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灌区徒步全穿越纪实 - 湖南 - 8264户外手机版

  湖南
11月24日。昨晚晴天美女跑来了,今天和我们一起徒步,队伍增加到五人。

上午7:10开始徒步,7:30到红卫关。南干渠1966年6月动工兴建,67年3月建成,正是文革高潮期。

顺着红卫关右边公路,经上图左上方上黎塘庙直走200米,回到渠道,关长约1公里,绕行须1.5公里。

8:40,徒步5公里,过虎涧村,到湘潭县境内。





10点,过红卫桥,到竹山机埠,机埠墙上三条最高指示,有浓浓的岁月感。到此已徒步10公里,今天节奏明显加快。

遇上一座拱桥,我们四人合影,摄影师默默在镜头后面



路旁一片芦苇



11:10,渠道上一拱形建筑遮弊渠道,用途不明。


在老桥上改建的新桥,毫无违和感。


11:48,过干渠上最短的渡槽——工农渡槽,桥下是X022县道,今日徒步已15公里,南干渠已过27公里。


12:40,过南干桥,左转离开灌渠约700米到石潭镇午餐,今日上午已徒步18公里。


酒足饭饱,继续徒步。渠道边一处陈旧的机房,连着干渠最简陋的桥梁。


4:10,一座精美的拱桥——利民桥,列家桥公社77年建。


4:50,过见龙斗槽。已徒步近30公里

斗槽中的水通过水闸排入小溪,小溪汇入列雁荆河。


5:05过英雄桥、5:10过反修桥。


反修桥边是见龙村和巨鱼村,巨鱼是宋楚瑜故乡。此地通X032,有车回石潭和易俗河。误听村中老人言方上桥有住宿,又徒步两公里去方上桥村,无,包车回石潭镇住宿。这天徒步32公里多,疲惫不堪。

【南干渠】11月23日再次来到洙津水电站,开启为期三天的南干渠徒步之旅。此时人数增加到四人,去疾加入我们的队伍。

上午11点30分,我们来到放水闸,这是南干渠起始处。

过“南北分流”渡槽后,北干渠经“飞涟灌万顷”向东北而去,南干渠却折流向东南。



最喜爱灌渠边的小路。当时将渠道中的土壤担上来后,夯实成了小路,两旁再种上树木,泥土被夯得如此紧实平坦,大树又能防止水土流逝,因此晴天不会尘土飞扬,雨天不会泥泞不堪。


12点30分,徒步2.8公里,来到南干渠第一座渡槽,芭蕉港渡槽。


和其他干渠不同,芭蕉港渡槽呈半圆形,路安放在圆心位置。这是由于南干渠渡槽没有设置通航功能。

去疾秘书长牵挂协会,带来了我们的会旗


路旁菊花盛开。



阳光晒得我们懒洋洋的,迈不开腿,下午1:40,徒步7公里,在张江村午餐。


下午2:40,继续徒步,东台山在我们右前方。

下午3:30,徒步10公里,经东台山景区大门。


下午4点10分,徒步12公里,到灌区东山管理处,周主任为我们安排了工作餐,却之不恭,且再往前走,住宿补给不方便,今日徒步到此,宿湘乡二桥西。

11月21日8点半南充桥出发。

右边是宽阔的公路,左边小路狭窄。

9点,过南干渠第一座渡槽——大屯云河。

干渠的水流通过圆孔型闸门流入支渠。




渠道边又一所废弃的小学——同升学校。孩子越来越少,废弃的小学越来越多了,大家要努力啊!

