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贡嘎死亡率真相的一点探讨 - 山伍成群 - 8264户外手机版
本帖最后由 崇幄 于 2018-11-20 19:46 编辑
声明:这个帖子笔者于8264原创首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8264
2008年8月《户外》杂志在专栏文章“贡嘎攀登的红白蓝”中称:
截止到2002年的统计,全部在贡嘎主峰遇难的攀登者共21人,而登顶的人数只有22人。这一比率远远超过有8000米杀手之称的安娜普尔纳和K2峰。
2017年央视在其三集巨制纪录片《贡嘎》中称:
贡嘎山仅有24人成功登顶,却有37人在攀登中和登顶后遇难
这组数据其实来自百度百科的贡嘎山条目: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4%A1%E5%98%8E%E5%B1%B1/507005?fr=aladdin
贡嘎山是国际上享有盛名的高山探险和登山圣地,但贡嘎山也是最难以征服的大尺度极高山峰,其登顶难度远远大于珠穆朗玛峰。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仅有24人成功登顶,却有37人在攀登中和登顶后遇难,这包括14名外国人。登山死亡率远远超过珠峰的14%和乔戈里峰的30%,仅次于梅里雪山和雅拉雪山。
2002年的时候遇难人数为21人,按百度百科的统计现在遇难人数为37人,新增16人,这16人属于哪支队伍,何时遇难,百度百科却无法说明,但却因此误导了伟大的CCTV
所以贡嘎死亡率虚高的第一个原因是有人虚报遇难人数,事实是攀登贡嘎主峰的遇难人数自2002年以来从未改变过,就是21人
相对而言,维基百科就严谨多了,维基百科的数字是登顶25人,遇难21人,并且详细列出了他们分属哪支队伍,何时登顶,何时遇难
那么登顶贡嘎的真实死亡率是否就是:21/25= 84% 呢?回答是不一定,实际上这个数字的可靠性取决于两个前提:
(1)所有的攀登队伍都是沿相同路线攀登贡嘎
(2)不存在因低级失误而导致的大规模人员遇难
显然攀登贡嘎的队伍选择了多条不同的攀登线路,于是我按维基百科提供的数据,对各条攀登线路的登顶人数和遇难人数进行了重新梳理,梳理结果如下:
贡嘎各攀登线路遇难人员统计:
~~~~~~~~~~~~~~
西坡转西北山脊
1957 中国 中华全国总工会登山队 滑坠 3,雪崩 1
1983 瑞士 滑坠 1
东北山脊
1981 日本 北海道山岳联盟队 滑坠8
1982 日本 市川山岳会登山队 雪崩2
1994 日本 雪崩4
1998 韩国 Kim Jai-myung等 滑坠1
南坡、北坡
1980 美国 Rick Ridgeway等 雪崩1
贡嘎各攀登线路登顶人员统计:
~~~~~~~~~~~~~~
西坡转西北山脊
1932 美国中国 西康探险队 2
1957 中国 中华全国总工会登山队 6
1982 美国 D. Coffield, D. Kelley 2
1983 瑞士 3
1984 德国 Gerhard Schmartz等3人 3
2002 法国 挪威 Antoine、Laurent 2
2017 捷克 Pavel Kořínek等 1
东坡转北山脊转西北山脊
1997 日本 2
东北山脊
1998 韩国 Kim Jai-myung等 4
于是得出贡嘎各攀登线路的死亡率如下:
西坡转西北山脊 5/19 = 26.32%
东坡转北山脊转西北山脊 0/2 = 0%
东北山脊 15/3 = 500%
接着,我开始检查各支攀登队伍中是否存在因初学失误而导致的大规模人员遇难
其中中华全国总工会登山队为西坡转西北山脊路线的死亡率贡献了80%,主要遇难原因为结组滑坠;北海道山岳联盟队为东北山脊路线的死亡率贡献了53.33%,主要遇难原因为结组滑坠
如果剔除这两组非正常遇难数据,重新计算后得出贡嘎各攀登线路的死亡率如下:
西坡转西北山脊 1/19 = 5%
东坡转北山脊转西北山脊 0/2 = 0%
东北山脊 7/3 = 233%
由此可以看出西坡转西北山脊路线的死亡率是很低的,只有5%,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按此线路登顶的人员中不乏民间业余爱好者,而东北山脊路线的死亡率为233%,依然很高,原因在于前后有三支日本队分五次试图攻克同一条线路,而韩国队只是对此线路做了微调,即取得显著进展,今年李宗利选择的线路已与日韩线路有很大不同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计算贡嘎的死亡率应考虑具体线路和剔除非正常遇难人员才有意义,贡嘎某些线路的攀登很安全的,而某些线路则很不安全,但日本人因为天性使然,不肯改变线路,导致其遇难人数不断攀升
后记:因为长期得不到澄清,贡嘎死亡率问题一直迷惑着普通大众和专业攀登人士,以至于国人要过61年之后才敢怀着荆轲刺秦王的心情踏足贡嘎,这是一种极不合理的现象,国人肯定不缺智慧、勇气,之所以看不清这个问题是因为缺乏严谨、踏实的深入思考,缺乏把这个问题说清楚的担当和责任感,谣言只有当它被人普遍采信和添砖加瓦时才会变得极其可怕
预告:在所有贡嘎的攀登中,有一条线路经过四支队伍的六次奋战才得以开辟,围绕这条线路的故事可谓跌宕起伏、精彩纷呈,但相关事件在日本因为是一个严重的失败而不被广泛宣传,而韩国的当事人因为种种原因已不再活跃于攀登界,当年的事迹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即使在韩国也没被当作一个重要的成就来宣传,所有的队伍都没有向国际知名攀登媒体提供任何报告,这导致把相关事件的真相展现出来的难度极大,笔者因为感念于那些无比执着、勇敢、为了这条线路赌上生命的人们,决意在此方面有所作为,利用极其有限的资料对相关事件做一个解读,拟分成两部分在8264山版独家发布
西北山脊线路的几个变种:
一般多从贡噶西坡进入西北山脊的引山梁,登到西北山脊之后,是45-50°以上的硬冰坡,并伴有雪崩危险。引山梁是垂直相交于西北山脊的三道山脊,东西走向。一般采用最北山脊攀登,1989年法国人开辟了中间山脊路线,最南山脊1984年开辟的。

2017年捷克人登顶时的路线特点:
西北山脊特点是横穿破碎陡峭的冰雪丘地形。尤其在海拔6300米处,最大的垂直冰雪丘形成一个准卫峰6344米,之后有80米的下降。登顶前山脊:离开卫峰,最后一段主山脊为岩冰混合线路,难度UIAA标准为II级。一号营地海拔5310米:位于最北"引山脊"的山肩。二号营地海拔5900米:位于西北山脊上,引山脊的交界处。三号营地海拔6700米:位于登顶大坡的下段,有小雪台允许扎一个帐篷。从燕子沟进入有西北山脊及东山脊两种选择:这一西北山脊线路与西坡西北山脊线路在卫峰6344米前汇合,东北山脊线路需从6652米峰山下横切过来。
本帖最后由 崇幄 于 2018-11-19 19:55 编辑
版主说得对,低级错误的说法过于苛刻了,有一段时间我本来想发一个关于结组滑坠的专题贴,那时候想用田海子山难、总工会队贡嘎山难以及北海道山岳联盟队贡嘎山难做例子,找资料的时候发现今年阿尔卑斯那边也有两个例子,一个是7人结组,一个是8人结组
但我手头正在做日韩东北山脊路线这个专题,北海道山岳联盟队贡嘎山难的例子会在这个专题里详细描述
,等这个专题做完了,到时再发一个结组滑坠的帖子,从多个例子去考察结组滑坠算什么类别的错误。顺便说一下,总工会队贡嘎山难本来会导致全军覆没,幸亏另一个3人结组被一块大石头给挡住了
本帖最后由 崇幄 于 2018-11-19 20:08 编辑
说得在理的,现在山峰的难度评级没有把天气因素考虑进去,其实攀登的天气窗口是最重要的。攀登的天气窗口极少或者极不规律,这一类山峰被称为天气捕捉型山峰,一般来说都绝对高差极大,跨越几个气候带,导致天气变化剧烈。类似的还有落石捕捉型、雪崩捕捉型,大部分时间都是落石、雪崩,只允许在某个特定的短暂时间通过
