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断肠草 于 2021-5-22 14:21 编辑
下面聊聊我的装备配置和实际使用方法
一、着装
在我所有装备里,我对户外服装穿着的要求是最低的,一方面是因为矮大紧的身材实在很难买到合适的服装,尤其是裤子,另外一方面是经过多年的户外出行,我已经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穿衣法则,在我手中,普通品牌的衣裤不会和顶级的户外服装在使用方面存在本质的区别。
我的特点四个字:抗冻,多汗。前者让我减少了很多保暖衣物的负担,后者让我很重视处理服装的排汗。
秦岭和川西高原类似,低温、大风是大概率事件。很多人为了防寒,在行进过程中都会穿上保暖衣物,但这样很容易就会出一身汗。如果身上汗湿遇到大风,很可能会因为风寒和湿寒效应导致失温,因此在徒步过程中我的穿衣准则就是:尽量避免和减少出汗。行进过程中我经常穿着短袖T恤徒步,刚开始出发的时候会略冷,一旦走开后身体就开始发热了,我宁可身上微冷也不让身体过热。保暖衣物我通常放在易于拿取的顶包或者袋鼠仓,途中短暂的停留时我一般不卸包,不管站、坐,包不离身,这样背部不会冷,同时也避免卸包上包的体能损耗。但是一旦长时间停留我就立马加衣保暖,出发前又坚决脱掉。如果风大,我通常会套上防风皮肤衣。每次长线出行,快干T恤、皮肤风衣,基本上各自都会带上两三件,T恤即便汗湿也有得换,皮肤衣也是如此。
我此行的衣裤配置:
外层:
上半身带了硬壳KOLON SPORTS的顶级款,型号忘了,入手快十年,存在严重老化。5月2号上山时遇到大雨我拿出来穿上,还是免不了内外被打湿,后打包好再也没用。回到家用了烘干机,压胶彻底报废此乃后话。外层衣物除此之外还带了三件皮肤风衣,两件北面一件土拨鼠。皮肤衣是我很喜欢的装备,重量轻、收纳小、能防风、有得换,回到城市里也可以拿出来穿。
外裤是北极狐的G1000快干裤,本来棉质长裤并不适合湿冷天气,但如果穿冲锋裤,我大小腿会闷出很多汗,跟被雨水打湿没啥两样。我在快干裤外面套上了MONTBELL的雨裙,小腿绑了峰鸟的脚套,基本上把快干裤给覆盖完了。5月2日冒雨到了到了南天门住下来后检查,裤子只是裤腿和膝盖窝的位置有点湿,升起火烤烤就基本干了。下半身的这种搭配这些年我已经在秦岭、新疆、川西等很多次出行中得到运用,效果很好。家里有几幅雪套脚套,如果是可能遇到深雪的线路,出发前我会换上长款SEA TO SUMMIT的雪套。
中层:
保暖方面我没带保暖的裤子,就带了两件保暖衣物,一件始祖鸟ATOM 14644薄款棉服,一件哥伦比亚OMNI热反射短袖马甲,两件都比较轻,晚上很冷时直接两件套用就足够了。在寒冷天气下,身体核心部位的保暖最为重要,5月3日拔仙台沿途超级大风,我穿了一件皮肤衣套上热反射马甲,上身感觉微冷,但是在可接受范围,并不会感觉冻,这样当然不会出汗,全程身体一直保持了干爽,远离了湿寒效应。
内层:
带了三件轻薄的快干T恤,一件北面一件凯乐石一件RAB,打湿后可换干爽的,回到城里也有得干净穿,我并不会去追求一些昂贵的所谓的极速快干排汗内衣,事实上,在快干方面,即便是阿迪耐克等体育品牌的快干运动T恤也是可以用于户外的。内裤用的优衣库快干平角内裤,关于内裤少有人提,还是得顺嘴说一下,重装徒步长线徒步,平角比三角更适合,后者容易在行进过程中勒裆勒沟:)
鞋履:
SCARPA的昆布重装徒步鞋,行走秦岭这种有雨,有泥,有雪,有乱石的路径,重装徒步鞋还是更让我放心,昆布穿了四年多了,从没让我失望过。此行整个线路下来,鞋内始终保持了干爽。在容易崴脚的路段,也给我提供了足够的支撑。
帽子:
OR的GORE-TEX渔夫帽,这个是我很满意的,宽檐遮阳挡风,内部带绒,大风情况下有点头部保暖作用,而且面料确实防雨,大雨下也保护了头部。因为穿的少,所以即便带帽头部出汗也不算太多。
手套:
