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西台--中台--澡浴盆--北台--鸿门岩--东台
昨天虽然经过了一天的艰苦跋涉,但是睡眠质量却并不算好,可能是因为在睡袋里可以翻转腾挪的空间太小了,睡到半夜怎么都感觉腿脚踢蹬不开,只好把睡袋彻底蹬到脚下挣脱开束缚才睡得酣畅起来。这个睡袋的问题,其实也是受网上攻略的影响,很多攻略都提及台顶的住宿环境一般都比较恶劣,所以被褥等卧具不会经常清洗,如果对卫生比较介意的人,最好自带一个薄睡袋。我在外面玩的时候自认不是一个对卫生状况要求很高的人,基本什么样的条件还都能将就,不过,想着反正这次也没拿帐篷、防潮垫,少了好大一块负重,多带一个薄睡袋也不算什么事,于是顺手装了一个布睡袋到包里。到了山上,又觉得带都带了,不用的话好像又白背了这么久,所以南台和西台上都装作很爱卫生的样子先钻睡袋再盖被子,昨晚上终于受不了了,把睡袋蹬开顿时觉得整个人都睡得恣意起来,一觉又睡到5:50左右。其实这个点儿我也不愿意起床,只是早上6点打板开饭,再睡下去又怕耽误饭,没办法只好强打精神一脸懵逼的起床穿衣去吃饭。因为我起的比较晚,我和老婆的洗漱用品又都在我的大包里,所以早上两个人都没来得及洗漱就去斋堂吃饭了。

早上是正点打板开饭,所以斋堂里比昨晚上要拥挤,师父、居士、挂单的旅人都找到自己的位置排排坐好,最后一排为挂单人留出的桌椅餐具前面都已经坐满了人,后面来晚的就只能往倒数第二排跟师父们一起挤地方了。早晨的斋饭也比昨晚丰富一些,虽然主食还是菜包子,但至少还有粥。不知道究竟是因为早上六点这个时间点我的胃口还没有打开,还是因为这个菜包子跟我哪里有点犯克,昨晚上就强撑着只吃了三个,今早上居然还是没什么食欲,貌似吃了一个以后就吃不太下了。

用过斋饭,照例把自己的碗筷洗净按原样倒扣在桌上,我们就回到了住处收拾东西。借着清晨西台顶和煦的阳光,拍一张昨晚下榻的环境。图中最左侧靠墙那张床的下铺就是昨晚上哥的梦乡。可以看到,其实这里的铺位不是按照床位来计算的,像我们昨晚上人少的情况还好说,如果人多的时候,两张床位是要挤三个人的,算上上下铺的话,如图所示两张拼在一起的床,要挤六个人,这就比较伤心了,估计跟我昨天睡在睡袋里是一个效果。而且,照片的前景是一台我不明所以的机器,其实整间屋里堆放了不止这一台机器,甚至要走到我的铺位前得踩着脚下堆放的一片不知道是什么管材的工程材料才能过去,如果不是周围有这么一圈上下铺,这里绝逼就是一个工厂车间。其实说是工厂车间倒也不算错,因为就在我们收拾完行装纷纷开始上路的时候,几个工人来到了屋子里拖动机器收拾材料准备开工了。

临走前把几个水壶都灌满水,大概6:50左右辞别西台法雷寺,向中台进发。昨天行走的时候一直都在勉励自己也是勉励大家,南台到西台的路是最难的,坚持坚持把最难的一段走完就成功了一大半,但其实,今天的路程跟昨天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何况中间还要攀爬一座此行唯一上3000海拔的华北屋脊北台叶斗峰,所以还是得早早的上路,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从西台沿一条小路向中台进发,回首给西台留张影像,天真蓝墙真红,刚上路的人儿啊,真轻松。

