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jk 于 2019-3-30 15:18 编辑
消失的不朽之城中留下的不朽之桥,乌本桥
好吧,是不是给我上面的图片吓到了,其实,即使这样,我还是不死心,念念不忘要看乌本桥的日落,把后面的行程直接砍了半天,就为了看这座有“爱情桥”之称的乌本桥。

这里公交车最具特色,一定要体验哦!

这次学乖了,我们下午三点多就坐车到了这里~

乌本桥旁边有个小集市,有很多当地的特色小商品,也有很多咖啡厅,逛累了,可以坐着发发呆~

当小吃货遇到吃的~

乌本桥建于1851年,桥全长1200米,高5米,宽约2米,是世界上最长的木桥之一。桥柱与桥柱之间相距3米远,桥柱有1000多根。整座桥相接处没有使用一颗铁钉,全靠斗榫。这座桥已经历经160多年的风风雨雨,目前依然结实。

桥上很多当地人在卖雪糕~

看我们的大长腿,错了,是看我们的大罗圈腿~

16-35的超广镜头,自带大长腿功能,只会嫌太长

据传,乌本桥一带本是低洼之地,雨季湖水上涨,湖滨成为泽国。为解决当地交通困难,贡榜王朝的君主敏东王修建了这座木桥。为了使桥梁不至腐朽,便选用了珍贵的柚木来建设整座桥梁,从而具有了百年不朽的品质。
在中国,从古至今有多少桥都被赋予了神话般的爱情故事:无论是牛郎织女下凡私会的鹊桥,梁山伯与祝英台相会的长桥,又或是白娘子与许仙相会的断桥;在缅甸有“爱情桥”美誉的乌本桥,也诉说着一段漂亮传说:
相传,天上的仙女在乌本桥头,巧遇曼德勒王子,两人一见钟情,所以,乌本桥变成了他们幽会地……

建桥时,桥头、桥尾和桥中共建了六座亭子,以供行人遮阳躲雨。
在缅甸人看来,六座亭子体现了佛教的“六和精神”。
六和精神本是“佛教僧团”的准则,即:
戒和同修(戒律面前平等)
身和同住(行为上互不侵犯)
口和无诤(言语上和谐)
意和同悦(精神上志同道合)
见和同解(在思想上有共识)
利和同均(经济上均衡分配)。
因此缘故,许多缅甸年轻的恋人,不远数百里,携手漫步桥上,山盟海誓,和睦互敬,期望能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传,情侣们一同牵手走过乌本桥,日子会长长久久,永远不别离。

在缅甸,尼姑的粉色僧袍是其独有的特色~

人们常说,缅甸的美是充满混乱与迷人的美,闹市中的佛塔寺庙,喧嚣人群中的和尚,有高楼下坐落着低矮简陋的棚户,形形色色的商贩......
站在桥上看湖,湖面很宽,湖波荡漾,水鸟尽情飞翔。
宽阔的水面不时有载着游人的木船驶过,船头弯弯地翘起,很有特色。
远处的白色佛塔和金色尖顶,炯炯生辉。水中有浮鸭,天上有白鹭。

太阳西斜,离日落还有时间,正好可以随意地走,从容地体会。
想到这桥对我也许今生只会走过一次,脚步不禁慢了下来,走得很小心。
实实在在地踏踏已经磨得没有模样的柚木桥面,搂抱两根历经风雨没有形状但依然粗壮的柚木桥墩,再从桥上走一个来回,这桥就牢牢地记在脑海里了。

在桥上一边闲逛一边拍照(其实乌本桥很长,游客都集中在桥头,如果想拍照,走到中间和后边,游客很少,而且风景也很美),累了就坐亭子里小憩一下,很快就到五点了,我们决定坐船看乌本桥的日落,在湖边租条小船(我们两个人包了一条船,15000缅元)。
乌本桥

信很多去曼德勒的人,大多都是冲着乌本桥去的。而所有感受过乌本桥的人,大多都愿意用最大的激情,去表达和演绎乌本桥的精彩与惊艳,因为它古老而纯粹,值得你用心灵感触。

乌本桥像一条长长的飘带落在湖面上,密集的桥墩支撑着高高的桥面伸向远方,桥面不宽,远远望去,渐渐交汇成一个点,隐在远方的树影中,这种感觉如绘画中的透视感,让人更愿意眯起眼睛去想象。

落日把桥做成一幅长长的剪影,在色彩的变化和人影的涌流中,剪影在跳动。
每天的这个时刻,夕阳都会以这样的方式拥抱这座桥,余晖中桥上的行人影影绰绰,你很难找到匆匆的脚步,耳边只有切切的情语。
时光缓缓地流过,时光中的人影如电影中的慢镜头,变得模糊而有动感,僧人、少年、母亲,情侣、游客,人们就这样在桥上走了百多年,时光也在桥上走了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