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 | 缅甸记忆加攻略 - 走出国门 - 8264户外手机版

  走出国门
                                                                                                    2015年春节的旅行
=========================
从曼德勒坐火车去昔卜,途经建成于1901年号称世界第二高的Gok Teik铁路桥,是我对缅甸行程唯一的贡献。车票要提前一天购买,而且只能提前一天购买。曼德勒火车站的两排售票柜台之间有一个开放式的窗口,专为国际人士服务。票价极廉:时刻表上9小时的路程,豪华座票价折22人民币。


凌晨4点发车,豪华车厢里基本都是国际背包客,带着兴奋在黑暗中上车,随着火车缓缓驶出站台,最初的新奇劲儿过了之后,大多昏昏欲睡——凌晨4点,可不正是最好睡的时候么。

旅行介绍里说,坐这火车象是骑马,我以为是象宝成线的那种奔驰感。2014年国庆独行秦岭,从秦岭高处奔向宝鸡时,铁轨在秦岭深处,用3个S型和一个U型完成高度骤降,一路刹车声不绝于耳,当时我在幽暗的隧道中想象脚底火花四溅。然而,事实证明我错了,缅甸这趟火车,是实实在在的骑马:车身晃动严重,而且是前后左右上下全方位的,前后两节车箱不断扭成S型,在车厢内行走需时刻注意稳住下盘,扎好马步。好在车速慢,不至于脱轨。铁轨旁疏于修缮,枝丫横陈,时不时刮过灌木丛或是树枝。我幼稚地对啤酒说:“我觉得我伸出手去,就能摘到那朵花。”啤酒鄙夷地答我:“你伸出手去,立马伤痕累累。”稍一用脑,我就知道她是对的。

火车盘山上行时,太阳升起来了,霞光中,一切都很美好,火车刚巧在一个小站停靠,我们下车喘口气儿: (上图借自啤酒)
驶过彬乌伦,这个曼德勒的夏都,一大波老外在此等候,导致火车多挂了两节车厢上来。

继续前行,看到大桥之后,火车走了个标准的S,降了200米,在用三角梅装饰的Gok Teik小站稍作停留,像是提示所有乘客作好准备,然后高调驶上大桥。鸣笛之后,所有游客举起相机,涌向火车的一侧:
?

桥的大部份看起来并不很高,只有一段,望下去是深深的溪。过完桥,继续颠簸着穿越灌木林。啤酒不想在昔卜住,向往着英国殖民时期曼德勒的夏都彬乌伦,我坚持要看大桥,而彬乌伦坐落在曼德勒到大桥之间。所以最后我想出来的办法是:火车一过大桥,我们就在过桥后的第一站下车,坐回程车到彬乌伦。这也是研究某篇攻略的结果。我跟啤酒说要住彬乌伦,就要准备好跳车。于是,过了桥一到站,我就带着啤酒背上背包跳下车厢,窜到对面列车旁的铁轨上(那地儿没站台!),狂奔到回程列车第二节车厢门。上车坐定不到半分钟,车头一阵鸣笛,甩头甩脑地驶出站台。坐定下来,啤酒说,她没想到我所说的跳车是这么激动人心的玩法,语带赞赏。嗯,她带着我在蒙育瓦上了一堂美术课,这次火车之旅,就当是我回报她一堂体育课吧。

我们得以再次经过大桥:
到彬乌伦已是傍晚,找了个简陋的客栈住下——简陋的意思是,房间里只有两张床,以及一个独立卫生间,价格倒是便宜,15美元包早餐。出门找了家中餐厅填肚子,店中的华裔小伙子不懂中文,始终带着温和的笑容,吃完出门,他家老奶奶对我们道了一句标准的“再见”。


第二天一早,吃完早餐的我们,意犹未尽地走到客栈斜对面、旅行指南中推荐的金三角咖啡馆喝了杯现磨咖啡,楼高之高和大吊扇,显示着这个镇子的殖民地气息。我买了一盒金三角咖啡豆,200克,不到20人民币。咖啡豆是送领导的,去年肯尼亚回来,给爱咖啡的领导带的礼物也是咖啡豆——如此下去,领导岂不是很幸运,我走遍世界,他就能尽品全世界的咖啡豆?为此,他就该大大支持我的旅行事业吧?!

