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北楼口”寻根问袓行 - 山西 - 8264户外手机版

  山西
本帖最后由 407016249 于 2022-4-2 19:55 编辑

       我相信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是天生的,70后的我从小生在那个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匮乏的年代,对于孩提时代的我们来说更是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每天只知道和小伙伴们在野外疯跑,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就爱上了户外。成年后十多年的户外骑行徒步、爬山,更让我像是吸食了鸦片一样,有一种割舍不掉的情!正值“五一”劳动节,节假日期间全国大多数劳动人民,利用休息时间选择外出踏青旅游。各大景点游人如炽,人满为患。我也正好赶上轮休日,本来想出去骑行,由于没有骑友最终没有成行!只好选择就近的应县北楼口来一个寻根问袓之旅,这也是我从小的一个梦想。       北楼口亦称碑楼口,是万里长城二百关之一,现位于山西朔州市应县境内,原为北楼口乡,后乡镇合并归于大临河乡。唐朝时的少数民族(疑突厥人)与汉人的开放口市或物资交换地。宋辽时的边界哨卡,明朝的军事要地(明长城山西镇重要关隘),民国与清朝的商业名堡。当地语:“先有北路营,后有大同城”。是翠微山麓的一个最大隘口,东接平型关,西连雁门关,历代为兵家所重视。明朝军事上北楼口堡属井坪路,为大同的边防系统组成部分,屯有重兵,估计3000人左右,应该是半个卫的编制。抗日战争时期曾有日本军队驻扎。关口处有场面堡一座,为北楼口堡。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堡城正德九年(1514)筑,嘉靖二十三年、(1544)万历五年(1577)增修,周四里有奇,所辖边二百五十三里。”北楼口堡,四面各开一门,今四门皆残存。城堡破坏严重,砖包墙仅西北角部分残存。从残存的夯土残墙尚可辨出原堡规模”。据老乡说,前些年西门上还存一匾。今不知去向。北楼口南山,当地称岳胜梁,山上今残存一座黄土夯筑的小围城,围城东、西有夯土墩台,东山、西山上的墩台相毗连。北楼口附近长城,除楼峪河床内的夯土墙早巳被洪水冲毁外,河床两侧墙体尚好,残高6米以上。        俗话说得好:“先有北楼营,后有大同城”。由此可见,北楼口有着悠久的历史。北楼口历史久远,商贾贸易也早于大同。《山西通志》第三十五卷记载:“唐书突厥传:武德7年,颉利愿款北楼关请互市,上不能拒”。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在唐朝武德7年(即公元624年),北楼口就开始经商做买卖,距今已有1381年的历史,是雁门关外较早开通的商贸之关,也是匈奴与唐朝较早互市的集聚地。        北楼口第一次商贾贸易兴盛于何时,至今众说风云:有的说兴盛于辽代,有的讲兴盛于元朝。经我翻阅《北楼口村史》和深入村民调查,北楼口第一次商贾贸易应该在明、清时期,其理由有如下两点:
一是史料记载,北楼营修建于明朝万历六年,即公元1578年;二是家谱记载,“相传熊子魁寄养于外家,后业商兴家云”。按熊氏家谱推算,当时应该是公元1750年左右,即清朝乾隆14年。
       老年人相传,当时北楼口有三个大字号,分别为福字堂、满堂春、立字号,传言立字号是个票号,福字堂在应县城还有分号。三大字号年收白银都在一万两左右,小字号叫不上名的还有十四、五家,听说当时有一个小字号万盛通后搬到大同发展很快,成了红极一时的大字号。不知当时商贸有多兴盛,反正离北楼口正北15里的村子因住贩马贩骡的人,当时就起名骡庄,后谐音为罗庄。
       相传,北楼口兴盛于军营,繁华于商业,当时驻军4000多人,做买卖的军队后裔,原住户,逃难人总数超过6000人,一个10000多人的大村,商贸兴盛可想而知,当时驻军实行双饷制:一个是部队下拨的军饷,一个是从地方商号抽取的税金,奉行着商养军,军养商的互利制度。
      北楼口商贾贸易的第一次盛大约持续了250多年,到清朝末年就衰落了,其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边关峪口的开放,原来只开放宁武关、北楼关、清末已开放了十八隘;二是商业贸易的城市化、平原化;三是边防线的北移,即由原来的内长城移到了外长城,商贸集聚地也随着撤到了右玉县杀虎口一带。

你好,你是哪儿的徐姓人?我母亲姓徐,关于峰沟徐姓的信息我们也不太清楚!

我想了解更多峰沟徐姓的信息,我也姓徐,想寻根。电话15536215110

发自8264手机版 m.8264.com
支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很走心的帖子

谢谢您的支持,由于工作紧张帖子还没有完成!

谢谢您的支持,由于工作紧张帖子还没有完成!
信息量大,知识点巨多,强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