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北楼口”寻根问袓行 - 山西 - 8264户外手机版

  山西
本帖最后由 407016249 于 2022-4-2 19:55 编辑

       我相信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是天生的,70后的我从小生在那个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匮乏的年代,对于孩提时代的我们来说更是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每天只知道和小伙伴们在野外疯跑,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就爱上了户外。成年后十多年的户外骑行徒步、爬山,更让我像是吸食了鸦片一样,有一种割舍不掉的情!正值“五一”劳动节,节假日期间全国大多数劳动人民,利用休息时间选择外出踏青旅游。各大景点游人如炽,人满为患。我也正好赶上轮休日,本来想出去骑行,由于没有骑友最终没有成行!只好选择就近的应县北楼口来一个寻根问袓之旅,这也是我从小的一个梦想。       北楼口亦称碑楼口,是万里长城二百关之一,现位于山西朔州市应县境内,原为北楼口乡,后乡镇合并归于大临河乡。唐朝时的少数民族(疑突厥人)与汉人的开放口市或物资交换地。宋辽时的边界哨卡,明朝的军事要地(明长城山西镇重要关隘),民国与清朝的商业名堡。当地语:“先有北路营,后有大同城”。是翠微山麓的一个最大隘口,东接平型关,西连雁门关,历代为兵家所重视。明朝军事上北楼口堡属井坪路,为大同的边防系统组成部分,屯有重兵,估计3000人左右,应该是半个卫的编制。抗日战争时期曾有日本军队驻扎。关口处有场面堡一座,为北楼口堡。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堡城正德九年(1514)筑,嘉靖二十三年、(1544)万历五年(1577)增修,周四里有奇,所辖边二百五十三里。”北楼口堡,四面各开一门,今四门皆残存。城堡破坏严重,砖包墙仅西北角部分残存。从残存的夯土残墙尚可辨出原堡规模”。据老乡说,前些年西门上还存一匾。今不知去向。北楼口南山,当地称岳胜梁,山上今残存一座黄土夯筑的小围城,围城东、西有夯土墩台,东山、西山上的墩台相毗连。北楼口附近长城,除楼峪河床内的夯土墙早巳被洪水冲毁外,河床两侧墙体尚好,残高6米以上。        俗话说得好:“先有北楼营,后有大同城”。由此可见,北楼口有着悠久的历史。北楼口历史久远,商贾贸易也早于大同。《山西通志》第三十五卷记载:“唐书突厥传:武德7年,颉利愿款北楼关请互市,上不能拒”。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在唐朝武德7年(即公元624年),北楼口就开始经商做买卖,距今已有1381年的历史,是雁门关外较早开通的商贸之关,也是匈奴与唐朝较早互市的集聚地。        北楼口第一次商贾贸易兴盛于何时,至今众说风云:有的说兴盛于辽代,有的讲兴盛于元朝。经我翻阅《北楼口村史》和深入村民调查,北楼口第一次商贾贸易应该在明、清时期,其理由有如下两点:
一是史料记载,北楼营修建于明朝万历六年,即公元1578年;二是家谱记载,“相传熊子魁寄养于外家,后业商兴家云”。按熊氏家谱推算,当时应该是公元1750年左右,即清朝乾隆14年。
       老年人相传,当时北楼口有三个大字号,分别为福字堂、满堂春、立字号,传言立字号是个票号,福字堂在应县城还有分号。三大字号年收白银都在一万两左右,小字号叫不上名的还有十四、五家,听说当时有一个小字号万盛通后搬到大同发展很快,成了红极一时的大字号。不知当时商贸有多兴盛,反正离北楼口正北15里的村子因住贩马贩骡的人,当时就起名骡庄,后谐音为罗庄。
       相传,北楼口兴盛于军营,繁华于商业,当时驻军4000多人,做买卖的军队后裔,原住户,逃难人总数超过6000人,一个10000多人的大村,商贸兴盛可想而知,当时驻军实行双饷制:一个是部队下拨的军饷,一个是从地方商号抽取的税金,奉行着商养军,军养商的互利制度。
      北楼口商贾贸易的第一次盛大约持续了250多年,到清朝末年就衰落了,其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边关峪口的开放,原来只开放宁武关、北楼关、清末已开放了十八隘;二是商业贸易的城市化、平原化;三是边防线的北移,即由原来的内长城移到了外长城,商贸集聚地也随着撤到了右玉县杀虎口一带。
本帖最后由 407016249 于 2021-5-6 15:47 编辑