本帖最后由 崇幄 于 2018-11-20 12:04 编辑
总工会队的情况是这样的,一共6人,每3人一个结组,央视3集纪录片《贡嘎》里面有他们结组的镜头,装备是很简陋的,当时这个队的情况就是:人员主要在苏联培训登山,培训的时候和苏联教练一起登了一些苏联那边的雪山,回国后独立登顶了太白,信心大增,准备拉练完贡嘎后就去登珠峰的,当时基本上是认为海拔越高的山越难,所以对贡嘎没太上心,充其量也就是个过度目标,再说当时也知道1932首登很顺,甚至没用路绳,有很多情况是不能结组的,记得登山圣经里关于结组问过三个问题,如果全部问题回答都是“是”的情况下才能结组,对于结组滑坠导致全员遇难或者绝大部分人遇难的情况,我们要问的是,这些人是否在不能结组的情况下进行了结组,如果犯了这样的错误,就是常识问题,可以说是基础没打好,总工会队的山难问题内部肯定有总结,但对外是不能公开真实原因的,因为毕竟是要去搞珠峰的,不能影响士气,其实即使不公开,只要考察一下他们在什么地形发生的滑坠,行家一看就心里有数,这些都是心照不宣的秘密。专业登山队发生结组滑坠,总工会队是中国的第一,北海道队是日本的第一,貌似后来就再也没有了,说明内部还是有总结过经验教训的
本帖最后由 崇幄 于 2018-11-20 14:19 编辑
登山报告中没有具体描述滑坠地点,但给出了大致的滑坠时间,版主可以据此推断,他们大概会走到什么位置,后面是我摘录的登山报告相关部分;如果那个100米高的陡崖真是垂直的,他们在那里滑坠是没办法做制动保护的,根据他们结绳从80度的冰雪坡下降需要3小时计算,如果他们从顶峰下撤没多久就滑坠了,滑坠时应该就在下陡崖的过程中,按现在的常识看,下100米高的垂直陡崖肯定需要借助器械多段保护下降吧,如果当时他们是这样做的,怎么可能发生结组滑坠呢?下100米高的垂直陡崖,没做器械保护,以结绳保护替代器械保护,是导致结组花坠的关键
本帖最后由 崇幄 于 2018-11-20 14:02 编辑
三人永逝——随后的几天,大家在沉痛中依旧与贡嘎上艰难的地形、天气做着对抗。6月10日,仅剩史占春、刘连满、刘大义、师秀、国德存、彭仲穆6人抵达“骆驼峰”,一堵坡度约为80°的冰雪坡,垂直距离约100米。
由于天色已晚,便就地扎营(海拔约6250米)。第二天,大家将绳子绑在了一起结组爬坡,但“当上去了才发现,前面是一个大概100米高的陡直悬崖,想退回去是不可能了,”于是结绳下降,整个过程耗费了足足三个小时。
驼背峰上就地扎营等待时机冲顶。图片来源:alpinejournal.org.uk上由史占春撰写的《THE SECOND ASCENT OF MINYA KONKA》
当下到悬崖底部时,望着眼前的顶峰,六个人却都开心不起来:
因为雪崩,后援的队伍没有上来。我们已经没有吃的了,集中的所有食物,大概是20块水果糖,少量花生米和人参。(信息来源:《中国科技探险》刊载的《47年后重返贡嘎山》)
6月13日凌晨3时,六人放弃背包,带着国旗、温度计、高度计、相机、宇宙线测量仪和一只铁盒开始冲顶。
下午1时30分,六人一同站上了贡嘎峰顶。
插上国旗、记录好登顶的数据与细节、拍好照并用冰斧切出了一块锥形花岗岩作为纪念后,大约2时15分开始分两组下撤(师秀、国德存、彭仲穆一组,史占春、刘连满、刘大义为另一组)。
没走出多久,诡异的天气就变了脸,电闪雷鸣,暴风肆虐,能见度锐降至十来米。正在六人踌躇要不要回撤找路,刘大义发生了滑坠,并同时带下了同一组的史占春与刘连满。
贡嘎多变的天气,是其难以接近的主要因素。
好在滑坠方向的悬崖边有一块凸起的石头,挂住了三人的结绳,逃过了一劫。然而,更大的灾难随之而至。
听到没了动静,处于上方的师秀三人往下喊:“怎么样呀?”另一头回应的“你们要小心”,话还未落音,师秀、国德存、彭仲穆也发生了滑坠,结果无一幸免。
在史占春撰写的《我们登上了世界闻名的高峰》一书中,对当时三人滑坠后的情形有过一段十分揪心的叙述:
悬崖相对高度有2000公尺。我们就这样束手无策地看着他们一声没有响地坠下了断崖,这种情形几乎使我们晕倒......