就在我一回头给西台法雷寺留影的时候,我们的队伍就已经前行这么远了。呐,这就是刚出门时走上的小路,比绕大路可是近得多,徒步朝台的选手基本都选择走这样的小路。图片上可以看到,跟我们同时往这个方向走的其实不止我们这一拨人,但他们都是要到昨天我们经过的那个西台大牌坊处下山。当天住在西台的所有人,不是继续往南台逆穿就是今天下山,竟然没有一个人和我们行程一致顺穿朝台的,想来大家应该都是被网上攻略所影响,全都选择了逆穿朝台的缘故吧。

照片中我身后左侧角落里那个大牌坊就是其余几个人下山的岔路口,只有我们五个人继续向中台方向前进。作为背景出现的西台,和一丝云彩都没有的蓝天,都被我的黄色探路者冲锋衣抢了镜。

把主角拿掉,给大家看看目前穿行过的小路,一直说小路小路的,可能大家也没个直观的印象,图中我用红笔标注的就是从西台到目前站立点时走过的路线,一目了然吧,其实就是把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取直了。不知不觉我们好像已经经历了一次海拔的下降和上升啊,今天要连穿四台,这种海拔的变化应该会比昨天更加频繁。

继续沿小路向前,其实大家也不用担心找不到路,跟昨天在密林中需要靠户外俱乐部的红布条做引导不同的是,今天这段路是在高山草甸中行走,视线非常之开阔,基本上都是在能看着目标方位物的条件下前进,方向不虞有差,而且小路已经被行人和牛羊踩得非常明显,当然,最重要的是在路线旁边,还有一排石质路桩作为标志物,基本上只要不瞎,就不会迷路。

西台到中台貌似是五个台之间距离最近的了,基本一直都在中台的俯瞰下前行。看到这样的高山草甸场景,让我时常想起了在武功山重装徒步的经历,感觉风景好像啊,只是当时没有果严师父这样的领路人一直在前方督促我们前行。

果严师父在前面心无旁骛奋勇前行的时候,我们就这样三三两两的散在后面勉力跟随,师兄们还在一边走一边饶有兴致的观摩讨论之前说过的作为路标出现的石桩上有关佛文化的文字。我和老婆则纯是因为体力不支,所以跟师父的距离越落越远。

因为要照顾我们,没办法,果严师父只好在前方埋头行走一段,看看把我们落的太远了,就停下来等我们一会,等我们赶上进度,再继续前行,这种破坏自身原有节奏的走法,师父也应该走的挺累的吧。

临近中台,在我们头顶上方的小路上,看到了两位磕长头的女信士。统一制式的围裙、鞋子、手套,三步一拜的节奏,在这除了我们好像空无一人的大山里充满了别样的美感。本来朝台路就是一条挺虐的线路,我们徒步走下来都感觉需要靠文殊菩萨加持才能走的顺利,很难想象这些磕长头朝台的人心中需要怎样的大愿心才走上这样一条朝圣之路的。

走过了五个台之间最短的一个台距,我们在8:30分来到了中台顶翠岩峰演教寺外。首先吸引我们目光的既不是五个台中面积最大、最平坦的台顶风光,也不是作为五个台顶上规模最大的寺院存在的演教寺,而是上图中一片雄伟的石柱拱卫中的文殊菩萨铜像。我们不约而同的没有着急去往演教寺而是直接登台顶礼膜拜,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见到了这么一尊菩萨像,不转一转简直不足以表达内心精神世界的富足。可是当我们上台阶的时候,却遇到了两个乞讨者坐在台阶两侧的阳光下,一边作乞讨状一边口念佛号,顿时让我本来晴朗的内心一阵不快。如果说在繁华的闹市乞讨尚能算作一种职业的话,在五台山这种佛门圣地利用念佛之人慈悲为怀的善心行乞,我感觉在某种意义上就属于诈骗了。咱且不说他们看上去四肢健全口齿清楚的健康状态,就单说他们能千里迢迢的来到仅此于北台的五台第二高峰来行乞,这精力和体力就不得不让人佩服,有这能量干点什么不行,不说别的,在我大莱山找个工厂看大门,或者到小红帽物业找个打扫卫生的活,至少实现温饱是不成问题的。可他们偏偏选择了乞讨这一简单粗暴的致富之路就让我很不爽,其实我也并不是说所有的乞讨都是诈骗,因为我相信有一些乞讨人的确是有着他不得已而为之的原因,只是我很难分辨真假而已,但是,不远千里来到一个佛门圣地,这种功利性目的性计划性和精力体力都十分完备的乞讨,对不起,我只有用诈骗来形容。后来师兄们在讨论的时候也说,这种利用佛教的慈悲之心要钱的行为,会有因果报应的。