彬乌伦地处高地,英人们当年爱在此歇夏。喝完咖啡走去国家公园的路上,邂逅了众多别墅,隐在树中:
?

国家公园是个可爱的所在,绿意盎然井然有序。不说那些参天大树,就湖边一棵树影之巨,就把我们惊到了。还真是,缅甸最不缺的就是树:
(上图借自啤酒)
?

傍晚时分回到彬乌伦火车站,搭出租车回曼德勒,每人车资折40人民币,路上约2小时。盘山的汽车道居然是左右分道的,即上山下山均单向,无需会车,我在想,我国也学习这种方法的话,山道会安全很多吧。
               
                                                                                                    2015年的行程。

======================

2014年底,脚底发痒。某天兴起,问啤酒春节出不出门,她心领神会,问我想去哪儿?我举了土耳其西班牙菲律宾三个地方让她选,她嫌欧洲冬天太冷,又嫌菲律宾如今与我中国关系不佳。我转而问她有没建议,她说缅甸,她买了好久的LP,都还没去。于是缅甸,反正我没去过。


意料之外是,啤酒是个积极做功课的同学,加上我那时忙着开始准备K2,缅甸功课的任务就被她一个人担了。她问我缅甸想去哪儿,我草草翻了一遍东南亚LP里的缅甸,说要坐火车去看Gok Teik大桥,其他都无所谓。于是,除了火车,其他行程全是啤酒的成果。

2月初,缅北再次开战。不过,顾不上了,反正我们不去开战地区。2015年情人节,我从上海出发,啤酒从北京出发,飞抵昆明。汇合之后,转飞曼德勒。同机众多中国游客,以及在上海工作的外籍人士。啤酒这个见多识广、曾在巴基斯坦晃荡20多天的老江湖,居然在昆明就习惯性高反。


到达曼德勒,入住,出门逛荡。

小朋友见我拍照,满面笑容:

碰巧路边有婚礼,我们抱着走过路过不能错过的心态,进去蹭饭,呃,最后不可避免地给了相当于20美元的红包,装在中国银行给我的现金袋里。吃了冰淇淋,以及好吃的凉拌咸茶,然后跑了出来。闲逛中经过僧学院,好多青少年和尚,笑容和善而腼腆,穿着僧衣,打水洗衣冲凉,世俗地忙碌着。


第二天一早,4点来钟就被寺庙的晨祷吵醒,那声音和架势,恍若伊斯兰教。起床,在凉凉的天台和沉沉的夜色中吃过早餐,预定的出租车已在楼下等着。司机熟门熟路将我们送到伊洛瓦底江码头。


伊洛瓦底江是缅甸的母亲河。上游两条分支之一在中国云南境内名为独龙江,对,就是我第二故乡贡山县境内的独龙江。坐游船沿伊江顺流而下,去往蒲甘时,满船欧美游客。富有经验的导游,一早就带着团队客占据了船上最好的位置:甲板舱顶棚下的座位。我俩好不容易在没顶棚的地方找到两把椅子。


日出时出发:

?

江面宽广,江水平缓,经过实皆古城和伊江大桥:

?

我们在半顶棚的甲板仓上晒热了,转移到底层读书瞌睡。闷了,我就打开窗户,把手掌笔直地插入江水,在微凉的江面上做劈波斩浪状。

中午,船上免费供应蛋炒饭,配上酸辣酱很好吃,量不多,我和啤酒都吃得一干二净,以啤酒的话来说,是舔盘子了。下午有咖啡、茶和三明治供应。

这条线路上有豪华邮轮,全单间,设施齐全,全柚木装饰。相会时,豪华轮上寂寞的欧美土豪冲我们使劲挥手。我们的船上,除了顶层甲板舱上北欧团老年游客们长时间保持瞌睡状之外,中青少年人手一台Kindle作阅读状是标配。所以,为了尽快融入世界大家庭,请购买kindle


