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天时间探秘三千年的以色列,寻觅应许之地的美和魅(二) - 走出国门 - 8264户外手机版

  走出国门
德鲁 兹村落】
凯撒利亚 出来后,一路乘车来到名为Isfiya的城镇。
座落在丘陵山区的Isfiya,又称Ussefiya或Usifiyeh,位于迦 密山 区内。其最早有人迹居住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四五世纪。 然后历经各朝各代不同时期,目前这里主要是 德鲁 兹人居住。这里的 德鲁 兹人大概1千年前从 埃及 迁徙而来。2015年,村里人口超过1万人人。今晚我们将参观当地一家 德鲁 兹人的家庭,跟他们学做 德鲁 兹的特色菜肴,听听他们的故事。

密山 山顶上,可以远眺到 海法 市区,而四周则看到的是Isfiya村落

迎接我们的是当地 德鲁 兹家庭的一位大叔,他作为“地陪”将为我们讲解 德鲁 兹的渊源和故事。

德鲁 兹家庭的摆设和装饰

【知识点: 德鲁 兹人】
他们是 中东 地区一个神秘的民族,全球人口估计100多万。他们没有自己独立的国家,主要生活在 黎巴嫩叙利亚 等国,此外还有约10万人生活在 以色列 北部的加利利地区和被 以色列 占领的 叙利亚 领土戈兰高地一带。
德鲁 兹人使用阿拉伯语,信奉的 德鲁 兹教是伊斯兰教的一个分支,属什叶派,1000多年前形成于 埃及 。但 德鲁 兹人与其他穆斯林又有不同之处,如他们不封斋、不朝圣、不行割礼、不缴纳天课。他们只过宰牲节和阿舒拉节,保留了较多的拜火教的习俗。

德鲁 兹教有一条重要的教规,就是要求 德鲁 兹人必须忠于自己所在的国家。但 以色列 与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冲突给生活在 以色列 和邻近阿拉伯国家的 德鲁 兹人带来了难题。他们本来属于同一个民族,而且很多人原来都是兄弟姐妹、远近亲戚或朋友。在阿以冲突前,他们可以相互走动、结亲。但阿以敌对后,他们根据“效忠所在国”的教规,不但断了往来,而且只能各事其主,形同陌路。

鉴于 以色列 境内的 德鲁 兹人同样严守教义,故犹太人称 德鲁 兹人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民族。在 以色列德鲁 兹教享有独立宗教团体地位。在 以色列 国建立前,生活在 巴勒斯坦德鲁 兹人与相邻的犹太人和睦相处。1948年第一次 中东 战争时,在 以色列 的多数 德鲁 兹人保持中立,少数人甚至站在犹太人一边。他们没有 以色列 阿拉伯人那样的心理困惑,比阿拉伯人更容易融入 以色列 社会。在 以色列德鲁 兹人可以参军,有人甚至被授予少将军衔。他们和犹太军人一起为 以色列 而战斗、流血,赢得了犹太人的信任和赞赏, 以色列 总统甚至亲自参加过 德鲁 兹一名普通阵亡士兵的葬礼。

德鲁 兹的传统美食有烤皮塔饼(类似于pizza)、葡萄叶卷饭(像微型粽子)等,而今晚我们尝试制作了烤皮塔饼和肉桂卷肉棒。团队里的多数人都想拍摄不想动手,结果变成我全程动手没拍照。老司机一上手,就被 德鲁 兹妈妈说“good”,虽然平时不怎么烹饪了,但是天赋犹在啊~(得瑟脸)

上图:梁叔做的肉桂卷肉棒。它是在一根肉桂棒上捏上一团肉,然后放到烤箱里烘烤。由于时间来不及,我们仅仅体验了如何制作,却没有尝到成果。摄影by牛奔

下面,皮塔饼准备开做!前面是要烤烧皮塔饼的铁炉。皮塔饼的制作其实不难,将揉好的软面团用十个手指快速、均匀戳开,如同用手指当成擀面棍,将面团“擀”成薄饼状,然后在上面再均匀撒上、戳开肉沫。这个环节,梁叔再次受到表扬~(继续得瑟脸)

铁炉里用一大块铁片覆盖在煤气火嘴上,铁块加热后,就将皮塔饼扔上去,也不用任何翻转,大概3-5分钟就能烤好,相当快。味道更是很棒!