说法台往演教寺走的路两边端坐着大片的罗汉石像,好像号称500罗汉,我倒是也没一一去数,不过数量的确很惊人就是了。500罗汉仿佛课堂上的学生一样,静静的聆听说法台上文殊菩萨的演教。一看就是大手笔,让一路从普济寺、法雷寺走来的我们打开眼界。图中罗汉群像目视的方向处应该就是传说中的文殊说法台,台中有一汉白玉讲台,四隅屹立着四座覆钵式石塔,据传这里是文殊讲道说法之处,故名。在说法台前还有一座祈光塔,《清凉山志》记载:“成化间,秋崖法师同晋主祈光,遂愿,故建之。”此塔于1987年翻修和加固为一座覆钵式汉白玉石塔,,如今焕然一新,成为中台顶的一大灵迹。

从说法台附近回首望向刚才膜拜过的文殊菩萨铜像,依然觉得金光灿灿,不敢直视。网上查资料的时候,看到在2005年中国与尼泊尔建交五十周年的时候,作为两国建交庆祝活动的一部分,尼泊尔对华友好民间组织“阿尼哥协会”向五台山赠送过一尊文殊菩萨铜像,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一尊。不过看网上资料,尼泊尔赠送的铜像高2.8米,重1.5吨,左手执青莲花,右手执宝剑,身坐白莲台,栩栩如生,好像跟我们之前看到的这尊很像,我就当做是了。

再往前走就是五个台顶之中规制最大的演教寺了,可以看到就连寺院围墙外面的建筑都是如此恢弘夺目。通过照片右侧堆了一堆发亮的煤块,就能联想到中台的气候条件其实并不总像我们今天路过的时候这么和煦温柔。查了一下资料,五台山号叫清凉山并非浪得虚名,中台翠岩峰一带年平均温度为摄氏零下四度,极端最低温度为摄氏零下44度,极端最高温度为摄氏零上20度,大风日数达182天,积雪天最高达279天,最厚时雪厚接近3米!再想想刚才在文殊菩萨铜像地基处看到的还没完工就已冻碎冻裂的水泥地面,我对台顶之间不修路的腹诽多少减弱了几分,当地专门跑台顶的中巴车司机就说这种路既不适合柏油马路又不适合水泥路石板路,只能是土路。不过呢,凡事也都要辩证的来看,诚然,严寒的自然条件的确是基础建设的大敌,但这并不是地基还没启用就已冻碎和不修路的借口,我作为一个曾有幸骑过滇藏线的人,亲身的感受是在集成了几乎世界所有自然灾害类型的滇藏线上其实路况最差的几段都在海拔低、雨水丰沛,但温度并不极端的雅鲁藏布江沿线,而几个高海拔、高寒地区的垭口,比如超过5000的东达山和米拉山垭口,公路质量简直都不要太好。而且,以我国目前的基础建设科技水平,五个台顶之间这种简单抗寒的施工应该也不算是需要公关的难题了,所以说到底还是一个舍不舍得投入的问题。