船行10小时,接近傍晚时达到蒲甘的娘乌镇。缅式马车将我们带到离码头不远的客栈,安顿下来。

               
                                                                                                    缅甸被称为佛国,寺庙与佛塔众多,蒲甘是杰出代表,据说曾有几十万佛塔,如今仍有几千座。除了吴哥,我历来对寺庙无感,缅甸也不例外,但是“不到蒲甘不算到过缅甸”,就跟着啤酒的功课走一遭吧。


又是天台早餐。温和的晨光下,在天台悠悠然吃个早餐,绝对是享受。然后租个自行车,在各色寺庙晃荡。登上第一个佛塔的景色是这样的,下面那个在走路的美国大叔,和我们同船到达蒲甘,住同一家客栈:

?

在柚木寺碰到缅甸新人拍婚纱照,在很多人依然贫穷的缅甸,这一对估计是富二代。新娘的粉色婚纱上镶着银饰,在明晃晃的阳光下亮瞎我们的眼睛,而新娘的高贵范儿,令啤酒名之为“缅甸范冰冰”:

?

在各色寺庙逛荡两天,著名的大小寺庙都看过了——或者说,当作是都看了,反正都差不多,我看不出多大分别。印象最深的是进庙必须脱鞋脱袜,呲牙咧嘴地踩在不可能干净的地面以及沙土上,中午之后,庭院的地面还会被烈日晒得滚烫,偶尔不幸来点儿脚底镶嵌艺术,所以每次回到脱鞋处都如释重负。


寺庙周边,散落着小商铺,缅甸特色艺术也是不少。

缅甸人民也会在塔边歇息玩耍:

今年春节去缅甸的人大概特别多,我在蒲甘碰到米兰两口子——不约而同都定了春节在缅甸的旅程,不过前后时间有别,发现蒲甘有重叠,于是约在蒲甘。大中午的,四个人在阿南达寺门外碰面,逛累了。烈日当空的时候,我在阿南达寺的大树荫下小睡了一会儿。他们说我这是对佛的不敬,我不觉得,我开导他们说:“我这是在向卧佛学习。”等到日头没有那么毒了,四人起身去寻穷游塔。

日出日落是每个旅游胜地的必备指南,在我看来其实都差不多。啤酒的功课做得细致,说是在穷游塔看日出,人少,还有惊喜。我们顺利找到穷游塔,当时没什么人,就在那里读书吹风打发时间等日落,还有幸拍了在佛塔林中出入的神牛队:


近黄昏时,来了些老外。其中一组意大利人,天生模特范儿,上来就摆pose,果然好看,我跟着蹭拍:


第二天一早,黑漆漆的,我就和啤酒出发。在穷游塔看日出,有热气球盛宴相伴,总算是特色。不过人心总不知足,米兰嫌热气球飞得太低拍照没层次,对着空中大喊“higher..."


下图最右边这座就是穷游塔,观赏热气球日出的胜地:

?

第二天下午在著名的日落点瑞山陀塔看日落,各国游客挤满了这座塔,我们到得早占据了有利地形。这里日落的特色是能看到一线伊洛瓦底江,也就是一线,所以,也就那样吧:

?

第三天早上,继续骑车出门,看完瑞喜宫佛塔之后,啤酒发誓再也不要看庙。于是一路骑车回去,想要抄小道去到江边,几番靠近江边都被猪圈挡回,无功而返。看来缅甸还不流行江景,江边常是贫民窟。回程途中,不期然发现大市场,于是开逛市场,我买风情万种的裤子,啤酒买银碗(那便宜的价格,估计实际上是锡碗)。

下午骑去邮局寄明信片。赞一下缅甸邮局,我那三十来张明信片悉数收到。然后坐在蒲甘咖啡馆读书打发时光,喝到缅甸此行手艺最好的咖啡,卡布基诺上的拉花有着砖雕的厚重。

?

是日大年夜,多国杂凑部队坐上大巴,离开蒲甘前往茵莱湖,经过曲曲折折十八转的山路,于凌晨三点悄没声息地摸进茵莱湖畔的娘水镇。

我在迷糊中被拍醒:羊年到啦!

