄颜料店,后被设中国人民银行旧址,为一幢清末民国初期建筑,坐东朝西,前后两进,面阔三间,最早为张恒丰布庄颜料店,抗战期间为国民党176师528团团部,解放后房屋产权归政府所有,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孔城营业所。图九:鼎丰复三个大字

   桐城市孔城老街距桐城市12公里。孔城老街已有1800多年历史,明清期,老街作为连接巢湖地区和长江地区的重要水运码头日益繁荣,太平天国时期,孔城遭到破坏,但不久即恢复,现有老街即太平天国以后建设的。老街绵延数里,分为十甲。图十:部分农具展示

   每甲之间有闸门隔挡。南北走向,呈“S”形,地势南低北高,一条主街,两条横街,另有三巷一弄。总长约3公里,街道宽度为3米左右,街、巷、弄路面均为麻石所铺,总面积17万平方米。店铺房舍皆为青砖灰瓦,多具飞檐翘角,木镂花窗,栉次鳞比,兼具江淮水乡及皖南徽派建筑特色。图十一:部分家具

   现位于老街四甲的清末民国初期建筑张恒丰布庄颜料店,仍然从最后一进的墙壁上看到“鼎丰复”三个黑色大字,另有一幅蓝色对联。麻石门框现早已被砖砌封死。从整个颜料店格局看,是这一带非常庞大的建筑体,它坐东朝西,前后两进,面阔三间,在抗战时期能够作为国民党176师528团团部,指挥着整个528团的对敌作战,是安庆地区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图十二:国军176师528团部驻地旧址

(本篇完)

2017-04-28

科甲冲云峰洞与云峰禅寺

——安庆寺庙道观与安庆风景系列

第123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大观区山口乡科甲冲,是群山之间的一个小山冲,因地处喀斯特地形地貌特征,这里的山里有一处名为云峰洞的风景点,古人在此修庙祈福,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远望科甲冲

    山口乡隶属于安庆市大观区,以境内山口镇而得名,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这里有城隍庙、御葬、古井、古城墙遗址,圆寂塔、官债渡古桥遗迹、皖口老街、古战壕址等;还有中共柏子山区委旧址“杀尽(汗)奸”石刻、柏子晴览景点、游水可观“石门秋泛”、“雁叉鱼灯”、龙舟观赏、画舫游船、桃源里景点、七里亭遗迹等,是安庆周边不可多得的旅游和文化圣地。图二:科甲冲云峰禅寺

    山口乡在宋朝,就有大文豪黄庭坚的曾祖父黄中理曾开办樱桃书院和芝台书院。延引四方学子,黄庭坚等曾就学于此。宋朝理学家周敦颐任分宁主簿时,曾开办书院,后称濂溪书院。徐、祝等大姓亦办有书院,培养众多人才。图三:科甲冲

    山口乡的科甲冲自唐朝、宋朝直至清朝,就出过多位进士、举人,这些人后来成为朝廷中的丞相、尚书等要职,仅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就有数位。所以科甲冲以科举中甲而得名。图四:云峰禅寺

    现位于科甲冲的云峰寺,因山间有一名为云峰洞而得名。现云峰洞早已被填,仅留洞名,云峰寺修建在海拔约三百米的山腰间。古刹在清朝被毁,清末民国期间又重修了云峰寺。图五:云峰禅寺

    查阅了相关的资料之后,卒子了解到,云峰禅寺原名云峰洞,旧址座落于山口云峰山,据说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清朝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扩建大雄宝殿初具规模。几经岁月沧桑,云峰禅寺多次兵焚重建。现云峰禅寺占地五百三十平米。图六:科甲冲云峰禅寺介绍

    云峰寺坐东向西,三面环山,古称云峰山,原古建筑群据说磅礴轩昂、气势恢宏,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但山口历史悠久,比怀宁县还早185年,比安庆建城早1035年。唐宋时期,皖口两度成为怀宁县治之地。其枕柏子山,挟皖河,濒长江,拥石门湖,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图七:科甲冲云峰禅寺

   山口乡的科甲冲山川秀美、景色迷人。附近还有纱帽山,山势奇特。登极远眺,如虹大江,烟波浩渺;近望宜城,似海市蜃楼。春暖满山杜鹃红似火,夏凉鸟鸣蝉噪山林静,秋色红叶染西山,冬令风轻暖朝阳。石门湖水面辽阔,烟波浩渺,渔帆点点,少鸥翔集。“柏子晴岚”、“石门泛秋”、“雁汊渔灯”是怀宁县十二景的三景。图八:科甲冲云峰禅寺