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仅次于北台顶,为五台山五大主峰之第二高度,演教寺也是五个台顶上规模最大的寺院,而演教寺名,取意于文殊菩萨在此演释佛教仪理。接下来就是照例在演教寺顶礼膜拜,据《清凉山志》载:此寺创于隋代,唐代重修,明弘治年间玉禅法师再建。演教寺现存文殊殿5间,坐北朝南,东西有配房,文殊殿为窑洞式建筑,殿内供奉孺童文殊菩萨像一尊,像容尊严大方。上图能明显的反映出来演教寺的大手笔,在红墙蓝天的共同映衬下,寺院的金顶越发的光彩夺目,甚至当我们离开中台很久以后回首望来,都能看到演教寺金顶的熠熠光芒。可能应该是因为中台顶的确风大气浪急,一般寺院中常见的室外香炉在这里是不太实用的,所以寺院在大殿前设置了一座玻璃房子,专门放置供奉的油灯和信众的香火,还真是贴心啊。在殿前,我们遇到了一位有过多次朝台经验的游客,了解了一下前往北台和东台的路程才发现我们又遇到了和昨天一样的问题,那就是现在到达中台的时间有点尴尬,现在只不过是上午的9点,如果我们停下来在中台等两三个小时过斋完再上路,以我们的脚程,势必会影响到今天最后到达东台挂单的时间,但是如果现在就接着往前赶路,又肯定不可能在中午过斋前赶到北台,而同行的果严师父又恪守着过午不食的戒律,那就只有在中台和北台之间的地方用餐了。我和老婆其实还好说,我的包里为了预防这种不能及时到寺院过斋的情况准备了两个人吃两顿的自热食品,虽然说今天中午拿出来共享一下应该能满足五个人的野外用餐需求,但唯一的问题是我们带的食品里只有一份不含肉,而果严师父和两位受过戒的师兄应该都是不吃肉食的,这就比较尴尬了。最终,我们都觉得跟吃饭的问题比起来,还是按时赶到东台解决今晚的挂单住宿问题更重要,果严师父又一次的打断了自己的节奏,决定不在中台过斋,继续往北台进发。

决议已定,9:40左右辞别中台演教寺,出门的时候看到这么一个场景。都说中台翠岩峰的石头比较有特色,不过我也不是地质学爱好者,对石头什么的也的确不懂,反倒是感觉在中台之上,这视野绝对棒棒哒,极目望去一副标准的高山草甸的风貌,现在在台顶可能还是草甸返青的季节,如果等到再晚一些时日,妥妥的武功山云中草原的样貌。上图右侧道路尽头有一个石牌坊,想来应该是中台演教寺的牌坊吧,如果从昨天那个岔路口往上攀登中台,大概就是经由这条路经由这个牌坊。

从演教寺一个正在维修的边门出去,继续沿着寺院的围墙前行,可以看到围墙还正在修饬,其实寺院的整修翻修什么的这几天倒是司空见惯了,只是绿色的墙瓦?难道说将来这道墙还得刷成红色,配成红墙绿瓦?忘了哪个电视剧还是小说里提到过,和珅当年建的宅子,也就是后来著名的恭王府,就是红墙绿瓦,而用绿瓦已经属于僭越,好像还是后来和珅的几大罪状之一。也有人说皇家家庙用黄瓦,大寺庙大多用绿瓦,民间小庙用灰瓦,那看来演教寺果然是五个台顶中最大的寺院,从用瓦的规制上都高大上一些。

从刚才那道还未刷红的红墙绿瓦边其实就能远眺到高高的北台了,果然是五台最高峰华北屋脊,比中台的确是要高上那么一些。不过在这里,更让我们振奋的其实还不是能直观的看到北台,而是画面中央出现的那座寺院,澡浴池寺。看这貌似不远也不用爬坡的线路,我们应该能在中午以前赶到,这下子果严师父的午斋有着落了,我也不用纠结到底要不要拿带肉的自热食品出来跟大家分享了。

沿着跟大路基本保持平行的草甸小路往澡浴池寺前行,果严师父已经走到了我这眼神不太好的人都快看不到的远方,视网膜的投影中只剩下了一个背包形成的蓝点。这一段又是不用担心走小路会迷失的路况,路边都有缠着经幡的石柱,一路沿之前行就好。

这就是用作路标的石柱,每一个上面都刻着这样的佛家经典,不明觉厉,恭敬的沿着走就好了。

路边的草甸上经常能碰到散落的大群黄牛,云卷云舒宠辱不惊的样子带着十足的佛意。不过,以我孱弱的生物学知识,我也的确不太能确定这是不是黄牛,怎么长的跟我们鲁西南一带的黄牛不太一样,还长了一张白脸,你们都是黄牛里的曹操么?