10点25分,徒步30余公里,到左干渠第二座渡槽——靳上骑涟

清澈的靳江河,装载着涟水的渡槽骑在它上面,名字很贴切,可惜渡槽没水。

我前面的管道是一个提灌设施,将靳江河的水抽到渠道,左干渠下游这样的提灌设备很多。


渡槽旁边就是灌区花明楼管理所,我们离终点不远了。


一座纤细的拱桥,极简主义的杰作。



灌渠以一个S型弯道延伸到远方,越来越狭窄。





又一处分渠,但已经堵塞。


12点半,到达西山坝。这里离花明楼4公里,是资料中记载的左干渠终点


灌渠中的水汇入水塘,水塘又连着一条支渠和一条小河,我们顺着河边又走了很远,再没有发现人工的痕迹。

【左干渠攻略】

1、左干渠起点为三湘分流,终点为西山坝(边有张公桥,通双狮公路),长约36公里。有两处渡槽,两处隧洞。

2、搭乘湘潭到湘乡的班车,在西北村口下车,往西北村方向徒步两公里到起点“三湘分流”,票价11元。

3、终点离花明楼4公里,花明楼没有汽车站,回湘潭或打的道林镇搭乘大巴(车次不多),或打的到锰矿(价格100元,路极不好走),坐116路公交车到市区。

4、途中银田镇(距起点12公里)、大屯营(距起点27公里)可住宿。

5、沿途风景点:韶山灌区陈列馆、银田寺、花明楼刘少奇故居、道林古镇

明天欢迎收看完结篇——南干渠

【左干渠】11月20日清晨,我和牦牛、小草两位朋友乘坐灌区管理局灌溉研究所周主任的顺风车前往“三湘分流”,开启左干渠之旅,今日起,徒步灌区的“二人转”变成“三人行”。
“左干分流”水闸是左干渠的起点,9点,徒步开始。
前日洋潭水库放水,我们总算看到了有水的渠道。
左干渠前段道路宽敞,视野开阔,道路平整。
红卫桥,干渠上第二座铁路桥

铁路通往韶山,顺着铁路走遇公路右转,可到楠竹山。
11点,徒步近8公里,过上瑞高速。11点46分,10公里,进入韶山境内。

这座美丽的拱桥,已禁止通行。不知灌区可有保护这些50年老桥的计划?

12点16分,徒步12公里,过银田寺渡槽。话说当时张平化书记两次恳请毛泽东同志为此渡槽题词,毛主席回答:“要高产才算”、“现在不写,灵了再写”,他老人家不写,谁敢在这里题词?因此直到1977年,当时已成为中共中央主席的华国锋才为灌区题写“韶山银河”,分别悬挂于洋潭大坝和银田寺渡槽。
过渡槽正前方是灌区银田管理处和韶山灌区陈列馆,右边左干渠通往宁乡,左便是韶山樟木山支渠引水口(非韶山支渠,韶山支渠在渡槽前方)。

1965年,当时的省委书记张平化决定将“涟水渠道工程”更名为“韶山灌区工程”,当时湘潭的同志提出,要名副其实,得把水引进韶山冲。于是有了韶山支渠,而众多资料认为干渠总长度240公里,也是加上了韶山和宁乡支渠。

过桥就到了韶山灌区陈列馆,已到中午12点多,饥肠辘辘,多亏周主任为我们安排了工作餐。


下午一点继续出发,由于韶山银河闸门关闭,左干渠又变成了干(甘)渠。


深秋季节,松针掉落下来,铺满了小道。



下午两点,过蜜蜂冲涵洞和韶山高速公路桥,进入宁乡境内。


渡槽和桥梁一体的建筑。

下午三点,到达著名皂林冲隧洞——英雄关。此地地址结构非常复杂,施工时塌方61次,甚至有人建议改道,是灌区难度最大的工程之一。英雄关三字和左右的对联是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张平化题写。