晚餐过后,有主人兼导游的大叔给我们送上甜点、咖啡和红茶,然后拉着我们在客厅一角坐下,一边吃着甜点,一边听大叔说说他们 德鲁 兹的历史和风俗。

据大叔说, 德鲁 兹教生命能量守恒,一个人死了,能量和灵魂会进入一个新生儿体内。所以是守恒的。这样,他们就能一直轮回来接近上帝,跟随上帝。他们好客,有朋自远方来一定要让人感觉回家的感觉。这也是为何 德鲁 兹村落都会对游客开放。

信教的人不准随意对待自己身体,保护自己的灵魂,不能吸毒,吸烟喝酒都禁止,更不能去夜店。不过很多年轻的 德鲁 兹人并非都信教。不是信教者,不能接近任何跟教会相关的秘密。真的要入教的人,也需要通过三四个月时间的入教仪式和流程才行。如果父母不是 德鲁 兹人,就不能信教。要是跟非 德鲁 兹人结婚,就必须离开这个教。入教后男人需要穿白色帽子、黑色衣服,还要留胡子。最近几十年来,年轻人都不想在当地干农活,转而选择去 大城 市里做点更轻松的工作。

听起来真是一群神奇的人啊!

海法
离开 德鲁 兹村落,我们在夜色当中抵达 海法 市,一座据说是背山靠海的城市。毕竟已经是大晚上,根本看不到城市全貌。但入住的 Bi Club Hotel还是有小惊喜:它的背后,能看到大片建在迦 密山 脉上的房子,在夜晚齐刷刷地亮着灯,宛如在黑色山脉上撒下满满地一大把星星,炫目而壮观。

我们所入住的Bi Club酒店,有部分客房的阳台正好直面这一片山坡,于是大家都跑到住在这么好景观的团友房间去拍照,晚上还挺冷,不得不多穿两件衣服。拍完照,我们有几个人还下楼去附近小商店买了点啤酒薯片之类的,回房间聚众喝了一轮。

第二天起床,昨夜的漫山“繁星”原来长下面这个样子,哈哈~

海法 的短短一晚,让人记住了我们入住的这家Bi Club酒店。一家精品型的小酒店,风格与我曾住过的 意大利 精品酒店相仿,注重细节和装饰设计。

上图:鱼丸啊,不要这样,很吓人!

上图:这家Bi Club酒店属于 以色列 的Atlas 酒店联盟

至于 海法 (Haifa)这座城市,在 日光 下露出了自己美丽的容貌。它名字原意是“美丽的海岸”,最早 海法 二字首现于公元3世纪的塔木 德文 献,是当时 罗马 帝国管辖下的一个犹太人小镇Shikmona。它的命途跟整个 以色列 多数地区一样,几经易手,近一千多年来也被十字军、拜占庭、穆斯林、贝都因、奥斯曼、 埃及 、英属 巴勒斯坦 轮流管辖过。直到1948年, 以色列 成立,根据联合国分治决议案 海法 归属 以色列 管辖,如今已经发展为 以色列 第三 大城 市和第二大港口。

上图:军事迷们,看到上面那军舰是不是感觉兴奋?梁叔不太懂,看不出其型号,但感觉比以往知道的萨尔5号护卫舰更加高端,光滑平整的舰体隐身性能应该不错,没看到垂直发射井的区域,现在新型的是将发射井侧置了吗?求教!

这座 地中海 东岸美丽的山海之城,如今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在这和谐共生,要知道它曾经也是战火纷飞,现在是难得的 和平 家园。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涌入这座城市,而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冲着同一座建筑而来:巴哈伊空中花园。

从山脚仰视巴哈伊空中花园!对称齐整的巴哈伊花园洋溢着浓郁的波斯风情。一条由白色 大理 石砌成的阶梯位于花园的中轴线上,树木、水池、花盆、雕塑等景观则对称地分布在两侧。普通人不允许通过台阶走上去这座巴哈伊教的神圣教堂。只能绕道到山顶从上往下参观它的局部区域。