路边的山坡上开满了这种黄的、紫的小野花,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恣意的展示五台山最好的季节中那怡人的热情。但我知道朝台的几天里能一直有这样的天气其实是我们的幸运,因为:五台冬天冷呀,夏天雨呀水呀,秋天远处传来风声音衰呀衰呀,你说那时台顶上有白茫茫茫雪呀,山谷里有枯草砂石在大风里飘呀。

快到澡浴盆寺的时候,回头打望中台演教寺,蔚蓝的天空下明晃晃的金顶依然散发着夺目的光芒。

10:30,在离开中台大概一个小时左右,我们就走到了澡浴池寺的近前,路依然破的无法形容,寺依然如其他寺院一样在整修扩建。图中右侧一幢钢架玻璃房子听师兄说他上次来的时候里面还是供奉油灯香火的地方,我们这次来好像就是吃饭休息的所在了。澡浴池也算是我去过的名字最为奇特的寺院之一了,大概也就普陀山的不肯去观音院可以与之比奇,相比较而言澡浴池听起来更加不像是一个寺院的名字,全称是万圣澡浴池寺。听说是始建于隋文帝时期,后经历代扩建,寺庙兴盛后又屡遭磨难,到解放前这里只剩断壁残垣了。因寺中留有传说中大智文殊菩萨沐浴显圣的传说,所以好像这里还是很知名的,近年来迅速得以整修复建,院内有一水池,据说就是文殊菩萨沐浴的地方。之前准备攻略的过程中看好多人说这里是个小寺,人少清静又古朴,但是我们赶到澡浴池的时候,可能刚好碰上了几批佛文化主题的旅游团也在这里过斋参拜,可以看到大批的中巴车已经满载着游客停在澡浴池寺外,我们将在这里与传说中的中国大妈们正面遭遇。

过了这架经幡,我们正式来到澡浴池寺门前。这里应该是朝台路上最为热闹的景点了,门口熙熙攘攘的游客,蹲守叫卖的商贩,百无聊赖等待拉人返程的中巴车司机,当然还有我们这样不想凑热闹却偏偏被热闹裹挟的徒步者。可能因为山上场地逼厄的缘故,我甚至觉得澡浴池门前的拥挤程度已经是超过了台怀镇五爷庙的存在。

10:50左右,果严师父问好了中午过斋的情况,据说这里的斋饭是八菜一汤的标准,听得我们是心中窃喜,两三天的苦修路上终于可以吃点好的了,但是没想到一进斋堂我就感觉倒吸一口凉气。如上图所示的排队场景,分分钟让我想起春运的火车站,这么夸张的排队过斋场景,在我经历过的斋饭经验中绝对是独一份,甚至连普陀山的三大寺都远远不及,好吧,澡浴池寺,在这一点上,你赢了。不过,其实我对排队倒是没什么意见,作为一个中国人咱也不是不能排队,让我不爽的主要是在斋堂里依然闹哄哄的我行我素。图中右侧桌前是已经开始过斋的人们,可以看到师父们都端坐在自己座前默默用餐,可后面一桌三个游客却挤在了一起,前面还有一个同伴转过身来满脸兴奋的不知道在交流些什么。尽管有一个女师父无助又无奈的举着“止语”的牌子挨桌轻声提醒大家各自用餐斋堂止语,却收效甚微,这种跨越餐桌的交流都没什么收敛就更别说邻座之间的高谈阔论了。除了闹哄哄的环境外,排队的感受也让人很无语,个别大妈们理直气壮地插队就不说了,还老有人用一个包顶着我的后腰向前挤,明明有时候队伍没有往前运行,我也能感受到腰部向前的受力,我就不明白了,您把我往前顶这一两公分究竟能达到怎样的效果?咱退一万步说,就算是插队多少也算是一个有收益的行为,可这种没有意义的往前挤,我实在是GET不到点在哪里。