英雄关长约1公里,顺公路而行可到隧洞出口。


过隧洞不远是天井塘机埠,下方小字是“姜畲区烟山公社一九六六年建”,原来我们又回到了湘潭。



下午4点半,徒步已23公里,经过一座废弃的小学——狮行学校。


这种圆环型的田块第一次见。


下午5点10分,徒步26公里,到达大屯营管理所,过南充桥约1公里就是大屯营镇,镇上住宿。

19日清晨,赶往进军桥。这天是周日,小范围通知了几个朋友参加,从这天起,不再是我和牦牛两个孤独地行走了

进军桥边的合影,中间穿红衣拿绿包的就是摄影师牦牛,可怜他前三天一张照片也没有。此地已属雨湖区姜畲镇。

不到20分钟,就到了右干渠第一个隧洞——创新关


创新关隧洞较短,路口右转再左转就可回到渠道。
过创新关后的一段路非常惬意,不知这样的林荫小路还能存在多久

果然好景不长


过沪昆高速不远,是右干渠第五座渡槽——幸福粮河,今日已徒步一小时,离三湘分流已有26公里。


离渡槽两公里,是右干渠的第二个隧洞——攻坚关,这是目前为止最长的一个隧洞,约600米,此地极易迷路,正确的走法是沿公路翻山而过。


中午在农家商店自己动手做中餐,农家淳朴,8人十个菜6瓶酒收费80,我们多给了20块。

下午2:10到达群英关,隧洞长约200米,灌区示意图没有标记。


群英关后小道无人维护,长满荒草,踩上去非常舒服。


下午3点来到右干渠最后的隧道——跃进关,隧洞长近500米。
过跃进关,干渠变得狭窄,此处离“三湘分流”已超过38公里。



弯船埠,干渠经过一个“莲花潜龙”的装置,一部分排入水渠,一部分潜入地下。此处是不是右干渠的终点?理工男牦牛仔细研究后否认了。

往前走,果然干渠又露出地面。


将近4点,到后背塘机埠,《韶山灌区》一书和温金武的论文都标注这里是右干渠的终点。干渠在此处分流,一部分通过三条管道越山而去,一部分流入支渠。


由于湘潭市地图和灌渠示意图都标注右干渠流入湘江,于是我们绕过机埠,顺支渠有走了一段,越看越不像是干渠,电话给灌区灌溉研究所的周主任,确认后背塘就是右干渠终点。历时两天,右干渠徒步终于完成。

【右干渠攻略】

1、右干渠以灌区管理局“三湘分流”为起点,后背塘机埠为终点,长约41公里,徒步需要10——12小时,建议分两天完成。路途有六处斗槽,四处隧洞,绕行隧洞时小心迷路。

2、如果安排两日徒步行程,建议第一天三湘分流——马兰桥,17公里;第二天马兰桥——弯船埠,23公里。马兰桥可乘坐湘潭到韶山的班车往返。

3、搭乘湘潭到湘乡的班车,在西北村口下车,徒步两公里到起点“三湘分流”,票价11元。

4、终点后背塘沿干渠往回走约1公里,在弯船埠搭乘2路、116路公交车到市区,票价2——4元。

5、路途补给非常方便。


下午两点20,酒足饭饱继续徒步,道路泥泞,鞋底堆满了烂泥。

3点25分,已徒步17公里,到达S208上的马兰桥,这是通往韶山的要道,路边不远就是云湖桥镇政府。
4点15分,已徒步19.5公里,过“石牛横渡”渡槽,渡槽下是X020县道

接下来的路更加泥泞,渠道里反而干净些

下午4:40,到达进军桥,此地已属雨湖区姜畲镇。已徒步22公里,腿和鼻子都疲惫不堪,今日徒步到此结束。

由于17日下午要赶往长沙,参加18日的长沙马拉松,右干渠接下来路段安排在19日完成。


【右干渠】 11月16日上午9点50,我和牦牛来到韶山灌区管理局,此处又叫“三湘分流”,为当时中南局书记王首道根据此处为通往湘乡、湘潭、宁乡三地的干渠汇集之地,取其谐音而命名。