  北楼城堡。又称义兴堡,“周四里余”。石基土墙,城高三丈六,顶宽一丈,位于峪口偏东处,现存有残城墙十多段。北楼城廓。北楼城廓见方七里半,现存有1200多方米,完整的有二处。义兴寨。原建于西关白道坡上,现已无存。它与北楼峪六十华里处的南口、杨六郎建的“义兴寨”“大营”遥相呼应。教场即练兵场。村北的两处宋代古遗据传是穆桂英的点将台与演武场(今已修葺一新)。
本帖最后由 407016249 于 2021-5-6 13:11 编辑

       当地人称“北楼口”为“北路口”,这并非方言缘故。比如当地人读“楼房"就很准确,读"lou",而非“lu”,路、楼读音区别明显。应该是这样的,明代按照不同的军事级别,分别有镇城、卫城、所城、关城、堡城、营城等。北楼口应属于关城,后来是不是升格为所城也未可知。明代北楼口的上下级隶属关系是:山西镇—雁平道—北楼路。北楼路管辖二百五十余里的长城和三个关城:北楼口城、小石口城、平刑关城。另外还管辖八个堡城,这里省略不再列出。 北楼路设参将一员,驻扎北楼口城。小石口城、平刑关城各设守备一员。参将的职务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师长或军长,守备大约等同于营长或团长,当然有些牵强,并不准确。
       可见,明代有“北楼路”之称,为了简便,当地人称为“北路”,久之“北楼口”就成了“北路口”了。
本帖最后由 407016249 于 2021-5-8 14:49 编辑

北楼口水库大坝。                                                                                                                                                                                                原北楼口乡下辖15个村,包括:北楼口村、徐峪、中和村、北楼村、康峪、北高庄、三合村、长城沟、峰沟、黑拉桥、碾子沟、四道沟、东林庄、兴盛堡、柳坪村。北楼口乡于2000年乡镇合并,全部归于大临河乡      
        我姥姥家就在兴盛堡村,我的童年大部分时光都是在那里度过的!在我的印象里那是一个安静祥和、充满童趣,并且非常神秘的地方。究其原因那是因为我是在姥姥和母亲传说故事中长大的,也是在那些故事中知道了怎样做人和为人处事!


本帖最后由 407016249 于 2021-5-9 10:56 编辑

  北楼口水库,其实就是一个大水池。不过就是这么一点儿水,也给这个严重缺水地方增色不少!
本帖最后由 407016249 于 2021-5-11 10:18 编辑

  今天行走路线是北楼口-跑马梁-(返回)岳胜堡-大庙山-峰沟。与我同游的有一辈子没有离开过这片热土的“向导”二舅,年过七旬“深爱”家乡但从来也没有好好“了解过”生她和养她这片热土的母亲,还有被我邀请一块儿来爬山的妹夫,另外就是二舅给我介绍的“编外导游”阎志义舅舅老俩口(他和我大舅一样是个退休老师,对北楼口的过去、历史典故了解的比较多,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他的感情和亲的一样)。
本帖最后由 407016249 于 2021-5-6 14:19 编辑

应县北楼口关王庙戏台题壁记载
       “大清道光十三年六月二十四日有耍孩儿班到此一乐。”由此可见,耍孩儿的形成时间至少也在道光之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康乾时期。耍孩儿戏最初流布于山西省北部大同、怀仁、应县一带,现今集中保存于山西省大同市。
本帖最后由 407016249 于 2021-5-9 11:00 编辑