     独特的山水风光,令历代文人墨客迷恋往返。留下古人在此作诗多首,其中唐朝诗人李涉的《井栏沙、夜遇客》、宋王安石的《过皖口》、《至皖口》、《别皖口》,黄庭坚的《向皖口》、明刘基的《江行》、清方都镐的《石门秋泛》,均成为令人击节称叹的千古绝唱。图九:科甲冲云峰禅寺

    明末戏剧家阮大铖独慕柏子山,自号“柏子山樵”。“下有七里长亭,上有五里大庙,日有千人作捐,夜有万盏明灯”,栩栩如生地勾勒出皖口当年的繁华与兴盛。图十:科甲冲云峰洞

(本篇完)

2017-04-29

黄岗陈家岭陈氏祠堂及民国建筑群

——安庆宗祠与古村落系列

第124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太湖县汤泉乡的黄岗村,九十年代前是黄岗乡,这里有一个叫陈家岭的地方,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远望陈家岭

    原以为汤泉乡的龙潭寨古村落和蔡家畈古村落是太湖的二个国家级古村落,后来在卒子的发现下,才知道原来现在的汤泉乡合并前的几个乡镇,均有大小不同的清末民国初期的古村落,有些根本没有列为古村落的序列。今天卒子介绍的黄岗乡的陈家岭,在就今太湖县汤泉乡境内。图二:航拍陈家岭陈氏祠堂

     据《太湖县志》记载:民国初年,太湖县设十区七十五保十四镇,陈家岭属于北前区陈家岭保。又记载:民国三十三年八月,陈家岭保又细分,陈家岭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据陈家岭近八十岁陈老爷回忆说:“陈家岭一带,在清末出过大官,至于何官不详,民国期间陈家岭有多人在上海一带做事,回乡之后建起多幢宅院。”图三:陈家岭民国期间的建筑

     今天当卒子走过这片土地时,以当地盛产的黄土制坯的清末和民国初期的建筑时,感叹为何这样的古村落落选安庆古村落名录。陈家岭土地平旷、山川秀美、物产丰饶、文人辈出、人文底蕴深厚。陈家岭之所以叫岭,其实是山间的一处凹地,最凹处积水成潭,沿坡建有多幢古建筑,多数是民国期间建筑的,有少量清朝末期建筑的古建筑,村头还有一座小土地庙,村民外出经商、务工时的祈祷。图四:陈家岭地处大别山腹地

    抗日战争时期,据汪礼俊撰写文史稿介绍,声名远扬的“太湖县黄牸乡抗日游击队”也曾经在这里活动,这是抗战时期太湖县唯一一支由中共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武装。游击队队长李甸民(又名李甸明,今汤泉乡黄下村人),是民国时期太湖县名人李西溟(又名李熙民)的第六个弟弟,称“七弟”,当地人习惯称“李老七”。图五:陈家岭建筑、古墓葬、祠堂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国民党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1938年5月,太湖县国民政府成立“安徽省太湖县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县动委会”)。熊本旭(县长)、李楣(又名李菀民,李甸民之五兄)、赵纶士(六邑联中校长)、李西溟(又名李熙民,六邑联中教师,李甸民之长兄)、韦格六(县参议长)等为县动委会主要领导成员。图六:陈家岭民国期间的建筑非常精美

    1938年7月1日,日军清水师团从安庆经太湖县小池一条、从怀宁县石牌经太湖县新仓、从望江经徐桥分三路进攻太湖,1938年7月,太湖县城沦陷,县动委会机关先后搬迁到山区牛凸岭、薛义河等地。据李朴民在1982年11月18日写的回忆录《岳西革命斗争大事记》记载:“1940年3月,国民党第四十八军所属第九游击总队司令云应霖拥护**抗日主张,反对国民党破坏统一战线行为。国民党为防范云投奔**,将第九总队改编为四十八军补充团,调防于抗日大后方的岳潜边境。云识破国民党意图,决定起义。将由**为骨干的第七连和突击队,进驻岳西撞钟河、菖蒲地区以策应起义。”图七:陈家岭的建筑

    据了解,1960年7月22日李楣(李菀民)、霍振、方琦德、石鹏之口述,阮来安记录的《太湖县黄岗游击队的成立及活动情况》一文记载:“**员陈久亭、李甸民(因排行第七,俗称“七弟”,当地人称“李老七”)等人就是云的部下,也参加了云团起义”。图八:陈家岭陈氏祠堂局部

    后来,因“国民党四十八军三个团的兵力围剿,云团起义失败。云团起义失败后,团长云应霖受伤被捕,连长陈久亭牺牲,突围出来的同志大部分赴皖中地区,李甸民突围后找到中***组织回到了家乡,继续组织武装革命。”图九:陈家岭古建筑

