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草原——故人、风景、那达慕,火山、草地 与牧人(继续更新) - 广东 - 8264户外手机版

  广东
本帖最后由 32度 于 2020-7-7 07:28 编辑

    我是惠州人。有两个孩子两爿店。我是南方人。可我听过蒙古高原上的呼麦,摸过马头琴,我的小孩跟蒙古少年摔过跤,跑得比摩托车还快的赛马曾从我眼前擦过去。

我只到过两回草原,同一个地名。一次十年前,二次十年后。

惠州到太仆寺旗草原,相距有2500公里,却翻山越水竟然在同一个经度上,地图上一条几乎笔直的竖线连起我们南国的柔风绿水和北方的烈风草原。

(当我在写这篇游记时用导航标注直线距离才第一次惊讶地发现我和这片草原在几乎同样的经度上,好像一种冥冥中的缘分牵着这条线,供我悠悠地在陪着两个孩子的夏季回想草原上的风土与情谊)

小静的客栈有一部小红车,十年前我第一次来草原,彻头彻尾被巨大的地理差异震撼了,那回从北京搭上的正是史老爹的小红车。十年后当我带着跟小静的女儿乌云同岁的儿子T回到草原,大巴车站外等着我们的还是那部小红车,看到的瞬间,记忆洞穿——

那时大学刚毕业。实习出差,我跟阿涛在最好的时光,初秋的草原风凉得要两个人紧紧抱在一起,却也好看得像金黄色的丝绸波荡在水面上。客栈新开,意气风发的小静带着我们一对不离指尖的恋人翻过一片又一片秋天的牧场,那时就跟小静说,我们一定会回来看看她描说的盛夏的草原!

再见她时,草原正花季,我的T和她的乌云刚好一般高。两个孩子羞涩上片刻就操着一南一北的两种普通话打成一片了,不时看到晒得黑黑的乌云停下来歪着头问T“你刚说的词什么意思?”。我则拉着小静的手讲起十年……回来的我们不是那时的我们,看她略带遗憾的表情想见我们那时的姿态可能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还保存着那时候给你们拍的照片,草原深黄,你们俩拉着手,你的丝巾被吹得飘起来。” 我的阿涛慢慢愈行愈远,我痛心过也庆幸着T的爸爸是稳重的好男人,我们都在经历中长大了,我的小女儿刚好大她的次女一岁。生命在不同的纬度上同时地流转经营着,像平行的两个版本的故事,她的客栈经营到十几年,也历经着婚姻、家事、困惑、生育、成长、确幸。


第二天,她就陪我们去看火山。正好细雨,团团雨雾裹住我们将前往的几亿年前的火山岩。只见山下钻出安静的牛群,然后钻出庞大的玄武岩石,最后我们钻进浓雾,石条山钻出了雨帘。



(照片里小路指向的被雾气半遮的就是火山遗留下来的巨大的玄武岩石柱群)

(整片山坡都布有这种巨大的石块,显出时间的庄严和火山熔岩曾经漫流的痕迹)       细雨里没有爬上火山口的岩石,但静无一人的火山区,陌陌草地上遍地小小的像珍珠一样的野花和我们的孩子在火山巨岩上攀爬传来的带回音的笑声,重回草原的我获得一种宁静旷远的满足感。

      接下来的日子,自由自在。小静不忙就陪我们,忙的时候乌云会带我们去看草原上繁茂的野花,采雨后的野蘑菇,摘野生的韭菜花,瞧一群一群的羊,尝各种我们南方吃不到的东西。

      接下来的日子,不妨自由自在。小静不忙就陪我们,忙的时候乌云会带我们去看草原上繁茂的野花,采雨后的野蘑菇,摘野生的韭菜花,瞧一群一群的羊,尝各种我们南方见不到的东西。
     草原上夏季的野花真是多喔,整片整片看不到尽头,也不知道名字,和我们那里被精致地浇灌剪枝的花卉大有不同。同是美,这里就美得近乎狂野。

     乌云给我们演示必须翻过来蘑菇看它的褶才可以辨别是否适合食用。这种就是安全的,采下来就能闻到蘑菇的香味。


     慢慢,我的T也能很专业地采蘑菇了!这一袋子满了够我们回去请厨房的大师傅烧一盘呢!


      这就是野生的韭菜花,乌云教给我们只吃那个花,不要野韭菜的杆,花是嫩香的,拿回去厨房里给剁得细细地摊成鸡蛋饼,真是美味哦!


这个是蒙古族牧民家家都吃的蒙古点心,用酸奶做的,油润润的,味道简直可以说有点“奇特”。

这个奶皮子卷真是大爱,十分浓滑的奶香,夏天的中午凉凉地吃。走的时候忍不住带走两盒,一盒在大巴上吃光,一盒留到从北京上飞机前。

这块烤羊排我们足足吃了3顿,又焦又香,吃不完的存在厨房晚上炖汤也很美妙。


羊群是随处可见,比人的数量可多多了。我们住在小静的客栈这地方叫“包恩本”,牧民的人数不过二三十人,羊却有几千头!