【知识点:巴哈伊教】
巴哈伊信仰是一个独立的一神论宗教,创立于1844 年。该信仰认为曾存于世的九大宗教信仰都来源于同一上帝,只是上帝在不同的时间派遣了不同的“教师”去不同的地方传道。其创教先驱为巴孛(1819-1850),创教者为巴哈 欧拉 (1817-1892)。据统计,巴哈伊教已经遍及200多个国家,拥有600 万以上的教众。潘石屹也是巴哈伊教徒噢~

【知识点2:巴哈伊空中花园的由来】
1850 年巴哈伊教的先知巴孛被波斯当局处决,其遗体被巴哈伊教友辗转隐藏多年,于1899年运抵 海法 。1908 年,巴哈 欧拉 去世后任教长的阿博都·巴哈被释放后立即着手在巴哈 欧拉 指定的地点修建巴孛陵寝。1921 年阿博都·巴哈去世后,巴哈伊教的圣护守基·阿芬第继续其未完成的事业。他将陵寝修建成今天的模样并在陵寝周围的平台上建造了美丽的花园。2001 年5 月的黄昏,大约四千五百位观众群集在迦 密山 山脚下,见证了这一耗资两亿五千万美元,前后历时达一百多年的巴哈伊花园的落成大典。耗时如此之久的建筑,能比它更神奇的在我记忆中就只有 西班牙 高迪的圣家族大教堂了,只是高迪的教堂还没完工,哈哈哈。

巴哈伊花园依山而建,背靠有“上帝之山”盛名的迦 密山 山麓,迎面吹来 地中海 温暖、湿润的海风,以金色穹顶的主建筑为中心发散,形成19 级巨大的平台式阶梯,整个花园从山脚到山顶垂直高度约225米,最大坡度约63度。下图的花园中心是巴孛陵寝,金色半球形穹顶位于40米高的白色圣殿之上,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花园高处左右各有雄鹰凝视着城市,威武庄严。

鹰,像是巴哈伊花园的守护者一般,座落在花园里,凝视着花园和整座城市。

当我们准备离开巴哈伊空中花园,天空一侧的云突然变化了起来,阳光透过来,增添了丰富的层次和戏剧性。无聊地捏了一张,继续赶路前往下一站—— 阿卡 古城。

阿卡 古城】

阿卡 古城,是除了 耶路撒冷 之外,我最喜欢的 以色列 古城!究其原因,主要是与 欧洲 中世纪的十字军有莫 大关 系。这两年来很喜欢看 欧洲 的历史,逐渐发现现代 欧洲 的文化价值核心基石,都是由基督教、骑士精神等堆砌起来的。而沿着基督教或者中世纪骑士的痕迹溯流而上,自然而然地会发现它们都指向了 耶路撒冷 。而对于男生来说,从小就略有耳闻的十字军骑士的故事更是像一部 欧洲 武侠史,我们总会在各类书籍和影视作品中不停去翻阅和品味。

阿卡 古城之所以闻名,就因为它曾是十字军东征时所建立的 耶路撒冷 王国的首都和最后据点。仅此一点,就用力戳中了G点,啊啊啊~~

阿卡 城里礼品店摆放的十字军剑和盾的木制模型

事实上, 阿卡 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回4000年前,有迦南人的部落在此落户,后来在腓尼基人统治时期曾改名为托勒密。古 罗马 人占领时,修建防洪堤坝,扩建海港,从而使这里成为 地中海 东岸的一个主要港口。公元638年被阿拉伯攻下,直到公元1104年十字军东征来了,拿下 阿卡 ,远道而来的骑士们在此建立 耶路撒冷 王国, 大名 鼎鼎的圣殿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都在此留下过印记。公元1291年十字军被马穆鲁克王朝的穆斯林军队击溃,撤离 阿卡 ,持续了近200年的十字军东征就此画上了句号。

十字军 圣约翰 城堡的模型

公元1798年拿破仑远征 埃及 时,也曾北上逼近 阿卡 ,结果被 阿卡 民众奋起抵抗给怼回去了,导致拿破仑仰 天长 叹:“如果我占领了 阿卡 ,就能控制全世界。”鉴于他老人家常说这样的话,咱就不要太当真了……