    1983年7月16日,原安庆市工会主席李菀民(原名李楣,李甸民之五兄)在《关于一九四一年太湖黄牸乡游击队的筹建和活动情况》中是这样回忆的:“我有一个七弟李甸民,因自幼不能读书,无文化,粗鲁无知。一九三九年我在潜山县政府工作时,他因害怕国民党征兵,也来到潜山。到潜山后,我将他派到陈久亭自卫队分队里(陈久亭原是太湖三区自卫队副队长、三区中***的组织部门负责人)。因为他是我的弟弟,陈久亭就将他编为列兵,并发展为中***员。这年七月,我因病回家。这年冬天,陈久亭的分队整个参加了岳西云团(国民党正规军编制团,团长云应霖,系中共同情分子。团中有部分中***员和‘民先’队员,基本上是中***的领导。云现在广州市政协工作)。大概是一九四零春初,云在岳西菖蒲起义,被国民党三个团包围打垮,陈久亭牺牲,李甸民逃回家中……”图十:陈家岭古建筑

    据1960年10月7日李甸民口述、占协良访问记录《李甸民口述材料·第四游击队情况》记载:“游击队共有五十多人,其中有二十多人是八士畈一带的。游击队下设三个班,第一班长李时文,主要负责军事;第二班长汪毛海,主要负责交通;第三班长汪胡武主要负责侦察敌情。每班均有十七八人左右。游击队活动中心主要在黄下八士畈、黄岗陈家岭、佛图的乔木寨、银河寨等地。”图十一:陈家岭古建筑

    黄岗的陈家岭,是一处几乎被世人遗忘的古村落,当卒子走进这里时,仿佛时光已经停止。从目前现状看,陈家岭陈了几幢规模较大的民国建筑之外,其它清朝建筑基本全部倒塌。走在屋前屋后,还有很多清朝中晚期的古墓葬。当地陈老爷介绍,这里有一座明朝的古墓,具体姓氏不详。图十二:陈家岭古建筑

     来到坡岭,卒子看到陈氏祠堂,目前已经几乎全部倒塌,只剩下主体的两侧封火墙,一面墙体使用木棍支撑,未来不久就全部倒塌,这是卒子在走遍安庆过程中看到不止一处的即将消失的古村落和古建筑。航拍作品,请大家浏览之后将本文转发,感谢你的阅读。图十三:陈家岭古建筑群

(本篇完)

2017-04-30

两代宰相祖上墓,风水最好落凤窝

张氏祖茔——“落凤窝

——安庆古墓系列

第124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桐城市嬉子湖镇的落凤窝,有这样一座古墓,老人后代共出七代进士,后代发达成为安庆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家族,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航拍整个落凤窝地貌

    位于嬉子湖镇胜利村有個名叫落凤窝的地方,相传是张英家的祖坟地,是明朝一个有名的风水先生史仲宏相中的。史曾经受城里魏姓大财主重托,跑遍全县都没找到好地。一日来到菜子湖畔,忽见一双五彩缤纷的大鸟落到山岗树林里。经打听,其地名叫燕窝地,史说不如就叫“落凤窝”好。谁知那魏姓财主嫌地不好而放弃。其时张铁匠(据传是张英之父)也在找地葬母,史见张铁匠为人忠厚老实,便劝其将老母葬于“落凤窝”。下葬时按史指定位置挖穴,当挖到半人深时,竟挖出一块大石板,上有“前葬出司马,后葬出翰林,只准棺上加棺,不准移棺再葬”刻文。史仲宏一看高兴地说:果不出所料,将相之地也。“落凤窝”地处菜子湖滨,白天渔船舟楫往来,如同打躬作揖,夜晚渔火闪烁,星罗棋布,犹如万盏明灯,有“日有千人唱喏,夜有万盏明灯”之胜。图二:张英像及张英落款新石碑碑文

    清朝桐城父宰相张英、张廷玉的祖茔地,坐落于桐城市嬉子湖镇境内,名之“落凤窝”。张氏祖茔海拔为二十米,墓地长十八米,宽约十米,面积为一百七十多平方米,大坟隆起,高达一米。图三:落凤窝地貌

    该墓为张英母亲胡老夫人的墓葬,原明朝石碑高约四十公分在后,后清朝石碑高约立出土高为一米余,宽约五十公分米,厚约二十公分。原明朝石碑碑文无法见识,清朝石碑正中阴刻大字云:“明张氏四世妣慈寿胡太君之墓”,上款阴刻“陕西布政司参政孙淳立”,下款阴刻“保和殿大学士十世孙张廷玉重修”。图四:胡太夫人墓


