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骑迹(国内部分) - 骑行天下 - 8264户外手机版
本帖最后由 时速60码 于 2019-11-22 14:26 编辑
去年饮恨平阳中,
今朝归山啸春风。
风沙雪月六千里,
又揽西国景万重。
一年一次的远行,在中断了一年又一季之后,终于得以延续——八哥又上路了:一人一骑,初试一带一路。
骑行轨迹
小鬼子石田裕辅在他的《不去会死》里面有这样一段记载:在骑行了两年零五个月之后,突然像是失去了行走的动力。于是他觉得,曾经“非常态”的旅行如今已经变成了“常态”,每天只是茫然地踩着自行车,日子开始变得单调和无聊。要为惰性的日子注入活力,最好的方法就是一头扎入原来的“常态”的世界里,那便是再投入到工作中去……
这些年来,八哥一次次远行的动力,其实与石田裕辅一样,因为八哥也觉得,人们每天处在相同的环境里,面对着同一群面孔,周而复始地重复着简单而忙碌的工作,思考着狭隘而又迫切的生计问题,会慢慢变得懈怠、变得颓废、变得无聊,即便是幸福而多彩的生活,也会悄悄地失去光彩。
幸运的是,八哥能够从容地在“常态”与“非常态”之间交替存在。当宅在家里久了,朝九晚五、油盐酱醋的日子便自然变得平淡——而成为一种“常态”之后,便又开始怀念和憧憬着外面的世界——行走在陌生的路上,每天面对着陌生的环境,浏览着千百张陌生的面孔。
因为陌生,八哥不需要带着文明的面具、不用穿着“隐身”的外衣,自由自在地做一个任性而真实的自己;因为陌生,而更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坦诚相待的真诚与友善;因为寂寞,而使人与人之间更渴望彼此的关怀,尤其怀念和珍惜亲情的存在;因为孤独,使八哥对每一个陌生人都充满感激,哪怕路人给予的一瓶水、一个微笑、一次指路,或者一个鸣笛致意……或许这些都微不足道,但给八哥这样一个贫瘠的灵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感动,远比物质上的给予要珍贵的多。
本帖最后由 时速60码 于 2019-11-22 14:27 编辑
不幸的是,去年初夏的一场意外,让八哥从此在选择“常态”与“非常态”时不再从容不迫,孤身上路,顷刻间变成一种奢望。于是便不得不学着过“安分守己”的日子,努力地想做好一个慈父和善夫。时间久了,生活节奏看起来也真的像是一个正常人。而内心世界里,其实并没有一刻的消停,反倒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炼狱”。一种野心幻灭了,留下的空隙,立刻被另一种——甚至多种野心所填补。尽管这些野心驱使着八哥在“修身养性”的日子里做成了几件事情,但八哥反倒感觉很累,这种“心累”不同于骑行在路上的那种“身累”,前一种是心在累着,身体却在“生锈”(这一年多来,八哥的体质下降了不止是一两个台阶);后者是心在闲着,而身体却是越累越变得强健。
于是八哥开始感到困惑:究竟有没有必要把生活整得这么复杂;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地所追求的东西到底有没有意义?八哥甚至怀念起曾经仅仅为温饱而打拼苦日子。如果可能,八哥宁愿做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种田人(申明一下:八哥本就还是一个农民)。
“四肢发达”自然是下辈子的事了,但“头脑简单”其实是还可以重来的,比如长途骑行——孤身骑行在路上的那种状态,与年轻时代为生计而忙碌的“苦日子”有着太多的相似:没有过多的思想杂念和精神追求,只有简单的体力劳动;唯一的奋斗目标,便是“今天”安全到达终点;唯一的忧愁,便是下一顿在哪里吃饭或者有没有饭吃、今夜在哪里睡觉或者有没有地方睡觉。
八哥在新臧线上死人沟的露营地(海拔5120米、气温0°左右)
本帖最后由 时速60码 于 2019-11-22 14:28 编辑
值得庆幸的是,命运只是给了八哥一个“浴火”的考验或者警示,“重生”后的八哥暂时没有“虎落平阳”的困扰。当重新行走在路上的时候,远行的野心已不仅仅是“死灰复燃”那么简单了,而是以“变本加厉”的气势“卷土重来”。几年前萌发的一个“终极骑行计划”,在受伤之前,还一直只是一个梦想而显得遥不可及,但现在因“胃口大开”而不再是水中月、镜中花——顺理成章地提上了“议事日程”。
不过那个“终极线路”毕竟是一个“超级工程”,八哥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去完成,为了验证伤后残存的体能,八哥急需来一个强度足够高、路程足够远的旅行作为“热身”,于是便精心策划了“风沙雪月六千里、单骑新甘到四川”的行程。
之所以选择骑行“新甘川”,是源于几年前收藏的两篇帖子,一篇是《中国最美的十条骑行线路,骑过两条算你牛》;另一篇是《中国最美六大国道,骑过了,就看尽了大半个中国》。
八哥在看到这两条帖子之前,已经骑过了这“十条最美线路”中的三条,和“六条最美国道”中的四条。按“骑过两条就算你牛”的逻辑,八哥无疑算是“牛人”了。而本次“风沙雪月六千里”的行程里,一次便包含(或部分包含)“十条最美骑行线路”中的四条和“六大最美国道”中的一条,即:“大漠里的寻绿之旅——呜市到敦煌”“丝路之旅——敦煌到兰州”“一条世界级的风景大道——G213(兰州到云南磨憨)”“G312——上海到“呜卤木骑”。很显然,无论是沿途的地理、人文、风光,还是骑行强度,都可与之前骑过的进“臧”八条公路中的任何一条相提并论。
不知写那两篇帖子的哥们看到八哥的骑行经历和即将经历的经历会作何感想,会不会重新定义“算你牛”的标准?