排队的过程中给大家拍一下澡浴池寺的挂单须知,感觉这也是走过的几个寺院中,规则制定最为正规的,想来在这里晚上挂单的环境应该也是比较舒适的,只是现在这种闹哄哄的氛围的确令人有些不太舒适。

排队轮到我们打饭之前,寺院有人负责发放餐具,其实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每人两只碗一副筷,但因为中午人太多,只能每人先发一只碗凑合了。打饭之前还有负责的人问我们是跟的哪个团过来的,我们说是跟着师父一起过来过斋的,于是被要求先做了功德,反正也没见着具体的标准,还是按惯例一人放了10元钱到功德箱。也不知道这8菜一汤的标准,放10元钱少不少,因为毕竟在这里吃的斋饭是一路上最为奢华的了,跟自助餐一般的一字排开,想吃什么打什么,不够可以再添。我就打了如图所示的一晚饭菜,还拿了一个馒头。具体打了些什么菜色现在看照片已经看不真切了,不过,对于饿了一上午的人来说,不啻为一顿美食,尽管肯定没有肉食。

用完餐以后,把餐具交还给洗碗池前负责的人,本来还想按惯例自己洗净的,不过人家不由分说的就把碗筷拿过去了,应该是不让自己洗吧。而后在水壶里灌满水就准备离开这个菜市场,回望一下斋堂里,队伍已经前呼后拥的排到了门口以外,突然发现“前呼后拥”这个词真的应该用来形容这种中国式的排队,前面有招呼的后面有拥挤的可以说是很形象了。
吃完饭开始游览这座著名的寺院。由于寺院狭小的空间限制以及熙攘的游人,感觉整个参拜期间都是被涌动的人潮推动着前行的。澡浴池现存古迹是一座古文殊洞,据说洞内佛像皆有千年之久,原有5洞,由于天灾崩塌,两侧所供大势至菩萨,地藏王菩萨被毁。现供有木质三大士像,左洞普贤菩萨,中洞文殊菩萨,右洞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法像下有一块石头,上面留有一只清晰可辨的手印,传闻诚心祈福并抚摸手印即可明智慧,去烦恼。这种圣迹就更加热闹了,狭小的古洞内,被挤得满满当当,顶礼膜拜的游人以仿佛把文殊菩萨手印抱在怀中的姿势祈福,我也是醉了。寺中一个偏殿内,一位操一口东北口音的僧人正在大声的向游人推荐一万元刻一块的石碑,当然,一万元的功德钱是用来修寺铺路的,石碑上还能刻上做功德人的名字,听上去倒也是个各取所需的营销手段。不过我总觉得寺院不该像做生意,即使是为了修饬寺院重塑金身而需要的功德钱,这么市井气的叫卖功德碑也让我有点不喜欢,跟集市上兜售日用品一样的场景始终让我觉得有点自掉佛门身价。可能是我有点想当然了,佛门也不是孤立于世间的,寺院的维护保养、僧人的日常用度、善事法会、改建扩建等,哪一项都需要善男信女的功德钱来支撑,而为了扩大寺院在信众中的影响力,想办法增加收入倒也貌似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即使是这样,我也仍然认为大寺应该有大寺的责任,小寺也要有小寺的活法,比如台怀镇里的五爷庙、显通寺等大寺,什么都不干就可以宠辱不惊,坐看功德钱一箱又一箱,他们也应该担起更大的弘扬佛法的责任,把寺院修建的更加恢弘大气,佛像塑的更加雍容华贵都是应该的,但作为像澡浴盆寺这样因为山高路远导致香火不旺的寺院,就不要也试图跟大寺一样把过多的精力都用在扩建硬件等花钱的事情上了,弘法有很多方式,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青灯古佛的清修做好了,其实对广大信众来说,也是一种感召。至今我仍然对蒙山半山腰处的金泉禅寺记忆犹新,就是因为里面师父们的清静恬淡以及对物质的无欲无求满足了我对佛门清净地的所有想象。