戴适的,说是防水后来还是被雨水雪水打湿了,不过倒是比较防风,另外手套表面在触碰到帐篷粘扣之后还是会被挂起毛,表现中规中矩吧。
二、睡眠篇
帐篷:
三峰太极双人帐。5月3日大文公庙接待站扎营,虽然四周都有围挡,但吹进来的山风依然达到差不多七级左右的风力,从下午一直持续到4日早上,中间几乎没有停过,3日晚23点——4日凌晨4点左右风力更有可能超过7级。这场大风的特点是风力大,时间长,来得猛。经常是前一阵还风平浪静,突然就刮来猛烈的邪风,这种瞬间施加的力量对帐篷伤害很大,面料不过关受力点很有可能被撕裂,帐杆也容易被这种风折断。我刚搭建起帐篷,迎风面的帐杆就被这种瞬时大风一下拍得几乎贴到地面,整个帐杆弯成了S状。为了避免帐杆断裂,我用自己和同伴的背包放在帐内顶住帐杆。扎营的时候我搬来很多大石头,把所有能固定的锚点全部进行了加固,整晚下来,只有一侧门厅的石头被帐篷布拉开并拔起了地钉,其他锚点都很牢固。整整一宿,山风从文公庙和接待站之间的缝隙吹进来,风声像瀑布、像蒸汽火车、像海浪、像狼嚎......帐篷就像惊涛骇浪中的小舟一样经历着大风的猛烈冲击,不停剧烈摇晃,帐篷布哗啦啦作响,我一度担心受力点被撕破,幸好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当晚我几乎整夜未睡,风大的时候就坐起来用背顶住帐篷,总算是熬到天明!头天扎营的有十二三个帐篷,到次日天亮的时候有一小半已经不在了。同伴的圈圈塔也在晚上23点左右被风掀翻,不得已只能住进接待站。

以前我最喜欢烧的装备类别是背包和帐篷,这几年对帐篷的认知发生了变化,现在的帐篷由于涂层面积大、压胶多,再好的帐篷,使用寿命往往只有几年时间,和睡袋、背包等相比都要短得多,所以我不再追求所谓的顶级帐篷。这次也幸亏没带马刺,根据我的经验,马刺大概率扛不过这样的妖风。帐篷只要功能够用,足够舒适就行,帐篷的性价比也慢慢成了我的考量标准之一,毕竟类似这样的环境对帐篷的摧残是很大的,即便是用几次换掉也不是太心疼。
睡袋:
黑冰Z400。黑冰的旗舰系列,800蓬松度,比G系列要高一个档次,我自己也有G400,两个睡袋放一起比较,Z400的绒明显要细腻。收纳体积和我的SEA TO SUMMIT FM3相比要略大一点,但就这个保暖度而言,我已经很满足了。在南天门接待站那晚夜间温度零度左右,睡的是大通铺,Z400我基本上拉链全开当做被子来盖的,要不然太热。在大文公庙扎营,夜间也差不多是在零下2度左右,地面的积水都结冰了,Z400套在身上很暖和,拉链全部拉上会觉得有些热,脚一直在睡袋内,所以脚部感觉非常暖和。这个睡袋标称舒适温度为0摄氏度,实测可以满足我在零下五度左右环境的使用需要。
睡垫:
THERMAREST的P4自充垫女款标码。这个垫子买了差不多十多年了,虽然很老,但是用着很放心。我的睡垫有个七八条,这个P4算是用出感情了,因为比较薄的缘故,每次使用吹气不费多少力,所以长线我要么带SEA TO SUMMIT的充气气垫,要么就是带这个P4自充垫。
睡袋内胆:
峰鸟木乃伊隔脏内胆,这个是每次出行的必备之物,走了一天一身汗,直接钻睡袋很容易弄脏,洗涤睡袋可不是件轻松的事情,有了内胆进睡袋前先套上,再也不用担心会弄脏睡袋了,清洗内胆太轻松了。收纳体积相当于易拉罐,重量也轻,即便不露营的差旅出行,如果担心酒店客栈床上的卫生问题,内胆一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三、使用篇
背包:
MYSTERY RANCH的Terraframe65背架包。Terraframe背架包系列有50,65和80升三个规格,但是背架完全相同,包体可以拆下互换。我之前买的是TF50升背包,后来有朋友只买背架,于是我就帮他订了个TF65升,背架归他,65升包体我自己留下,这样我就相当于有了50和65两个不同容量的包。朋友自己DIY了白色MC包体配在背架上,一路上吸睛无数,相当亮骚!

