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最前:
我是个观鸟爱好者,不是个拍鸟爱好者,
所以我肯定不会去放大数毛,一切都以拍到并辨认出即可!
本次带队前往天峻采风,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拍野生动物。
为什么要在冬天去拍,有两个原因:
一是 冬季野生动物的皮毛好看!
二是 冬季是野生动物的发情季节,动物们比较活跃
此次一行,总计5人,器材如下:
常乐老师(5D3+佳能 100-400 II);
山水老师(7D+适马 150-600 S);
竹衍老师(5D4+佳能 100-400 II);
松山老师(5D4+适马 150-600 S);
我(6D + 适马 50-500);
不同的器材在同一地点拍摄,优缺点也显而易见!
(根据自己使用或者带队体验过的器材,感觉比较优秀的搭配(大定焦的土豪们忽略) 尼康D500+尼康80-400,佳能5D3/5D4 +佳能100-400II,佳能80D + 佳能400/5.6)
此次的行程很简单,因为人数少且都是专门去拍野生动物的,所以行程自由度高,基本上都是早出晚归而且根据实际情况都在调节目的地:
D1:西宁-天峻;
D2:天峻一日拍摄;
D3:天峻-青海湖-西宁
本次的收获
(有很多鸟类,我们没有专门去拍,主要目标还是那些大型的野生动物)
还有其他 兔狲等,看见了,没拍上
>>>No.1:普氏原羚<<<-
拍摄地点:刚察县哈尔盖乡
普氏原羚(学名:Procapra przewalskii)别名黄羊,现在普氏原羚只分布于中国青海省,包括青海湖北岸,以及天峻县和共和县,属于比大熊猫还珍贵的动物!以前一直认为是藏原羚,直到1875年由俄罗斯博物学家普热瓦尔斯基(Przewalski)在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发现并命名。
主要特征:羊角和桃心屁股

普氏原羚的桃心屁股(藏原羚也是桃心屁股,这俩比较难区分,到时候会专门写相关的文章)

一只雌性普氏原羚叼着一根绳子,不知道是叼着玩还是吃别的东西带进去的,希望不是后面这种情况

普氏原羚雄性的标准照,标志性的内弯角

普氏原羚侧面照,特色的桃心屁股和弯曲的角
>>>No.2:岩羊<<<-
岩羊(学名:Pseudois nayaur),体型中等,形态介于野山羊与野绵羊之间,又叫崖羊、石羊、青羊等。两性具角,雄羊角粗大似牛角,但仅微向下后上方弯曲。以青草和各种灌丛枝叶为食。冬季啃食枯草。它们还常到固定的地点饮水,但到寒冷季节也可舔食冰雪。无固定兽径和栖息场所。它们在悬崖峭壁只要有一脚之棱,便能攀登上去。一跳可达2、3米,若从高处向下更能纵身一跃10多米而不致摔伤。冬季发情交配,次年6、7月产仔,每年通常只产1仔。主要天敌是雪豹、豺、狼,以及秃鹫和金雕等大型猛禽。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主要特征:羊角
岩羊的标准照,两只大羊角,一只正侧面,一只背面,特征看的清清楚楚

这张距离我们很远,都是雌性

山脚下拍摄山顶的岩羊,任何焦距都有点吃力

山脚下拍摄山顶的岩羊,任何焦距都有点吃力

岩羊生活习性的标准照,真的是飞岩走壁

真的是遥远的距离

雌雄合群了,交配的季节到了(岩羊在除了交配期外,雌雄都是分群分开的)

又一张飞岩走壁

雌雄在一起,马上要孕育下一代了
>>>No.3藏狐<<<-
藏狐(学名:Vulpes ferrilata),分布于高原地带。喜独居。通常在旱獭的的洞穴居住。以野鼠、野兔、鸟类和水果为食,交配季开始于2月末至3月初,单配制(一夫一妻制)动物,选定配偶则终身相伴,双方共同生活、捕食以及抚育后代。雌狐妊娠期约50~60天,每胎产2~5仔,4~5月幼崽诞生。出生后前几周,幼狐不会走出洞穴。8~10个月长成进入成熟期。理想情况下的寿命为8~10年。藏狐在防治草原有害类动物也起有一定作用。藏狐主食鼠类,对农牧业十分有利,亦为益兽。
主要特点:大脸

藏狐是草原山可以见到的最多的动物了,还好是益兽,可以控制一下属兔对草原的破坏

藏狐有个习性就是见人或见车就跑,但是跑一截子路就会停下来回头看,拍摄的最佳时机

这只藏狐的嘴角扎着类似金属的东西,不知道是什么

嘴角的东西这张更明显

藏狐背面照片

远方,皮毛真好看

奔跑的照片

以上照片拍摄的是两只狐狸,是在路边拍摄的很近的照片了
>>>No.4 高原属兔<<<-
高原鼠兔(学名:Ochotona curzoniae)是一种小型非冬眠的植食性哺乳动物,又称黑唇鼠兔,属兔形目鼠兔科。高原鼠兔身材浑圆,没有尾巴,体色灰褐色。高原鼠兔为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种,数量大,多栖息在土壤较为疏松的坡地和河谷栖息在高原地带。因被认为是草场退化的元凶,一直被当作灭杀的对象。
主要特点:满地都是,满地乱跑

遇到人,都会漏半个头上来,一只观察,早晨有在洞口晒太阳的习惯

目前拍到的最萌的一张照片,标准照

属兔和棕颈雪雀
>>>No.5大鵟(kuang)<<<-
大鵟(学名:Buteo hemilASIus)为鹰科鵟属的鸟类,是一种大型猛禽,体长 570-760毫米。头顶和后颈白色,各羽贯以褐色纵纹。头侧白色;有褐色髭纹,上体淡褐色,有3-9条暗色横斑,羽干白色;下体大都棕白色;跗蹠前面通常被羽,飞翔进翼下有白斑。虹膜黄褐色,嘴黑色,蜡膜黄绿色,跗蹠和趾黄色,爪黑色。栖息于山地、山脚平原和草原等地区,也出现在高山林缘和开阔的山地草原与荒漠地带,垂直分布高度可以达到4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区。喜停息在高树上或高凸物上。主要以啮齿动物,蛙、蜥蜴、野兔、蛇、黄鼠、鼠兔、旱獭、雉鸡、石鸡、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主要特点:毛脚,喜欢落在电线杆等制高点上,所以路边很容易拍到

喜欢落在路边人类“搭设”的制高点上,所以路边很常见,很容易拍到

仰视图,看看毛色,真漂亮

大鵟VS胡兀鹫,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俩的区别

起飞时 的威武,跟着老师们拍了一次传说中的飞版

制高点,制高点,最爱

两只大鵟

大鵟在起飞前习惯性的动作,拉屎,不!是喷屎!

制高点制高点,所以很远就能看的见

山顶展翅翱翔

真的狂啊

山顶起飞,好大好大,好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