当然,八哥远行的目的,从来就与“牛”字扯不上半毛钱关系,自然,这次的“单骑新甘到四川”也不是奔着“骑过N条就算你牛”去的。几年前,当一不小心被当做“牛人”之后,“牛逼”的概念,让八哥总觉得有点调侃和“贬义”的意味,于是从此后敬而远之、谈“牛”色变;对于别人善意的吹捧,只把它当做路边当季的鲜花——虽赏心悦目,却迟早都会谢的,报之一笑就够了,绝不会陶醉其中而真拿自己当根葱。

本帖最后由 时速60码 于 2019-11-22 14:28 编辑
当野心不再是野心,远行便显得波澜不惊,正与老搭档安皇前几天所感叹的一样“激情依旧,而新奇感全无,所以出趟远门显得很随意。”按以往的标准来衡量,《风沙雪月六千里》算得上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东僵与甘北的荒漠、戈壁、风沙与无人区,若尔盖草原的低氧与寒冷,川北的长坡与严冬(到达川北时已是冬天)……怎么看,都又像是一次“高危”的旅程,而八哥还是“说走就走”了。
——走得有点意外,也有点悄无声息。
所谓“走得意外”,是恰逢有几个“牛人”级的好友相继在远行的路上严重受伤,八哥选择在此时“逆袭”出征,的确像是“昏了头”一样,让家人的担心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加清晰,也因此让自己的愧疚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加深重。
所谓“悄无声息”,是因为远行之于八哥,早已以一种信仰的分量,成为八哥生活的一部分,与外人的关系似乎越来越少、或可有可无,于是便再也没有兴趣和必要如最初那些年一样——早几个月就开始策划和造势,整出的动静,大到好像是要去解放钓渔岛似的,所以,这次八哥“连声招呼不打就走了。”
不仅如此,如果不算上老搭档安皇的话,八哥连骑伴也懒得约了,因为八哥不想让本可以很单纯的旅行弄得太复杂。经验证明,长途骑行的成功与否,与骑伴的多少以及骑伴间的融洽程度密切相关,长途越“长”,骑伴越少才有“圆满”的可能。历年来的每次远行,八哥都得为约伴纠结许久。经历得多了,便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并形成一种定式:中短途的骑行,八哥还是很乐意享受人多的热闹;超过一千公里的长途,唯一可“陪得住”八哥——或者能让八哥“陪得住”的暂时还只有一个人。其中的原因很多,包括性格、体能、胸怀,以及骑行的目的与对旅行的品位,只有这些要素的共同点达到极致,才会形成一种默契,有了这种默契,结伴骑行才会1+1>2;反之,则会1+1<1——这样的结伴出行,“有伴还不如不约伴。”
——于是,这次八哥便不约伴了。
没有了“约伴”的压力,使本次远骑,从策划之初开始,便显得简单和“随意”,使“风沙雪月六千里”的骑行,更接近于是一场真正的“说走就走的旅行”。
如果说有什么不够“简单”的地方,那便是制作路书的过程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细致和辛苦,细致到沿途经过的每一个集镇(甚至村庄)的海拔高度,有无住宿、商店、餐馆,以及集镇间的距离、景点,等等,都要了解得清清楚楚。了解的途径至少有三个:一是卫星地图查阅,二是百度搜索查阅,三是向所要经过的地方的网友求证。何故下如此功夫?当然是为了安全,这次是一个人、在一个不太恰当的季节、骑行一条完全陌生的线路,所以安全选得尤其重要,而网络上没有相关的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攻略,只得自己提前把功课做到万无一失。
本帖最后由 时速60码 于 2019-11-22 14:38 编辑
本文作者——时速60码(罗滋湘)新书热卖中
——各地新华书店和网上商城(当当网、京东、天猫)均有销售
(商城搜索栏直接输入“天路骑迹”便可找到)
《天路骑迹》简介:
本书记录了作者五次骑行进藏、骑完八条进出西藏公路的传奇经历,畅谈了骑行感受、线路特点、沿途风景、地理人文、社会现状,以及各种旅途奇遇。全书行文流畅,所配图片精美,作者把摄影艺术与文学艺术完美结合,为读者多角度地呈现了西藏文化。堪称一部“史上最全的进藏骑行攻略”“青藏高原骑行的教科书”“现实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本书是一部独一无二的户外传奇故事,笔者倾其十年精力打造而成,于2019年6月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面向全球发行。
图片拍得挺不错的,可以多分享一点给大家看。优秀文章好像也会奖励币的
9月16日
从孝感到乌市,3650公里的车程,用时38小时。这个过程本就漫长,而偏偏八哥是一个人,便更显得难熬。
乍一离开“常态”的环境,八哥还来不及“摘下文明的面具”、“脱下隐身的外衣”,尽管满车厢里挤满了熙熙攘攘而生动的面孔,八哥却放不下那份廉价的矜持,一路都没主动与陌生人聊过天,于是这一天两夜的时间里,八哥感到十分孤独,除了反复翻阅自带的报纸和一本带去新疆送给友人的书《天路骑迹》外,大部分时间里,八哥无聊得度日如年。
乌市火车站:
乌市街景
乌市街景:
站在远眺楼上远眺市区与远处的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