世界遗产委员会毫不吝啬地将 阿卡 封为世界遗产。其评价是:
阿卡 是个有城墙的港口城市,历史悠久,自腓尼基时代起,就一直有人类定居在这里。城市是 土耳其 人18到19世纪之后建立发展的,拥有保存完好的城堡、清真寺、商栈和 土耳其 浴室等建筑。城市中十字军的遗址可以追溯到1104到1291年,保留完好,生动再现了中世纪 耶路撒冷 十字军王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结构。”

眼前这座 圣约翰 城堡,是十字军时期骑士们集合议政、办公、聚会的地方。地下城堡由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排列,纵横交错,几乎全部用石头建成, 通道 下面还建有排水系统。保存完好的 圣约翰 城堡及其地下宫殿,如今已改为博物馆供游人参观。

站在曾经十字军的旗帜和古堡砖墙边,数装逼人物,还看今朝啊~

进入城堡后先看一场多媒体演示,简要了解 阿卡 古城的前世今生。

历史就是得摸着石头来研究, 圣约翰 古堡底下的不同年代石头层,显示了不同年代的建筑地基,是活生生的城市化石。当然还有很多残存的古代石雕,重新唤起大家对那个辉煌年代的好奇。

城堡内部厚厚的墙壁、巨大的 石柱 、拱形交叉的屋顶、精美的石雕,都展示出古 罗马 建筑的成就。穿行在这些巨大石块、粗壮 石柱 、经典古 罗马 式拱顶的地下遗迹里,无异于穿越了一次时空,只是硝烟不在,刀剑无影,沧海桑田之后, 和平 是世人唯一的渴求。

以色列 人在挖掘文物和保存管理古迹上,显示出了值得称赞的智慧。偌大的地下宫殿里除了摆放少量的文物之外,有一部分区域被设置为艺术展览区,管理方邀请来一些知名艺术家展出他们的作品,让古堡里也洋溢出独特的现代气息,毫无违和之感。

古堡里摆着画架,画面竟然非常和谐。额,可能唯一不和谐的是梁叔吧……

墙上的壁画,满满都是当年十字军的故事,只是可惜我没看出哪个是哪个典故啊。


我开始以为这是一块大浮雕,刻在接近3米高的板子上。结果走进细细一看,竟然是画!立体效果实在是太流弊了~看下图!真的是平面的画而已!

地下城堡的圆拱形隧道采用的大石头铺设,内壁算得上圆滑,各个隧道都长达几十米,贯穿城堡底下通向四方。

城堡内也有下面这种狭窄的 通道 ,很多位置一人通行都需要侧身,不可能容下两人同时通行,很纳闷当时牛高马大的骑士们在这里头走动能自如吗?更加不可能穿着甲胄盔甲通行~

苡姗同学又开始自拍了,在一条看起来像兵营和马厩一样地方装个字母。我们当然顺大便捏几张。这个区域已经较为现代,不知道是否为奥斯曼帝国后期的建筑。

古堡地下湿度可能会很高,因此部分区域还安置了抽湿机维持室内的湿度(画面右侧的那台机器)。肉团童鞋的红裙子实在抢眼,捏一张!

从地下古堡里出来后,漫步在 阿卡 古城的街头巷尾,能发现周围建筑的风格开始变化,斗转星移的时间赋予了这座城市多样化的风格,穆斯林、基督教、犹太人的传统气息交织在一起。 阿卡 古城里还有著名的贾扎尔清真寺,据说寺里还藏有先知穆罕默德的胡须,只是我们全程都没有机会参观清真寺,只能错过。

多数民居很简朴,屋子使用的石墙也保留着原始的状态,根本不加修饰,除了墙上的涂鸦。

一条长椅,四腿朝天的生活,这只慵懒的猫无疑是 阿卡 古城闲适生活的一个写照啦,哈哈

正好途径一家小店,看到有电视台的人在做美食节目,主持人和嘉宾正在品尝店里的美味食物。

让我感动的是,如此一座浸透了沧桑历史的古城,并没有被岁月和外界摧残得只剩残垣断壁,它跟被毁掉的 凯撒利亚 截然不同,四处都洋溢着生机和活力,就好比我们邂逅的一群年轻人(下图),白衣黑裤统一服装正在参加聚会(应该不是婚礼),青春靓丽,帅气逼人。相比之下,斑驳的古城石墙印刻着的风霜血雨,是它曾经跌宕身世的唯一见证。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