    张氏祖茔,背依雄山,形似凤凰;近旁两山相峙,状若凤翼,故名“落凤窝”。面临松湖,松山为“笔架”,松湖作“砚池”,湖中左有一大一小水岛,称之为“印墩”。湖上则小船来来往往,夜则渔火星星点点,张氏祖茔因之拥有“日有千人唱喏(作揖,指双手划桨),夜有万盏明灯(指渔火)”之胜景,游人来此揽胜,络绎不绝。图五:原明朝墓碑在后清朝墓碑在前


    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乐圃,清朝人物,清代著名大臣张廷玉之父。著名的桐城六尺巷就是出自张英的那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六尺之巷因此而成。图六:巨大的胡太夫人墓石碑

     在安徽安庆,流传着这样说法:“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指的是张英家族。张英的儿子是大名鼎鼎的张廷玉,张廷玉(1672-1755)为清朝康熙时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乾隆时加太保,为官康、雍、乾三代,历半个世纪的重臣,是唯一享受太庙的汉人,二千年封建官场之罕见。祖辈淡泊致远、克已清廉的家风。六尺巷在父辈那里宽了六尺,而在他的心胸中又宽了万丈,“心底无私天地宽”,无私的心胸因此坦荡而无垠!  张英、张廷玉父子是安庆著名历史人物,也是全国著名人物,二人在清初康、雍、乾盛世居官数十年,参与了平藩、收台湾、征漠北、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编棚入户等一系列大政方针的制订和实行。对稳定当时政局,统一国家,消弭满汉矛盾,强盛国计民生都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图七:明朝张氏四世祖墓

    张英、张廷玉二人为官清廉,人品端方,均官至一品大学士,是历史上著名的贤臣良相。同时二人还是史家公认的学者大儒。在张家官运的背后是康雍乾三世,他们是清代有作为的皇帝,特别是雍正皇帝,为政不长,却厉行政改,一生勤于国政,“崇俭而不奢”,“毫无土木声色之娱”,张廷玉记录雍正:“上进膳,承命侍食,见一于饭颗并屑,未尝废置纤毫!”饭粒落于桌上也不舍弃!在张家高官的背后,是威严自律的帝国皇帝。张家人低调屈身,也成自然,据载,张廷玉之子张若霭殿试得一甲第三名(探花),张廷玉跪求雍正换人,以留得名额给天下平民英才,因为张家已太多出人头地的机会了。雍正深为感动,将其子降级任用,可见张家谦卑公允之心昭昭可鉴日月。才俊满门,声誉九州-张英一门七代十三进士(许谦)。 图八:陕西布政司参政


    据康熙《潜山县志》卷十四记载,张英祖籍江西鄱阳,他曾自叙道:“吾桐与潜同郡而接壤,相距百里许。余之先自鄱阳瓦屑坝徙于桐,始祖为贵四公。潜亦同时同地并来鄱阳,始祖为贵七公,徙居于潜之青山焉。”。据《桐城耆旧传》二十七记载,桐城派殿军马其昶也考证:张英“其先洪永间自鄱阳来迁”。经过二百余年的繁衍,至明末清初已成为当地的大户望族。嗣后,逐步入鼎盛时期,被誉为“缙绅发迹,文物蔚兴”之门。寻因探底,其重要方面还得益于张氏子孙深受儒学影响,以及桐城丰厚的地域文化的薰陶哺育,发奋攻读刻苦磨励,通过科举取士而跻入仕途。图九:太保保和殿大学士

    在胡老夫人的墓碑上,留有这样的字刻,“陕西布政司参政”卒子原以为是好友给张英母亲写的,后来经考证原来张英的曾祖父张淳,是明朝隆庆二年(1568)进士,官永康知县、礼部主事、建宁知府、浙江提刑按察使司副使、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参政。祖父张士维,字立甫,号恂所,县学生,“敦庞浑厚,嶷然如山岳,挹其风度,可以挽浇振靡也”(张英语)。父张秉彝,字孩之,号拙庵,县学生,平生泊然无好,兄张秉文任山东布政使守济南城与清军鏖战城破殉难,秉彝携秉文二子北上济南,泣走数千里扶榇归乡葬牌坊山麓(桐城黄铺乡汪河村)过去卒子曾介绍过。张英一门七代十三进士,实为安庆四大家族之首。图十:落凤窝

(本篇完)

2017-05-01

(本文只上传四张照片,如想参看更多航拍及相关照片,请关注《卒子走遍安庆》三个渠道,一:“今日头条”——《卒子游记》、二:“微信公众号”——《卒子走遍安庆》、三:过河卒子QQ空间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