为了把更大的责任担负起来,我们用极大的毅力忍受着内心的沉痛。
6月16日,已经数天未进食的三人回到大本营。
本帖最后由 崇幄 于 2018-11-20 14:23 编辑
如果那个100米高的陡崖真是垂直的,他们在那里滑坠是没办法做制动保护的,根据他们结绳从80度的冰雪坡下降需要3小时计算,如果他们从顶峰下撤没多久就滑坠了,滑坠时应该就在下陡崖的过程中,按现在的常识看,下100米高的垂直陡崖肯定需要借助器械多段保护下降吧,如果当时他们是这样做的,怎么可能发生结组滑坠呢?下100米高的垂直陡崖,没做器械保护,以结绳保护替代器械保护,是导致结组滑坠的关键
其实我本来是想说初学者才会犯的错误,不知怎么就用了低级错误这个说法,我已决定正式更改原来的文字,不管怎么说,其实这些人都是真正的英雄,值得我们每个人敬仰,这个帖子被版主这么一引导,感觉比原来好多了,关于结组滑坠的讨论其实很有意义,可以避免很多无谓的牺牲,也许我并不是谈论这个专业问题的最佳人选,版主下次可以邀请“勇者先行”专栏的嘉宾们做一个更专业的讲座
本帖最后由 崇幄 于 2018-11-21 12:26 编辑
呵呵,多谢版主鼓励,一不小心咱们这个帖子已经在你的引导下破解了一个从未有人质疑或者试图破解的谜团,其实我个人认为把山难的真实原因研究清楚并非是对逝者的不敬,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引起后来者的警戒而免于灾祸,这种功德应该是高于七级浮屠的;试想如果史占春在登山报告里能坦诚山难的真实原因,提醒后来者警戒,下一次到来的北海道队就不会掉以轻心、重蹈覆辙,而再次付出8条人命的代价;国人几个严重的山难,包括严冬冬的、柳志雄的、李红学的,当事人或相关专业人士至今都不肯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关于这几个事故我已研究了多年,如果版主觉得合适,我也可以在这里发表一些最新的进展
本帖最后由 崇幄 于 2018-11-27 15:55 编辑
据日方概要翻译如下:
1957年 5月~6月北西稜中国隊
5月14日在贡嘎山西侧设置大本营。28日在海拔5000m处发生了雪崩,丁行友因此意外不幸身亡,6月10日在海拔6,250m处设置了C5营地。11日抵达海拔6,600m,12日抵达海拔6,700m,13日凌晨3点出发,下午1点半成功完成贡嘎山的第二次登顶,登顶队员为史占春、劉連満、劉大義、師秀、彰仲穆、国徳存共六人。下撤过程中,大约在下午4点过后不久遭遇風雪天气,师秀、彰仲穆、国德存3人在滑坠后失踪。
「隊長:史占春、許競、劉連満、劉大義、師秀、彰仲穆、国徳存、張祥、崔之久、丁行友、張嵩、王振等29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