               

                                                                                                   

茵莱湖是缅甸的高原明珠,虽然这高原只是千来米。凌晨三点到达,在客栈接待前厅迷糊至七点,在可爱的院子里吃过早餐,我们就决定加入由一对法国年轻夫妻和一个瑞士胖哥组成的队伍,展开茵莱湖租船一日游。

类似于独木舟的长条船,五把椅子前后排列,船工在最后掌舵、驱动。虽然只是高了千来米,茵莱湖的气温明显比曼德勒凉爽。我们从一条河道出发,两岸芦苇,间有水鸟起落,终于并入大湖。

茵莱渔夫有个特有姿势:单脚站立单脚划船双手捕鱼,堪称绝技,不知道是不是已是世遗。这门谋生的本事,如今无可避免地被用于旅游表演。尤其是清晨,众船云集而出,湖面上四散着表演的渔夫,见游船靠近就摆出姿势供摄影,可以收获一美元。职业化的表演,就别苛求笑容了,姿势到位就好。类似的姿势,常在茵莱特色的明信片上出现,配上晨光或夕阳,很是迷人。我从茵莱湖寄回一张这图景的明信片,被收件人所爱,夹在台历上替代了原先的图片。


一日游里众多的项目是参观不同的村落,以不同的手工艺品为特色出产,大多比较粗劣。我这一贯没有购物欲的人,到哪里都是随便看看。然后到了水上集市——所谓水上集市,其实集市在陆地上,我们从水上到达而已:


集市里有众多游客,人们来来往往,啤酒还会考察小工艺品,而我只对那里的油饼奶茶和烤鸡爪鸡翅感兴趣。吃到心满意足,吃到烤翅摊的小妹见我就乐,还煞有介事地跟啤酒说,油饼要趁热才最好吃——其实几乎所有食物都是趁着刚出炉的热乎劲儿最好吃吧。又到了某雪茄村,各国友人在湖岸村里品尝缅甸雪茄吞云吐雾的画面,颇似聚众吸大麻:


午餐的水岸村落那一带,因为游客众多而欢腾,我们重逢了一同坐车来到茵莱湖的众多车友。其中法国姑娘多萝西和她的朋友以及韩国小伙那一拨,是万人搭——凡所到处,问候声不断,在这明媚的湖面上,倒也不嫌嘈杂,而有着温暖的气氛。

下午前往Inn Dein。那一段水道是我的最爱:水道纵深,碧水蓝天中,两岸草木映着金光;每隔一段,有一个小土坝子,独木舟需要纵身轻跃,钻过那道道堤岸,人心也就跟着雀跃;不时有对面来船,相遇前的突突声预告着相遇,而人们在这水道得到的宁静和欢愉,也令每一次相遇都增添一份美好:

傍晚,到达猫跳寺:


出寺时邂逅日落,湖面一片金光,夕阳为一切更增温暖:


寺前的缅甸人民结束了一天的摆摊,准备搭船回家。居民在船中,我们在岸上。夕阳的温暖让人迷离,也让人放松,彼此似乎都忘却距离,只欢喜着这和煦的夕阳。缅甸人民在船中对着我们这最后一批游客挥手告别,所有人脸上都挂着暖暖的笑容,这些不为招徕游客而来的发自内心的笑容,就好像是多年的朋友,在分别时向我挥手,瞬间就击中了我,让我这个感情淡漠的人险些落泪。啤酒在我身后,拍下了这个瞬间。

归航,看薄雾轻起,模糊了山峦。此时,茵莱渔夫那独有的姿势,由清晨的表演,变成暮时家中期盼的实实在在的盘中餐。我坐到了船头,说不出是有多么眷恋这平静的湖面和四周朦胧的山峦。

这一日游船的欢喜,折成人民币不过125元每船,每人25元。仅此,足以令我对茵莱湖的美好,念念难忘。


第二日,环湖骑行。晨光下的林荫道上,孩子们气宇轩昂: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