11:50辞别澡浴盆寺,继续向北台前行。就在这个位置处,右拐继续沿石柱走小路,小路延伸的前方,就是白云阴影中的华北屋脊,中台叶斗峰灵应寺。

小路旁碎石堆成的玛尼堆、经幡,以及远处遥遥在望的北台。


半山腰回首看向上午刚经过的中台和澡浴池寺,看风景的人都在回头,只有果严师父依然心无旁骛的负重前行,不为外物所惑不为杂事所扰,也许这就是修行到一定程度以后的境界吧。

图中拍到的“旋风”。

从山上俯瞰台怀镇的一众庙宇建筑。

又是一堆玛尼堆,这种汉传佛教貌似不太常用的祈福方式,在五台山倒是经常能见到。

继续沿着小路向北台攀爬,路上偶尔会碰到逆穿的游人,其实这个时间点儿碰到逆穿朝台人倒还算正常,想来他们应该是晚上到西台或者狮子窝挂单的行程安排。令我不解的是在前两天的行走过程中,每天下午我们向挂单台顶攀爬的时候都能碰到逆穿的人,这就让我很奇怪他们是怎么设计行程的。


路边缠满风马旗的石柱,一路指引我们前行。

在一次大休息时,老婆在蓝天白云下检查脚上打的那个泡的情况。

趁着休息,拍下了此行第一张五人合影,景色漂亮的没边了。

感觉好像自己坐在Windows经典桌面里。


沿着这样坡度的小路攀爬,看这弯腰努力的样子,就知道肌肉的酸爽了吧。

上一张快到北台的朝台剪影。刘师兄因为他那双山寨斯凯奇走柏油路还算舒服,在这种山路上保护性却稍逊,所以在之前的行走中伤到了脚踝,每天下午就开始影响发挥,于是我把之前为我孱弱的右踝准备的护踝给了他用,既然菩萨保佑,我重伤未愈的右踝在这次的旅途中没有用到这支护踝,那能让它物尽其用也算是一段善缘吧。

快到北台时,两座小玛尼堆夹持中的台怀镇。

13:20,爬上这个斜坡,叶斗峰的平台就在眼前了。白云仿佛就在头顶飘浮。

头顶的白云下,叶斗峰平台上散落的大片玛尼堆,以及远处已经在望了的东台望海峰,天蓝的真不像话。

到了灵应寺,还是照例先到各个殿去参拜,说是各个殿,其实灵应寺可能是因为位置最高,建设殊为不易,所以整间寺院就是这么一副四合院的建筑风格,也没有什么前殿后殿的。据说灵应寺也是创建于隋代,坐北朝南,寺内供的是无垢文殊,拜之可使人心地纯净。二○○一年,经过扩建和维修,新建文殊殿五间、左右偏殿为悬山顶,廊间柱头饰以石制斗拱,整体设施简洁明快,稳重大方,大殿中间悬汉白玉石匾“无垢文殊殿”五个大字,寺院中间有一水池,上面一座玉带桥,山门左右建有钟鼓二亭。在北台顶礼膜拜的时候有两点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飞舞的小黑虫,仿佛偏爱我冲锋衣明黄的配色,甫一接触,衣服上就粘了好多,第二个就是作为华北最高峰上的寺院,的确是上了点海拔的缘故,每一次叩拜,起身的时候都感觉有点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