牛也是,所有牲畜都是散养的,也不见人管,这头毛色发亮的牛不时溜达到客栈门口来,吃草,看热闹,优哉游哉的。所以这里的牛羊好吃呀,但是价格也贵。




直到那达慕的那一天啊!真庆幸我们遇见这样的机会,被得到消息的小静带着来到牧民的家附近,我从没想到一户牧人给孩子办生日就可以办这么盛大的聚会,俨然是附近所有牧人的那达慕。等我挑选好照片就来讲述

期待美片美文中。。。
本帖最后由 32度 于 2020-7-6 09:56 编辑

最好的一天,前夜下过雨,风温和凉爽,草地芬芳,羊群在远处安静地吃草。我们四个人开着小红车一路问一路找,甚至找到了牧民野花丛生的家门口,原来那达慕不在这在山那边的牧场。等我们开到山坡下辽阔的草场,赛马都已经准备好,蒙古摔跤的烟火已经升起来了!蒙古大帐下面坐着氏族里的长辈和今天的东道主,桌上摆着礼仪尊贵的蒙古奶食,扩音器里反复播放着蒙古的长调和与会的各项通知,到处都是红红的笑脸。幸亏跟随小静,不然好像突然被扔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语境,成了两耳不闻的聋子。她也听不懂很多,但是那达慕她参加和研究过不少,每一步给我们讲是什么因由,要做什么。我们只叹眼睛不够用,碧绿的草原上全是新奇的事物:雄壮的牧人穿着华丽的蒙古袍子,骏马正在热身,作为比赛奖品的公羊和骆驼叫着,无数孩子们叽叽嚓嚓地排队。原来因为是为孩子举办生日聚会,所以今天的蒙古摔跤比赛是所有孩子都可以参与的!无规则,一对一,T和乌云立马也排进了“蒙古少年博克”的队伍里,带着兴奋和紧张地张望着那些草原上的孩子。哦,我从未如此接近一种异族的生活,他们的琳琅多彩,他们久远传奇的游牧文明。。。。。正在我眼前展开。








精选的图片,细心的游记
感谢楼主的精彩分享
精彩好贴前来支持
蒙古摔跤也称作“搏克”,是一种从实战中演化而来的体育竞技活动。对战的双方完全由“抓阄”产生,不分重量级,规定也极其简单。一片草地,一群勇敢的人,捉对厮杀,以膝盖之上任一点触地为输。但是当我们带着喜感观看这些蒙古孩子的“游乐”发现他们其实从小到大,都在学习摔跤的技艺过程中(当然看那些超萌的小跤手一本正经的样子也真的觉得好可爱哦)。小静指给我看其中的几对小选手,抬脚、勾拌、旋力、爆发,经她一说,确实有模有样。最好的反例就是我家哥哥T,别看平时在孩子里也是称王称霸的,一到蒙古小孩的手边真是不经一摔呀......他后来描述,不知怎么就被跟他一般高的蒙古小孩一抖一扯地没了重心,要歪的身体被人家瞬时脚下一拌就撂倒翻了个大跟头,起来还晕晕的。       不过真的没有想到的是,举办生日那达慕的主人家实在非常周到宽厚,对儿童即使是不认识的儿童也表现出一种暖心和慷慨。T刚刚倒地就有一位蒙古大叔过来扶起,并且更让我惊讶的是,赢了的孩子跳着舞进入下一轮摔跤继续比赛直到决出第一名为止,他们的前路只会遇到越来越强的对手和越来越疲劳的身体,要继续下去必须咬牙发挥出体格的极限和强大的意志!原来蒙古人就是这样用游戏和比赛来训练自己的孩子。而输了已被淘汰出局的孩子,竟然马上有人递上来10元钱作为鼓励他充满的勇气!T的表情一下由特别沮丧变得很惊讶,继而也笑了,应该是觉得自己很尽力去摔了,并且得到了某种肯定吧。然后,他和乌云,就像解开缰绳的两匹小马,在辽阔碧润的草原飞奔着,笑着叫着,停下来,互相摔跤磨炼刚刚在比赛中感受到的技艺。那种自由、强健和欢乐由内而发扶摇在盛夏牧场的上空。
       这情景和经历,应该会在作为母亲的我的心里驻留很久很久吧!草原和这些曾经的察哈尔蒙古贵族,确实给了我更深一层的震撼。
       也许它在久居城市的T的心里,会驻留更久......









本帖最后由 32度 于 2020-7-8 08:21 编辑

兴奋地参与了摔跤就忘记了刚入场时看到热身的骏马了。你知道蒙古赛马是什么样吗?      原来就是.......只能拍到一群人在那里张望的样子,哪里有马的影子。不是小静提醒我,都不知道看什么。
突然!牧民黑黑的身影间出现了一些细不可辨的痕迹!
接着一辆摩托车冲劲视线,原来他是确保赛马路线的,是啊草原那么大,也没有马道或围栏,没有一个领路人也真是不好办呢!紧随他的就是第一名的赛马!快到终点时起手完全撒开马缰,马鞭在骏马眼前飞轮似的旋转,马瞬间加速超过了摩托,冲过终点的人群!



小静提醒我留意这些小骑手,都是些少年,并且他们的马都是不配马鞍的,这在蒙古话称作“铲骑”:骑光身马。那么飞跃的速度,马鞍都没有,真是让我这样的南方人惊呼!只觉得心跳跳的,相机都端得不稳了!不知不觉痴迷,越走越近,猛然一把被人拎回来,惊的一叫,看对面一串蒙语急切的脸!原来是马赛速度太快,人离得近了怕万一有惊马或其他状况,还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们拍到的赛马其实都是镜头拉近,在很远一段距离之外。

人群之后另有一群人在下马的地方照顾这些精疲力竭的小骑手和他们的马。有一位骑手过了终点,赛马极度兴奋仍不肯停,他拉扯着马缰,几次有人想抱他下马都没成功,不过马总算减速下来,只得又慢跑了一阵,才被人扶下马来。一场赛马真是看得人惊心动魄的。

我想蒙古人喜欢的就是这种不在马场或围栏间,而是在旷无边际的大草原上跟马匹同脉动的感觉吧!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