现在北楼口南北主街道美景!                民国初年,在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影响下,商贾贸易又开始复兴,北楼口的商贸也有了新的起色,特别是民国十五年、十六年,更红火、更热闹,南到罗家大店、北到福善堂,全长三里半的大街挤满了店铺,连北楼口的老百姓也成了半农半商,当时共有大小商店、铺面100多家,使北楼口成了出名的不夜城。        当时大商店有10 家:罗万寿的“福兴昌”;霍佳隆、贾开恒、霍怨、常福的“四盛永”;熊善绪、李通的“兴隆永”;张继侃的“永生昌”;杨大万的“万义荣”;梁华的“福兴和”;常英的“长善永”;李如云的“西庆祥”;周义的“天合祥”;熊朝岳、熊章岳、姚浚的“公记”等。
当时有名的染房有五家:杨守禄的“杨染房”、孙发禄的“孙染房”、刘廷壁的“刘染房”、熊章岳的“熊染房”、姚三拐的“姚染房”等。
当时出名的铁匠有四家:孙吉的“孙铁匠”主营钉掌;周立业的“周铁匠”,主营羊剪、镢;刘贞权的“刘三女”铁匠,主营小五金;聂大的“聂铁匠”,主营刀、锄、锹等。
当时的钱铺有7 个,现能叫起名的有5 个:李廷秀的“得益当”,胡寨人的“德裕当”,姚学孔的“双胜永”,杨三万的“三益成”,杨四万的“三益荣”等。
像样的粮店有两个:杨太的“六成行”,毛家粮店;
有名望的药铺三个:张二(张阔)药铺、常福药铺、福善堂药铺。福善堂先是由熊善录开药铺,后和东乡寨王喜合伙开成日用百货商店;
还有四个面食店铺:聂贵邦的“晋太享”、杨日华的“杨面铺”、孙贞的“饼面铺”,蔡廷喜的“蔡饼铺”;
还有五个豆腐房:蔡廷贵的“蔡豆腐”,毛顺应、拐张成、赵九九、赵九鼎的豆房;
还有两个住人大店,即:罗保龙的“商合店”、秦兆瑞的“瑞庆店”。还有7 个小店:罗六六店、秦春店、周尚店、罗万祥店、马维龙店、李生发店、刘铺店;
还有两个黄芪收购处“一个李保珍、一个是贾安印,每年每家都要收4——5万斤,听说李保珍为天津崔绍康代收,由大同转发天津口岸;
兴隆永、福兴和商号还内设制酒作坊和制油作坊,长善永也有制油作坊开设。传说日本人进村,兴隆永油缸被砸乱,油从现在的乡医院流到了供销社,足有半里远;
在当时的商号中最兴隆的商号是“福兴昌”。这个商号是罗万寿靠一匹骡子起家的,发展到民国初年已有房子35间,配备了会计、采购、跑账的、长帮骡子队、营业员、伙夫等10多人。还有那个赌博输光的熊善绪,只剩下父母留下的一床被子,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从打工开始,到小卖铺,然后发展到和李通合开“兴隆永”,红极一时;当时的各大、中商号也都设有会计跑账的、营业员、伙夫;当时合伙经营人数最多的是“四盛永”,四家合开;店面最好的是“永生昌”,上下三间的二层楼;经营时间最短的是“公记”。1932年开业,1936年就关门;北关的“瑞庆店”有住房10多间,马棚10多间,生意兴隆,顾客盈门,为此人们就把这条街改名为“店门”,一直流传到今天。

本帖最后由 407016249 于 2021-5-8 16:19 编辑

  拍摄几张北楼口古民居,让自己穿越回几百年前“盛世空前”的北楼口雄关!
本帖最后由 407016249 于 2021-5-9 11:02 编辑

  如今的北楼口更像是一个饱经风雨、风蚀残年的老人,更让人感慨它曾经的辉煌。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