右干分流—— 这座熟悉的小桥就是右干渠严格意义上的起点。
右干渠上的第一座渡槽——芦塘巧渡,非常的小巧

出渡槽,左边是平整的小路,右边红砂岩石上开凿的路,部分路段已塌陷

右干渠数十年不遇的改造工程。




徒步近5公里,来到右干渠第二座渡槽——潭湘联渡,这也是一座小巧的渡槽


马力强劲的农用车
进入渡槽密集区,不到十分钟,又越过第三座渡槽——石桥新渡
路边堆砌着挖上来的烂泥石块,路极难走
雄伟的楠竹长虹,据说是干渠上最长的渡槽


广袤的稻田,构成完美的肌理。

道路要拓宽,路旁50年的大树被砍伐,绿茵丛中的小路会变成历史,这就是发展的代价吧!或许我们会反对,路旁的村民却是极赞成的。




砍下的松枝堆满了道路,路越来越难走


泉塘桥这颗熟悉的树,提醒我们快到云湖天河了。


相邻的两座桥,一为芭蕉桥,1966年建;一为七星桥,2005年建,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审美趣味果然不同。

下午1点20,徒步13公里,到达云湖天河,“云湖天河”为1966年时任湖南省副省长、韶山灌区建设总指挥的华国锋所提写。

下桥找饭店,三天来第一次吃了个正式的中餐。



谢谢,欢迎来韶山灌区徒步


白托附近,干渠从湘黔线下流过,这是北干渠上唯一的一座铁路桥。

过红仑,路变宽阔。




北干渠上的水闸

60年前建造的桥梁,尚保存完好,轻盈纤巧,带着岁月的美感。

将近下午1点,我们越过“石江长渡”渡槽



徒步16公里,到了一处似丹霞地貌的地方,是著名的猫形山,当时挖山时流传着歌谣:“一上猫形山,六天退下山;二上猫形山,顽石吓下山,三上猫山,石山变天河。"劈开这长近一公里红砂岩石,100多民工用了三个月时间。




岩壁上,连猜带蒙依稀可辨别是“猛虎关”三个字,除了隧洞,干渠上只有此处用“关”的称呼,可见当时的施工难度。


红砂岩之间是北干渠上第四座斗槽——普田一虹,构造奇特,有点像拉索桥。

下午三点,我们到达三湘分流渡槽,过了渡槽就是灌区管理局,北干渠之旅到此结束,明天欢迎收看下一集——右干渠。

【北干渠攻略】

1、北干渠自洙津水电站——灌区管理局,长约22公里,徒步约需5——7小时,路途有五座渡槽,无隧洞,顺着灌渠而下,没有迷路可能。

2、从湘乡市区搭乘8路车,在终点站洙津大桥下车,绕万福桥左边小路,可抵达“飞涟灌万顷”渡槽下,过渡槽即到北干渠起点洙津水电站。或搭乘滴滴直接去电站,须加价10元。

3、终点灌区管理局须徒步2公里到320国道,搭乘湘乡市回湘潭的长途车,价格11元。

4、有的渡槽只能单侧通行,因此,顺流而下最好走右边,左边杂技高手也可通行。

5、此段路程前段补给相对充分。

【北干渠】11月15日清晨,湘乡市区驱车赶往洙津水电站,这是北干渠的起点。
总干渠过南北分流渡槽,除分别流向南北干渠外,还通过电站水坝和泄洪闸排入涟水河。

紧连着电站,是北干渠上第一个渡槽——飞链过万顷,名字是当时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所起,湘潭市书法家陈石泉所题写。
渡槽长500多米,这是唯一一座跨过涟水的渡槽,总干渠上的“双江纵横”和右干渠上的“石桥新渡”、“韶山银河”跨过的是涟水的支流,所以此渡槽又称“涟上飞链”。
渡槽上,工人们正在紧张的施工。

过渡槽约一公里,是洙津大桥,大桥旁是著名“万福桥”,大桥九拱,被誉为“楚南大观”,清雍正年间所修,上世纪九十年代还在通车。


万福桥边的年代久远的建筑


趁枯水季节,灌渠上又在修一座新桥。


徒步约一小时,来到北干渠上第二座斗槽——城南大渡。



天河上看枯黄的稻田,有荒凉的美感。


过渡槽,此段在大修,路变得很难走。

壮观的劳动场景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