Terraframe背架包没啥好说的,背负强大,最大负重可达70公斤,延展性好,可斩获了换包体,可配合兜布使用不同容量防水袋,它曾经斩获过世界著名专业箱包网站CARRYOLOGY的BEST ACTIVE装备大奖。从去年到今年,它一直是我长线出行的主力背包,陪着我去了新疆喀拉峻、新疆宰尔德、秦岭冰兵跑、这次的秦岭南北穿,还有无数次重庆周边的腐败搬家露营,表现非常棒,我很喜欢。这次出行,我的总负重(含背包自重)大约15.5公斤,用TF背架包大马拉小车,走得很轻松。

在拔仙台,我还偶遇了我的顾客,另外一个小队伍一水儿的神农背包,有跟我同款的,我瞅着眼熟,一搭讪,结果都是从我这里买的,于是亲切合影。
小包:
LII的Musette挎包。凯夫拉面料,结实耐用又轻巧,挂在胸前放手机放证件简直不要太方便!
手杖:
LEKI的老鹰。自从2003年我开始用手杖至今,中间除了一年时间改换门庭之外,我一直使用的是LEKI,一对LEKI的黄金仗,从03年用到12年被朋友顺走,之后又入手一对黄金仗至今,这次被领导带去了扎尕那。我用的LEKI老鹰内锁定手杖,这对手杖也是陪伴我五年多了,至今表现出色。我体重大,对手杖的可靠性要求高,而在我心中,LEKI是独一无二的选择,没有其他品牌能取代它在我心中的地位。
炊具:
JETBOIL捷宝的SUMO。以前长线出行一直带的是烧水神器——MSR反应堆,火力猛、节约燃料。但用久之后,反应堆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除了烧水之外干别的总有点担心锁死炉头、火力调节困难、低温下难以点燃、不能使用别的锅具(我自己可以用别的锅具,但是其他同伴使用其他锅具是不允许的)。JETBOIL捷宝的SUMO,清明我已经用过一次,在雪天里使用表现很好,这次依然带上,虽然烧水速度不及反应堆,但是相比其他炉头很快了;自带温压调控,低温下能顺利点燃;火力调节非常棒,可以调到猛火也可以调节到微火,除了烧水,煎炸烹炒样样能干;自带撑架,其他锅子都可以放心与其搭配使用......优点多多,难怪捷宝是北美市场销量第一的集热炉品牌。不过我现在的一体集热炉有反应堆1.7升,KOVEA高山大师2.0升,SUMO的1.8升容量显得有些重复,所以准备闲鱼出掉SUMO,换个捷宝MINIMO1.0升,这样可以减轻重量和收纳体积,更适合单兵出行。
MSR豪华版小火箭。这个也带温压控制,也很适合低温使用,火力相当的猛,本来是想放在顶包里面,路上方便烧点水吃路餐,结果最后没派上用场,两次行进途中烧水都是用的SUMO,毕竟下了包,在顶包里拿火箭和在主包里拿没啥太大区别了。
火枫雪钛套锅。轻便,好用,做工也不错,路上用来装袋装奶粉,咖啡,榨菜包啥的非常不错,早上用来冲泡食品也很棒。
头灯:
FENIX的HL30。为了家里的几个头灯,专门买了南孚的充电电池。不过确实好用,重量比较轻,续航时间长,并且亮度管够。
墨镜:
台湾的黑貂近视墨镜。平时不喜欢戴墨镜,主要是因为近视眼换上没有度数的墨镜后无法看清,而黑貂近视墨镜解决了这个问题,夏季和雪季出行这个总是我的必备之物。
收纳袋:
SEA TO SUMMIT和三峰的各种收纳袋,装衣服,装食品,装睡垫,装电子设备......井井有条不要太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